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装置以及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2249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供电装置以及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供电装置以及电磁阀。



背景技术:

电磁阀具备用于切换流道的阀芯和使阀芯移动的电磁部。当从外部电源向电磁部供给电力时,电磁阀驱动电磁部使得阀芯移动,从而切换流道。像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的那样,通常的电磁阀具备用于向作为供电对象的电磁部供给电力的供电装置。

如图13所示,供电装置100具备:板状的端子部110,其与电磁部电连接;以及连接端子120,其与外部电源的布线101连接。连接端子120具有基部121和从基部121突出并能弹性变形的一对接触片122。一对接触片122具有从基部121延伸的一对延设部122a和在从延设部122a上的与基部121相反的一侧延伸的一对倾斜部122b。一对倾斜部122b以随着从延设部122a离开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延伸。此外,一对接触片122具有从倾斜部122b上的与延设部122a相反的一侧延伸的一对接触部122c和从接触部122c上的与倾斜部122b相反的一侧延伸的一对顶端部122d。一对接触部122c相互平行地延伸、且与端子部110面接触。一对顶端部122d以随着从接触部122c离开而相互分开的方式延伸。在连接端子120连接有外部电源的布线101。在该状态下,连接端子120收纳于在壳体130中形成的收纳孔131内。

一对接触片122通过被插入到它们的接触部122c之间的端子部110而弹性变形,从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扩张。于是,延设部122a和倾斜部122b的边界部122e与顶端部122d的顶端一起接触到收纳孔131的内表面130a,并被支承。如此,边界部122e和顶端部122d被收纳孔131的内表面130a支承,从各接触部122c作用于端子部110的载荷增大,充分地维持各接触部122c与端子部110的面接触状态。因此,电力从外部电源经由布线101、连接端子120、端子部110而稳定地供给到电磁部。

但是,根据上述构成,在一对接触片122被端子部110向相互分开的方向扩张,而使顶端部122d接触到壳体130的内表面130a时,会产生以下问题:即,顶端部122d卡止于壳体130的内表面130a,而使顶端部122d的顶端不能向从接触部122c离开的方向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从各接触部122c作用于端子部110的载荷变大,因此不容易将端子部110插入到一对接触片122的接触部122c之间,也不容易从两个接触片122之间拔出端子部110。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6088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充分地维持端子部与接触部的接触状态且容易进行端子部的插拔操作的供电装置以及电磁阀。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供电装置,具备:与供电对象电连接的端子部;与外部电源的布线连接的连接端子;壳体,其具有收纳连接端子的收纳孔,连接端子具有基部和从基部突出并能弹性变形的一对接触片,一对接触片具有:一对延设部,其从基部延伸;一对倾斜部,其以从延设部上的与基部相反的一侧延伸并随着从延设部离开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延伸;一对接触部,其从倾斜部上的与延设部相反的一侧延伸并与端子部接触;以及一对顶端部,其以从接触部上的与倾斜部相反的一侧延伸并随着从接触部离开而相互分开的方式延伸,当端子部插入到一对接触片的接触部之间时,一对接触片弹性变形而向一对接触片相互分开的方向扩张,延设部和倾斜部的边界部与顶端部的顶端一起接触到壳体中的收纳孔的内表面并被支承。供电装置具备顶端部侧锥形部和狭缝中的至少一方,顶端部侧锥形部分别设于在收纳孔的内表面中一对接触片的顶端部的各顶端能接触的部位,各顶端部侧锥形部分别以随着从基部离开而相互分开的方式倾斜,壳体具有形成壁,该形成壁形成收纳孔,狭缝分别设在形成壁的位于与一对接触片相互分开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个部位上,各狭缝分别以从顶端部附近的收纳孔的开口至少超过顶端部的顶端能与收纳孔的内表面接触的部位的方式延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阀的立体图。

图2是供电装置以及先导阀部的剖视图。

图3是插座的俯视剖面图。

图4是插座的纵剖视图。

图5是插座的立体图。

图6是插座的仰视图。

图7是供电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端子部被两个狭缝引导至一对接触片之间的状态的俯视剖面图。

图9是表示接触片的边界部和顶端部的顶端接触到形成壁的内表面的状态的俯视剖面图。

图10是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插座的俯视剖面图。

图11是将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插座的局部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12是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插座以及端子部的纵剖视图。

图13是现有的供电装置的俯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图1-图9对将本发明的供电装置以及电磁阀具体化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是为了驱动流体压力缸等流体压力设备而使用的先导式电磁阀。

如图1所示,先导式电磁阀10具备:主阀部11;以及先导阀部12,其与主阀部11连结。主阀部11具备未予图示的主阀芯(滑阀芯)。主阀芯被收纳于具有多个端口的阀箱内。先导阀部12使由先导流体产生的先导压力作用于主阀芯的端部,从而使主阀芯移动。

