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01092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压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的液压缓冲器。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用的液压缓冲器,具有如日本实开平2-150439 (专利 文献1)中所记载的液压缓冲器,其中,在车体侧的外管内插入可 自由滑动的车轴侧的内管,在所述内管的内周上设置间隔部件,在 该间隔部件的下部划分出工作油室,在上部划分出贮油室,安装在 所述外管侧的活塞杆穿过所述间隔部件地插入所述工作油室内,在 该活塞杆的前端部上设有在所述工作油室内滑动的活塞,在所述内 管的工作油室内,在活塞杆侧的上弹簧座和该内管的底部侧的下弹 簧座之间安装悬架弹簧。 '
专利文献1的液压缓冲器为,柱塞可滑动地嵌合在内管的底部 侧,在柱塞的上部装有悬架弹簧用的下弹簧座,在柱塞的下部设有 工作油的加压室,通过外部操作而移动的泵塞对加压室加压,能够 从外部调整悬架弹簧的弹簧载荷。
日本实开昭60-139591 (专利文献2)的液压缓冲器为,由柱塞 支承悬架弹簧的弹簧载荷,并且设置与柱塞相对的斜面部件,由调整螺栓推压介于柱塞和斜面部件的斜面之间的滚珠,能够从外部调 整悬架弹簧的弹簧载荷。
在专利文献1的液压缓冲器中,需要在内管的底部侧可滑动地 装入柱塞或泵塞,这在部件加工及组装上会很困难,同时成本变 咼0
此外,悬架弹簧的载荷由加压室的工作油支承,在密封加压室 较高的工作液压方面很难,同时成本变高。
在专利文献2的液压缓冲器中,结构为,从与斜面部件的斜面 相对的横向推动由调整螺栓推压的滚珠,将该滚珠推上该斜面,由 于与滚珠点接触的斜面的变形,会损害斜面部件的耐久性。滚珠的 直径受到其设置空间上的限制,弹簧载荷的调整幅度较小。
此外,在液压缓冲器中,悬架弹簧的弹簧载荷的调整最好是在 不将车轴从液压缓冲器上拆下的状态下也能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为,在使设置于内管的底部侧的悬架弹簧的 下弹簧座升降来调整弹簧载荷的液压缓冲器中,谋求对从外部使下 弹簧座升降的结构上的简化。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问题为,在使设置于内管的底部侧的悬架 弹簧的下弹簧座升降来调整弹簧载荷的液压缓冲器中,谋求在不从 车轴上拆下的状态下从外部使下弹簧座升降的结构上的简化。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问题为,在使设置于内管的底部侧的下弹 簧座升降来调整悬架弹簧的弹簧载荷的液压缓冲器中,谋求在不拆 下车轴的状态下从外部使下弹簧座升降的结构上的简化,确保充分 的弹簧载荷调整幅度和耐久性。
本发明的液压缓冲器为,在车体侧的外管内可自由滑动地插入 车轴侧的内管,在所述内管的内周上设置间隔部件,在该间隔部件的下部划分出工作油室,在上部划分出贮油室,将安装于所述外管 侧的活塞杆穿过所述间隔部件地插入所述工作油室内,在该活塞杆 的前端部上设置有在所述工作油室中滑动的活塞,在所述内管的工 作油室内,在活塞杆侧的上弹簧座与该内管的底部侧的下弹簧座之 间夹装有悬架弹簧,其中,由在所述内管的底部侧设置的调整螺栓 支承下弹簧座,利用调整螺栓的螺旋转动,升降下弹簧座,调整悬 架弹簧的弹簧载荷。
此外,本发明的液压缓冲器为,在车体侧的外管内可自由滑动 地插入车轴侧的内管,在所述内管的内周上设置间隔部件,在该间 隔部件的下部划分出工作油室,在上部划分出贮油室,将安装于所 述外管侧的活塞杆穿过所述间隔部件地插入所述工作油室内,在该 活塞杆的前端部上设置有在所述工作油室中滑动的活塞,在所述内 管的工作油室内,在活塞支承部件侧的上弹簧座与该内管的底部侧 的下弹簧座之间夹装有悬架弹簧,其中,利用调整螺栓支承下弹簧 座,利用调整螺栓的螺旋转动,升降下弹簧座,调整悬架弹簧的弹 簧载荷,该调整螺栓以在所述内管的底部的离开车轴安装孔的位置 上面对外部的状态,设置于该底部上。
此外,本发明的液压缓冲器为,在车体侧的外管内可自由滑动 地插入车轴侧的内管,在所述内管的内周上设置间隔部件,在该间 隔部件的下部划分出工作油室,在上部划分出贮油室,将安装于所 述外管侧的活塞杆穿过所述间隔部件地插入所述工作油室内,在该 活塞杆的前端部上设置有在所述工作油室中滑动的活塞,在所述内 管的工作油室内,在活塞杆侧的上弹簧座与该内管的底部侧的下弹 簧座之间夹装有悬架弹簧,其中,在所述内管的底部设置有在该底 部的离开车轴安装孔的位置上面对外部的调整器,利用设置于所述 内管的底部上的调整螺栓支承下弹簧座,通过从外部向调整器施加 的操作,螺旋转动调整螺栓,利用调整螺栓的螺旋转动,升降下弹簧座,调整悬架弹簧的弹簧载荷。
此外,本发明的液压缓冲器为,在车体侧的外管内可自由滑动 地插入车轴侧的内管,在所述内管的内周上设置间隔部件,在该间 隔部件的下部划分出工作油室,在上部划分出贮油室,将安装于所 述外管侧的活塞杆穿过所述间隔部件地插入所述工作油室内,在该 活塞杆的前端部上设置有在所述工作油室中滑动的活塞,在所述内 管的工作油室内,在活塞杆侧的上弹簧座与该内管的底部侧的下弹 簧座之间夹装有悬架弹簧,其中,在所述内管的底部设置有在该底 部的离开车轴安装孔的位置上面对外部的调整螺栓,并且设有支承 下弹簧座的下面的柱塞,在调整螺栓和柱塞之间延伸的弯曲状管路 中连续地装填有多个滚珠,调整螺栓的端面与构成连续状的滚珠群 的一端的滚珠抵接,柱塞的端面与该滚珠群的另一端的滚珠抵接, 利用调整螺栓的螺旋转动升降下弹簧座,调整悬架弹簧的弹簧载 荷。
此外,本发明的液压缓冲器为,在车体侧的外管内可自由滑动 地插入车轴侧的内管,在所述内管的内周上设置间隔部件,在该间 隔部件的下部划分出工作油室,在上部划分出贮油室,将安装于所 述外管侧的活塞支承部件穿过所述间隔部件地插入所述工作油室 内,在该活塞支承部件的前端部上设置有在所述工作油室中滑动的 活塞,在所述内管的工作油室内,在活塞支承部件侧的上弹簧座与 该内管的底部侧的下弹簧座之间夹装有悬架弹簧,其中,在所述内 管的底部设置有在该底部的离开车轴安装孔的位置上面对外部的调 整螺栓,并且,使设置于内管的底部上的滑块可利用调整螺栓的旋 转力在与内管的中心轴交叉的方向上直线移动,使下弹簧座的下部 斜面载置于滑块的上部斜面上,利用调整螺栓的旋转,升降下弹簧 座,调整悬架弹簧的弹簧载荷。


图1为第1实施例的液压缓冲器整体的剖面图。
图2为图1的下部剖面图。
图3为图1的中间部剖面图。
图4为图1的上部剖面图。
图5为弹簧载荷调整装置的剖面图。
图6为调整螺栓的正视图。
图7为调整螺母,(A)为剖面图,(B)为俯视图。
图8为套管的剖面图。
图9为止转垫片的俯视图。
图IO为下弹簧座的剖面图。
图11为弹簧载荷调整装置的变形例的剖面图。
图12为第2实施例的弹簧载荷调整装置的剖面图。
图13为调整螺栓的正视图。
图14为调整螺母,(A)为侧剖面图,(B)为俯视图,(C) 为端面图。
图15为滑块,(A)为侧视图,(B)为俯视图,(C)为正视 图,(D)为后视图。
图16为止转垫片的俯视图。
图17为下弹簧座的剖面图。
图18为弹簧载荷调整装置的变形例的剖面图。
图19为第3实施例的弹簧载荷调整装置的剖面图。
图20为调整器,(A)为正视图,(B)为端面图。
图21为塞柱,(A)为正视图,(B)为端面图。
图22为调整螺栓的正视图。
图23为调整螺母,(A)为半剖面图,(B)为端面图。 图24为止转垫片的俯视图。图25为下弹簧座的半剖面图
图26为第4实施例的液压缓冲器整体的剖面图。
图27为弹簧载荷调整装置的剖面图。
图28为衰减力调整装置的剖面图。
图29为弯曲状管路形成体,(A)为剖面图,(B)为底面图。
图30为塞柱,(A)为剖面图,(B)为正视图。 图31为调整螺栓的正视图。 图32为下弹簧座的剖面图。 图33为第5实施例的液压缓冲器整体的剖面图。 图34为弹簧载荷调整装置的剖面图。 图35为弹簧载荷调整装置的要部放大图。 图36为螺母,(A)为正视图,(B)为剖面图。 图37为滑块,(A)为正视图,(B)为侧视图,(C)为沿 (A)的C-C线的剖面图。
图38为下弹簧座,(A)为正视图,(B)为剖面图,(C)为 俯视图。
