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条物的导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29530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长条物的导引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长条物的导引装置,其在收纳有向机床等的移动部进行供电或供液等的可挠性电缆或软管等的长条物的状态下,配合移动部的移动而进行导引。



背景技术:

以前,作为这种长条物的导引装置,已知有将长条物收纳于收纳空间内的导引装置。收纳空间由将挤压成形加工的长条状的弹性体树脂制薄板在弯折部分向两侧方弯折而划定的空间构成。长条物在收纳空间内沿该薄板的长边方向被收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弹性体树脂制薄板具备:外周壁形成部分;2个侧壁形成部分,隔着弯折部分分别配置于外周壁形成部分的两侧;以及2个内周壁形成部分,其分别设于这2个侧壁形成部分。

2个内周壁形成部分中的一方具备阴模内周壁部。2个内周壁形成部分中的另一方具备阳模内周壁部。阳模内周壁部构成为能相对于阴模内周壁部嵌合。并且,在形成长条物的收纳空间时,以沿薄板的长边方向使阴模内周壁部和阳模内周壁部相互嵌合的状态使这2个内周壁形成部分闭合,从而形成与外周壁形成部分相对的平坦面。

在这种情况下,如专利文献1的图5(a)所示,阴模内周壁部具备凹槽,阳模内周壁部具备凸部。阳模内周壁部的凸部插入到阴模内周壁部的凹槽,在该凹槽内卡止。在阳模内周壁部的凸部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在插入到凹槽时作为防脱部发挥作用的被卡止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6743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上述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中,设于凸部两侧的2个被卡止部的位置在凸部相对于凹槽的插入方向上一致。因此,在通过将凸部从凹槽的开口部压入,使凹槽一边弹性变形一边将凸部插入到凹槽内时,需要以使得开口部扩大到包括2个被卡止部在内的凸部的最大宽度的大小的方式将凸部插入到凹槽内。因此,可能有不能容易将凸部插入到凹槽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着眼于这样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长条物的导引装置,在将沿长边方向延伸的薄板弯折而形成将长条物收纳的收纳空间时,能将设于薄板的短边方向的第1端部的凸部容易插入到设于薄板的短边方向的第2端部的收纳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以下,记载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以及其作用效果。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通过将沿长边方向延伸、并包括沿所述长边方向延伸的弯折部和在与所述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上的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的薄板在所述弯折部弯折、且将所述第1端部和所述第2端部连结,从而形成在所述薄板的内侧沿所述长边方向延伸的收纳空间,并对收纳于该收纳空间的长条物进行导引。该长条物的导引装置具备:凸部,其设于所述第1端部;以及可挠性收纳部,其设于所述第2端部,且能收纳所述凸部。在形成了所述收纳空间的状态下,所述凸部被收纳于所述收纳部。所述凸部具有设于所述凸部两侧的2个被卡止部。所述收纳部具有开口部和2个卡止部,所述2个卡止部在一边以所述开口部扩大的方式使所述收纳部弹性变形一边在所述凸部经由所述开口部插入到所述收纳部内时能分别卡止所述2个被卡止部。所述2个被卡止部在所述凸部经由所述开口部插入到所述收纳部内时的插入方向上的位置相互不同。

根据此结构,在将凸部经由开口部插入到收纳部内时,配置于凸部两侧的2个被卡止部在不同的定时通过开口部。因此,与2个被卡止部在相同定时通过开口部的构成相比,能使用于扩大开口部的收纳部的弹性变形量减少。因此,在将沿长边方向延伸的薄板弯折而形成收纳长条物的收纳空间时,能容易将设于薄板的短边方向的第1端部的凸部插入到设于第2端部的收纳部。

在上述长条物的导引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凸部以及所述收纳部设于划定所述收纳空间的内周壁,所述2个卡止部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夹着所述开口部的两侧,所述2个被卡止部中的第1被卡止部配置于离所述内周壁相对近的位置,第2被卡止部配置于离所述内周壁相对远的位置,所述第1被卡止部配置成比所述第2被卡止部靠所述插入方向的前侧。

