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结构的流体动压轴承及流体动压转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7618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结构的流体动压轴承及流体动压转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动压轴承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使用寿命长且转动精度高的改良结构的流体动压轴承及流体动压转轴。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硬碟马达中通常使用的轴承为滚珠轴承,然而,由于滚珠在滚动时每颗滚珠的磨损情况不同,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不可预期的颤动现象,这些颤动现象导致读写头脱轨,如果偏差过大就无法进行正常读写操作了。后来,出现了流体动压轴承,其系通过于动压沟槽内填充动态润滑流体,在轴承间隙中产生润滑流体的动压作用,从而以非接触方式支撑流体动压转轴,其适应于高速旋转, 且具有高旋转精度、低噪音和高使用寿命等优点,因而,逐渐替代了前述滚珠轴承。针对上述流体动压轴承,如专利号200620101987. 7所述,其每组流道中的两流道系倾斜设置成八字形结构,其很难形成较高的建压点;又如专利号为02292854. 5记录的动压沟槽,其每组流道大致成V字型结构,两分流道于交汇点建立起较高的压力以支撑流体动压转轴,但是,该种结构的动压沟槽,当每组流道中的两分流道的润滑流体压力不等时,压力较大的分流道的润滑流体易反向流入润滑流体压力较小的分流道内,很难于原来所设计的交汇处建立压力,因而,不利于润滑流体的动态平衡性,影响了流体动压转轴的转动精度,而且,也易出现润滑流体泄露现象;而专利号200410051160. 5及专利号 200680000504. 7所述的动压沟槽,其起到了很好的防漏效果,但是,其所有的动压沟槽彼此相通,不利于形成稳定的较高建压点。藉此,急需研究出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良结构的流体动压轴承及流体动压转轴,其提高了流体动压转轴的转动精度,延长了流体动压轴承及流体动压转轴的使用寿命,同时,有效防止了润滑流体泄露现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改良结构的流体动压轴承,其内部具有供流体动压转轴装设的空腔,该空腔内侧壁面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充填润滑流体的动压沟槽,该动压沟槽包括有分别位于靠近前述空腔两端位置的两个流道区,每个流道区均包括有间隔设置的多组流道,且该两个流道区内的多组流道均沿同一圆周方向分布;前述每组流道包括有彼此交汇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该第一流道朝向流体动压轴承的中央位置倾斜,该第二流道朝向流体动压轴承的端部位置倾斜,且该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交汇于第一流道上靠近第一流道端部的位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两个流道区分别为第一流道区和第二流道区,该第一流道区的每组流道呈人字形结构,该第二流道区的每组流道呈入字形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流道区和第二流道区呈完全对称结构。[00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流道的长度大于第二流道的长度。一种流体动压转轴,其系装设于流体动压轴承内部的空腔内,该流体动压转轴外侧壁面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充填润滑流体的动压沟槽,该动压沟槽包括有分别位于靠近前述流体动压转轴两端位置的两个流道区,每个流道区均包括有间隔设置的多组流道,且该两个流道区内的多组流道均沿同一圆周方向分布;前述每组流道包括有彼此交汇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该第一流道朝向流体动压转轴的中央位置倾斜,该第二流道朝向流体动压转轴的端部位置倾斜,且该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交汇于第一流道上靠近第一流道端部的位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两个流道区分别为第一流道区和第二流道区,该第一流道区的每组流道呈人字形结构,该第二流道区的每组流道呈入字形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流道区和第二流道区呈完全对称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流道的长度大于第二流道的长度。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其有益效果在于,主要系通过改良动压沟槽的结构,使得每组流道均能于第一流道端部位置建立较高压力,有利于维持润滑流体的动态平衡,提高了流体动压转轴的转动精度,使得流体动压轴承及流体动压转轴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延长了两者的使用寿命,同时,前述靠近两端位置的两个流道区的第一流道均朝向中央位置倾斜设置,其有效防止了润滑流体泄露现象。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I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流体动压轴承(有动压沟槽)与流体动压转轴 (无动压沟槽)的装配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流体动压轴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流体动压轴承的立体剖示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流体动压轴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流体动压轴承空腔中部位置内壁上凹设有环形凹槽时的立体剖示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流体动压轴承空腔中部位置内壁上凹设有环形凹槽时的截面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流体动压轴承(无动压沟槽)与流体动压转轴 (有动压沟槽)的装配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流体动压轴承(有动压沟槽)与流体动压转轴 (有动压沟槽)的分解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动压沟槽内润滑流体的流动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0、流体动压轴承11、动压沟槽1101、第一流道区1102、第二流道区111、第一流道112、第二流道[0031]101、环形凹槽102、槽痕20、流体动压转轴21、动压沟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I至图9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该流体动压轴承10内部具有一空腔,该流体动压转轴20装设于该空腔内。