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61910发布日期:2021-08-24 12:07阅读:95来源:国知局
风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扇。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风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提升用户的体验感,风扇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例如,风扇具有升降功能,通过调节风扇上的升降杆的高度,使得风扇可向不同位置进行送风。然而,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手动的方式来对升降杆的高度进行调节,该种调节方式费时费力,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风扇使用不方便的问题,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风扇。

一种风扇,所述风扇包括:

支撑件;

升降件,设于所述支撑件;以及

卷绕组件,设于所述支撑件,所述卷绕组件包括驱动件及卷绕件,所述卷绕件分别与所述驱动件及所述升降件连接,所述驱动件受控驱动所述卷绕件带动所述升降件相对所述支撑件升降。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卷绕组件还包括与所述驱动件传动连接的驱动轮,所述卷绕件卷绕于所述驱动轮并与所述驱动轮连接,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驱动轮旋转,以使所述卷绕件缠绕或展开。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卷绕组件还包括第一换向轮,所述卷绕件绕设于所述第一换向轮,在所述升降件的升降方向上,所述第一换向轮相对所述升降件与所述卷绕件的连接处以及所述驱动件远离所述支撑件的底端。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卷绕组件还包括第二换向轮,所述卷绕件绕设于所述第二换向轮,所述第一换向轮及所述第二换向轮沿所述升降件的下降方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向轮与所述支撑件卡接。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卷绕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升降件及所述卷绕件连接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升降件的底端。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升降件与所述限位件卡接。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具有第一导向部,所述限位件具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滑动配合,且所述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沿所述升降件的升降方向延伸。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升降件带动所述限位件上升直至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升降件具有第二限位部,所述升降件相对所述支撑件下降直至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支撑件抵持。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为中空结构,所述升降件穿设于所述支撑件。

上述风扇,风扇设置有升降件及卷绕组件,卷绕组件包括驱动件及卷绕件,驱动件受控可驱动卷绕件带动升降件相对支撑件进行升降,相较于现有技术来说,省去了手动调节的麻烦,省时省力,使用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风扇去掉送风件的爆炸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风扇的正向剖面图;

图4为图2所示的风扇中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风扇中的支撑主体与底盖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的风扇中顶盖与支撑主体配合的剖面图;

图7为图2所示的风扇中的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的风扇中的升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所示的风扇中的卷绕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所示的风扇中的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2所示的风扇中的驱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2所示的风扇中的第一换向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2所示的风扇中的第二换向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2所示的风扇中的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及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风扇10,风扇10包括支撑件100、升降件200、送风件300及卷绕组件400,支撑件100为升降件200、送风件300及卷绕组件400提供安装基础,升降件200及卷绕组件400设于支撑件100上,送风件300安装于升降件200上,卷绕组件400驱动升降组件带动送风件300进行升降,以调整送风件300的位置,使得送风件300可向不同的位置进行送风。

支撑件100设于安装面(例如地面、桌面等等)上,卷绕组件400包括驱动件410及卷绕件420,卷绕件420分别与驱动件410及升降件200连接,驱动件410受控驱动卷绕件420带动升降件200相对支撑件100进行自动升降。相较于现有技术采用手动调节的方式来改变升降杆的高度来说,本申请中的风扇10更省时省力,使用更方便。

可选地,升降件200可以安装于支撑件100的外部,也可以穿设于支撑件100的内部。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100为中空结构,升降件200穿设于支撑件100。相较于升降件200设置于支撑件100的外部来说,升降件200穿设于支撑件100可使得整个风扇10更美观。而且,升降件200穿设于支撑件100内,支撑件100的内壁还可对升降件200进行导向,使得升降件200升降更稳定。