通常,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以内周壁成为内侧的方式弯曲的情况下,将凸部经由收纳部的开口部拔出的方向(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载荷施加到凸部以及收纳部。此时的载荷越是接近内周壁的位置就越大。因此,在凸部的插入方向上的第1被卡止部的位置和第2被卡止部的位置相同的情况下,在第1被卡止部卡止于与该第1被卡止部对应的卡止部时施加到第1被卡止部以及与该第1被卡止部对应的卡止部的载荷相比于在第2被卡止部卡止于与该第2被卡止部对应的卡止部时施加到第2被卡止部以及与该第2被卡止部对应的卡止部的载荷非常大。因此,第1被卡止部和与该第1被卡止部对应的卡止部的卡止状态容易被解除,所以可能有凸部容易从收纳部拔出这样的问题。相对于此,根据上述构成,第1被卡止部配置成比第2被卡止部靠凸部的插入方向的前侧。因此,在沿将凸部经由收纳部的开口部拔出的方向的载荷施加到凸部以及收纳部的情况下,在第2被卡止部卡止于与该第2被卡止部对应的卡止部时,在使施加到第2被卡止部以及与该第2被卡止部对应的卡止部的载荷大到一定程度后,使第1被卡止部卡止到与该第1被卡止部对应的卡止部。因此,在第1被卡止部卡止到与该第1被卡止部对应的卡止部时施加到第1被卡止部以及与该第1被卡止部对应的卡止部的载荷和在第2被卡止部卡止到与该第2被卡止部对应的卡止部时施加到第2被卡止部以及与该第2被卡止部对应的卡止部的载荷之差减少,在第1被卡止部和第2被卡止部之间的载荷的偏倚被抑制。因此,能抑制凸部从收纳部拔出。

在上述长条物的导引装置中,优选地,在形成了所述收纳空间的状态下,所述凸部以及所述收纳部配置于所述收纳空间的外侧。

根据此结构,与将凸部以及收纳部配置于收纳空间内的构成相比,能较宽地确保收纳空间。

在上述长条物的导引装置中,优选地,在形成了所述收纳空间的状态下,所述凸部以及所述收纳部配置于所述收纳空间内。

根据此结构,与将凸部以及收纳部配置于收纳空间的外侧的构成相比,能减小长条物的装置的尺寸。

在上述长条物的导引装置中,优选地,在形成了所述收纳空间的状态下,将所述开口部二等分的平面将所述凸部二等分。

根据此结构,在沿使凸部经由收纳部的开口部拔出的方向(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载荷施加到凸部以及收纳部的情况下,通过与各被卡止部对应的卡止部,能以该被卡止部和与该被卡止部对应的卡止部之间的载荷的平衡良好的状态卡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将沿长边方向延伸的薄板弯折而形成收纳长条物的收纳空间时,能将设于薄板的短边方向的第1端部的凸部容易插入到设于第2端部的收纳部。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的展开图。

图2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中的第1连结部和第2连结部连结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使用图1所示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要部放大图。

图5(a)-图5(d)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中将凸部插入收纳槽时的动作的要部放大图。

图6(a)-图6(c)是表示在比较例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中将凸部插入收纳槽时的动作的要部放大图。

图7(a)-图7(d)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中将凸部从收纳槽拔出时的动作的要部放大图。

图8(a)、图8(b)是表示在图6所示的比较例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中将凸部从收纳槽拔出时的动作的要部放大图。

图9是变形例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长条物的导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具备合成树脂制的薄板12,薄板12通过挤压成形加工而形成为沿长边方向y延伸的长条状。薄板12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并具备:外周壁形成部13;2个侧壁形成部15;第1内周壁形成部16a;以及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外周壁形成部13配置于薄板12的短边方向x的中央部。短边方向x对应于与长边方向y正交的方向。2个侧壁形成部15分别经由弯折部14而连结在外周壁形成部13的短边方向x的两侧。第1内周壁形成部16a以及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分别设于2个侧壁形成部15的短边方向x的外侧的端部。

在第1内周壁形成部16a设有沿长边方向y延伸的第1连结部17,在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设有第2连结部18,第2连结部18以能与第1连结部17连结的方式沿长边方向y延伸。也就是说,第1连结部17配置于薄板12的短边方向x的第1端部,第2连结部18配置于第2端部。弯折部14、第1内周壁形成部16a、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第1连结部17以及第2连结部18分别由弹性体等可挠性材料形成。

