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器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16439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恒温器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一个外壳和一个阀元件的恒温器阀,该阀元件与一个阀座一起工作,该阀元件可以由一个控制装置来移动,该控制装置具有对回流温度起反应的第一恒温器元件和对另一温度起反应的第二恒温器元件。
背景技术
例如在DE198 56 009A1中公开了这样一种恒温器阀。采用此恒温器阀,流经一个暖气片的供暖水流量的调节不仅与室温有关,还与回流管路中的温度有关。如果回流管路中的水温太高,则流经该暖气片的供暖水的体积流量被节流。当通过回流管路中的水利用燃料燃烧的废气的余热时,或者将回流水送回到供热网中时,例如应用这样的供暖水的体积流量的限制。
在公知的情况下,两个皮腔元件一个接着一个地接通。靠近阀元件的皮腔元件通过很细的管路与一个遥感器相连,该遥感器测定回流管路的温度。远离阀元件的皮腔元件用于确定室温。
此构造造成阀需要一个巨大的空间。该阀还从一个暖气片相对远地伸入房间中,其不仅影响外观而且存在危险,因为房间的使用者可能在伸出的阀盖处挂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紧凑的恒温器阀。
此任务在前述技术的恒温器阀中是这样解决的,即,第一恒温器元件具有一个与第二恒温器元件不同的结构。
由于此设置,人们不再依赖于两个恒温器元件使用皮腔元件。相反人们能够使每一个恒温器元件明确地与本发明的任务相配合,其是针对该任务而设置的。例如第一恒温器元件能够明确地配合回流温度的调节,而第二恒温器元件特别能够配合另一温度的调节。在这样的情况下,它首先关系到室温。室温的变化范围通常比回流温度的变化范围小。由于这个原因,第二恒温器元件例如比第一恒温器元件扩大的程度较大是有利的。室温的调节也能够将准备阶段的温度控制住。人们能够采用恒温器阀调节超出暖气片(或者另一个热交换器,例如地板供暖)的温度差。
优选该第一恒温器元件与外壳联合进行热传导。该第一恒温器元件能够直接获取管路中的温度,阀的外壳设置在管路中。这允许从管路以及因此从供暖水到恒温器元件的相对不损失的热传递。该恒温器元件能够与此相应小地成形。这进一步使得阀紧凑。
优选该第一恒温器元件容纳在外壳的一个热传导突起中,该突起距离第二恒温器元件一个预定的距离。一方面,人们这样设置,即,使得第一恒温器元件由外壳或者更确切些说是由突起包围,从而保证从外壳到恒温器元件的热传递。另一方面,人们防止外壳的温度对突起甚至第二恒温器元件有影响。该第二恒温器元件与突起间隔地足够远。
尤其是,该突起旋入到外壳中。螺纹连接保证从外壳到突起所必需的热传递。通过将该突起旋入,能够将该突起与外壳分开制造。因此能够用与外壳不同的另一种材料制造突起。
优选该突起包围一个活动销,该活动销作用于阀元件。该突起能够对称地形成。该突起实际上被放置在外壳的中心,从而从所有的侧面供给热量。从根本上说,突起不造成恒温器阀的扩大,因为第一恒温器元件被接纳在突起中。
优选该第一恒温器元件构成为蜡套筒。一个蜡套筒具有紧凑的结构。与温度有关的体积变化普遍小于在皮腔元件的情况。然而,在此情况下,这一点并不是关键性的,因为蜡套筒直接由外壳的温度,更确切地说是通过热传导突起加负荷。蜡套筒能够因此保持得这样小,以至于保持供给管路紧凑。
优选该第一恒温器元件具有一个挺杆,该挺杆伸到第二恒温器元件中。而且这保持了阀的结构紧凑。挺杆消失到第二恒温器元件的该部分中。采用此结构使得第一和第二恒温器元件联合操作以控制阀元件。可以说第一和第二恒温器元件是串联连接的。
优选该第二恒温器元件形成为皮腔元件。一个皮腔元件能够有利地用于与室温有关的供暖液体的流量的调节。
优选该外壳设置在一个暖气片回流管路中。因此该第一恒温器元件被直接加载该回流温度。
优选该第二恒温器元件与一个遥感器连接。该遥感器能够被设置成远离该阀。该遥感器还仅在小范围内受到从外壳散发的热量的影响。这改进了室温的调节。
优选该第一恒温器元件与第二恒温器元件具有一个公共的高压弹簧。高压弹簧在阀关闭期间发挥作用,阀元件因为温度的升高而贴靠在阀座上,温度的升高归因于外部的影响,例如日射,一个或者两个恒温器元件中的温度上升,并且恒温器元件相应地膨胀。膨胀通过该高压弹簧而被允许,阀元件没有对阀座进行不允许的有力的压靠。由于两个恒温器元件只有单个高压弹簧,因此该阀能够保持紧凑。
优选该第一恒温器元件具有一个压缩弹簧,该弹簧对第一恒温器元件加载一个朝着外壳方向上的力。对此保证了两点,其一,恒温器元件紧贴在活动销上,该销最终控制阀元件的活动。其二,第一恒温器元件总是与外壳保持热传导的连接。
优选设有一个第一调节装置,其作用于在两个恒温器元件之间设置的支承件,从而为第一恒温器元件给出一个额定值,并且具有一个第二调节装置,其改变靠着支承件的第二恒温器元件上的夹紧力,从而为第二恒温器元件给出一个额定值。人们因此为两个恒温器元件各给出一个相互独立的额定值。两个额定值间的相互影响是通过设置于两个恒温器元件之间的该支撑件消除的。
优选两个调节装置形成为转动手柄。通过将转动手柄朝向接纳手柄的该部分扭转,人们可改变额定值的调节。
