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逸出密封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61342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零逸出密封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密封技术。
【背景技术】
[0002]零逸出密封技术是对密封要求最高的密封技术。现有的零逸出技术尚不是很成熟,或结构比较复杂、成本过高,或没有达到零逸出的技术要求。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零逸出密封技术,本技术的结构比较简单、制造成本较低,而且所密封的物质的逸出率为零,即完全达到了零逸出的技术要求。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5]零逸出密封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部的压气机和设置在机架下部的储气罐。所述的压气机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的内壳包括上压板和圆筒板。所述的圆筒板的顶部固定在上压板的下方;圆筒板的形状为圆筒形,其口径小于上压板的宽度。所述的外壳的上部开有第一进气口 ;外壳的部分底部向下凸起形成与圆筒板相对应的圆筒板槽,所述的圆筒板可在圆筒板槽内上下运动。所述的外壳的底部的非凸起部分上开有第一出气口。所述的内壳设置在外壳内,上压板的侧面与外壳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的圆筒板与部分上压板、外壳的部分底部合围形成主气室;所述的圆筒板、除合围形成主气室的部分上压板以外的其它部分的上压板、部分外壳合围形成副气室。
[0006]所述的储气罐包括罐体。罐体的顶部开有与第一出气口相通的第二进气口 ;罐体的底部开有第二出气口,且罐体的底部贴着内壁设置有金属薄板(厚度为I微米左右);罐体的下方设置用于控制第二出气口开合的第二出气口闭合件。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的周围的部分罐体的上部开有凹槽,所述的第一出气口的底端设置在凹槽内;第二进气口处设置有第二进气口盖,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的纵向截面的形状类似于“U”形。
[0007]所述的机架上部设置第一支架,机架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第二支架,机架下部的左右两侧亦各设置一第三支架。第一支架上设置用于驱动上压板上下运动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二支架上设置用于驱动整个压气机上下运动的第二驱动装置。第三支架上设置可使第二出气口闭合件从第二出气口处脱离的第三驱动装置。
[0008]所述的第一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的第一电机、设置在第一支架上并且由第一电机驱动的第一齿轮、竖直设置并且底端固定在上压板上的第一传力杆和设置在第一传力杆上的第一齿条,所述的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相啮合。所述的第一电机可以驱动第一齿轮旋转。
[0009]所述的第二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二支架上的第二电机、设置在第二支架上并且由第二电机驱动的第二齿轮、固定在外壳的外壁上的呈“L”型的第二传力杆和设置在第二传力杆上的第二齿条。所述的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相啮合。所述的第二电机可以驱动第二齿轮旋转。第二驱动装置的作用是当压气机压缩完气体之后,将整个压气机向上推动,以使压气机的第一出气口的底端脱离出凹槽。所述的机架的左右两侧的第二支架上各设置一第二驱动装置。
[0010]所述的第三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三支架上的第三电机、设置在第三支架上并且由第三电机驱动的第三齿轮、水平设置并且一端固定在支撑架上的第三传力杆和设置在第三传力杆的下方的第三齿条。所述的第三齿轮与第三齿条相啮合。所述的支撑架设置在第三支架上,支撑架上设置支撑槽。所述的第三电机可以驱动第三齿轮旋转。所述的第二出气口闭合件的两端设置在支撑架上的支撑槽内。第二出气口闭合件的上部设置有与第二出气口相配合的凸起。所述的第三电机可以驱动机架的左右两侧的支撑架反向运动(即左侧的支撑架向左运动时,右侧的支撑架向右运动),从而使第二出气口闭合件的两端可以脱离出支撑槽。所述的机架下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三支架上各设置一第三驱动装置。
[0011]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处设置第二进气口盖托。第二进气口盖托的顶端固定设置在第二出气口的周围的部分罐体的下方。第二进气口盖托的一侧开有与罐体内部相通的第三进气口。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设置在第二进气口盖托内,并且第二进气口盖托的上部开有与第二进气口盖的上部相配合的盖槽;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的上部可在盖槽内上下活动。所述的上压板的下方设置可驱动第二进气口盖上下运动的第四驱动装置。