请一并参阅图4、图5及图7,具体地,支撑件100包括支撑主体110、底盖130及顶盖120(本申请中所提及的底、顶、上、下等方位均以图3中的风扇10放置于水平的安装面时的方位为参照标准),支撑主体110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底盖130及顶盖120分别覆盖于支撑主体110的顶端与底端的开口,并与支撑主体110的内壁围设形成收容腔140,升降件200穿设于顶盖120及收容腔140,驱动件410及卷绕组件400均安装于收容腔140内。通过拆卸顶盖120及底盖130,可方便对升降件200、驱动件410及卷绕组件400进行安装。

底盖130通过第一拆卸件与支撑主体110可拆卸地连接。例如,支撑主体110与底盖130相对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一拆卸孔111及第二拆卸孔131,第一拆卸件(销轴、螺钉等)穿设于第一拆卸孔111及第二拆卸孔131。可选地,顶盖120与支撑主体110卡接,以便于实现顶盖120的快速安装。

请一并参阅图6,具体地,支撑主体110的内壁形成有第一卡持部112,顶盖120包括环形的盖板121及设于盖板121内边缘的安装板122,安装板122相对盖板121沿升降件200的升降方向延伸,安装板122上具有第二卡持部123。第一卡持部112为卡槽或凸起中的任意一种,第二卡持部123为卡槽或凸起中的另一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持部112为突出于支撑主体110内壁的凸起,第二卡持部123为形成于安装板122上的卡槽,盖板121设于支撑主体110顶端的开口处时,安装板122伸入收容腔140内,且第一卡持部112与第二卡持部123卡接,可实现顶盖120的固定。

进一步地,安装板122为多个并沿盖板121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卡持部112为多个并与多个安装板122一一对应,每个第一卡持部112与对应的安装板122上的第二卡持部123配合,多个第一卡持部112沿支撑主体110的周向间隔设置。这样,支撑主体110可沿顶盖120的周向及轴向对顶盖120进行限位。此外,由于多个第一卡持部112为间隔设置,多个安装板122为间隔设置,因此,在对应的第一卡持部112与第二卡持部123未配合时,在沿支撑主体110的周向上可将每个第一卡持部112与对应的第二卡持部123错位设置,而后,通过旋转顶盖120,可实现第一卡持部112与第二卡持部123的配合。同样的,反向旋转也可实现第一卡持部112与第二卡持部123的拆卸,以方便将顶盖120取出。

更进一步地,顶盖120还包括设于盖板121外边缘的外翻边124及设于盖板121内边缘的内翻边127,内翻边127及外翻边124的延伸方向与安装板122的延伸方向相同。当盖板121设于支撑主体110顶端的开口处时,外翻边124位于支撑主体110外,内翻边127位于支撑主体110内,内翻边127与外翻边124间隔设置并将支撑主体110的侧壁夹紧,以提升顶盖120安装的稳定性。可选地,外翻边124为环形,内翻边127为弧形。

请一并参阅图8,在一实施例中,升降件200具有第二限位部210,升降件200相对支撑件100下降直至第二限位部210与支撑件100抵持,此时,升降件200位于沿下降方向滑动的极限位置。通过设置第二限位部210,一方面,当升降件200下降至第二限位部210与支撑件100相抵持时,升降件200的速度归零,以防止升降件200继续下滑而挤压安装于支撑件100上的其他元件,另一方面,在升降件200未上升前,支撑件100与第二限位部210之间的抵持作用还可将升降件200稳定地承托于支撑件100上。

具体地,升降件200包括杆部220及突出于杆部220的第二限位部210,杆部220穿设于支撑主体110的收容腔140,并与卷绕件420连接,第二限位部210位于支撑主体110外,并在升降件200下滑至可下降的极限位置时与顶盖120背向底盖130的表面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100的内壁形成有第一滑动部(图未示),升降件200的外壁形成有第二滑动部250,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250均沿升降件200的升降方向延伸,且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250滑动配合,这样,可进一步提升升降件200升降的稳定性。可选地,第一滑动部为突出于支撑主体110的内壁的凸起,第二滑动部250为形成于杆部220的滑槽。

