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40461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卡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卡子,其插入在零部件(诸如车身板等)
上所形成的安装孔,并固定于该安装孔中。
背景技术
将安装部件如装饰板等安装于诸如车身板等部件时,使 用卡子。.关于这种卡子,JP-2005-076648-A披露了一种双色成型 卡子。该双色成型卡子包括一次成型部分和二次成型部分。 一次成型 部分具有凸缘形接合部、座部和支撑部,支撑部连接凸缘形接合部和
座部,用以固定保持安装件和相连接的接合部,而接合部用于插入并 固定于被安装侧部件的孔中。二次成型部分具有裙形稳定件,稳定件 在接合部侧与座部相连接。将已经成型的一次成型部分布置在用于二 次成型部分的金属模具中,从而形成与一次成型部分成为一体的二次 成型部分。在接合部的端部形成锥形挡块部,使其直径越靠近座部 越大,以及,多个挠性接合片从挡块部中直径最大位置的基端部周缘 伸出。当将卡子固定于被安装侧部件的安装孔时,将锥形挡块部推进 安装孔。当挡块部穿过安装孔时,进入安装孔中的接合片受到安装孔 内周的挤压,同时稍稍弯曲。当接合片基端部的台阶状保持部到达安 装孔的背面时,多个接合片弹性回复,因而使保持部从背面与安装孔 的周缘相接合,并使卡子固定于安装孔。 ,例如,通过冲压成型方法在机动车车身板上设置用于安 装卡子的安装孔时,有时会形成从安装孔的周缘立起的毛口。使用 JP-2005-076648-A披露的卡子时,在其立柱部的推进位置与安装孔没 有对准的状态下,把卡子插进具有这种带毛口的安装孔,在端部的挡
4块部通过安装孔之后,毛口有时会猛力撞上接合片端部的外周并刺入 其中。由于插进卡子同时接合片端部的外周面受到刮削,严重损坏了 接合片端部的外周面。结果,在接合片穿过安装孔之后,接合片可能 无法弹性恢复,这会使卡子与安装孔的接合力劣化。此外,在JP-2005-076648-A披露的卡子中,由于在锥形 挡块部与从挡块部伸出的接合片之间形成较小的台阶部,当从安装孔
拔出卡子以拆下卡子时,台阶部有时会卡在安装孔的周缘上。因此, 有时很难从安装孔拆下卡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卡子,可以避免卡子在插 进安装孔时与安装孔相接合部分的损坏,并能顺利地从安挺孔拆下卡子。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 卡子,包括凸缘部,抅造成从板(具有安装孔)的正面与板邻接; 以及支柱部,构造成从凸缘部的一个表面延伸而出,以插进安装孔。 其中支柱部包括接合部,构造成与板的背面相接合;以及引导部, 与接合部的末端相连接。其中引导部包括锥部,形成在引导部的末 端,锥部的外径在支柱部的插入方向上逐渐减小;反锥部,形成在引 导部的基端,反锥部的外径在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上逐渐减小;以及 直径扩大部,形成在反锥部与锥部之间,以具有引导部中最大的外径, 以及,其中直径扩大部的最大外径形成为大于接合部末端部的外径。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支柱部的推进位置没有对准安装 孔的状态下将支柱部推进安装孔时,引导部的锥部邻接安装孔的内周 缘,使得支柱部受到引导并被推进安装孔。当直径扩大部越过并穿过 安装孔时,经由接合部的端部,接合部在基侧的外周面邻接安装孔的 周缘。此外,当支柱部进一步推进安装孔时,接合部与安装孔的背面 相接合,而凸缘部与正面相接合,从而将卡子固定于安装孔。在本卡子中,当如上所述将支柱部插进安装孔时,由于 在直径扩大部穿过安装孔之后,接合部的端部与安装孔不相邻接,使
5支柱部经由接合部的端部插进安装孔,可以保护接合部的端部或其端 部附近部位,并且可以确保其免受损伤或发生缺损。结果,例如,当 接合部设有在支柱部插进安装孔期间能够挠曲弯曲的弹性接合片时, 由于作为弯曲变形开始点的端部受到保护,可以维持弹性接合片的弯 曲力或弹性恢复力,并可以保持接合部与安装孔的固定力。此外,当如上所述设置挠性弹性接合片时,由于在支柱 部插进安装孔期间,安装孔与几乎不挠性弯曲的端部不相邻接,支柱 部受到相对较小的插入阻力并能顺利插进安装孔,因而,可以改进安 装操作性。此外,由于在引导部端侧的外周中设置锥部(其直径在 支柱部向安装孔插入的方向逐渐减小),即使毛口在安装孔正面的周 缘立起,支柱部不会被毛口卡住,并且能顺利插进安装孔。此外,由于在引导部基侧的外周中设置反锥部(其直径 在支柱部向安装孔插入方向的反向逐渐减小),当因为某种原因此安 装孔拆下固定于安装孔的卡子时,引导部不会被安装孔卡住,并且能 顺利拔出支柱部,因而,可以容易地将卡子从安装孔拆下。