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命耐干转转子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65982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长寿命耐干转转子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子栗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长寿命耐干转转子栗。
【背景技术】
[0002]转子栗又称胶体栗、凸轮栗、三叶栗、万用输送栗等,转子栗属于容积栗。它是借助于工作腔里的多个固定容积输送单位的周期性转化来达到输送流体的目的。转子是栗用来输送流体的关键部件,转子旋转与栗体和栗盖摩擦生热,全靠转子输送的动态流体把这些热量带走,一旦流体被抽干或者接不上,操作工如果没有发觉,不及时关机,用不了几分钟,由于缺少了流动液体带走热量,密封装置、转子等好多零件都会被摩擦积累的热量烧坏,栗就得维修或更换,这种现象在不能间断的化工厂里尤其麻烦,操作工需要时刻监控栗的抽吸状态,连上厕所都要有替班轮换,非常不方便,急需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长寿命耐干转转子栗,克服了传统转子栗严禁脱液空转的技术局限性,使用寿命大幅延长,且操作工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使用户在同等投入的前提下,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减少栗类的连续投入及设备的更换率。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长寿命耐干转转子栗,包括通过紧固件连接的栗体和栗盖,所述栗体内设有上下配合分布的两个转子,两个转子分别通过上转轴和下转轴驱动,所述栗体两侧分别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栗体后端设有油箱盖,栗体和油箱盖合拢形成内置润滑油的油腔,栗体内部后端设有与其内壁配套的8字形的后耐磨板,所述栗盖内设有与其内壁配套的8字形的前耐磨板,所述前耐磨板和后耐磨板的内部均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将前耐磨板和后耐磨板均形成前壁和后壁,前壁和后壁的厚度相等,前壁的厚度与第一空腔的厚度的比值为2:3?1:1,所述第一空腔内靠近前耐磨板和后耐磨板的边缘处设有多个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空腔内位于前耐磨板的上下部中心处均设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两端分别连接前耐磨板的前后壁和后耐磨板的前后壁,所述前耐磨板和后耐磨板上均设有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穿过第一支撑柱的中心,通孔内穿设第一螺钉将前耐磨板和后耐磨板分别固定在栗盖和栗体上,所述前耐磨板的上部中心处的第一螺钉外围设有贯穿前耐磨板的后壁和对应的第一支撑柱的进油流道,所述进油流道的出口位于对应的第一支撑柱的外壁上,所述前耐磨板的第一空腔上部设有贯穿栗盖的外出油流道,所述外出油流道连通前耐磨板的第一空腔,所述后耐磨板的第一空腔上部后方设有贯穿栗体后壁和后耐磨板后壁的内出油流道,所述内出油流道连通后耐磨板的第一空腔,所述栗体的环向内壁上设有上下对称分布的弧形的上耐磨板和下耐磨板,所述上耐磨板和下耐磨板的内部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将上耐磨板和下耐磨板均形成上壁和下壁,上壁和下壁的厚度相等,上壁的厚度与第二空腔的厚度的比值为2:3?1:1,所述第二空腔内设有抵接在上耐磨板的上下壁和下耐磨板的上下壁的第二支撑柱,所述上耐磨板和下耐磨板上贯穿设有将其固定在栗体内壁的第二螺钉,所述第二螺钉穿过第二支撑柱的中心,所述上耐磨板的下壁的上端中心设有连通其第二空腔的上进液孔,所述下耐磨板的上壁的两端设有连通其第二空腔的下进液孔,所述上转轴内设有通道,所述通道上设有一个通道入口和两个通道出口,所述通道入口位于油腔内的上转轴的外壁上,一个通道出口位于后耐磨板的第一空腔内的上转轴的外壁上,另一个通道出口位于上转轴靠近前耐磨板侧的端部中心处,所述油腔内设有油栗,所述油栗上设有两个进油管和一个出油管,一个进油管穿过内出油流道伸入后耐磨板的第一空腔内,另一个进油管从外部穿入外出油流道伸入前耐磨板的第一空腔内,两个进油管在油腔内汇合。
[0005]所述后耐磨板的上下部中心设有供上转轴和下转轴穿过的轴孔。
[0006]所述轴孔前侧的上转轴和下转轴上套设唇式密封圈,所述唇式密封圈上设有三个与后耐磨板的前壁过盈配合的密封唇。
[0007]所述轴孔后侧的上转轴和下转轴上套设轴套,所述轴套后侧卡设动环,所述动环后端抵接有静环,所述静环后端抵接有弹簧,静环和弹簧上下侧分别通过密封座和压板压接,所述密封座和压板后侧通过压盖压紧。
[0008]所述油箱盖外壁环向设有散热片。
[0009]所述前耐磨板外缘和栗盖内壁之间设有胶垫,所述后耐磨板外缘和栗体内壁之间设有胶垫。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上耐磨板和下耐磨板可以在自身的第二空腔内存储栗运行中带来的流体,在流体被抽干或者接不上时短时间内加强对转子外缘周向的冷却效果,油腔内的润滑油从通道入口进入,沿着通道从两个通道出口分别流入前耐磨板和的后耐磨板的第一空腔内,在流体被抽干或者接不上时加强对转子的两端面的冷却效果,能做到对转子、栗体和栗盖的全方位保护,油栗的设置加强了换油的速度,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O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