在各侧壁形成部15的短边方向x上的外侧位置以沿长边方向y等间隔地排列的方式形成有多个贯穿孔19。多个贯穿孔19以遍及各侧壁形成部15的整个长边方向y的方式设置。在短边方向x上相对的多个贯穿孔19彼此之间分别形成有狭缝20,狭缝20以将与上述相对的贯穿孔19彼此连接的方式沿短边方向x延伸。因此,各狭缝20以横切外周壁形成部13和2个弯折部14的方式延伸。

如图2以及图3所示,通过将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的薄板12在2个弯折部14弯折,将位于薄板12的短边方向x上的第1端部处的第1连结部17和位于第2端部处的第2连结部18连结,从而形成在薄板12的内侧沿长边方向y延伸的大致矩形筒状的收纳空间sk。能容易弯曲的长条物tk被收纳到收纳空间sk。

在处于形成有收纳空间sk的状态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中,由第1内周壁形成部16a以及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形成内周壁21,由2个侧壁形成部15形成相对的2个侧壁22,由外周壁形成部13形成与内周壁21相对的外周壁23。内周壁21中的与外周壁23相对的面平坦地形成。也就是说,收纳空间sk由被内周壁21、2个侧壁22以及外周壁23包围的空间构成。

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的长边方向y上的第1端部连结有第1支架(省略图示),第1支架用于与沿长边方向y往返移动的移动体(省略图示)进行连结。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的长边方向y上的第2端部连结有第2支架(省略图示),第2支架用于固定到固定部(省略图示)。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一边保护被收纳于收纳空间sk的长条物tk一边配合与第1支架(省略图示)连结的移动体(省略图示)的往返移动而引导该长条物tk。

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以通过狭缝20张开而在中间部形成弯曲部分w的方式配置。随着被连接于第1支架(省略图示)的移动体(省略图示)沿长边方向y的往返移动,弯曲部分w沿长边方向y移动。

作为长条物tk,可以列举例如向移动体(省略图示)进行供电、信号传输的电力电缆、光纤电缆、向移动体(省略图示)供给气体(例如,空气等)、液体(例如,水、油等)等的软管、能容易折弯的长条状的多节点部件等。

接着,详细地说明第1连结部17以及第2连结部18的构成。

如图4所示,第1连结部17具备平板状的基座部30和凸部31。基座部30以从第1内周壁形成部16a的顶端向收纳空间sk相反侧与第1内周壁形成部16a正交的方式设置。凸部31设于基座部30的靠近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的面的中央部,以与基座部30正交的方式沿短边方向x突出。基座部30以及凸部31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的整个长边方向y上形成。

凸部31具有在从长边方向y看时,其顶端部带有弧度的整体大致为箭头的形状。凸部31具有2个被卡止部,2个被卡止部设于凸部31的顶端部的两侧。这些被卡止部在从长边方向y看时分别形成为直角三角形状。2个被卡止部中配置于离内周壁21相对近的位置的被卡止部构成第1被卡止部32,配置于离内周壁21相对远的位置的被卡止部构成第2被卡止部33。凸部31的顶端部的第1被卡止部32侧的侧面构成第1斜面32a,凸部31的顶端部的第2被卡止部33侧的侧面构成第2斜面33a。

第2连结部18具备槽形成部36,槽形成部36设于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的短边方向x的中央部的位于收纳空间sk相反侧的面。槽形成部36形成为从长边方向y看时呈l字状。通过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和槽形成部36,形成能收纳凸部31的收纳槽35。槽形成部36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的整个长边方向y上形成。第2连结部18进一步具有开口部37,开口部37在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的顶端部和槽形成部36的顶端部之间开口。

开口部37具备位于靠近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的一侧的第1内缘和位于远离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的另一侧的第2内缘。在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的顶端部上,在开口部37的第1内缘设有作为卡止部的第1卡止部38。第1卡止部38形成为从长边方向y看时呈直角三角形状。换句话来讲,第1卡止部38以开口部37的宽度变窄的方式突出设置。