图39为下弹簧座的下端部,(A)为底视图,(B)为沿(A) 的B-B线的剖面图。
图40为滑块的变形例,(A)为正视图,(B)为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l实施例)(图1 图11)
液压缓冲器10为将外管11设置在车体侧并将内管12设置在车 轮侧的倒立型前叉,如图1 图4所示,通过固定在外管11的下端 开口部内周上的导向衬套11A和固定在内管12的上端开口部外周 上的导向衬套12A,内管12可滑动地插入外管11的内部。IIB为油封,11C为尘封。在外管11的上端开口部上液体密封地螺纹固 定有罩13,在外管11的外周上设有车体侧安装部件14A、 14B。 在内管12的下端开口部上液体密封地插入并螺纹固定有车轴托架 15,构成内管12的底部,在车轴托架15上设有车轴安装孔16。
液压缓冲器IO划分出外管11的内周、内管12的外周、和由所 述2个导向衬套11A、 12A划分的环状油室17。
液压缓冲器10在内管12的上端侧内周上通过介入O形环等来 液体密封地设置间隔部件19,由间隔部件19的杆导向部19A在下 部中划分出工作油室21,在上部中划分出贮油室22。在贮油室22 中,其下侧区域为油室22A,上侧区域为空气室22B。
液压缓冲器10为,安装在外管11上的活塞杆23可自由滑动地 插入于间隔部件19的杆导向部19A中。具体为,在罩13的中心部 的下端部上螺纹固定中空活塞杆23,将其由锁紧螺母25固定。
液压缓冲器10为,在从间隔部件19的杆导向部19A插入内管 12中的活塞杆23的前端部上,固定有与内管12的内周滑动接触的 活塞26,将所述油室21划分为收纳有活塞杆23的活塞杆侧油室 21A和未收纳活塞杆23的活塞侧油室21B。活塞26由螺母27固 定。
液压缓冲器10通过设置在内管12上的油孔28,将所述环状油 室17与活塞杆侧油室21A常时连通。
液压缓冲器10在面对活塞26的活塞侧油室21B的下端面上对 接上弹簧座31,在形成车轴托架15的内管12的底部上座置有下弹 簧座32,在与上弹簧座31的锥部31A相连的最下端縮径部31B的 台阶部上设置的弹簧座部31C与下弹簧座32之间,夹装有悬架弹 簧33。液压缓冲器10通过悬架弹簧33的伸縮振动,吸收在车辆走 行时从路面受到的冲击力。
液压缓冲器10在活塞26上具有衰减力发生装置40。衰减力发生装置40具有压縮侧流路41与伸长侧流路42 (未图 示)。压縮侧流路41利用支撑在阀限制器41B上的压縮侧盘阀 41A进行开关。伸长侧流路42利用支撑在阀限制器42B上的伸长 侧盘阀42A进行开关。此外,阀限制器41B、阀41A、活塞26、阀 42A、阀限制器42B构成插入式连接在活塞杆23中的阀装配体, 被夹在活塞杆23上卡接的止动环41C和螺纹固定在活塞杆23上的 螺母27之间,来进行固定。
衰减力发生装置40在罩13的中心部上液体密封地螺纹固定有 调整杆43,将固定于调整杆43上的针阀44插入活塞杆23的中空 部,通过针阀44的上下运动调整活塞杆23上设置的旁通路45的 开度。旁通路45将活塞26旁通,并将活塞杆侧油室21A与活塞侧 油室21B连接。
衰减力发生装置40在压縮侧行程中,在低速区域内,通过由针 阀44调整开度的旁通路45的通路阻力发生压縮侧衰减力,在中高 速区域内,通过压縮侧盘阀41A的挠曲变形发生压縮侧衰减力。此 外,在伸长侧行程中,在低速区域内,通过由针阀44调整开度的 旁通路45的通路阻力发生伸长侧衰减力,在中高速区域内,通过 伸长侧盘阀42A的挠曲变形发生伸长侧衰减力。通过该压縮侧衰减 力和伸长侧衰减力,将所述的悬架弹簧33的伸縮振动减振。
液压缓冲器10在罩13的下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在最压縮行程 中与设置于内管12上的间隔部件19的上端部对接的止动橡胶 13A、止动板13B,由该止动橡胶13A限制最压縮行程。
液压缓冲器IO在内管12的上端侧的间隔部件19的面对活塞杆 侧油室21A的下端面上固定的弹簧座51、和设置在活塞26的上端 面侧上的阀限制器41B之间安装有回跳弹簧52。在液压缓冲器10 最伸长时,间隔部件19在与阀限制器41B之间将回跳弹簧52加 压,由此限制最伸长行程。然而,在液压缓冲器10中,由外管11与内管12的环状间隙构 成的所述环状油室17的横截面积Sl被形成为比活塞杆23的横截 面积(包围在外径的面积)S2大(S1〉S2,但也可为S1^S2)。
此外,在间隔部件19的杆导向部19A上设有止回阀60,该止 回阀60在压縮侧行程中允许从贮油室22向活塞杆侧油室21A的油 的流动,在伸长侧行程中阻止从活塞杆侧油室21A向贮油室22的 油的流动。在间隔部件19的杆导向部19A的内周上设有阀室61, 在阀室61的上端侧的台阶部61A和在阀室61下端侧设置的所述弹 簧座51上的支撑弹簧53之间收纳有止回阀60。止回阀60的尺寸 比台阶部61A与弹簧座51的间隔短,在下端面上形成横槽62。止 回阀60被设置为,在间隔部件19的杆导向部19A上设置的阀室 61的内周可上下移位。止回阀60的外周与间隔部件19的杆导向部 19A上设置的阀室61的内周之间,形成允许从贮油室22向活塞杆 侧油室21A的油的流动的流路。止回阀60具有衬套63,将可自由 滑动地支承活塞杆23的衬套63压入亚其内周。在压縮侧行程中, 止回阀60与进入内管12中的活塞杆23连动地向图3的下方移 动,与弹簧座51对接,与台阶部61A之间形成间隙,能够将活塞 杆侧油室21A的油从横槽62经过其外周地通过与台阶部61A之间 的间隙,向贮油室22排出。在伸长侧行程中,止回阀60与从内管 12中退出的活塞杆23连动地向图3的上方移动,与台阶部61A对 接,从而关闭与该台阶部61A之间的间隙,阻止活塞杆侧油室21A 的油沿着与上述压縮侧行程相反的路径向贮油室22排出。
此外,由于间隔部件19的杆导向部19A在活塞杆23的周围未 密封连接有油封,所以通过压入止回阀60内周的衬套63在活塞杆 23的周围形成的微小间隙(或止回阀60与台阶部61A之间形成的 微小间隙),构成连通活塞杆侧油室21A与贮油室22的微小流路 (小孔)64 (未图示)。微小流路64也可穿设于间隔部件19的杆导向部19A上,将活塞杆侧油室21A与贮油室22连通。 液压缓冲器10的动作如下所述。 (压縮侧行程)
在压縮侧行程中,进入内管12中的活塞杆23的进入容积量的 工作油从内管12内周的油室21A通过内管12的油孔28移送至环 状油室17中。此时,由于环状油室17的容积增加量AS1 (补给 量)比活塞杆23的容积增加量AS2大,在向环状油室17的油的必 要补给量中的、(AS1—AS2)的不足量从贮油室22通过止回阀60 补给。
在该压縮侧行程中,如前所述,在低速区域中,通过由针阀44 调整开度的旁通路45的通路阻力产生压縮侧衰减力,在中高速区 域中,通过压縮侧盘阀41A的挠曲变形产生压縮侧衰减力。 (伸长侧行程)
在伸长侧行程中,从内管12退出的活塞杆23的退出容积量的 工作油从环状油室17通过内管12的油孔28移送至内管12的内周 的油室21A中。此时,由于环状油室17的容积减少量AS1 (排出 量)比活塞杆23的容积减少量AS2大,从环状油室17的油的排出 量中的、(AS1—AS2)的剩余量通过微小流路64向贮油室22排 出。
在该伸长侧行程中,如前所述,在低速区域中,通过由针阀44 调整开度的旁通路45的通路阻力产生伸长侧衰减力,在中高速区 域中,通过伸长侧盘阀42A的挠曲变形产生伸长侧衰减力。此外, 由于上述微小流路64的通路阻力,也产生伸长侧衰减力。
以下,说明升降下弹簧座32并调整悬架弹簧33的弹簧载荷的 弹簧载荷调整装置70。
弹簧载荷调整装置70如图5所示,由设置于内管12的底部 (车轴托架15)侧的调整螺栓71支承下弹簧座32,通过调整螺栓71的螺旋转动使下弹簧座32升降并调整悬架弹簧33的弹簧载荷。 具体如下所述。
(1) 相对于操作用孔15A,从面对内管12的内部侧的一方插 入调整螺栓71的操作部71A,该操作用孔15A穿设在通过螺纹固 定在内管12的下端开口部上之前的车轴托架15的车轴安装孔16 的中心线上。调整螺栓71如图6所示,具有操作部71A、比操作 部71A直径大的凸缘部71B和螺纹部71C,在操作部71A的端面 上具有工具停止用六角孔71D,在操作部71A的外周槽上嵌入O 形环71E。调整螺栓71将操作部71A与O形环71E —同液体密封 地插入操作用孔15A中,在凸缘部71B支承于车轴托架15的操作 用孔15A周围的内面上并向外部防脱的状态下,使操作部71A的 六角孔71D从操作用孔15A面对外部(车轴安装孔16)。