[0012]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13]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001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栗体的局部侧视图;
[0015]图5为图4中C处的放大图;
[001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栗盖的局部侧视图;
[001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耐磨板的侧视图。
[0018]图中:栗体1、进料口11、出料口 12、栗盖2、胶垫21、转子3、上转轴4、下转轴41、通道42、通道入口 43、通道出口 44、唇式密封圈45、轴套46、动环47、前耐磨板5、第一空腔51、第一支撑柱52、第一螺钉53、进油流道54、外出油流道55、后耐磨板56、轴孔57、内出油流道58、油箱盖6、油腔61、散热片62、油栗63、上耐磨板7、第二空腔71、第二支撑柱72、第二螺钉73、上进液孔74、下耐磨板75、下进液孔76、静环8、密封座81、弹簧82、压板83、压盖84。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20]如图1?图7所示,长寿命耐干转转子栗,包括通过紧固件连接的栗体I和栗盖2,紧固件设在两者的周边,所述栗体I内设有上下配合分布的两个转子3,两个转子3分别通过上转轴4和下转轴41驱动,上转轴4和下转轴41联动使得两个转子3配合转动。所述栗体I两侧分别设有进料口 11和出料口 12,靠近进料口 11处为低压区,靠近出料口 12处为高压区。
[0021]所述栗体I后端设有油箱盖6,栗体I和油箱盖6合拢形成内置润滑油的油腔61,润滑油既能起到对上转轴4和下转轴41的润滑作用,同时又能起到散热作用,栗体I内部后端设有与其内壁配套的8字形的后耐磨板56,所述栗盖2内设有与其内壁配套的8字形的前耐磨板5,所述前耐磨板5外缘和栗盖2内壁之间设有胶垫21,所述后耐磨板56外缘和栗体I内壁之间设有胶垫21,胶垫21能防止被输送的流体从缝隙中泄漏,又能缓冲转子3的端面和前耐磨板5或后耐磨板56摩擦时的周向作用力。
[0022]所述前耐磨板5和后耐磨板56的内部均设有第一空腔51,所述第一空腔51将前耐磨板5和后耐磨板56均形成前壁和后壁,前壁和后壁的厚度相等,即第一空腔51位于中间位置,前壁的厚度与第一空腔51的厚度的比值为2:3?1:1,该厚度比值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空腔51既能容纳较多的起冷却作用的润滑油,又保证了前耐磨板5和后耐磨板56的结构强度,不致于在和转子3端面的摩擦过程中损坏。
[0023I所述第一空腔51内靠近前耐磨板5和后耐磨板56的边缘处设有多个第一支撑柱52,所述第一空腔51内位于前耐磨板5的上下部中心处均设有第一支撑柱52,所述第一支撑柱52两端分别连接前耐磨板5的前后壁和后耐磨板56的前后壁,多个第一支撑柱52分布合理,进一步加强了前耐磨板5和后耐磨板56的结构强度。
[0024]所述前耐磨板5和后耐磨板56上均设有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穿过第一支撑柱52的中心,通孔内穿设第一螺钉53将前耐磨板5和后耐磨板56分别固定在栗盖2和栗体I上,SP通孔的数量和第一支撑柱52的数量相等且对应设置,通孔贯穿前壁、第一支撑柱52和后壁,前耐磨板5上的第一螺钉53从其后壁穿入且第一螺钉53的端部位于后壁内,即第一螺钉53的端部不露出后壁,不会对前耐磨板5和转子3端部的摩擦产生干扰,后耐磨板56上的第一螺钉53从其前壁穿入且第一螺钉53的端部位于前壁内,即第一螺钉53的端部不露出前壁,不会对后耐磨板56和转子3端部的摩擦产生干扰,第一螺钉53同时贯穿前壁、第一支撑柱52和后壁,受力好且均匀,使得前耐磨板5和后耐磨板56固定可靠,同时不占用第一空腔51内的润滑油的空间,润滑油的冷却面积达到最大化,将第一螺钉53穿设于第一支撑柱52内,不会增加润滑油的泄露点,保证了润滑油的密封效果,使得润滑油和被输送的流体不会混在一起。
[0025]所述前耐磨板5的上部中心处的第一螺钉53外围设有贯穿前耐磨板5的后壁和对应的第一支撑柱52的进油流道54,所述进油流道54的出口位于对应的第一支撑柱52的外壁上,即进油流道54的出口位于前耐磨板5的第一空腔51内,所述前耐磨板5的第一空腔51上部设有贯穿栗盖2的外出油流道55,所述外出油流道55连通前耐磨板5的第一空腔51,外出油流道55同时也穿透前耐磨板5外缘的胶垫21。
[0026]所述后耐磨板56的第一空腔51上部后方设有贯穿栗体I后壁和后耐磨板56后壁的内出油流道58,所述内出油流道58连通后耐磨板56的第一空腔51,同时使得后耐磨板56的第一空腔51和油腔61连通。
[0027]所述栗体I的环向内壁上设有上下对称分布的弧形的上耐磨板7和下耐磨板75,所述上耐磨板7和下耐磨板75的内部设有第二空腔71,所述第二空腔71将上耐磨板7和下耐磨板75均形成上壁和下壁,上壁和下壁的厚度相等,上壁的厚度与第二空腔71的厚度的比值为2:3?1:1,该厚度比值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空腔71既能容纳较多的被输送的流体,又保证了上耐磨板7和下耐磨板75的结构强度,不致于在与转子3外缘周向的摩擦过程中损坏。
[0028]所述第二空腔71内设有抵接在上耐磨板7的上下壁和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