在槽形成部36的顶端部上,在开口部37的第2内缘设有作为卡止部的第2卡止部39。第2卡止部39形成为在从长边方向y看时呈直角三角形状。换句话来讲,第2卡止部39以开口部37的宽度变窄的方式突出。因此,第1卡止部38以及第2卡止部39分别配置于第2连结部18的隔着开口部37的两侧。在这种情况下,第1卡止部38以及第2卡止部39相对于将开口部37二等分的平面f面对称。

第1卡止部38的第1顶端面38a以及第2卡止部39的第2顶端面39a隔着开口部37相互对置。这些第1顶端面38a以及第2顶端面39a以越朝向收纳槽35则开口部37的宽度越变窄的方式分别相对于平面f倾斜。第1顶端面38a以及第2顶端面39a分别与凸部31的第1斜面32a以及第2斜面33a对应。开口部37的宽度设定为比凸部31的最大宽度窄且与凸部31的基端部的宽度大致相同。

第1卡止部38以及第2卡止部39构成为,在以开口部37扩大的方式一边使第2连结部18弹性变形一边使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插入到收纳槽35内时,能分别卡止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凸部31的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在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插入到收纳槽35内时的插入方向(在图4中沿短边方向x从右向左的方向)上的位置相互不同。

具体地讲,第1被卡止部32配置于比第2被卡止部33靠凸部31的插入方向的前侧(在图4中为左侧)。也就是说,在凸部31插入到收纳槽35内而形成了收纳空间sk的状态下,在短边方向x上的从第1被卡止部32到开口部37的距离设定得比在短边方向x上的从第2被卡止部33到开口部37的距离长。

在这种情况下,将开口部37二等分的平面f将凸部31二等分。此外,凸部31以及第2连结部18配置于收纳空间sk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2连结部18构成收纳部。

接着,说明在如上述构成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中,将第1连结部17和第2连结部18连结时的作用、即经由开口部37将凸部31插入到收纳槽35内时的作用。

如图2以及图4所示,当沿短边方向x想要将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插入到收纳槽35内时,如图5(a)所示,凸部31的第1斜面32a以及第2斜面33a分别与第1卡止部38的第1顶端面38a以及第2卡止部39的第2顶端面39a抵接。接着,当将凸部31沿短边方向x朝向收纳槽35内按压时,凸部31的第1斜面32a以及第2斜面33a分别相对于第1卡止部38的第1顶端面38a以及第2卡止部39的第2顶端面39a滑动。

于是,如图5(b)所示,凸部31的第1斜面32a以及第2斜面33a分别按压第1卡止部38的第1顶端面38a以及第2卡止部39的第2顶端面39a。因此,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的顶端部以及槽形成部36的顶端部分别以开口部37扩大的方式弹性变形。

此时,凸部31的第1被卡止部32配置于比第2被卡止部33靠凸部31的插入方向(在图5(a)-(d)中沿短边方向x从右向左的方向)的前侧(在图5(a)-(d)中为左侧),所以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的顶端部的弹性变形量大于槽形成部36的顶端部的弹性变形量。这是因为,第1斜面32a相对于平面f的倾斜角比第2斜面33a相对于平面f的倾斜角大。此时,槽形成部36的顶端部的弹性变形量仅是一点点。

接着,当将凸部31沿短边方向x而朝向收纳槽35内按压时,如图5(c)所示,第1被卡止部32比第2被卡止部33先进入到收纳槽35内。因此,已弹性变形的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的顶端部的形状因为自身的弹性复原力而恢复为弹性变形前的原来的形状。此时,因凸部31的第2斜面33a产生的对第2卡止部39的第2顶端面39a的按压力较大,所以槽形成部36的顶端部的弹性变形量也变大。

接着,当将凸部31沿短边方向x朝向收纳槽35内按压时,如图5(d)所示,第2被卡止部33进入到收纳槽35内。因此,已弹性变形的槽形成部36的顶端部的形状因为自身的弹性复原力而恢复为弹性变形前的原来的形状。