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卡子,其中,从引导 部基端部到接合部的外径最大位置之间的轴向距离为X,从引导部基 端部到接合部外径与直径扩大部外径相等的位置之间的轴向距离为 Y,以及,满足Y〉X/3。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如上所述设定引导部中直径扩大部 的最大外径,在引导部穿过安装孔之后,可以充分保证与接合部中邻 接于安装孔周缘的外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例如,即使支柱部倾斜插 进安装孔,也可以保护接合部的端部以及接合部端部附近的较宽范 围,以使其与安装孔的周缘不相邻接。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卡子,其中引导部形 成为实心。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引导部形成为实心,即使毛口在安 装孔正面的周缘立起,也能可靠地防止引导部被毛口刺入,以及避免 毛口钩于安装孔,并且,支柱部可以顺利插进安装孔。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卡子,其中接合部包 括柱部,从凸缘部一个表面的中心延伸而出;多个肋部,从柱部的 径向向外延伸而出;以及多个弹性接合片,从肋部的端部周向延伸而 出,以与板的背面相接合。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弹性接合片与肋部(从柱形部分延 伸而出)相连接、并具有相对容易弯曲的结构,即使减小接合部的轴 向长度,弹性接合片也能充分弯曲。也就是,由于接合部可以形成得 较短,即使引导部与接合部的端部相连接,也能相对减小卡子的整体 长度。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卡子,其中四个肋
部和四个弹性接合片形成在柱部上,以在柱部的周向分别以等间距布 置,其中, 一对侧向切削槽形成在柱部与一对相对弹性接会片的每一
弹性接合片之间,一对轴向切削槽形成在柱部与另一对相对弹性接合 片的每一弹性接合片之间,并形成为沿柱部的轴向延仲穿过引导部,
在引导部处轴向切削槽变平,以及,其中弹性接合片通过切削槽可在 径向挠性弯曲。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四个肋部和弹性接合片在柱形部的 周向分别以等间距布置,并且四个弹性接合片在周向均等地与安装孔 相接合,卡子能以良好的平衡性牢固固定于安装孔。此外,借助于在与柱形部轴向成直角的方向滑动的模具, 形成一对侧向切削槽,因而,可以形成在周向彼此相对的一对弹性接 合片。借助于在柱形部轴向滑动的模具,形成一对轴向切削槽,因而, 可以形成在周向彼此相对的另外一对弹性接合片。因此,可以简化成 型模具的结构。此外,引导部被轴向切削槽局部切除,然而,其余部分 并未切除。由于只设置尽可能小的必要切除部,即使支柱部插进毛口 等隆起的安装孔时,也能避免引导部钩于毛口,并且可以避免减弱接 合部的端部保护功能。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卡子,其中弹性接合 片形成为,随着更靠近引导部,弹性接合片的外缘部从肋部的伸出量
7减小。根据上述结构,即使毛口插进轴向切削槽所在部位,由
于弹性接合片的端侧外缘部形成为,随着弹性接合片端侧的外缘部越 接近引导部,弹性接合片的端侧外缘部从肋部的伸出量也越短,也就 是,弹性接合片的端侧外缘部形成为斜线形状,越接近引导部,弹性 接合片的端侧外缘部越接近肋部。据此,毛口很难与弹性接合片接触。 如果毛口与弹性接合片相接触,毛口沿斜线滑动,因而不易使弹性接 合片受损。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卡子,其中外缘部形 成为,在反锥部外径最小的轴向位置处,外缘部与轴向切削槽的变平
部分相连续。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弹性接合片的端部形成为,在反锥 部直径最小的部分处,使弹性接合片中位于引导部方向的端部达到轴 向切削槽的开口缘部,即使毛口插进轴向切削槽所在部位,毛口也很 难与弹性接合片相接触。


图1是图示本发明卡子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轴测图2是卡子的放大轴测图3是卡子的正视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5是卡子的仰视图6是沿图5中B-B线的剖视图7A和图7B图示卡子的弹性接合片的状态。图7A是图示允 许弹性接合片穿过安装孔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B是图示弹性接合片 固定于安装孔背面的状态的俯视图8A和图8B图示卡子的使用状态。图8A是图示卡子插入安 装孔的状态的示意图。图8B是图示引导部从安装孔穿到安装孔背面 的状态的示意图9是图示使用卡子将安装件安装于被安装侧部件的状态的示意图IOA和图10B图示比较例的卡子。图IOA图示卡子插入安装 孔的状态。图10B是图示卡子比图10A中更深地插入的状态的示意 图IIA和图11B图示本发明卡子的另一实施方式。图IIA是其 轴测图,图IIB是从不同于图IIA的方向观察的轴测图12A、图12B和图12C图示卡子。图12A是正视图,图12B 是侧视图,图12C是仰视图13是图示用于形成卡子的成型模具的示意性轴测图;以及