(2) 相对于面对内管12内部的调整螺栓71的螺纹部71C,螺 纹固定调整螺母72。调整螺母72如图7所示,从边缘部72A直立 起筒状的异形部72B,在异形部72B的内周上具有螺纹部72C。异 形部72B例如在圆筒外面上具有双边距离部。调整螺母72将其螺 纹部72C从边缘部72A侧螺纹固定在调整螺栓71的螺纹部71C 上。边缘部72A对接在后述的止转垫片74的下面上,限制调整螺 母72的上升行程端。
(3) 将装填在调整螺母72周围的套管73载置于调整螺栓71 的凸缘部71B上。套管73如图8所示,安装在调整螺栓71的凸缘 部71B和后述的止转垫片74的下面之间,使调整螺栓71不能从外 部压入。
(4) 将车轴托架15螺纹固定在内管12的下端开口部上。此 时,止转垫片74夹压在内管12的下端面与车轴托架15的内周台 阶面之间。止转垫片74如图9所示,具有止转用异形缝隙74A, 在该异形缝隙74A中穿过上述(2)的调整螺母72的异形部72B。由此,调整螺母72通过止转垫片74相对于调整螺栓71的螺旋转 动止转,在异形缝隙74A内直线运动地升降。
(5)在内管12的内周插入下弹簧座32,使下弹簧座32的背 面与调整螺母72的前端部对接。下弹簧座32如图10所示,构成 杯状,杯底部的背面与调整螺母72的前端部对接,在杯外周槽中 嵌入有O形环75。下弹簧座32与O形环75 —同液体密封地嵌合 在内管12的内周上,使下弹簧座32上部的油室21相对于下弹簧 座32的背面室76 (在调整螺栓71与下弹簧座32之间收纳调整螺 母72、套管73、止转垫片74的空间)液体密封地密封。此后,将 悬架弹簧33插入内管12的内部,使悬架弹簧33支承在下弹簧座 32上。
在装配完冲压缓冲器10的状态下,若由从车轴托架15的车轴 安装孔16插入到操作用孔15A中的工具,通过调整螺栓71的操作 部71A使调整螺栓71螺旋转动,则调整螺母72升降,与该调整螺 母72对接的下弹簧座32升降。下弹簧座32在与活塞杆23侧的上 弹簧座31之间调整悬架弹簧33的初期长度,以调整悬架弹簧33 的弹簧载荷。
根据本实施例可实现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a) 在内管12的底部侧可转动地设置调整螺栓71,与装入柱 塞等滑动部件的液压缓冲器相比,能够使部件加工及装配简单化。
(b) 悬架弹簧33的载荷由调整螺栓71直接支承,工作油的密 封结构简化并有效,并提高了工作可靠性。
(c) 在将调整螺栓71防脱式支承在内管12的底部的内面上的 状态下,通过从外部进行转动操作,使止转的调整螺母72直线运 动,调整螺母72能够使背面支承的下弹簧座32升降。
(d) 通过在内管12的内部将下弹簧座32上部的工作油室21 相对于下弹簧座32的背面室76密封,内管12的内部中的下弹簧座32的升降通过内管12的工作油室21使贮油室22的油面也升 降。因此,通过下弹簧座32的升降调整悬架弹簧33的弹簧载荷, 通过贮油室22的油面的上升使空气室22B扩大或縮小,其结果也 能够调整空气弹簧的弹簧载荷。
(e) 由于在夹压于内管12与车轴托架15之间的垫片74上设 置有调整螺母72用的止转用异形缝隙74A,能够简易地使调整螺 母72止转。
(f) 由于在调整螺栓71的凸缘部71B与所述垫片74的下面之 间安装了不能从外部推入调整螺栓71的套管73,所以能够防止将 调整螺栓71从外部推入。
图11的变形例与图5的实施例的不同点为,在下弹簧座32的 外周上不设置O形环75,而在下弹簧座32的杯底部上设置贯通孔 32A。形成在内管12的内部中将下弹簧座32上部的油室21与下弹 簧座32的背面室76相连通。由此,能够通过由调整螺栓71的螺 旋转动所引起的下弹簧座32的升降,来调整悬架弹簧33的弹簧载 荷。
(第2实施例)(图12 图18)
第2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的实质性的不同点为,将弹簧载荷调 整装置70变更为弹簧载荷调整装置80。
以下,说明升降下弹簧座32并调整悬架弹簧33的弹簧载荷的 弹簧载荷调整装置80。
弹簧载荷调整装置80如图12所示,由调整螺栓81支承下弹簧 座32,通过调整螺栓81的螺旋转动使下弹簧座32升降,来调整悬 架弹簧33的弹簧载荷,该调整螺栓81被设置为在构成内管12的 底部的车轴托架15的离开车轴安装孔16的位置上(车轴安装孔16 的斜上部)面对外部。具体如下所述。(1) 相对于台阶状操作用孔15A的大直径孔,从面对内管12 的内部侧一方插入调整螺栓81的凸缘状操作部81A,该台阶状操 作用孔15A相对于下述中心轴(在将车轴托架15安装在内管12上 的状态下,与通过内管12的车轴安装孔16的中心轴相同)倾斜交 差配置并穿设,上述中心轴通过被螺纹固定在内管12的下端开口 部上之前的车轴托架15的车轴安装孔16。调整螺栓81如图13所 示,将操作部81A的内端面作为凸缘面81B,并且具有螺纹部 81C,在操作部81A的外端面上具有工具卡止用六角孔81D,在操 作部81A的外周槽上嵌入O形环81E。调整螺栓81将操作部81A 与O形环81E —同液体密封地插入连接在操作用孔15A的大直径 孔中,在将操作部81A的外端面支承于车轴托架15的操作用孔 15A的大直径孔与小直径孔的台阶面上并向外部防脱的状态下,使 操作部81A的六角孔81D从操作用孔15A的小直径孔面对外部。
(2) 相对于面对内管12内部的调整螺栓81的螺纹部81C,螺 纹固定调整螺母82。调整螺母82如图14所示,从在两侧伸出的止 动面82A直立起筒状的异形部82B,在异形部82B的内周上具有螺 纹部82C,异形部82B的前端为与下弹簧座32的背面对接的对接 面82D。异形部82B例如在圆筒外面上具有双边距离部。调整螺母 82将其螺纹部82C从止动面82A侧螺纹固定在调整螺栓81的螺纹 部81C上。止动面82A对接在后述的止转垫片84的下面上,限制 调整螺母82的上升行程端。止动面82A与对接面82D相互平行, 并相对于调整螺母的中心轴倾斜交差,止转垫片84的下面与下弹 簧座32的背面分别面接触。
(3) 在车轴托架15中,在配置有后述的止转垫片84的内周的 正下方设置台阶孔15B,将滑块83的边缘部83A嵌入台阶孔15B 中。滑块83如图15所示,从边缘部83A向斜下方延伸出U字筒 状导向部83B,利用导向部83B的圆弧状导向面,将调整螺母82的异形部82B中夹在双边距离部中的倾斜向下的圆筒外面滑动引 导。此外,滑块83为,通过使从操作用孔15A的外部推入的调整 螺栓81的凸缘面81B与止挡部83C接触,从而不能使导向部83B 的下端止挡部83C推入在车轴托架15的操作用孔15A中插入连接 的调整螺栓81的操作部81A的凸缘面81B。
(4) 将车轴托架15螺纹固定在内管12的下端开口部上。此 时,止转垫片84夹压在内管12的下端面与车轴托架15的内周台 阶面之间。止转垫片84如图16所示,具有止转用异形缝隙84A, 在该异形缝隙84A中穿过上述(2)的调整螺母82的异形部82B。 由此,调整螺母82通过利用止转垫片84相对于调整螺栓81的螺 旋转动止转,在异形缝隙84A内直线运动地升降。
(5) 在内管12的内周插入下弹簧座32,使下弹簧座32的背 面与调整螺母82的前端的对接面82D对接。下弹簧座32如图17 所示,构成倒立杯状,杯底部的背面与调整螺母82的对接面82D 对接,在杯外周槽中嵌入连接有0形环85。下弹簧座32与0形环 85 —同液体密封地嵌合在内管12的内周上,使下弹簧座32上部的 油室21相对于下弹簧座32的背面室86 (在调整螺栓81与下弹簧 座32之间收纳调整螺母82、滑块83、止转垫片84的空间)液体 密封地密封。此后,将悬架弹簧33插入内管12的内部,使悬架弹 簧33支承在下弹簧座32上。
在装配完液压缓冲器10的状态下,利用插入车轴托架15的操 作用孔15A中的工具,通过调整螺栓81的操作部81A使调整螺栓 81螺旋转动时,调整螺母82升降,与该调整螺母82对接的下弹簧 座32升降。下弹簧座32在与活塞杆23侧的上弹簧座31之间调整 悬架弹簧33的初期长度,以调整悬架弹簧33的弹簧载荷。