由此,第1连结部17和第2连结部18的连结作业、即经由开口部37将凸部31插入到收纳槽35内的作业完成。在经由开口部37从收纳槽35内拔出该凸部31的方向的外力作用到凸部31的情况下,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分别被第1卡止部38以及第2卡止部39卡止。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中,在经由开口部37将凸部31插入到收纳槽35内时,配置于凸部31的两侧的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在相互不同的定时通过开口部37。因此,与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在相同的定时通过开口部37的构成相比,能减少用于使开口部37扩大的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的顶端部的弹性变形量和槽形成部36的顶端部的弹性变形量之和的最大值。

因此,与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在相同的定时通过开口部37的构成相比,能用较小的力将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插入到收纳槽35内。因此,能容易经由开口部37将凸部31插入到收纳槽35内。

接着,作为比较例,根据图6(a)-(c)在下面进行说明,在凸部31的插入方向上的第1被卡止部32的位置和第2被卡止部33的位置设定为相同位置的现有的构成中,将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插入到收纳槽35内时的作用。在下面的比较例中,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分别变更为第1被卡止部101以及第2被卡止部102。针对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以外的其他部件,使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标记进行说明。

当想要沿短边方向x将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插入到收纳槽35内时,如图6(a)所示,凸部31的第1斜面32a以及第2斜面33a分别与第1卡止部38的第1顶端面38a以及第2卡止部39的第2顶端面39a抵接。接着,当将凸部31沿短边方向x朝向收纳槽35内按压时,凸部31的第1斜面32a以及第2斜面33a分别相对于第1卡止部38的第1顶端面38a以及第2卡止部39的第2顶端面39a滑动。

于是,如图6(b)所示,凸部31的第1斜面32a以及第2斜面33a分别按压第1卡止部38的第1顶端面38a以及第2卡止部39的第2顶端面39a。因此,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的顶端部以及槽形成部36的顶端部分别以开口部37扩大的方式弹性变形。

此时,在凸部31的插入方向(在图6(a)-(c)中沿短边方向x从右向左的方向)上的凸部31的第1被卡止部101的位置和第2被卡止部102的位置设定为相同的位置,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的顶端部的弹性变形量和槽形成部36的顶端部的弹性变形量在相同的定时变成最大。

当将凸部31沿短边方向x朝向收纳槽35内进一步按压时,如图6(c)所示,第1被卡止部101以及第2被卡止部102进入到收纳槽35内。因此,已弹性变形的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的顶端部的形状以及槽形成部36的顶端部的形状因为它们的弹性复原力而分别恢复为弹性变形前的原来的形状。由此,第1连结部17和第2连结部18的连结作业、即将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插入到收纳槽35内的作业完成。

如此,在比较例的构成中,在将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插入到收纳槽35内时,配置于凸部31两侧的第1被卡止部101以及第2被卡止部102在相同的定时通过开口部37。因此,与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在不同的定时通过开口部37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相比,用于将开口部37扩大的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的顶端部的弹性变形量和槽形成部36的顶端部的弹性变形量之和的最大值变大。

因此,与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在不同的定时通过开口部37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相比,为了将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插入到收纳槽35内而需要更大的力,很难将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插入到收纳槽35内。

接着,说明在使用上述实施方式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时,第1连结部17和第2连结部18的连结状态被解除时的作用、即被插入到收纳槽35内的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拔出时的作用。

当移动体(省略图示)沿长边方向y进行往返移动时,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以弯曲部分w追随移动体(省略图示)进行移位的方式沿长边方向y进行往返移动。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的收纳空间sk收纳有长条物tk。长条物tk一边在收纳空间sk内被保护一边与移动体(省略图示)的移动配合而由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进行导引。此时,图3所示,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的弯曲部分w中,对第1内周壁形成部16a和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分别作用使它们沿短边方向x分开的力。

于是,沿将凸部31从收纳槽35内经由开口部37拔出的方向(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的力、即分离力作用于第1连结部17以及第2连结部18。由此,如图7(a)所示,凸部31的第2被卡止部33被槽形成部36的第2卡止部39卡止。接着,分离力继续作用于第1连结部17以及第2连结部18,当第2被卡止部33被第2卡止部39卡止时施加到这些第2被卡止部33以及第2卡止部39的载荷为规定值以上时,如图7(b)所示,凸部31朝向第2卡止部39倾斜,凸部31的第1被卡止部32被槽形成部36的第1卡止部38卡止。