图14A和图14B图示卡子的使用状态。图14A是图示卡子插入 安装孔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4B是图14A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

本发明卡子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 1、图9所示,卡子IO用于插入并固定于被安装侧部件(如车身板1) 上形成的安装孔2,以便利用卡子IO将安装件(如装饰板3)安装于 被安装侧部件。如图1所示,在装饰板3的背面侧设置有框形安装座5, 框形安装座5包括大致U形的侧壁6,具有正面侧和敞开的底面侧; 以及底壁7,与侧壁6的底面相连。在底壁7的中央形成有扩径孔7a, 扩径孔7a的内径大于下述的卡子10的颈部13 (参见图9)的直径, 此扩径孔7a与插槽7b相连通,插槽7b是从底壁7的前开口侧以给 定宽度切出形成的。在安装座5的前开口侧下表面形成楔面8,楔面 8的高度向开口的端部逐渐降低。如图2至图4所示,卡子IO具有头部11,头部11由颈 部13、第一凸缘部14、第二凸缘部15和第三凸缘部16组成,第一 凸缘部14、第二凸缘部15和第三凸缘部16分别形成在颈部13的上 端部、中部和下端部。第三凸缘部16的周缘向下倾斜加宽成伞形。 当卡子10固定于安装孔2时,第三凸缘部16作为与安装孔2的正面 侧相邻接的凸缘部(参见图9)。
如图1所示,将卡子10的头部11与安装座5的开口对 准并将其推进开口中,使得卡子10的颈部13穿过插槽7b并插进扩 径孔7a,并将安装座5的底壁7夹在第一凸缘部14与第二凸缘部15 之间,从而将卡子10安装于装饰板3。由于卡子10颈部13的直径 小于安装座5扩径孔7a的直径,颈部13可以在扩径孔7a中移位。在头部11的第三凸缘部16的一个表面上,设置支柱部 20,支柱部20插进并固定于安装孔2。支柱部20包括接合部21和 引导部40,接合部21与安装孔2的背面相接合,引导部40与接合 部21的端部相连接。下面参见图2至图7B说明接合部21的结构。接合部21 包括方形的柱部23,其从第三凸缘部16—个表面的中央竖向延伸 而出,并具有减重的中央部;多个肋部24 (参见图7A和图7B), 从柱部23的外周在径向向外的方向延伸;以及多个弹性接合片25, 从上述多个肋部24的端部沿周向延伸,并与安装孔2的背面相接合。下面分别详细说明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A 和图7B所示,肋部24偏离柱部23的轴线S2,从方形柱部23侧面 的一端分别延伸而出。在柱部23的周向上,四个肋部24以等间距布 置。肋部24的轴向上端分别与第三凸缘部16相连接,肋部24的轴 向下端分别与引导部40的基端部47相连接。多个弹性接合片25沿周向分别从肋部24的端部延伸而 出,用于与安装孔2的背面相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弹性接合 片25分别从四个肋部24伸出,四个肋部24分别从方形柱部23的侧 面伸出。如图2和图3所示,在弹性接合片25的上下两个轴向端 部中,从弹性接合片25的延伸方向端部,分别沿周向设置具有给定 长度的凹口 26和26。还参见图7A和图7B,在本实施方式中,凹口 26形成的距离从弹性接合片25的延伸方向端部延伸至直线L,该直 线L通过柱部3的轴线S2。借助于凹口26和26,在弹性接合片25中形成位于延 伸方向端侧的挠性变形部25a (参见图6),以及,位于延伸方向基
10侧的刚性部25b (参见图4)。挠性变形部25a与第三凸缘部16和基端部47不相连接。 刚性部25b与第三凸缘部16和基端部47相连接,并且比挠性变形部 25a短。在弹性接合片25中,如图7A所示,末侧挠性变形部25a从 开始点的基侧刚性部2 5 b挠性弯曲变形。至少在弹性接合片25的挠性变形部25a中,设置膨出部 29,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膨出部29从安装孔2的内径膨出给定高 度,如图7A和图7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膨出部29包括第一 膨出部29b,沿挠性变形部25a的周向从外周面膨出;以及第二膨出 部29c,从刚性部25b的外周面膨出,其与第一膨出部29b连续。