[0012]所述的第四驱动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上压板的下方的第四传力杆、设置在第二进气口的左侧的导渠内的齿条杆、第四齿轮、第五传力杆和设置在第五传力杆的左侧的第四齿条。所述的第五传力杆的底端固定设置在第二进气口盖的顶部。所述的第四传力杆的形状为长方体形;第四传力杆向下运动时,其底部可以与齿条杆的顶部相接触,然后推动齿条杆与它一起向下运动。
[0013]所述的导渠由两个呈“L”形的围栅和第二进气口的左侧的部分罐体围绕而成。两个围栅的一侧与第二进气口的左侧的部分罐体固定连接。所述的齿条杆设置在导渠内。齿条杆是由长方体形杆和设置在长方体形杆的右侧的第五齿条组成的。所述的第四齿条与第五齿条分别位于第四齿轮的左右两侧,并且均与第四齿轮相啮合。导渠的作用是限制齿条杆的活动范围,使得齿条杆只在导渠内上下活动。第四传力杆向下运动时可以推动齿条杆的长方体形杆与它一起向下运动,长方体形杆又带动第五齿条向下运动,然后第五齿条驱动第四齿轮旋转,并带动另一侧的第四齿条向上运动,第四齿条又带动第五传力杆向上运动,第五传力杆带动第二进气口盖向上运动;第二进气口盖进入到盖槽后可以对第二进气口进行自动密封。
[0014]所述的主气室的体积远大于罐体的体积,主气室的宽度远大于副气室的宽度。所述的圆筒板的高度与第一传力杆的高度、圆筒板槽的高度相等。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的高度与盖槽的高度相等。第二进气口盖的顶部的宽度小于盖槽的宽度。
[0015]所述的齿条杆的底端与盖槽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的重量大于齿条杆的重量。由于齿条杆所受的重力小于第二进气口盖所受的重力,所以最初时齿条杆的第五齿条的最底端的齿条会与第四齿轮相啮合。当齿条杆的第五齿条的最底端的齿条与第四齿轮相啮合时,其底端与第二进气口盖的顶部之间的距离为齿条杆的长方体形杆的高度的两倍左右,这样长方体形杆向下运动相当于自身的高度的距离后,其底端就会与第二进气口盖的顶部相接触。所述的第四传力杆的高度由第一出气口的尺寸决定。
[001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当压气机压缩完气体之后,第二驱动装置驱动压气机向上运动,使得压气机的第一出气口的底端移离凹槽。然后将纵向截面呈“C”形的第二进气口外盖倒扣在凹槽上,并把第二进气口外盖与凹槽焊接起来,从而使罐体内的气体的逸出率为零。
[00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增设一个副气室,使得压气机压气过程中气体的泄漏率大幅降低;二、储气罐的罐体底部设置有金属薄板,其顶部安装第二进气口外盖,使得罐体内的气体可以被完全密封住,其逸出率为零;三、结构比较简单、制造成本较低;四、零逸出密封技术不仅可以用来密封高压气体,也可以用来密封固体或液体。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零逸出密封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储气罐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第二进气口外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第二出气口闭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围栅的平面示意图。
[0023]图6是导渠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4]图7是部分第四驱动装置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0025]图8是部分部件的尺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7]如图1所示的零逸出密封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图中未示出)、设置在机架上部的压气机和设置在机架下部的储气罐。所述的压气机包括内壳和外壳I ;所述的内壳包括上压板2和圆筒板3。所述的圆筒板3的顶部固定在上压板2的下方;圆筒板3的形状为圆筒形,其口径V小于上压板2的宽度N(如图8所示)。所述的外壳I的上部开有第一进气口 7 ;外壳I的部分底部向下凸起形成与圆筒板3相对应的圆筒板槽4,所述的圆筒板3可在圆筒板槽4内上下运动。所述的外壳I的底部的非凸起部分上开有第一出气口
5。所述的内壳设置在外壳I内,上压板2的侧面与外壳I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的圆筒板3与部分上压板2、外壳I的部分底部合围形成主气室6 ;所述的圆筒板3、除合围形成主气室6的部分上压板2以外的其它部分的上压板2、部分外壳I合围形成副气室10。
[0028]所述的储气罐包括罐体9 (如图2所示)。罐体9的顶部开有与第一出气口 5相通的第二进气口 18 ;罐体9的底部开有第二出气口 19,且罐体9的底部贴着内壁设置有金属薄板11 (厚度为I微米左右);罐体9的下方设置用于控制第二出气口 19开合的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2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的第二进气口 18的周围的部分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