优选第一调节装置的转动手柄作用于一个邻近支承件放置的套筒,从而第二调节装置的转动手柄旋入套筒中。这是技术上相对简单的方法,使得两个调节装置分开工作。除此之外,还能够得到一个非常紧凑的结构。


下面借助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描述。其中图1是带有摘下的阀盖的恒温器阀元件的示意的剖视图,和图2是相应于图1的安装在一起的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
恒温器阀1具有一个外壳2和一个阀盖3。外壳2设置在一个暖气片或者另一个热交换器(未进一步示出)的一个回流管路中,并且具有一个入口4和一个出口5。在入口4和出口5之间设置一个阀座6,当恒温器阀1如图1所示处于关闭位置时,一个阀元件7靠放在阀座6上。阀元件7固定在一个心轴8上,当没有其它力作用时,心轴8在阀座6的一个开启弹簧9的作用下被推开。
心轴8由一个活动销10控制,该销由一个密封压盖11导向。活动销10和密封压盖11设置在外壳部分12中,外壳部分基本上垂直于入口4和出口5之间的流动方向延伸。
外壳部分12具有多个固定几何结构),例如一个环绕的横截面是楔形的突起13,如图2所示,阀盖3的固定指14或者螺纹15从后夹紧该突起13阀盖能够以另一种方式通过螺纹固定。
一个突起16旋入在外壳部分12中,该突起16包围活动销10,并且对其进行导向。突起16由一种良好的导热材料制造。该突起16的材料能够与外壳2的材料不同,但是能够采用相同的材料。例如外壳2和突起16都能够由黄铜制造。
活动销10伸到突起16中,确切地说,伸到圆柱形空腔17中,该空腔利用壁18包围突起16。
阀盖3具有一个带有固定指14的底座部分19。底座部分19上旋有一个螺母20,当螺母拧紧时,固定指14从后面夹紧突起13。
底座部分19与一个阀盖外壳21联接。在阀盖外壳21中,旋入一个第一转动手柄22,阀盖外壳21和第一转动手柄22一起围住一个内部空间23。
在内部空间23中,设置一个形式为蜡套筒的第一恒温器元件24。该蜡套筒设置在一个容器26中,并且具有一个挺杆27,当蜡套筒24因升温而被加负荷且相应地膨胀时,该挺杆从该容器26中向上顶出(如图1所示)。容器26同样由良好的导热材料制造。
容器26悬挂在一个保持架25中,从而保持架25通过一个压缩弹簧28受到朝着外壳2方向上的负荷。如图2所示,因此确保容器26总保持在活动销10上。
压缩弹簧28支撑在一个支撑件29上。该支撑件29又从面向外壳2的侧面贴靠在套筒30上。套筒30具有一个环绕的径向向外的突起31,一个高压弹簧32支撑在其上,高压弹簧32夹紧于突起31和第一转动手柄22之间。套筒30抵抗第一转动手柄22中的高压弹簧32的力而移动。在套筒30中,旋入一个转动手柄33。该转动手柄33与该套筒30共同限定一个内部空间34,其中,设置一个皮腔元件形式的第二恒温器元件35。该皮腔元件具有一个皮腔36,支撑件29的一个突起37伸到该皮腔中。突起37具有一个中间壁38,构成第一恒温器元件24的蜡套筒的挺杆27贴靠在该壁上。
第二恒温器元件35通过一个很细的管路39连接一个遥感器40。但也可采用常规的恒温器元件,该元件测量实际空气温度,并且例如直接与阀一起构成。
如图2所示,在与阀1一起构成的情况下,第一恒温器元件24容纳在突起16的空腔17中,并被壁18紧紧包围。在壁18与第一恒温器元件24之间也就存在平面的接触。通过此平面接触,从外壳2乃至从流经阀的液体到第一恒温器元件24的热传递几乎没有损耗。如果流过外壳2的热液体的温度超过借助于第一转动手柄22设定的额定值,则第一恒温器元件24的蜡套筒膨胀,并且使容器26向下移动,从而通过活动销10作用在心轴8上,并且阀元件7靠在阀座6上。
如果第一转动手柄22被扭转,则通过高压弹簧32移动支撑件29接近或者远离外壳。由于支撑件29的移动与中间壁38的移动相连,因此直接作用于第一恒温器元件24上。
由于在套筒30对面的第二转动手柄33的扭转,使得第二恒温器元件35的状态发生改变,并且由此额定值也改变。第二恒温器元件35应当控制该额定值。该第二恒温器元件35通过遥感器40控制例如室温,并且然后通过第一恒温器元件24作用于活动销10和心轴8,从而依赖于室温打开阀或者关闭阀。
阀1的操作如下阀元件7通过开启弹簧9解除对阀座6的压靠,并且因此使入口4到出口5自由贯通。供暖水能够经阀1涌流。供暖水通过暖气片将其热量放出到供暖房间。温度的升高由遥感器40获取,并且转达给第二恒温器元件35。温度升高导致第二恒温器元件35的内部体积增加。由此皮腔36被压紧,并且通过突起37使得支撑件29朝着外壳的方向移动。因此通过挺杆27导致第一恒温器元件24相应地转移。阀元件7与阀座6之间的缝隙被节流。
除此之外,第一恒温器元件24获取外壳2的温度,且因此获取回流温度。如果回流温度上升,则蜡套筒中的蜡膨胀并且排斥挺杆27,使得容器26同样朝着外壳2的方向移动。这还导致流经阀的供暖液体的节流。
两种效应即回流温度的效应和室温的效应叠加,因为两个恒温器元件24,35串联连接。