膨 出部29设置于弹性接合片25的大致轴向中部位置。如图7A和图7B所示,在膨出部29中,第二膨出部29c 的高度在周向基侧处最低,并且沿其周向朝端部逐渐增大。第一膨出 部29b的高度也是沿其周向朝端部逐渐增大,并且在周向中部处最 高。如图3所示,膨出部29的上端部29a形成为具有台阶部,台阶 部向径向向外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膨出部29的台阶状上端部29a 与安装孔2背面的周缘相接合(参见图9),以将卡子10固定于安 装孔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弹性接合片25中,上端部29a的直 径最大,以及,上端部29a作用为"接合部的最大直径部"。在凹口 26 (分别位于弹性接合片25轴向下端) 一侧, 在弹性接合片25的外周面中形成多个楔面31,楔面31的直径朝向 引导部40逐渐减小(参见图2和图3)。因此,弹性接合片25形成 为,弹性接合片的外周朝向引导部40逐渐减薄变窄。下面说明与接合部21的端部相连接的引导部40。引导 部40包括锥部43,锥部43形成于末端侧的外周,锥部43的直径 向支柱部20往安装孔2的插入方向(下文称之为"插入方向")逐 渐减小;反锥部46,其直径在插入方向的反向逐渐减小;以及直径 扩大部48,形成在反锥部46与锥部43之间,在引导部40中,直径 扩大部48的直径最大。
本实施方式中的引导部40包括大致圆锥引导头部41, 其具有圆头;以及基座部45,其与引导头部41的凸出方向相反侧相 连接,并形成为大致截锥形,具有在外周减小的直径。在引导头部 41的外周形成有锥部43和顶部44,锥部43的直径从圆底部的端侧 周缘向插入方向逐渐减小,顶部44具有曲面。圆底部形成直径扩大 部48,其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最大的直径。另一方面,在基座部45 的外周中形成有反锥部46和基端部47,反锥部46的直径从直径扩 大部48的基侧周缘向插入方向的反向逐渐减小,基端部47具有平坦 表面。如图4和图6所示,引导部40形成为不带减重孔的实心 状,锥部43的外周面为没有台阶部的连续面。如图4和图6所示, 基座部45的平坦基端部47与柱部23的端部相连接,并且与弹性接 合片25的刚性部.25b (参见图7A和图7B)相连接。如图4所示,引导部40的直径扩大部48的最大外径Dl, 形成为大于接合部21的端部外径。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弹性接合. 片25轴向下端部的外径D2 (作为直径最窄最小的部分)形成本实施 方式中接合部21的端部外径。如上所述,由于直径扩大部48的最大外径D1形成为大 于外径D2,将支柱部20插进安装孔2并使直径扩大部48穿过安装 孔2时,经由弹性接合片25的下端部,弹性接合片25的上端侧(远 离下端侧)外周面与安装孔2的周缘相邻接。因此,直径扩大部48 的最大外径Dl起到保护弹性接合片25的下端部外周的作用。在本 实施方式中,为了充分实现此功能,如下设定直径扩大部48的最大 外径D1。下面参照图4进行说明。假定从引导部40的基端部47 到膨出部29的上端部29a (作为接合部21的最大外径部)的轴向距 离为X,而从引导部40的基端部47到位置P的距离为Y,在位置P 处,接合部21的外径与引导部40的直径扩大部48外径具有相同尺 寸,则设定引导部40中直径扩大部48的最大外径D1,以使其满足 YM/3X的关系。
由于形成直径扩大部48 (具有上述最大外径Dl),从 轴向端部侧观察卡子10,位于弹性接合片25延伸方向基侧的刚性部 25b (参见图4)被遮盖,从而不会从引导部40的外周凸出,而位于 弹性接合片25延伸方向端部侧的挠性变形部25a则以预定长度从引 导部40的外周凸出。因此,即使支柱部20没有与安装孔2对准就插入其中, 以及使锥部43插入并受到安装孔2的内周刮擦时,在直径扩大部48 穿过安装孔2之后,接合部21外周中首先邻接安装孔2内周的位置 至少高于位置P。所以,至少Y区穿过安装孔2不会受到安装孔2 内周的刮擦。因此,可以避免接合片25的刚性部25b因受到安装孔 2内周的刮擦而损伤。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40具有大致圆锥彬引导头 部41和与之相连接的大致截锥形基座部45,引导部40的形式并不 局限于此。可以采用至少包括锥部43、反锥部46并在这两个锥部之 间设置直径扩大部48的任何形式。可以使用多种形式,例如,可以 采用圆锥体相连接或棱锥体相连接的形式,主轴侧指向插入方向的椭 圆形形式或卵形形式,或者是直径扩大部48延长成圆柱状并在其两 端设置锥部和反锥部的形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合部21中设置多个沿周向延伸成 叶片形式的弹性接合片25,并使引导部40与接合部21的端部相连 接。