接着,在分离力继续作用于第1连结部17以及第2连结部18时,如图7(c)所示,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的顶端部以及槽形成部36的顶端部以开口部37扩大的方式分别开始弹性变形。此时,第1被卡止部32被第1卡止部38卡止的位置和内周壁21(第1内周壁形成部16a以及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之间的距离比第2被卡止部33被第2卡止部39卡止的位置和内周壁21之间的距离短。

因此,在第1被卡止部32被第1卡止部38卡止时施加到这些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1卡止部38的载荷比第2被卡止部33被第2卡止部39卡止时施加到这些第2被卡止部33以及第2卡止部39的载荷非常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31的第1被卡止部32配置成比第2被卡止部33靠凸部31的插入方向(在图7(a)-(d)中沿短边方向x从右向左的方向)的前侧(在图7(a)-(d)中左侧)。

因此,在第1被卡止部32被第1卡止部38卡止时施加到这些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1卡止部38的载荷和在第2被卡止部33被第2卡止部39卡止时施加到这些第2被卡止部33以及第2卡止部39的载荷之差变大的情况被抑制。因此,在第1被卡止部32和第2被卡止部33之间的载荷的偏颇被抑制,所以第1卡止部38对第1被卡止部32的卡止状态被维持。

接着,当分离力继续作用于第1连结部17以及第2连结部18时,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的顶端部比槽形成部36的顶端部非常大地弹性变形。于是,如图7(d)所示,第1卡止部38对第1被卡止部32的卡止状态被解除。然后,第2卡止部39对第2被卡止部33的卡止状态被解除,已被插入到收纳槽35内的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拔出。

接着,作为比较例,根据图8(a)以及图8(b)在下面说明,在凸部31的插入方向上的第1被卡止部32的位置和第2被卡止部33的位置设定为相同的位置的现有的构成中,将被插入于收纳槽35内的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拔出时的作用。在下面的比较例中,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分别变更为第1被卡止部101以及第2被卡止部102。对于除了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以外的其他部件,使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标记进行说明。

当使第1内周壁形成部16a以及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沿短边方向x相互分开的方向的力作用于第1内周壁形成部16a以及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时,沿将凸部31从收纳槽35内经由开口部37拔出的方向(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的力、即分离力作用于第1连结部17以及第2连结部18。于是,如图8(a)所示,凸部31的第1被卡止部101以及第2被卡止部102分别被槽形成部36的第1卡止部38以及第2卡止部39卡止。

此时,第1被卡止部101被第1卡止部38卡止的位置和内周壁21(第1内周壁形成部16a以及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之间的距离比第2被卡止部102被第2卡止部39卡止的位置和内周壁21之间的距离短。因此,在第1被卡止部101被第1卡止部38卡止时施加到这些第1被卡止部101以及第1卡止部38的载荷比在第2被卡止部102被第2卡止部39卡止时施加到这些第2被卡止部102以及第2卡止部39的载荷非常大。

因此,当分离力继续作用于第1连结部17以及第2连结部18时,如图8(b)所示,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的顶端部立刻较大地弹性变形,第1卡止部38对第1被卡止部101的卡止状态容易被解除。然后,第2卡止部39对第2被卡止部102的卡止状态被解除,已插入到收纳槽35内的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拔出。

根据以上详细说明的实施方式,发挥如下的效果。

(1)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中,在凸部31的两侧设有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在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插入到收纳槽35内时的插入方向上的位置相互不同。因此,在将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插入到收纳槽35内时,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在相互不同的定时通过开口部37。因此,与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在相同的定时通过开口部37的构成相比,能减少用于使开口部37扩大的第2内周壁形成部16b的顶端部的弹性变形量和槽形成部36的顶端部的弹性变形量之和的最大值。其结果,与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在相同的定时通过开口部37的构成相比,能用较小的力将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插入到收纳槽35内。因此,在将沿长边方向y延伸的薄板12折弯而形成收纳长条物tk的收纳空间sk时,能将设于薄板12的短边方向x的第1端部的凸部31容易经由开口部37插入到设于第2端部的收纳槽35。