请一并参阅7及图10,驱动件410支撑于底盖130朝向收容腔140的表面,可选地,驱动件410可以为伺服电机、马达等等,驱动件410通过第二拆卸件(例如销轴、螺钉等)与支撑件100可拆卸地连接。具体地,驱动件410包括驱动主体411及设于驱动主体411的安装部412,安装部412沿驱动件410的径向延伸,安装部412与底盖130相对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三拆卸孔413及第四拆卸孔134,第二拆卸件穿设于第三拆卸孔413及第四拆卸孔134,以将安装部412与底盖130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地,安装部412为两个,两个安装部412分别设置于驱动主体411相对的两侧,因此,底盖130可从驱动件410的两侧对驱动件410进行固定,以提升驱动件410与支撑件100安装的稳定性。

可选地,风扇10上还可设置用于控制驱动件410启动及关闭的按键,触控屏等,或者,也可通过遥控器、电脑、手机等远程控制终端来控制驱动件410启动或者关闭。可选地,卷绕件420可以为绳索、丝带等等。可选地,卷绕件420可直接卷绕于驱动件410的转轴414上来控制升降件200的升降,或者,也可以通过卷绕于其他构件上来控制升降件200升降。

请一并参阅图3、图7及图11,在一实施例中,卷绕组件400还包括与驱动件410传动连接的驱动轮430,卷绕件420卷绕于驱动轮430并与驱动轮430连接,驱动件410驱动驱动轮430旋转,以使卷绕件420缠绕或展开。具体地,驱动主体411的转轴414与驱动轮430传动连接,卷绕件420缠绕于驱动轮430且卷绕件420远离升降件200的一端与驱动轮430连接。工作时,若驱动件410驱动驱动轮430沿第一方向旋转,卷绕件420缠绕于驱动轮430,可带动升降件200及送风件300上升;若驱动件410驱动驱动轮430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卷绕件420展开,升降件200及送风件300下降。通常,驱动轮430的外径大于驱动件410的转轴414,通过设置驱动轮430,相较于卷绕件420直接卷绕于驱动件410的转轴414而言,驱动轮430与转轴414转动相同的角度,卷绕件420在驱动轮430上缠绕或者展开的长度更长,这样,可实现升降件200的快速升降。

驱动轮430与驱动件410及支撑件100分别卡接,以便于实现驱动轮430的快速安装。具体地,驱动轮430包括驱动轮体434及突出于驱动轮体434的一侧的第四卡持部432,卷绕件420缠绕于驱动轮体434的外周缘,第四卡持部432沿驱动轮430的轴向延伸,驱动轮体434背向第四卡持部432的一侧开设有通孔431,通孔431驱动件410的转轴414穿设于通孔431以与驱动轮430传动连接,支撑件100的底盖130上形成有第三卡持部132,第三卡持部132与第四卡持部432配合,可实现驱动轮430与支撑件100的连接。可选地,第三卡持部132为凸柱,第四卡持部432为卡槽或者卡孔。驱动轮430安装完成后,驱动件410及底盖130沿驱动轮430的轴向对驱动轮430进行限位。

请一并参阅图9,此外,驱动轮430及卷绕件420还可通过第三拆卸件700可拆卸地连接。具体地,驱动轮体434的外周缘与卷绕件420远离升降件200的一端分别开设有第五拆卸孔433及第六拆卸孔421,第三拆卸件700穿设于第五拆卸孔433及第六拆卸孔421,以实现驱动轮430与卷绕件420的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4、图5及图12,在一实施例中,卷绕组件400还包括第一换向轮440,卷绕件420绕设于第一换向轮440,在升降件200的升降方向上,第一换向轮440相对升降件200与卷绕件420的连接处以及驱动件410远离支撑件100的底端。具体地,支撑件100的底端即为支撑主体110设置底盖130的一端。通过设置第一换向轮440,可对卷绕件420进行换向,使得驱动件410驱动卷绕件420提拉升降件200的过程中可省力,这样,可降低驱动件410的负载,使得驱动件410的工作更安全可靠,使用寿命更长。此外,在卷绕件420卷绕于第一换向轮440并在第一换向轮440的外周缘滑动的过程中,第一换向轮440还可支撑并梳理卷绕件420,通过梳理,可防止卷绕件420打结,通过支撑,可防止卷绕件420剧烈晃动而影响升降件200的升降稳定性。一般地,驱动件410设置于底盖130上,使得风扇10的重心位置较低,风扇10可稳定地支撑于安装面上。