根据本实施例可实现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a)在内管12的底部侧可旋转地设置有调整螺栓81,与装入柱塞等滑动部件的液压缓冲器相比,能够使部件加工及装配简单 化。
(b) 悬架弹簧33的载荷由调整螺栓81直接支承,工作油的密 封结构简化并且有效,提高了工作可靠性。
(c) 由于将调整螺栓81以在内管12的离开车轴安装孔16的 位置上面对外部的状态设置于该底部,所以即使在不将液压缓冲器 10从车轴拆下的状态下,也能够调整悬架弹簧33的弹簧载荷。
(d) 在将调整螺栓81防脱支承在内管12底部的内面上的状态 下,通过从外部进行转动操作,使止转的调整螺母82直线运动, 调整螺母82能够使背面支承的下弹簧座32升降。
(e) 通过在内管12的内部将下弹簧座32上部的工作油室21 相对于下弹簧座32的背面室86密封,内管12的内部中的下弹簧 座32的升降通过内管12的工作油室21使贮油室22的油面也升 降。因此,利用下弹簧座32的升降调整悬架弹簧33的弹簧载荷, 并且利用贮油室22的油面的上升使空气室扩大或縮小,其结果也 能够调整空气弹簧的弹簧载荷。
(f) 由于在夹压于内管12与车轴托架15之间的垫片84上设 有调整螺母82用的止转用异形缝隙84A,所以能够简易地使调整 螺母82止转。
(g) 通过在内管12的底部中的垫片84下部设置滑块83,由 该滑块83将调整螺母82的外面滑动导向,防止与调整螺栓81共 同相对于内管12的中心轴倾斜交差设置的调整螺母82受到沿内管 12的中心轴作用的弹簧载荷而倒下。此外,能够防止将调整螺栓 81从外部推入。
图18的变形例与图12的实施例的不同点为,在下弹簧座32的 外周上不设置O形环85,而在下弹簧座32的杯底部上设置贯通孔 32A。形成在内管12的内部中将下弹簧座32上部的油室21与下弹簧座32的背面室86相连通。由此,能够通过由调整螺栓81的螺 旋转动所引起的下弹簧座32的升降,来调整悬架弹簧33的弹簧载 荷。
(第3实施例)(图19 图25)
第3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的实质性的不同点为,将弹簧载荷调 整装置70变更为弹簧载荷调整装置90。
以下,说明升降下弹簧座32并调整悬架弹簧33的弹簧载荷的 弹簧载荷调整装置90。
弹簧载荷调整装置90如图19所示,将在构成内管12底部的车 轴托架15的离开车轴安装孔16的位置(车轴安装孔16的斜上 部)上面对外部的调整器91设置在该底部。利用设置于构成内管 12底部的车轴托架15的内侧底面上的调整螺栓92支承下弹簧座 32,通过从外部向调整器91施加的操作使调整螺栓92螺旋转动, 通过调整螺栓92的螺旋转动使下弹簧座32升降并调整悬架弹簧33 的弹簧载荷。具体地如下所述。
(1) 在通过被螺纹固定在内管12的下端开口部之前的车轴托 架15的车轴安装孔16的中心轴(在将车轴托架15安装在内管12 上的状态下,与通过内管12的车轴安装孔16的中心轴相同)上, 在车轴托架15的内侧底面上穿设的轴承孔15A中插入调整螺栓92 的旋转轴92A,将调整螺栓92直立地枢支撑在内管12 (车轴托架 15)的底部上。调整螺栓92如图22所示,在旋转轴92A的上部周 围具有与旋转轴92A同轴的伞齿状齿轮92B,在旋转轴92A的上部 延伸地具有与旋转轴92A同轴的螺纹部92C。
(2) 在相对于车轴托架15的车轴安装孔16的斜上部将调整器 91从外部穿过并支承在以贯通状穿设于车轴托架15上的支承孔 15B中,使得调整器91与所述中心轴(与调整螺栓92的中心轴相同)垂直相交,该中心轴通过被螺纹固定在内管12的下端开口部 之前的车轴托架15的车轴安装孔16。调整器91如图20所示,在 一端上具有工具卡合用六角棒状操作部91A,在另一端上具有小齿 轮91B,在中间大直径部91C上具有用于装填O形环93的环状槽 91D,并且,在操作部91A与中间大直径部91C之间具有用于装填 塞柱94的中间小直径部91E。塞柱94如图21所示,构成插入连接 在调整器91的中间小直径径部91E上的筒状,在基端凸缘部94A 上具有构成双边距离部的拧入操作部94B,并且,还具有螺纹固定 在支承孔15B的螺纹部15C上的螺纹部94C。在将O形环93装填 在调整器91的环状槽91D中的状态下,将该调整器91液体密封地 插入车轴托架15的支承孔15B中,使中间大直径部91C的端面与 支承孔15B的台阶部抵接,在调整器91的中间小直径部91E上装 填塞柱94,使用拧入操作部94B将螺纹部94C螺纹固定在车轴托 架15的螺纹部15C上,并且使塞柱94的基端凸缘部94A与车轴托 架15的支承孔15B周围的外端面接触。由此,将调整器91的中间 大直径部91C可旋转操作地夹持在塞柱94的端面与支承孔15B的 台阶部之间,在防止从内管12的底部(车轴托架15)向外部脱出 的状态下可旋转地支承调整器91,使调整器91的操作部91A面对 外部,使调整器91的小齿轮91B与调整螺栓92的齿轮92B啮合。
(3)相对于位于内管12内部的调整螺栓92的螺纹部92C,螺 纹固定调整螺母95。调整螺母95如图23所示,从在四周伸出的挡 块95A直立起筒状的异形部95B,在异形部95B的内周上具有螺纹 部95C,异形部95B的前端作为与下弹簧座32的背面对接的对接 面95D。异形部95B例如在圆筒外面上具有双边距离部。调整螺母 95将其螺纹部95C从止动面95A侧螺纹固定在调整螺栓2的螺纹 部92C上。止动面95A对接在后述的止转垫片96的下面上,限制 调整螺母95的上升行程端。止动面95A与对接面95D相互平行并相对于调整螺母95的中心轴垂直相交,止转垫片96的下面与下弹 簧座32的背面分别面接触。
(4) 将车轴托架15螺纹固定在内管12的下端开口部上。此 时,止转垫片96夹压在内管12的下端面与车轴托架15的内周台 阶面15D之间。止转垫片96如图24所示,具有止转用异形缝隙 96A,在该异形缝隙96A中穿过上述(3)的调整螺母95的异形部 95B。由此,调整螺母95利用止转垫片96相对于调整螺栓92的螺 旋转动止转,在异形缝隙96A内直线运动地升降。
(5) 在内管12的内周插入下弹簧座32,使下弹簧座32的背 面与调整螺母95的前端的对接面95D对接。下弹簧座32如图25 所示,构成杯状,杯底部与调整螺母95的对接面95D对接,在杯 外周槽中嵌入0形环97。下弹簧座32与O形环97 —同液体密封 地嵌合在内管12的内周上,使下弹簧座32的上部的油室21相对 于下弹簧座32的背面室98 (在调整螺栓96与下弹簧座32之间收 纳调整螺母95、止转垫片96的空间)液体密封地密封。此后,将 悬架弹簧33插入内管12的内部,使悬架弹簧33支承在下弹簧座 32上。
在装配完液压缓冲器10的状态下,若利用工具旋转操作调整器 91的操作部91A,使调整螺栓92螺旋转动,则调整螺母95升降, 与该调整螺母95对接的下弹簧座32升降。下弹簧座32在与活塞 杆23侧的上弹簧座31之间调整悬架弹簧33的初期长度,以调整 悬架弹簧33的弹簧载荷。
根据本实施例可实现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a) 在内管12的底部侧设置调整器91和调整螺栓92,与装 入柱塞等滑动部件的液压缓冲器相比,能够使部件加工及装配简单 化。
(b) 悬架弹簧33的载荷由调整螺栓92直接支承,工作油的密封结构简化并且有效,提高了工作可靠性。
(c) 由于将调整器91以在内管12的离开车轴安装孔16的位 置上面对外部的状态设置于该底部,所以即使在不将液压缓冲器10 从车轴拆下的状态下,也能够调整悬架弹簧33的弹簧载荷。
(d) 在将调整螺栓92直立地枢支撑在内管12的底部的状态 下,通过从外部向调整器91施加的操作,使调整螺栓92螺旋转 动,由此,使被止转的调整螺母95直线运动,调整螺母95能够使 背面支承的下弹簧座32升降。
(e) 通过使调整器91的小齿轮91B与调整螺栓92的齿轮92B 啮合,能够;利用向调整器91的操作部91A施加的旋转操作,使 调整螺栓92螺旋转动。
(f) 通过在内管12的内部将下弹簧座32上部的工作油室21 相对于下弹簧座32的背面室98密封,内管12的内部中的下弹簧 座32的升降通过内管12的工作油室21使贮油室22的油面也升 降。从而,利用下弹簧座32的升降调整悬架弹簧33的弹簧载荷, 并且,利用贮油室22的油面的上升,使空气室扩大或縮小,其结 果也能够调整空气弹簧的弹簧载荷。