然而,接合部21的形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板形茎干部可以 从凸缘部背面的中心延伸而出,一对接合片可以设置成从茎干部端部 的两个侧面以锚状支柱形式倾斜向上延伸至凸缘部,以及,可以使引 导部与作为接合部的接合片端部相连接。下面,参照图7A至图IOB,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卡子 10的使用方法。首先,如上所述,将卡子10的头部11与安装座5的开 口 (参见图1)对准并推进其中,使颈部13通过插槽7b插进扩径孔 7a,并将安装座5的底壁7夹在第一凸缘部14与第二凸缘部15之间, 以将卡子10安装于装饰板3 (参见图8A)。
13
在这种状态下,如图8A所示,将卡子10的支柱部20 从车身板1的安装孔2的正面插入。此时,即使存在冲压成型过程中 从安装孔2的正面周缘立起的毛口 B,由于在卡子10的引导部40中 设置有朝向插入方向直径逐渐减小的锥部43,可避免在支柱部20插 入期间使毛口 B剌进或钩于锥部43,使得支柱部20可以顺利插进安 装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引导部40锥部43的外周面形成 为具有连续表面而没有台阶部,可以更可靠地避免毛口'B刺进或钩 于锥部43。不必须在使支柱部20与安装孔2的轴线对准的状态下将 卡子10的支柱部20推进安装孔2。通常,在支柱部20没有对准安 装孔2的状态下将支柱部20推进安装孔2。如图8A所示,即使在支 柱部20的轴线S2偏离安装孔2的中心Sl的状态下,将支柱部20 推进安装孔2,由于锥部43邻接安装孔2的内周,从而可以在推进 时进行引导,所以,可以使支柱部20对准安装孔2,以及以安装孔2 为中心,使得支柱部20的轴线S2与安装孔2的中心S1相对应。结 果,即使支柱部20没有准确定位至安装孔2,通过使支柱部与安装 孔粗略对准并将支柱部推进安装孔的简单操作,就可以使卡子10插 进安装孔2。据此,可以改善卡子10的插入操作性。当如上所述将支柱部20推进安装孔2时,锥部43邻接 安装孔2的内周缘,从而受到引导并被推进安装孔。在这种卡子10 中,当引导部40的直径扩大部48穿过安装孔2时,如图8B所示, 在弹性接合片下端部的上方,在下端部上方的弹性接合片25上端部 的外周面邻接安装孔2的周缘。在此状态下,将卡子10进一步推进安装孔2时,如图 7A所示,如果膨出部29邻接安装孔2的内周,弹性接合片25受到 挤压并向内侧弯曲,以及,膨出部29的上端部29a从安装孔2的背 面伸出,弹性接合片29弹性恢复,膨出部29的上端部29a从背面与 安装孔2的周缘相接合(参见图7B)。随即,第三凸缘部16从正面 弹性邻接安装孔2的周缘,从而将车身板1夹在上端部29a与第三凸缘部16之间。因此,如图9所示,使卡子10固定于安装孔2,并能
通过卡子10将装饰板3安装于车身板1。下面,通过与图IOA和图IOB所示比较例的卡子100进 行比较,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卡子IO的效果。比较例的卡子100基本 具有和本实施方式的卡子IO相同的结构(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 图标号代表)。然而,支柱部20的端部101形成为大致圆锥形,并 使多个弹性接合片25从其基端面的外周缘连续方式延伸而出。这样,将比较例的卡子100推进安装孔2时,安装孔2 周缘的毛口 B邻接端部101的外周(参见图10A)。如图IOB所示, 毛口B邻接弹性接合片25的下端部外周面,以及,卡子100下端的 外周面受到刮擦,并被推进安装孔。所以,弹性接合片25的下端部 外周易受到损伤,有时会降低弹性接合片25的弯曲力或弹性恢复力。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卡子10中,将支柱部20插 进安装孔2时,在直径扩大部48穿过安装孔2之后,安装孔与弹性 接合片25的下端部不相邻接,而在弹性接合片25上端部(位于下端 部上方)的外周面与安装孔2的周缘邻接。据此,可以保护弹性接合 片25的下端部及其附近部位免受损伤或出现缺损。在本实施方式中,刚性部25b位于弹性接合片25的延伸 方向基侧,并作为弹性接合片25的弯曲变形开始点,由于可以适当 地保护刚性部25b的下端部外周,能维持弹性接合片25的弯曲力或 弹性恢复力,并能保持对安装孔2的固定力。此外,将支柱部20插 进安装孔2时,由于安装孔2的周缘设计成避开刚性较高且很难挠性 弯曲的刚性部25b并与其不相邻接,支柱部20受到相对较低的插入 阻力因而能顺利插进安装孔2,据此,可以改善安装操作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假定从引导部40 的基端部47到膨出部29的上端部29a的轴向距离为X,从引导部 40的基端部47到位置P的轴向距离为Y时,在该位置P处,接合 部21的外径与引导部40直径扩大部48的外径尺寸相同,设定直径 扩大部48的最大外径D1以满足Y〉1/3 X的关系。