进一步地,第一换向轮440与支撑件100卡接,以便于实现支撑件100与第一换向轮440的快速安装。具体地,支撑件100上具有第五卡持部113,第一换向轮440包括第一换向轮体442及设于第一换向轮体442的第六卡持部441,卷绕件420缠绕于第一换向轮体442的外周缘,第五卡持部113与第六卡持部441卡接。具体地,第五卡持部113为形成于支撑主体110内壁的卡槽,第六卡持部441为凸起,凸起与卡槽相配合,卷绕件420绕设于第一换向轮440的外周缘。

在一实施例中,第六卡持部441为两个,两个第六卡持部441第一换向轮440设于第一换向轮体442相对的两端并沿第一换向轮440的轴向延伸,对应地,支撑主体110上具有两个第五卡持部113,每个第六卡持部441与每个第五卡持部113配合安装,可从第一换向轮440的轴向对第一换向轮440进行限位,以实现第一换向轮440的稳定安装。

进一步地,支撑主体110的内壁形成有第一弧形槽1132,顶盖120包括抵接板125,抵接板125与盖板121的内边缘连接并沿安装板122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抵接板125远离盖板121的一端沿朝向盖板121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二弧形槽126,第一弧形槽1132与第二弧形槽126相对设置并围绕形成第五卡持部113。具体地,第一换向轮440安装时,第一换向轮440收容于收容腔140内,且第六卡持部441朝向底盖130的一侧卡持于第一弧形槽1132内,而后,抵接板125伸入支撑主体110内,且第六卡持部441远离底盖130的一侧与第二弧形槽126卡接,以沿升降件200的升降方向以及第一换向轮440的周向对第一换向轮440进行限位。

请一并参阅图3、图7及图13在一实施例中,卷绕组件400还包括第二换向轮450,卷绕件420绕设于第二换向轮450,第一换向轮440及第二换向轮450沿升降件200的下降方向间隔设置。通过设置第二换向轮450,一方面,第二换向轮450对卷绕件420具有支撑作用,使得卷绕件420在缠绕或者展开的过程中晃动更小,以维持升降件200升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第二换向轮450还可对卷绕件420进行梳理,以防止卷绕件420打结。

第二换向轮450与支撑件100卡接连接,以便于实现第二换向轮450的快速安装。具体地,支撑件100上具有第七卡持部133,第二换向轮450包括第二换向轮体452及设于第二换向轮体452的第八卡持部451,卷绕件420缠绕于第二换向轮体452的外周缘,第八卡持部451沿第二换向轮450的轴向延伸,第七卡持部133与第八卡持部451配合,可对第二换向轮450的轴向进行限位,以实现第二换向轮体452与支撑件100的固定。具体地,第七卡持部133为开设于底盖130上的两个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安装孔,第八卡持部451为分布于第二换向轮体452的两侧并沿第二换向轮450的轴向延伸的弹性柱,两个弹性柱分别与两个安装孔一一对应。安装时,按压两个弹性柱使得两个弹性柱形变,而后将两个弹性柱分别穿设于对应的安装孔内,而后停止施力,两个弹性柱恢复至形变前的状态并与对应的安装孔的孔壁过盈配合,以固定第二换向轮450。