因为第一恒温器元件24形成为蜡套筒,其具有相对紧凑的结构,即便在很小的尺寸中也有助于阀盖3扩大。采用单个高压弹簧32也有助于使结构紧凑。最后通过使第一恒温器元件24的挺杆27和支撑件29都伸到第二恒温器元件35中促成了阀的紧凑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有一个外壳和一个阀元件的恒温器阀,该阀元件与一个阀座一起工作,该阀元件可以由一个控制装置来移动,该控制装置具有一个对回流温度起反应的第一恒温器元件和一个对另一温度起反应的第二恒温器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恒温器元件(24)具有不同于第二恒温器元件(35)结构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阀,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恒温器元件(24)与外壳(2)热传导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的阀,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恒温器元件(24)容纳在外壳(2)的一个热传导突起(16)中,该突起距离第二恒温器元件(35)一个预定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的阀,其特征在于该突起(16)旋入到外壳(2)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的阀,其特征在于该突起(16)包围一个活动销(10),该销作用于阀元件(7)。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的阀,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恒温器元件(24)构成为蜡套筒。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的阀,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恒温器元件(24)具有一个挺杆(27),该挺杆伸到第二恒温器元件(35)中。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的阀,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恒温器元件(35)形成为皮腔元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的阀,其特征在于该外壳(2)被设置在一个暖气片回流管路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阀,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恒温器元件(35)与一个遥感器(40)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的阀,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恒温器元件(24)与第二恒温器元件(35)具有一个公共的高压弹簧(32)。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的阀,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恒温器元件(24)具有一个压缩弹簧(28),该弹簧对第一恒温器元件(24)加载一个朝着外壳(2)方向上的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的阀,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个第一调节装置(22),其作用于在两个恒温器元件之间设置的支承件,从而给出第一恒温器元件(24)的一个额定值,并且具有一个第二调节装置(33),其改变靠着支承件(29)的第二恒温器元件(35)上的夹紧力,从而给出第二恒温器元件(35)的一个额定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阀,其特征在于两个调节装置(22,33)形成转动手柄。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阀,其特征在于第一调节装置(22)的旋转手柄作用于一个套筒(30),该套筒贴靠在支承件(29)上,第二调节装置(33)的旋转手柄旋入套筒(30)中。
全文摘要
一种带有一个外壳(2)和一个阀元件(7)的恒温器阀(1),该阀元件与一个阀座(6)一起工作,该阀元件(7)可以由一个控制装置来移动,该控制装置具有一个对回流温度起反应的第一恒温器元件(24),和对另一温度起反应的第二恒温器元件(35)。人们希望构造一种紧凑的恒温器阀。为此这样设置,即,使该第一恒温器元件(24)具有不同于第二恒温器元件(35)结构的结构。
文档编号F16K31/00GK1530576SQ20041003132
公开日2004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04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03年1月31日
发明者K·尼尔森, K 尼尔森, J·斯鲁普, 称 申请人:丹福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