据此,可以充分 保证轴向距离Y。所以,即使支柱部20倾斜插进安装孔2时,也可以对包括弹性接合片25的下端部和下端部附近部位的较宽范围进行 保护,使其与安装孔2的周缘不相邻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所采用的弹性接合片与从 柱部23外周伸出的肋部24相连接,而且弹性接合片在周向延伸并相 对容易弯曲,即使减小接合部21的整个轴向长度,弹性接合片25 也能充分弯曲。也就是,由于可以减小接合部的整个长度,即使引导 部40与接合部21的端部相连接,卡子10的总长度也可以形成为相 对较短以实现小型化。当因为某些原因(如维护)需要从车身板l拆下装饰板 3时,抬起装饰板3使其与车身板1分离,并且拉拔卡子10,使得弹 性接合片25的直径减小,以从安装孔2拔出支柱部20。此时,接合 部21和引导部40相继从安装孔2拔出。由于在引导部40中位于锥 部43相对侧的外周中设置反锥部46,即使反锥部46邻接安装孔2 的背面周缘时,反锥部46也不会卡住,从而可以从安装孔2顺利拔 出引导部40。因此,可以容易地从安装孔2拔出卡子10,并使车身 板1与装饰板3脱离。由于在弹性接合片25的两个轴向端部中,自弹性接合片 25的延伸方向端部沿周向设置具有给定长度的凹口 26,在弹性接合 片25中设置挠性变形部25a和刚性部25b,其中挠性变形部25a与 第三凸缘部16和引导部40的基端部47不相连接,而刚性部25b与 第三凸缘部16和引导部40的基端部47相连接。如上所述,由于设置有与第三凸缘部16和引导部40基 端部47不相连接的挠性变形部25a,当支柱部20插进安装孔2时, 挠性变形部25a受到安装孔2内周的挤压,并容易发生挠性弯曲变形, 从而,能以相对较小的插入力将卡子10插进并固定于安装孔2。另 外,由于从肋部24沿周向设置弹性接合片25,在周向延伸的弹性接 合片25能以较宽的接触面积与安装孔2背面的周缘相接合,而不用 增加卡子IO的插入力以将卡子10牢固固定于安装孔2。此外,在卡子10固定于安装孔2的状态下,即使外力沿 直径方向或拔出方向作用于卡子10,由于设置有与第三凸缘部16和
16引导部40基端部47相连接的肋部24和刚性部25b,借助于这些零 部件可以对变形加以抑制。因此,弹性接合片25不会整体挠性弯曲, 使得卡子IO可以稳固地保持于给定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卡子10中,在弹性接合片25的 至少挠性变形部25a中设置膨出部29,膨出部29从安装孔2的内径 在径向向外的方向膨出给定高度。因此,由于膨出部29的第一膨出部29b设置在挠性变形 部25a(容易挠性弯曲并与安装孔2背面的周缘相接合)的外周面中, 在卡子10的插入力保持较低的状态下,可以充分保证与安装孔2的 接合余量,并能将卡子10稳定固定于安装孔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卡子10中,在刚性部25b中形成 第二膨出部29c,使第二膨出部29c与设置在挠性变形部25a中的第 一膨出部29b相连续,第二膨出部29c大于安装孔2的内径,然而, 第二膨出部'29c与设置在挠性变形部25a中的第一膨出部29a,前者 的凸出量小于后者的凸出量。因此,当将卡子10安装于安装孔2时,形成在刚性部 25b外周面中的第二膨出部29c受到板边缘的强力挤压。因此,各肋 部24在周向受到挤压,从而在转动方向推压卡子10。据此,即使安 装孔2的内周中留有毛口,卡子IO也不会被毛口卡住。此外,由于 最大膨出部设置在挠性变形部25a中,可以维持较低的插入力。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卡子10中,肋部24自柱部23 外周沿径向向外的方向伸出,其延伸方向设定为不经过柱部23轴线 S2的方向。由于肋部24的延伸方向设定为不经过柱部23轴线S2的 方向,在不降低安装孔2的插入特性的范围内,可以保证弹性接合片 25 (延伸自肋部24的端部)的延伸角度相对于肋部24尽可能大。结 果,在柱部23与弹性接合片25之间可以保证较大的空间。特别地, 由于可以充分保证刚性部25b的弯曲空间,将支柱部20插进安装孔 2时,弹性接合片25可以更容易弯曲。图IIA至图14B示出根据本发明卡子的另一实施方式。 用相同的标号代表与上述实施方式中零部件实质相同的零部件,并省略其说明。本实施方式卡子10a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卡子IO基本相 同的结构,以及,四个肋部24和弹性接合片25分别在柱部23的周 向等间距布置(参见图13)。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卡子10中,在弹性 接合片25与柱部23之间,设置给定的切削槽(trimming groove)。 