请一并参阅图3、图9及图14在一实施例中,卷绕组件400还包括与升降件200及卷绕件420连接的限位件500,限位件500设于升降件200的底端。具体地,卷绕件420远离驱动件410的一端与升降件200及限位件500连接。可选地,限位件500可以为限位座,限位台等等。通过设置限位件500支撑于升降件200的底部,因此,在卷绕件420拉动限位件500带动升降件200升降的过程中,升降件200可稳定地进行升降,且可方便卷绕件420与升降件200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8,具体地,风扇10还包括第四拆卸件600,卷绕件420、限位件500及升降件200通过第四拆卸件600进行可拆卸地连接。可选地,第四拆卸件600可以为螺钉、销轴等等。卷绕件420上开设有第七拆卸孔422、限位件500上开设有第八拆卸孔510,升降件200上开设有第九拆卸孔230,卷绕件420、限位件500及升降件200层叠设置可使得第七拆卸孔422、第八拆卸孔510及第九拆卸孔230对齐,第四拆卸件600依次穿设于第七拆卸孔422、第八拆卸孔510及第九拆卸孔230,可实现卷绕件420、限位件500及升降件200的快速安装。

进一步地,限位件500上开设有过孔520,卷绕件420穿设于过孔520。具体地,过孔520与第七拆卸孔422位于同一平面内,卷绕件420与限位件500连接的一端穿设于过孔520后弯折并层叠于限位件500上,而后通过第四拆卸件600与限位件500及升降件200进行连接。通过设置过孔520,使得卷绕件420在限位件500上的安装路径更复杂,进而可防止卷绕件420与限位件500在连接的过程中发生松动,便于有效提升卷绕件420与限位件500及升降件200之间安装的稳定性。此外,在使用第四拆卸件600对限位件500、卷绕件420及升降件200安装时,过孔520的孔壁还可对卷绕件420进行定位及限位,以防止卷绕件420从限位件500上脱落。

在一实施例中,升降件200与限位件500卡接,以进一步提升升降件200与限位件500安装的稳定性。具体地,升降件200上具有第九卡持部240,限位件500具有第十卡持部530,第九卡持部240与第十卡持部530相卡持。具体地,第九卡持部240可以为卡孔,第十卡持部530可以为卡扣,卡扣插入卡孔并与卡孔的孔壁配合,可实现限位件500与升降件200的快速安装。

进一步地,第九卡持部240为多个,多个第九卡持部240沿升降件200的周向设置,第十卡持部530为多个,多个第十卡持部530沿限位件500的周向设置。多个第九卡持部240与多个第十卡持部530一一对应配合。因此,可沿升降件200的周向对升降件200进行限位,以进一步提升限位件500与升降件200之间安装的稳定性,使得升降件200可稳定地进行升降。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100上具有第一导向部150,限位件500上具有第二导向部540,第一导向部150与第二导向部540滑动配合,且第一导向部150与第二导向部540沿升降件200的升降方向延伸。这样,可进一步提升限位件500及升降件200滑动的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导向部150可以为导向槽及导向凸起中的任一个,第二导向部540可以为导向槽及导向凸起中的另一个。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150为突出于支撑主体110内壁的导向凸起,第二导向部540为导向通槽。这样,可减轻限位件500的重量,使得限位件500及升降件200的升降更灵活。与此同时,驱动件410的负载也随之降低。