(g) 由于在夹压于内管12与车轴托架15之间的垫片96上设 置有调整螺母95用的止转用异形缝隙96A,所以能够简易地使调 整螺母95止转。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可在下弹簧座32的外周上不设置0 形环97,而在下弹簧座32的杯底部上设置贯通孔。成为在内管12 的内部中将下弹簧座32上部的油室21与下弹簧座32的背面室98 相连通。由此,能够利用由调整器91的旋转操作部引起的调整螺 栓92的螺旋转动所形成的下弹簧座32的升降,来调整悬架弹簧33 的弹簧载荷。(第4实施例)(图26 图32)
第4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的实质性的不同点为,将衰减力发生 装置40变更为衰减力发生装置140,将弹簧载荷调整装置70变更 为弹簧载荷调整装置200。
前叉(液压缓冲器)110为将外管111设置在车体侧并且将内 管112设置在车轮侧的倒立型前叉,如图26 图28所示,通过固 定在外管111的下端开口部的内周上的导向衬套111A和固定在内 管112的上端幵口部的外周上的导向衬套U2A,将内管112可滑 动地插入外管111的内部。111B为油封,111C为尘封。在外管 1U的上端开口部上液体密封地螺纹固定有罩113,在外管111的 外周上设有车体侧安装部件114A、 114B。在内管112的下端开口 部上液体密封地插入并螺纹固定有车轴托架115,以构成内管112 的底部,在车轴托架115上设有车轴安装孔116。
前叉110划分出外管111的内周、内管112的外周、由所述2 个导向衬套111A、 112A划分的环状油室117。
前叉110在内管112的上端侧内周上通过O形环等液体密封地 设置间隔部件119,由间隔部件119的杆导向部119A在下部划分 出工作油室121,并且在上部划分出贮油室122。在贮油室122 中,其下侧区域为油室122A、上侧区域为空气室122B。
前叉110为,安装在外管111上的活塞杆123可自由滑动地插 入于间隔部件119的杆导向部119A中。具体为,在螺纹固定在罩 113的中心部的下端部上的安装套管124上,螺纹固定着中空活塞 杆123,其由锁紧螺母124A固定。
前叉110为,在螺纹固定在从间隔部件119的杆导向部119A 插入内管112中的活塞杆123的前端部上的活塞螺栓125上,固定 着与内管112的内周滑动接触的活塞126,将所述油室121划分为 收纳有活塞杆123的活塞杆侧油室121A、和未收纳活塞杆123的活塞侧油室121B。活塞126由螺母127固定。
前叉110通过设置在内管112上的油孔128将所述环状油室 117与活塞杆侧油室121A常时连通。
前叉110为,在活塞126的面对活塞侧油室121B的下端面上对 接上弹簧座131,在形成车轴托架115的内管112的底部设有下弹 簧座132,在上弹簧座131与下弹簧座132之间安装悬架弹簧 133。前叉110利用悬架弹簧133的伸縮振动吸收在车辆走行时所 受到的来自路面的冲击力。此时,后述的弹簧载荷调整装置200能 够升降下弹簧座132,调整悬架弹簧133的弹簧载荷。
前叉110在活塞126上具有衰减力发生装置140 (图28)。
衰减力发生装置140具有压縮侧流路141与伸长侧流路142 (未图示)。压縮侧流路141利用支持在阀限制器141B上的压縮 侧盘陶141A (压缩侧衰减阀)进行开关。伸长侧流路142利用支 持在阀限制器142B上的伸长侧盘阀142A (伸长侧衰减阀)进行开 关。此外,阀限制器141B、阀141A、活塞126、阀142A、阀限制 器142B构成插入在活塞螺栓125中的阀装配体,被夹持固定在螺 纹固定于活塞螺栓125上的螺母127中。
衰减力发生装置140在罩113的中心部上设有后面详细叙述的 衰减力调整装置140A,衰减力调整装置140A的针阀185插入活塞 杆123的中空部,利用针阀185的上下运动调整设置于活塞杆123 上的旁通路145的开度。旁通路145将活塞126旁通并连接活塞杆 侧油室121A与活塞侧油室121B。
衰减力发生装置140在压縮侧行程中,在低速区域内,通过由 针阀185调整开度的旁通路145的通路阻力发生压縮侧衰减力,在 中高速区域内,通过压縮侧盘阀141A的挠曲变形发生压缩侧衰减 力。此外,在伸长侧行程中,在低速区域内,通过由针阀185调整 开度的旁通路145的通路阻力发生伸长侧衰减力,在中高速区域内,通过伸长侧盘阀142A的挠曲变形发生伸长侧衰减力。利用该 压縮侧衰减力和伸长侧衰减力,将所述悬架弹簧133的伸縮振动减
振o
前叉110在罩113的下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在最压縮行程状态 下与设置于内管112上的间隔部件119的上端部对接的止动橡胶 113A、止动板13B,由该止动橡胶113A限制最压縮的行程。
前叉110将回跳弹簧153安装在紧固于内管112上端侧的间隔 部件119的面对活塞杆侧油室121A的下端面上的弹簧座151、和 卡止在活塞杆123上设置的止动环152A上的弹簧座152。在前叉 110最伸长时,间隔部件119在与弹簧座152之间对将回跳弹簧 153加压,限制最伸长的行程。
并且,在前叉110中,由外管111与内管112的环状间隙构成 的所述环状油室117的横截面积Sl被形成为比活塞杆123的横截 面积(包围外径的面积)S2 (S1>S2,但也可S1^S2)。
此外,在间隔部件119的杆导向部119A中设有止回阀160,该 止回阔160在压縮侧行程中允许从贮油室122向活塞杆侧油室 121A的油的流动,在伸长侧行程中阻止从活塞杆侧油室121A向贮 油室122的油的流动。在间隔部件119的杆导向部U9A的内周上 设有阀室161,在阀室161上端侧的台阶部161A和阀室161下端 侧上设置的所述弹簧座151上的支撑弹簧162之间收纳有止回阀 160。止回阀160的尺寸比台阶部161A与弹簧座151的间隔短,在 下端面上形成横槽。止回阀160被设置成,在间隔部件119的杆导 向部119A上设置的阀室161的内周可上下移位。止回阀160的外 周与间隔部件119的杆导向部19A上设置的阀室161的内周之间, 形成流路,该流路允许从贮油室122向活塞杆侧油室121A的油的 流动。止回阀160具有衬套163,将可自由滑动地支承活塞杆123 的衬套163向其内周压入。在压縮侧行程中,止回阀160与进入内管U2中的活塞杆123连动地向下方移动,与弹簧座151对接,并 且与台阶部161A之间形成间隙,能够使贮油室122的油从横槽经 由其外周并通过与台阶部161A之间的间隙向活塞杆侧油室21A流 入。在伸长侧行程中,止回阀160与从内管112退出的活塞杆123 连动地向上方移动,与台阶部161A对接并关闭与该台阶部161A 之间的间隙,阻止活塞杆侧油室121A的油通过与上述压縮侧行程 相反的路径向贮油室122排出。
此外,由于间隔部件119的杆导向部U9A在活塞杆123的周 围未密封油封,所以,利用压入止回阀160内周的衬套163在活塞 杆123的周围所形成的微小间隙(或止回阔160与台阶部161A之 间形成的微小间隙),构成连通活塞杆侧油室121A与贮油室122 的微小流路(小孔)164 (未图示)。微小流路164也可穿设于间 隔部件119的杆导向部119A,连通活塞杆侧油室121A与贮油室 122。
前叉IIO的动作如下所述。 (压縮侧行程)
在压縮侧行程中,进入内管112中的活塞杆123的进入容积量 的工作油从内管112内周的油室121A通过内管112的油孔128移 送至环状油室117中。此时,由于环状油室117的容积增加量AS1 (补给量)比活塞杆123的容积增加量AS2大,所以在向环状油室 117的油的必要补给量中的(AS1—AS2)的不足量从贮油室122通 过止回阀160补给。
在该压縮侧行程中,如前所述,在低速区域中,通过由针阀 185调整开度的旁通路145的通路阻力产生压縮侧衰减力,在中高 速区域中,通过压縮侧盘阀141A的挠曲变形产生压縮侧衰减力。 (伸长侧行程)
在伸长侧行程中,从内管112退出的活塞杆123的退出容积量的工作油从环状油室117通过内管112的油孔128移送至内管112 内周的油室121A中。此时,由于环状油室117的容积减少量AS1 (排出量)比活塞杆123的容积减少量AS2大,所以从环状油室 117的油的排出量中的(AS1—AS2)的剩余量通过微小流路164向 贮油室122排出。