考虑到简化卡子形成模具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卡子10a中采用了 下述结构。也就是,四个弹性接合片25在柱部23周向以等间距布 置,其中在周向彼此相对的一对弹性接合片25、 25与柱部23之间形 成一对侧向切削槽27和27,使侧向切削槽27和27在与柱部23的 轴向成直角的方向切进(参见图IIB、图12B和图13)。另一方面,如图IIA和图IIB、图12A至图.12C、以及 图13所示,在周向彼此相对的另一对弹性接合片25、 25与柱部23 之间形成一对轴向切削槽28和28,使引导部40被局部切掉,轴向 切削槽28和28沿柱部23的轴向切进并向侧部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的卡子10a中,如图13所示,在柱部23 的周向以等间距布置四个弹性接合片25,与之相对应, 一对侧向切 削槽27和一对轴向切削槽28彼此成直角布置。此外,借助于一对侧 向切削槽27和一对轴向切削槽28,四个弹性接合片25分别在直径 方向挠性弯曲。这样形成弹性接合片25,使得越靠近于引导部40—侧, 外缘部25c从肋部24的伸出量随之减小。也就是,外缘部25c形成 为斜线形状,使得越靠近引导部40,则外缘部25c越靠近肋部24。 外缘部25c形成为,在反锥部46直径最小的轴向部位处,与轴向切 削槽28的开口缘相连续。在本实施方式中, 一对轴向切削槽28和28在引导部40 中形成切欠。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40直径扩大部48的最大外径 Dl,是指包括轴向切削槽28和28的直径扩大部48相对于中心O的 最大外径尺寸(参见图12C)。可以通过例如下述成型模具,生产具有上述结构的卡子10a。如图13所示,成型模具包括一对分离模50、 50与一对切削模 51、 51, 一对分离模50和50在与柱部23的轴向成直角的方向,并 沿一对侧向切削槽27和27的延伸方向滑动(参见箭头F1和F2), 一对切削模51和51在柱部23的轴向滑动(参见箭头F3),以沿一 对轴向切削槽28和28的长度方向进行削减。借助于一对分离模50和50,形成四个弹性接合片25的 外部形状、头部ll的外部形状、在周向彼此相对的一对弹性接合片 25和25的内部形状、以及引导部40。另一方面,借助于一对切削模 51和51,形成另外一对弹性接合片25和25的内部形状。头部11 的上表面由图中未示出的其他滑动模具形成。然后,当形成卡子10时,使一对分离模50和50滑动以 彼此靠近而封闭,并将一对切削模51、 51以及图中未示出的其他滑 动模具滑动并布置在给定位置,之后,将合成树脂注射成型在模具的 型腔中,以注射成型卡子10a。如上所述, 一对侧向切削槽27和27由分离模50和50 (在与柱部23的轴向成直角的方向滑动)形成,因而可以形成一对 弹性接合片25和25的内部形状和四个弹性接合片25的外部形状。 一对轴向切削槽28和28由切削模51和51 (在柱部23的轴向滑动) 形成,因而可以形成另外一对弹性接合片25和25的内部形状。据此, 可以简化成型模具的结构。在图1至图10B所示的卡子中没有设置从引导部40切 欠的轴向切削槽28和28,由于分别需要四个滑动模具用于形成柱部 23与四个弹性接合片25之间的切削槽,所以,增加了模具的数量。图IIA至图14B所示具有上述结构的卡子10a表现出与 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操作效果。也就是,在通过安装座5将卡子10a 安装于装饰板3之后,如图14A和图14B所示,将支柱部20从车身 板1的安装孔2正面插进安装孔2。此时,即使在安装孔2的周缘存 在毛口 B,毛口 B不会刺进也不会卡住引导部40的锥部43 (锥部 43的直径朝向引导部40的插入方向逐渐减小),以及,支柱部20 可以顺利插进安装孔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40被一对轴向切削槽 28和28局部切除,然而,其他部分并未切除。因此,设置了尽可能 小的必须切除部。据此,即使支柱部20插进具有毛口 B的安装孔2 时,也可以避免毛口 B卡住支柱部20,并避免减弱接合部21的端部 保护作用。也就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引导部40被轴向切削槽28局 部切除,然而,其他部分是实心的。由于实心部分与安装孔2的接触 面积大于切除部分与安装孔2的接触面积,当支柱部20推进安装孔 2时,除切除部分之外的实心部分与安装孔2的内周滑动接触并推进 其中。因此,切除部分没有钩于安装孔2,卡子10a可以顺利推进安 装孔2。弹性接'合片25形成为,随着靠近引导部40,外缘部25c 从肋部24的伸出量逐渐减小。也就是,弹性接合片25端侧的外缘部 25c形成为斜线形状,越靠近引导部40,外缘部25c越靠近肋部24。 外缘部25c形成为与轴向切削槽28的开口缘相连续,并与反锥部46 中反锥部46直径最小的部分相连续。