具体地,第一导向部150为多个,多个第一导向部150沿支撑主体110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二导向部540为多个,多个第二导向部540沿限位件500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多个第一导向部150与多个第二导向部540一一对应配合。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导向件及多个第二导向件可进一步提升升降件200升降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100上具有第一限位部,升降件200带动限位件500上升直至限位件500与第一限位部抵接,此时,升降件200位于沿上升方向可滑动的极限位置,升降件200的速度归零,可防止升降件200继续滑动而导致升降件200滑出支撑主体110。具体地,第一限位部可以突出于支撑主体110内壁的凸起,第一限位部与限位件500在底盖130面向顶盖120的表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在一实施例中,当第一卡持部112为凸起,第二卡持部123为卡槽时,第一限位部即为第一卡持部112,第一卡持部112部分伸入至第二卡持部123内,限位件500上具有沿升降件200的升降方向延伸的导向单元550,导向单元550与第一卡持部112未伸入至第二卡持部123内的部分位置对齐。导向单元550上形成第二导向部540,限位件500在卷绕件420的带动下逐渐上升至导向单元550背向底盖130的一端与第二卡持部123面向底盖130的一端抵接时,升降件200停止下降。

下面,通过具体地描述来说明整个风扇10的组装过程。

首先,第一换向轮440上的第六卡持部441与支撑主体110上的第一弧形槽1132相卡持,而后,卷绕件420绕设于第一换向轮440,顶盖120的安装板122、抵接板125及内翻边127伸入至收容腔140中,且抵接板125的第二弧形槽126与第六卡持部441远离底盖130的一侧卡接,与此同时,第一卡持部112与第二卡持部123配合,至此,第一换向轮440及顶盖120安装完毕。

接着,升降件200穿设于顶盖120及支撑主体110,且升降件200的第二限位部210与顶盖120背向底盖130的一侧抵接,可实现升降件200的初步定位。接着,支撑主体110上的第一导向部150与限位件500上的第二导向部540配合,升降件200上的第九卡持部240与限位件500上的第十卡持配合,而后,卷绕件420远离驱动件410的一端穿过过孔520,第四拆卸件600依次穿设于第七拆卸孔422、第八拆卸孔510及第九拆卸孔230以将限位件500、升降件200及卷绕件420进行固定。

接着,第二换向轮450的第八卡持部451与底盖130上的第第七卡持部133配合可固定第二换向轮450。而后,将驱动件410的转轴414插入驱动轮430的通孔431,驱动轮430上的第四卡持部432与底盖130的第三卡持部132配合可实现驱动件410与驱动轮430的连接。接着,卷绕件420绕过第二换向轮450及驱动轮430的表面,使用第三拆卸件700将驱动轮430与卷绕件420进行连接。接着,使用第二拆卸件将驱动件410与底盖130进行连接,可实现驱动件410的固定。最后,将底盖130覆盖于支撑主体110底端的开口,第一拆卸件将底盖130与支撑主体110可拆卸地连接。至此,整个风扇10安装完毕。

风扇10工作时,驱动件410的转轴414带动驱动轮430沿第一方向旋转,卷绕件420不断缠绕于驱动轮430上,同时,卷绕件420沿第一换向轮440及第二换向轮450的外周缘滑动,在驱动件410的作用下,卷绕件420对升降件200施加一拉力,该拉力拉动限位件500、升降件200及送风件300上升,以对送风件300的送风位置进行调整。由于第一导向部150与第二导向部540的配合,升降件200可稳定地带动送风件300沿升降方向上升。当限位件500滑动至与第一限位部抵接时,升降件200、限位件500及送风件300运动至可上升的极限位置,升降件200、限位件500及送风件300停止滑动。当驱动件410的转轴414带动驱动轮430沿第二方向旋转时,卷绕件420展开,卷绕件420带动限位件500、升降件200及送风件300下降,直至升降件200上的第二限位部210与支撑件100抵接。此时,升降件200、限位件500及送风件300运动至可下降的极限位置,升降件200、限位件500及送风件300停止滑动。至此,风扇10实现上升与下降的一个循环。

上述风扇10,风扇10设置有升降件200及卷绕组件400,卷绕组件400包括驱动件410及卷绕件420,驱动件410受控可驱动卷绕件420带动升降件200相对支撑件100进行升降,相较于现有技术来说,省去了手动调节的麻烦,省时省力,使用更方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