通过于流体动压轴承10的空腔内侧壁面上开设有动压沟槽11 (如图I所示);或者于流体动压转轴20外侧表面上开设有动压沟槽21 (如图7所示);或者,于流体动压轴承10的空腔内侧壁面上开设有动压沟槽11,并于流体动压转轴20外侧表面上开设有动压沟槽21 (如图8所示),该动压沟槽内填充有动态润滑流体,利用润滑流体在流体动压转轴20与流体动压轴承10之间产生润滑作用,避免流体动压转轴20转动时与流体动压轴承10间的碰撞与摩擦,并由润滑流体建立的压力和阻尼特性将流体动压转轴20维持在一定的转动精度之内。需要说明的是,当动压沟槽11仅开设于前述流体动压轴承10空腔内侧壁面上时 (如图I所示),该流体动压轴承10的旋转方向与前述润滑流体的流动方向于周向相同当动压沟槽21仅开设于前述流体动压转轴20外侧表面时(如图7所示),该流体动压转轴20的旋转方向与前述润滑流体的流动方向于周向相反;当然,分别于前述流体动压轴承10的空腔内侧壁面上及流体动压转轴20外侧表面上开设有动压沟槽11、21时(如图8所示)该动压沟槽11内润滑流体的流动方向与流体动压转轴20的旋转方向于周向相同,而该动压沟槽21内润滑流体的流动方向与流体动压转轴20的旋转方向于周向相反。本实用新型之重点在于,前述动压沟槽的结构设计。在此,以流体动压轴承10的空腔内侧壁面上开设的动压沟槽11为例作说明,当然,该种结构的动压沟槽11亦可开设于前述流体动压转轴20外侧表面上。该动压沟槽11包括有分别位于靠近前述流体动压轴承10空腔两端位置的两个流道区,每个流道区均包括有间隔设置的多组流道,且该两个流道区内的多组流道均沿同一圆周方向分布;前述每组流道包括有彼此交汇的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12,该第一流道 111朝向流体动压轴承10的中央位置倾斜,该第二流道112朝向流体动压轴承10的端部位置倾斜,且该第二流道112与第一流道111交汇于第一流道111上靠近第一流道111端部的位置,该第一流道111的长度大于第二流道112的长度具体于本实施例中,前述两个流道区,即附图中所示第一流道区1101和第二流道区1102,该第一流道区1101的每组流道呈人字形结构,该第二流道区1102的每组流道呈入字形结构,且该第一流道区1101和第二流道区1102呈完全对称结构。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当前述流体动压轴承10空腔中部位置内壁上凹设有环形凹槽101时,前述动压沟槽11的深度明显浅于环形凹槽101的深度,因而,于制作动压沟槽11时,不会于流体动压轴承10空腔中部位置的环形凹槽101内侧壁面上形成如图3或图4所示的槽痕102。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主要系通过改良动压沟槽的结构,使得每组流道均能于第一流道端部位置建立较高压力,有利于维持润滑流体的动态平衡,提高了流体动压转轴的转动精度,使得流体动压轴承及流体动压转轴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延长了两者的使用寿命,同时,前述靠近两端位置的两个流道区的第一流道均朝向中央位置倾斜设置,其
5有效防止了润滑流体泄露现象。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结构的流体动压轴承,其内部具有供流体动压转轴装设的空腔,该空腔内侧壁面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充填润滑流体的动压沟槽,其特征在于该动压沟槽包括有分别位于靠近前述空腔两端位置的两个流道区,每个流道区均包括有间隔设置的多组流道,且该两个流道区内的多组流道均沿同一圆周方向分布;前述每组流道包括有彼此交汇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该第一流道朝向流体动压轴承的中央位置倾斜,该第二流道朝向流体动压轴承的端部位置倾斜,且该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交汇于第一流道上靠近第一流道端部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改良结构的流体动压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流道区分别为第一流道区和第二流道区,该第一流道区的每组流道呈人字形结构,该第二流道区的每组流道呈入字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结构的流体动压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区和第二流道区呈完全对称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改良结构的流体动压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的长度大于第二流道的长度。
5.一种流体动压转轴,其系装设于流体动压轴承内部的空腔内,该流体动压转轴外侧壁面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充填润滑流体的动压沟槽,其特征在于该动压沟槽包括有分别位于靠近前述流体动压转轴两端位置的两个流道区,每个流道区均包括有间隔设置的多组流道,且该两个流道区内的多组流道均沿同一圆周方向分布;前述每组流道包括有彼此交汇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该第一流道朝向流体动压转轴的中央位置倾斜,该第二流道朝向流体动压转轴的端部位置倾斜,且该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交汇于第一流道上靠近第一流道端部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动压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流道区分别为第一流道区和第二流道区,该第一流道区的每组流道呈人字形结构,该第二流道区的每组流道呈入字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动压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区和第二流道区呈完全对称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动压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的长度大于第二流道的长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改良结构的流体动压轴承及流体动压转轴,于流体动压轴承的空腔内侧壁面上或者于流体动压转轴外侧开设有动压沟槽,该动压沟槽包括有分别位于靠近两端位置的两个流道区,每个流道区的每组流道均包括有彼此交汇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该第一流道朝向中央位置倾斜,该第二流道朝向端部位置倾斜,且该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交汇于第一流道上靠近第一流道端部的位置;藉此,主要系通过改良动压沟槽的结构,使得每组流道均能于第一流道端部位置建立较高压力,有利于维持润滑流体的动态平衡,提高了流体动压转轴的转动精度,使得流体动压轴承及流体动压转轴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和更长的使用寿命,同时,有效防止了润滑流体泄露现象。
文档编号F16N1/00GK202348954SQ20112031826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9日
发明者姚文雪 申请人:姚文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