在该伸长侧行程中,如前所述,在低速区域中,通过由针阀 185调整开度的旁通路145的通路阻力产生伸长侧衰减力,在中高 速区域中,通过伸长侧盘阀142A的挠曲变形产生伸长侧衰减力。 此外,由于上述微小流路164的通路阻力,也产生伸长侧衰减力。
以下对衰减力调整装置140A进行说明。
衰减力设置装置140A如图28所示,在活塞杆123的中空部设 有在旋转方向及轴方向上自由移动的非圆形截面、在本实施例中为 D形截面的唯一的推杆170,在前叉110的上部且推杆170的延长 方向上同轴地设有使推杆1170在轴方向上移动的第1调整部180 和使推杆170在轴方向上移动的第2调整部190。并且,衰减调整 装置140A使自由滑动地卡入推杆170的非圆形截面上的针阀185 与活塞杆123的中空部螺纹结合,利用第1调整部180的旋转使针 阀185螺旋转动,利用该针阀185调整旁通路145的开度,进而能 够利用旁通路145的通路阻力调整衰减力。此外,衰减力调整装置 140A利用在轴方向上与推杆170对接的弹簧195,向关闭压縮侧盘 阀141A的方向对该压縮侧盘阀141A施力,能够通过压縮侧盘阀 141A的挠曲变形调整压縮侧衰减力。以下,说明第1调整部180 和第2调整部190的构造、使用针阀185的衰减力调整构造、使用 弹簧195的衰减力调整构造。
(第1调整部180和第2调整部190的构造)(图28)
构成罩装配体的罩113通过O形环113C液体密封地螺纹固定 在外管111的上端开口部上。在罩113的下端开口侧螺纹固定有安装套管124,活塞杆123的上端部与该安装套管124螺纹固定并由 锁紧螺母124A固定。
第1调整部180通过O形环181A从罩113的中心孔的下端开 口侧液体密封地插入,在轴方向上与罩113的中间台阶部卡合并向 上方防脱,并且,在轴方向与平垫片182对接并向下方防脱,其结 果,使用上端外周的操作面180A,可自由旋转地设置在罩113 上,该平垫片182载置在与罩113的下端开口部侧螺纹固定的安装 套管124的上端面上。与第1调整部180的平垫片182对接的下端 面具有横槽,卡合片183的两侧突起在旋转方向上与该横槽大致无 间隙地卡合。推杆170的非圆形截面(D形截面)的外周穿过于卡 合片183的中心上设置的非圆形孔(D形孔)中,在旋转方向上大 致无间隙地卡合,并可在轴方向上自由滑动。由此,第1调整部 180能够使推杆170在旋转方向上移动。
第2调整部190通过O形环191从第1调整部180的中心孔的 下端开口侧液体密封地插入,在轴方向上与第1调整部180的中间 台阶部卡合并向上方防脱。第2调整部190的下端面与推杆170的 上端面在轴方向上无间隙地对接,该推杆170穿过与第1调整部 180侧卡合的卡合片183的非圆形孔。此外,推杆170利用后述的 弹簧195的弹性力被向上施力,其上端面与第2调整部190的下端 面常时对接。第2调整部190使用上端面的操作槽190A相对于第 1调整部180螺旋转动,能够使推杆170在轴方向上移动。 (使用针阀185的衰减力调整构造)(图2S)
内基座184插入活塞杆123的中空部的下端部中,活塞杆123 的下端面与活塞螺栓125的内径台阶部将内基座184的下端凸缘夹 压固定。内基座184也可压入活塞杆123的中空部。这样,针阀 185被液体密封地插入到在活塞杆123上固定的内基座184的内周 中,针阀185中间部的螺纹部分与活塞螺栓125的内周螺纹固定。针阀185上端部的非圆形截面、在本实施例中构成D形截面的非圆 形截面部以可在轴方向上无间隙地自动滑动并且在旋转方向上卡合 的状态,卡入到插入活塞杆123的中空部的推杆170的下端部的非 圆形截面内。
若第1调整部180如前所述,使推杆170在旋转方向移动,则 与推杆170在旋转方向上卡合的针阀185相对于活塞螺栓125螺旋 转动,相对于在活塞螺栓125上设置的旁通路145的纵孔上端部的 阀座进退,调整旁通路145的开度,进而能够通过旁通路145的通 路阻力,调整压縮侧与伸长侧的衰减力。
此外,在第1调整部180通过推杆170使针阀185螺旋转动 时,针阀185相对于后述的弹簧195用的推动片192的中心孔空 动,不影响弹簧195。
(使用弹簧195的衰减力调整构造)(图28)
在活塞杆123下端侧的直径方向的两侧,设有在轴方向延伸的 长孔状导向孔123A,推动片192的两侧突起大致无间隙并可在轴 方向上滑动地卡入这些导向孔123A中,插入活塞杆123的中空部 的推杆170的下端面直接对接在推动片192的上面,如前所述卡入 推杆170的下端部中的针阀185的非圆形截面部轴方向可自由移动 地游动插入在推动片192的中心设置的圆形孔中。
在活塞杆123的下端部(活塞螺栓125)周围,设有从下方与 推动片192的两端突起对接的弹簧座193和与压縮侧盘阀141A的 上面(背面)对接的阀盖194,在弹簧座193与阀盖194之间安装 有阀盖弹簧195。弹簧座193构成杯状,在杯的内周下端与推动片 192的两侧突起对接,在杯的上端外周凸缘上座置有弹簧195。阀 盖194具有全周连续(也可间隔地)地对接在压縮侧盘阀141A上 面的适宜的外径位置上的圆环状推压部194A、被滑动导引于活塞 螺栓125的上端外周上的滑动部194B、将活塞杆侧油室121A与压縮侧流路141、伸长侧流路142、旁通路145相连通的油路194C, 在外周台阶部上座置有弹簧195。
若第2调整部190如前所述,将推杆170在轴方向上移动,则 与推杆170的下端面对接的推动片192使弹簧座193上下地移动, 使阀盖弹簧195伸縮,调整弹簧195的设定载荷。由此,弹簧195 的设定载荷通过阀盖194向关闭方向对压縮侧盘阀141A施力,能 够利用压縮侧盘阀141A的挠曲变形调整压縮侧衰减力。阀盖194 可更换为推压部194A的直径不同的阀盖,具有大直径的推压部 194A的阀盖194推压压縮侧盘阀141A的外周侧,增大来自活塞速 度的低速区域的衰减力。具有小直径的推压部194A推压压縮侧盘 阀141A的内周侧,活塞速度在中 高速区域内增加衰减力。
此外,在第2调整部190通过推杆170移动推压片192时,推 杆170及推动片192相对于针阀185在轴方向上空动,不影响针阀 185。
在前叉110中,由于具有衰减调整装置140A,可实现以下的作 用和效果。
(a) 第1调整部180与第2调整部190同轴地设置在前叉110 的上部且在推杆170的延长方向上,使第1调整部180与推杆170 容易在旋转方向上结合、第2调整部190与推杆170容易在轴方向 上结合,能够构成结构简单且减少了部件数量、不易引起动作不良 的前叉110。
(b) 由于第1调整部180与第2调整部190同轴地设置于前叉 110的上部,所以能够适用于只能从外管111的上端面调整的前叉 110。此外,由于第1调整部180与第2调整部190没有在外管111 周方向上的方向性,所以向车体侧安装部件114A、 114B的周方向 装配位置为任意的,装配性良好。
(c) 推杆170为1根非圆形截面的中空部件,在推杆170的非圆形截面内可自由滑动地卡入针阀185。通过将针阀185收纳在推 杆170的内径中,在推杆170的外周周围不需要配置针阀185的空 间,对于活塞杆123细的前叉110的适用性良好。
(d)第1调整部180可自由旋转地设置在前叉110上部的罩 113中,卡合片183在旋转方向上与设置于第1调整部180的端面 上的槽卡合,推杆170的非圆形截面的外周在旋转方向上与在卡合 片183上设置的非圆形孔卡合,并且可在轴方向上滑动。此外,第 2调整部190螺纹固定到第1调整部180的中心孔中,第2调整部 190的端面能够在轴方向上与穿过上述卡合片183的非圆形孔的推 杆170的端面对接。因此,在前叉110的上部,第1调整部180与 第2调整部190紧凑地同轴设置,并且第1调整部180的旋转力容 易地向推杆170传递,能够将第2调整部190的轴方向力直接向推 杆170传递。
以下,说明升降下弹簧座132并调整悬架弹簧133的弹簧载荷 的弹簧载荷调整装置200。
弹簧载荷调整装置200如图27所示,将调整螺栓201设置于内 管112底部上,该调整螺栓201在构成内管112底部的车轴托架 115的离开车轴安装孔116的位置(车轴安装孔116的旁侧)上面 向外部,并且设有支承下弹簧座132的下面的柱塞202,在调整螺 栓201与柱塞202之间延伸的弯曲状管路形成体203的管路203A 中,连续地装填多个滚珠204A、 204B、…204N,调整螺栓201的 端面与形成连续状的滚珠群204的一端的滚珠204A接触,柱塞 202的端面与该滚珠群204的另一端的滚珠204N接触,利用调整 螺栓201的螺旋转动,升降下弹簧座132,以调整悬架弹簧133的 弹簧载荷。具体地如下所述。