(2)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中,设于凸部31两侧的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中,第1被卡止部32配置于比第2被卡止部靠凸部31的插入方向、即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插入到收纳槽35内时的方向的前侧,第1被卡止部32配置于离内周壁21相对近的位置,第2被卡止部配置于离内周壁21相对远的位置。通常,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以内周壁21成为内侧的方式被弯曲的情况下,沿将凸部31从收纳槽35内经由开口部37拔出的方向(凸部31的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对第1连结部17以及第2连结部18施加载荷。此时的载荷越是接近内周壁21的位置变得越大,所以在凸部31的插入方向上的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的位置相同的情况下,在第1被卡止部32卡止于第1卡止部38时施加到这些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1卡止部38的载荷相比于在第2被卡止部卡止于第2卡止部39时施加到这些第2被卡止部以及第2卡止部39的载荷非常大。因此,第1被卡止部32和第1卡止部38的卡止状态容易被解除,所以可能有凸部31容易从收纳槽35拔出这样的问题。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部31上,第1被卡止部32配置成比第2被卡止部33靠凸部31的插入方向的前侧。因此,在沿将凸部31从收纳槽35内经由开口部37拔出的方向对第1连结部17以及第2连结部18施加载荷的情况下,在第2被卡止部33卡止于第2卡止部39时施加到这些第2被卡止部33以及第2卡止部39的载荷变大一定程度后,第1被卡止部32卡止于第1卡止部38。因此,在第1被卡止部32卡止于第1卡止部38时施加到这些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1卡止部38的载荷和在第2被卡止部33卡止于第2卡止部39时施加到这些第2被卡止部33以及第2卡止部39的载荷之差变小。因此,能抑制在第1被卡止部32和第2被卡止部33之间的载荷的偏颇。因此,第1被卡止部32和第1卡止部38的卡止状态不易被解除,能抑制凸部31从收纳槽35拔出。

(3)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中,在凸部31插入到收纳槽35内而形成了收纳空间sk的状态下,凸部31以及收纳槽35配置于收纳空间sk的外侧。因此,与将凸部31以及收纳槽35(第2连结部18)配置于收纳空间sk内的构成相比,能较宽地确保收纳空间sk。

(4)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中,在凸部31插入到收纳槽35内而形成了收纳空间sk的状态下,将开口部37二等分的平面f将凸部31二等分。因此,在沿将凸部31从收纳槽35内经由开口部37拔出的方向(凸部31的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的载荷施加到第1连结部17以及第2连结部18的情况下,能通过第1卡止部38将第1被卡止部32以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1卡止部38之间的载荷的平衡良好的状态进行卡止,并且能通过第2卡止部39将第2被卡止部33以在这些第2被卡止部33以及第2卡止部39之间的载荷的平衡良好的状态进行卡止。

(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如下方式。

·如图9所示,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中,也可以构成为将凸部31以及收纳槽35配置于收纳空间sk内。如果这样的话,与将凸部31以及收纳槽35(第2连结部18)配置于收纳空间sk的外侧的构成相比,能将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设定得小。

·在形成了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的收纳空间sk的状态下,将开口部37二等分的平面f不必将凸部31二等分。

·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中,也可以将配置于凸部31两侧的第1被卡止部32以及第2被卡止部33中的、配置于离内周壁21相对近的位置的第1被卡止部32配置于比离内周壁21相对远的位置的第2被卡止部靠凸部31的插入方向的后侧、即凸部31经由开口部37插入到收纳槽35内时的方向的后侧。

·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中,也可以将第1连结部17以及第2连结部18以遍及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的整个长边方向y的方式连续地设置。

·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中,也可以将内周壁21的厚度形成得较厚,在内周壁21内形成第1连结部17以及第2连结部18。

附图标记说明

11…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2…薄板、14…弯折部、18…第2连结部(收纳部)、21…内周壁、31…凸部、32…第1被卡止部、33…第2被卡止部、37…开口部、38…第1卡止部、39…第2卡止部、f…平面、sk…收纳空间、tk…长条物、x…短边方向、y…长边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