据此,即使安装孔2周缘中的 毛口插进轴向切削槽所在部分时,毛口也几乎不会与弹性接合片相接 触。即使毛口与弹性接合片接触,由于毛口沿斜线滑动,因而不易损 坏弹性接合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卡子,当首先将支柱部的端侧引导部 插进安装孔,然后,支柱部的直径扩大部穿过安装孔,接合部的端部 与安装孔不相邻接,以及,经由接合部的端部使支柱部深深插进安装 孔,因而,可以保护接合部的端部及其附近部位免受损伤或发生缺损。 结果,例如,当接合部设置有能够挠性弯曲的弹性接合片时,可以维 持弹性接合片的弯曲力或弹性恢复力,并可以保持接合部与安装孔的 固定力。此外,由于在引导部的基侧中设置反锥部,而反锥部的 直径在支柱部的插入方向反向逐渐减小,当因为某种原因将固定于安 装孔的卡子从安装孔拆下时,引导部不会被安装孔卡住,并可以顺利 拔出支柱部,使得容易将卡子从安装孔拆下。本申请要求2008年4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 No.2008-115219和2008年8月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 No.2008-200026的优先权,上述两件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以引用的 方式并入本文。
权利要求
1.一种卡子,包括凸缘部,所述凸缘部构造成,从具有安装孔的板的正面,与所述板相邻接;以及支柱部,所述支柱部构造成,从所述凸缘部的一个表面伸出,以插进所述安装孔,其中所述支柱部包括接合部,构造成与所述板的背面相接合;以及引导部,与所述接合部的末端相连接,其中所述引导部包括锥部,形成在所述引导部的末端,所述锥部的外径在所述支柱部的插入方向上逐渐减小;反锥部,形成在所述引导部的基端,所述反锥部的外径在所述插入方向的反向上逐渐减小;以及直径扩大部,形成在所述反锥部与所述锥部之间,以在所述引导部中具有最大外径,以及其中所述直径扩大部的所述最大外径形成为大于所述接合部的末端部的外径。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卡子,其中,从所述引导部的基端部到所述接合部的最大外径位置之 间的轴向距离为X,其中,从所述引导部的基端部到所述接合部的外径与所述直径 扩大部外径相等处,二者之间的轴向距离为Y,以及其中,满足Y〉X/3。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卡子,其中所述引导部形成为实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子,其中所述接合部包括柱部,从所述凸缘部的一个表面的中心伸出; 多个肋部,从所述柱部的外周向径向向外延伸而出;以及 多个弹性接合片,从所述肋部的端部在周向延伸而出,以 与所述板的背面相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子,其中,四个所述肋部和四个所述弹性接合片形成在所述柱部上, 以在所述柱部的周向分别以等间距布置,其中,在所述柱部与一对相对弹性接合片中的各弹性接合片之 间,形成一对侧向切削槽, :其中,在所述柱部与另一对相对弹性接合片中的各弹性接合片 之间,形成一对轴向切削槽,所述轴向切削槽形成为沿所述柱部的轴 向延伸穿过所述引导部,在所述引导部处,所述轴向切削槽变平,以 及其中,通过所述切削槽,所述弹性接合片可在径向挠性弯曲。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子,其中,所述弹性接合片形成为,随着更靠近所述引导部,所述 弹性接合片的外缘部从所述肋部的伸出量减小。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子,其中,所述外缘部形成为,在所述反锥部外径最小的轴向位置 处,所述外缘部与所述轴向切削槽的变平部分相连续。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卡子,包括凸缘部,与具有安装孔的板相邻接;以及支柱部,其插进安装孔中。支柱部包括接合部和与接合部相连接的引导部。引导部包括末端锥部,形成为其外径在支柱部的插入方向上逐渐减小;基端反锥部,形成为其外径在相反方向上逐渐减小;以及直径扩大部,形成在上述两个锥部之间,以在引导部中具有最大的外径。直径扩大部的最大外径大于接合部末端部的外径。
文档编号F16B19/00GK101566185SQ20091013731
公开日2009年10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5日
发明者中岛武司, 冈田重夫 申请人:百乐仕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