(1)在相对于下述中心轴(在将车轴托架15安装在内管112 上的状态下,与通过内管112的车轴安装孔116的中心轴相同)垂直交叉地设置(也可为倾斜交叉设置)的安装孔115A中,可自由 滑动地插入图31所示的调整螺栓201的前端活塞部201A,并且, 与调整螺栓201的中间螺纹部201B螺纹固定,该中心轴通过被螺 纹固定在内管112的下端开口部上之前的车轴托架115的车轴安装 孔116。在与车轴托架115的外侧面对的安装孔115A的开口部中 螺纹固定着如图30所示的塞柱205,调整螺栓201的操作轴201C 通过0形环205A在塞柱205的中心导向孔中被液体密封地导引。 调整螺栓201使用于操作轴201C的端面设置的操作槽201D并被螺 旋转动,使所述活塞部201A在安装孔115A的轴方向上进退。
(2) 弯曲状管路形成体203如图29所示,管路203A的一端 直管部与另一端直管部垂直交叉(也可倾斜交叉),它们的中间部 为圆弧状弯曲部,在另一端直管部的周围焊接上安装圆板203B。 管路203A的一端直管部从车轴托架115的内侧插入安装孔115A 的开口部中,管路203A的另一端直管部在通过车轴托架115的车 轴安装孔116的中心轴(在将车轴托架115安装在内管112上的状 态下,与通过内管112的车轴安装孔116的中心轴相同)上直立。 此时,安装圆板203B嵌入车轴托架115内周的台阶部115B上。
(3) 在管路形成体203的管路203A中,从另一端直管部的开 口部装填多个滚珠204A、 204B…204N,再将柱塞202可自由滑动 地插入。成为在夹在调整螺栓201与柱塞202中的、安装孔115A 及管路103A中装填滚珠群204的构成。
(4) 车轴托架115与内管112的下端开口部螺纹固定。此时, 管路形成体203的安装圆板203B夹压在内管112的下端面与车轴 托架115的台阶部115B之间。
(5) 下弹簧座132插入内管112的内周中,使下弹簧座132的 背面的中心部与柱塞202前端的对接面对接。下弹簧座132如图32 所示地构成帽状,帽状的内面与柱塞202的对接面对接,悬架弹簧133支承在帽状的外周凸缘部上。下弹簧座132在与内管112的内 周之间间隔有环状间隙,在内管的内部,下弹簧座132上部的油室 121与下弹簧座132的背面室121C连通。此后,将悬架弹簧133 插入内管112的内部,悬架弹簧133被支承在下弹簧座132上。
在装配完前叉110的状态下,螺旋转动调整螺栓201时,通过 滚珠群204使柱塞202升降,与该柱塞202对接的下弹簧座132升 降。下弹簧座132在与活塞杆123侧的上弹簧座131之间调整悬架 133的初期长度,以调整悬架弹簧33的弹簧载荷。
在前叉110中,由于具有弹簧载荷调整装置200,可实现以下 的作用和效果。
(a) 将在内管112的底部的离开车轴安装孔116的位置上面向 外部的调整螺栓201设置于该底部上,并且设有支承下弹簧座132 下面的柱塞202,在调整螺栓201与柱塞202之间延伸的弯曲状管 路203A中,连续地装填多个滚珠204A、 204B、…204N,调整螺 栓201的端面与形成连续状的滚珠群204A的一端的滚珠204A接 触,柱塞202的端面与该滚珠群204A的另一端的滚珠204N接 触,利用调整螺栓201的螺旋转动升降下弹簧座32,以调整悬架弹 簧33的弹簧载荷。施加在下弹簧座201上的操作力通过弯曲状管 路203A内的多个滚珠204A、 204B、…204N向柱塞202、下弹簧 座32传递,调整螺栓201被远离柱塞202地设置,或调整螺栓201 的中心轴与柱塞202的中心轴较大地(例如90度以上)交叉设置 时,施加在调整螺栓101上的操作力也能顺序地向多个滚珠 204A、 204B、…204N传递,或该操作力的方向在多个滚珠204A、 204B、…204N之间逐渐变换地传递,其结果,能够顺畅地向柱塞 202、下弹簧座32传递该操作力。
(b) 不使用泵塞及工作油的加压室,悬架弹簧133的载荷由柱 塞202和多个滚珠204A、 204B、…204N及调整螺栓201直接支承,从而工作油的密封结构简化并且有效,提高了部件加工性及装 配性,也提高了工作可靠性。
(c) 由于将调整螺器201设置于该底部,使得在内管112的离 开车轴安装孔116的位置上面对外部,所以即使在不将前叉110从 车轴上拆下的状态下,也能够调整悬架弹簧133的弹簧载荷。
(d) 管路203A的一端插入于内管112的底部设置的调整螺栓 201的安装孔115A中,该管路203A的另一端在内管112的中心部 中直立,柱塞202自由滑动地插入该管路203A的另一端中。因 此,能够将调整螺栓201和多个滚珠204A、 204B、…204N及柱塞 202紧凑地装配在内管112的底部。
(e) 通过在内管112的内部,将下弹簧座132上部的工作油室 121与下弹簧座132的背面室121C连通,能够通过下弹簧座132 的升降,调整悬架弹簧133的弹簧载荷。
(f) 通过将衰减力调整装置140A设置于外管111的上部,将 弹簧载荷调整用的调整螺栓201设置于内管112的底部,能够提高 衰减力调整装置140A与弹簧载荷装置200的装配性、操作性。
此外,在前叉110中,也可通过在下弹簧座132的外周槽上嵌 入O形环等,在内管112的内部中,将下弹簧座132液体密封地嵌 合到内管112的内周,将下弹簧座132上部的油室121相对于下弹 簧座132的背面室121C液体密封地密封。由此,内管112内部中 的下弹簧座132的升降通过内管112的工作油室121使贮油室122 的油面也升降。因此,利用下弹簧座132的升降调整悬架弹簧133 的弹簧载荷,并且利用贮油室122的油面的上升,使空气室122B 扩大或縮小,其结果也能够调整空气弹簧的弹簧载荷。 (第5实施例)(图33 图40)
第5实施例与第4实施例的实质性的不同点为,将弹簧载荷调 整装置200变更为弹簧载荷调整装置300。以下,说明升降下弹簧座132并调整悬架弹簧133的弹簧载荷 的弹簧载荷调整装置300。
弹簧载荷调整装置300如图35所示,将调整螺栓301设置于内 管112的底部上,该调整螺栓301在构成内管112的底部的车轴托 架115的离开车轴安装孔116的位置(车轴安装孔116的侧旁)上 面向外部。设置于车轴托架115的内侧底部(面对下弹簧座132的 下端部的面)上的滑块302能够通过调整螺栓301的旋转力在与内 管112的中心轴交叉的方向(调整螺栓301的轴方向)上直线移 动。下弹簧座132的下部斜面Al载置于滑块302的上部斜面A2 上,利用调整螺栓301的旋转升降下弹簧座132,以调整悬架弹簧 133的弹簧载荷。具体地如下所述。
(1) 在相对于下述中心轴(在将车轴托架115安装在内管112 上的状态下,与通过内管112的车轴安装孔116的中心轴相同)垂 直交叉设置(也可为倾斜交叉设置)的安装孔115A、 115B中,可 自由滑动地插入调整螺栓301的前端轴部301A和基端突出部 301B,该中心轴通过被螺纹固定在内管112的下端开口部上之前的 车轴托架115的车轴安装孔116。安装孔115A为封闭孔,安装孔 115B为贯通孔,在将基端突出部301B与0形环一同枢轴连接的安 装孔115B的开口部上,连接有止动圈303,使调整螺栓301防 脱。
(2) 在调整螺栓301如上述(1)所示地枢轴连接在车轴托架 115上时,在调整螺栓301的中间部插入固定垫片304、滑块302、螺 母305。即,垫片304与形成调整螺栓301的基端的突出部301B的 台阶面抵接。垫片304构成四边形状,其下边与车轴托架115的内侧 底部的滑动面306接触以止转。滑块302插入固定调整螺栓301的前 端侧,并且,附带地设置于滑块302上的螺母305与其螺纹部螺纹固 定。螺母305如图36所示,具有螺母部305A,并且具有与螺母部305A连接的四边形板305B,板305B的下边与车轴托架115的滑 动面306接触以止转。滑块302如图37所示地构成四边形,具有 用于插入固定调整螺栓301的孔,并且其下边与车轴托架115的滑 动面306接触以止转,上边为上部斜面A2。
(3) 下弹簧座132插入车轴托架115中。下弹簧座132如图 38所示,下端突部132B从有底圆筒部132A的底部突出,从侧面 看,下端突部132B的一端面为下部斜面Al,另一端面为下部垂直 面B,下部斜面Al与下部垂直面B锐角状地交叉。下弹簧座132 从正面看,在下端突部B2B的中央部上具有从下部斜面Al到下 部垂直面B的、在下端突部132B的下方开口的U字状的止转槽 132C。插入车轴托架115的下弹簧座132如图33所示,下端突部 132B被夹持在滑块302和垫片304之间,下部斜面Al载置于滑块 302的上部斜面A2上,并且下部垂直面B与垫片304的端面接 触。此时,下弹簧座132的止转槽132C由于夹持调整螺栓301的 中间部,从而被相对车轴托架115的中心轴止转。
此外,在下弹簧座132插入车轴托架115中时,在车轴托架 115的内侧底部的台阶部115C上装填有支撑内管112的前端部用 的垫片307。垫片307嵌入下弹簧座132的下端突部132B周围, 并且在下端突部132B的前端两侧部上设置的膨出部132D上卡 止,以防止脱落。
(4) 将车轴托架115通过O形环308插入内管112的下端部 并螺纹固定。内管112大致无间隙地插入在车轴托架115的内周与 下弹簧座132的圆筒部132A之间的环状间隙中。此时,所述(3) 的下弹簧座132的圆筒部132A的上端面如图34所示,从车轴托架 115的上端面突出H,首先将圆筒部132A的上端部插入内管112 的内周内,此后,将内管112的下端部导入圆筒132A与车轴托架 115的内周之间的环状间隙内,因此内管112与车轴托架115的组装性良好。在该组装时,即使将车轴托架115上下反转,垫片307 也会因装填在车轴托架115的环状槽中的O形环308的存在,被限 制而不脱落。
(5)杯状的弹簧套管309通过O形环309A液体密封地嵌入下 弹簧座132的圆筒部132A的上端开口部中,弹簧套管309的凸缘 载置于圆筒部132A的上端面上。下弹簧座132与弹簧套管309相 互密封一体化的内部空间保持为空洞,降低要注入到内管112的油 室121中的油量使其轻量化。此后,将悬架弹簧133插入内管112 的内部,悬架弹簧133通过弹簧套管309的凸缘被支承在下弹簧座 132上。
在装配完前叉110的状态下,若螺旋转动调整螺栓301,则通 过下弹簧座132的下部斜面Al和滑块302的上部斜面A2,使下弹 簧座132与内管112的内周滑动接触地升降。下弹簧座132在与活 塞杆123侧的上弹簧座131之间,调整悬架弹簧133的初期长度, 以调整悬架弹簧133的弹簧载荷。
弹簧载荷调整装置300如图38所示,在与内管112的内周游动 接触的下弹簧座132的圆筒部132A的外周上具有在圆筒部132A 的全长上延续的纵槽132E,由此将下弹簧座132上部的油室121与 下弹簧座132的背面室121C连通,伴随着下弹簧座132的升降, 能够将油室121的油向背面室121C给排。
此外,在弹簧载荷调整装置300中,通过如图40所示在滑块 302上直接设置螺纹部302A (螺母部),或将螺母嵌合固定到滑块 302上等,不需要与滑块302分离的螺母305,能够减少部件数
根据本发明可实现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a)利用调整螺栓301的旋转力而直线移动的滑块302的水平 移动,通过下弹簧座32的下部斜面Al与滑块302的上部斜面A2的接触,变换为下弹簧座32的升降移动。
(b) 由于将调整螺栓301以在内管112的离开车轴安装孔116 的位置上面对外部的状态设置于该底部上,所以即使在不将前叉 110从车轴上拆下的状态下,也能够调整悬架弹簧133的弹簧荷 载。
(c) 不使用泵塞及工作油的加压室,悬架弹簧133的载荷由滑 块302和调整螺栓301直接支承,工作油的密封结构简化并有效, 简化了部件加工性及装配性,也提高了工作可靠性。
(d) 下弹簧座132的下部斜面Al与滑块302的上部斜面A2 为相同斜度的斜面,通过使两者全面抵接,能够确保充分的弹簧调 整幅度和耐久性。
(e) 将下弹簧座132的下端突部132B (下部垂直面B与下部 斜面Al)夹持在设置于调整螺栓301 —端侧上的垫片304的端 面、和设置于调整螺栓301另一端侧上的滑块302的上部斜面A2 之间,由此,能够简单地构成利用调整螺栓301和滑块302使下弹 簧座132升降的机构。
(f) 在内管112的内部,将下弹簧座132上部的工作油室121 与下弹簧座132的背面室121C相连通,由此,能够利用下弹簧座 132的升降,调整悬架弹簧133的弹簧载荷。
此外,在前叉110中,也可通过在下弹簧座132的外周槽上嵌 入O形环等,在内管112的内部,将下弹簧座132与内管112的内 周液体密封地嵌合,使下弹簧座132上部的油室121相对于下弹簧 座132的背面室121C液体密封地密封。由此,内管112的内部中 的下弹簧座132的升降通过内管112的工作油室121使贮油室122 的油面也升降。因此,利用下弹簧座132的升降调整悬架弹簧133 的弹簧载荷,并且利用贮油室122的油面的上升,使空气室122B 扩大或縮小,其结果也能够调整空气弹簧的弹簧载荷。以上,通过附图详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的具体的构 成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范围内的设计上的 变更等均包含在本发明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液压缓冲器,在车体侧的外管内可自由滑动地插入车轴侧的内管,在该内管的下端部螺纹固定车轴托架;在所述内管的内周上设置间隔部件,在该间隔部件的下部划分出工作油室,在上部划分出贮油室,将安装于所述外管侧的活塞支承部件穿过所述间隔部件地插入所述工作油室内,在该活塞支承部件的前端部上设置有在所述工作油室中滑动的活塞,在所述内管的工作油室内,在活塞支承部件侧的上弹簧座与车轴托架侧的下弹簧座之间夹装有悬架弹簧,其特征为,下弹簧座相对车轴托架止转,并插入该车轴托架;液压缓冲器具有弹簧载荷调整装置,在车轴托架上设置在该车轴托架的离开车轴安装孔的位置上面对外部的调整螺栓,该弹簧载荷调整装置利用调整螺栓的旋转升降下弹簧座,调整悬架弹簧的弹簧载荷;在车轴托架的台阶部上装填有垫片,该垫片嵌入下弹簧座的下端突部周围,并且在下端突部的前端部上设置的膨出部上卡止,来防止脱落;利用上述垫片支撑在车轴托架上螺纹固定的内管的前端部。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缓冲器,其特征为,在上述弹 簧座的下端突部上具备的止转槽通过夹持弹簧载荷调整装置的调整 螺栓的中间部,使该弹簧座相对车轴托架止转。
3、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压缓冲器,其特征为,在内管和车轴托架的组装阶段,上述垫片被装填在车轴托架的环状槽的o形环限制而不会脱落。
4、按照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缓冲器,其特征 为,上述弹簧载荷调整装置使垫片与调整螺栓的一端侧的台阶面抵 接,使滑块插入固定在该调整螺栓的另一端侧,并且,通过调整螺 栓的旋转力使该滑块在与内管的中心轴交叉的方向上能够直线移 动;下弹簧座的下部斜面载置于滑块的上部斜面,并且使该下弹簧 座的下部斜面与垫片的端面抵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为,在使设置于内管的底部侧的悬架弹簧的下弹簧座升降来调整弹簧载荷的液压缓冲器中,谋求对从外部使下弹簧座升降的结构上的简化。本发明是一种液压缓冲器(10),在内管(12)的工作油室(21)内,在活塞杆(23)侧的上弹簧座(31)与内管(12)的底部侧的下弹簧座(32)之间夹装有悬架弹簧(33),由在内管(12)的底部侧设置的调整螺栓(71)支承下弹簧座(32),利用调整螺栓(71)的螺旋转动,升降下弹簧座(32),以调整悬架弹簧(33)的弹簧载荷。
文档编号F16F9/44GK101428670SQ20081017803
公开日2009年5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28日
发明者村上阳亮 申请人:株式会社昭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