如图2所示,先导阀部12具备切换流道的阀芯13和使阀芯13移动的电磁部14。先导阀部12是公知的电磁阀,通过向作为供电对象的电磁部14供给电力或停止供给电力,从而使阀芯13在开阀状态和闭阀状态进行切换。因此,省略先导阀部12的详细说明。

先导式电磁阀10具备用于向电磁部14供给电力的供电装置15。供电装置15具备插座16和供电部17,该插座16与供电部17连接。当从外部电源18经由供电装置15向电磁部14供给电力时,驱动电磁部14。由此,阀芯13移动,从而切换流道。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插座16具有与外部电源18的布线18a连接的连接端子21和壳体30。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布线18a从外部电源18延伸。因此,插座16具有两个连接端子21。各连接端子21分别与各布线18a连接。在壳体30中设有两个收纳孔31。在各收纳孔31中分别收纳有各连接端子21。两个收纳孔31相互平行地延伸且相邻。

各连接端子21具有基部22和从基部22突出并能弹性变形的一对接触片23。各接触片23分别具有:延设部23a,其从基部22延伸;以及倾斜部23b,其从延设部23a上的与基部22相反的一侧延伸。一对延设部23a相互平行地延伸。一对倾斜部23b以随着从延设部23a离开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延伸。此外,各接触片23分别具有:接触部23c,其从倾斜部23b上的与延设部23a相反的一侧延伸;以及顶端部23d,其从接触部23c上的与倾斜部23b相反的一侧延伸。一对接触部23c相互平行地延伸。一对顶端部23d以随着从接触部23c离开而相互分开的方式延伸。

连接端子21具有从基部22上的与接触片23相反的一侧延伸的保持部24。保持部24通过将其与布线18a的接合部凿紧,而保持布线18a。也就是说,通过布线18a与保持部24的接合部被凿紧,从而布线18a与保持部24电连接。

壳体30具有:四角块状的主体部32;以及一对形成壁33,其从主体部32的端面32a突出。主体部32形成将各连接端子21的保持部24收纳的各收纳孔31的一部分。一对形成壁33形成将各接触片23收纳的各收纳孔31的一部分。各形成壁33为四方筒状。

如图3所示,在各形成壁33中的收纳孔31的内表面33a形成有顶端部侧锥形部33b。顶端部侧锥形部33b分别形成于一对接触片23的顶端部23d的各顶端能接触的部位。各顶端部侧锥形部33b分别以随着从基部22离开而相互分开的方式倾斜。

如图5所示,在各形成壁33分别形成有狭缝33c。各狭缝33c分别设在形成壁33的位于与一对接触片23相互分开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个部位上。如图3以及图4所示,各狭缝33c从收纳孔31的开口(顶端部23d附近的开口)延伸到基部22附近。因此,各狭缝33c以从收纳孔31的开口超过顶端部23d的顶端能与形成壁33的内表面33a接触的部位的方式分别延伸。

如图6所示,在各形成壁33设有避让锥形部33d。避让锥形部33d分别设在形成壁33的位于一对接触片23相互分开的方向上的两个外表面上。各避让锥形部33d以随着朝向收纳孔31的开口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因此,各形成壁33随着从主体部32离开而变细。

如图4所示,从基部22突出有板状的第1钩挂部22a和第2钩挂部22b。第1钩挂部22a设在基部22的位于与一对接触片23相互分开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个部位中的一方,第2钩挂部22b设在基部22的两个部位中的另一方。第1钩挂部22a的顶端朝向一对接触片23。第2钩挂部22b的顶端朝向保持部24。

在各形成壁33的内表面33a形成有供第1钩挂部22a卡止的第1卡止台阶部331。第1卡止台阶部331面向主体部32中的收纳孔31的开口。另外,在各形成壁33形成有供第2钩挂部22b卡止的第2卡止台阶部332。第2卡止台阶部332面向形成壁33中的收纳孔31的开口。

连接端子21从主体部32中的收纳孔31的开口插入。通过第1钩挂部22a的顶端与第1卡止台阶部331卡止,从而限制连接端子21在形成壁33中朝向收纳孔31的开口移动。此外,通过第2钩挂部22b的顶端与第2卡止台阶部332卡止,限制连接端子21在主体部32中朝向收纳孔31的开口移动。

插座16具有板状的外伸片34。外伸片34与主体部32一体形成。外伸片34以从主体部32包覆一对形成壁33的方式伸出。外伸片34能基于自身的弹性变形而相对于主体部32揺动。如图4以及图6所示,外伸片34在与一对形成壁33相对的面上具有一对突设部34a。一对突设部34a分别与各形成壁33相对地配置。此外,在一对突设部34a之间形成有卡止突起34b。卡止突起34b比一对突设部34a更接近形成壁33。

如图1所示,供电部17具有安装于先导阀部12上的罩41。在罩41上设有向与先导阀部12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42。在突出部42形成有作为能插入一对形成壁33的插入孔的一对第1插入孔42a。另外,在突出部42形成有作为能插入一对形成壁33的插入孔的一对第2插入孔42b。第1插入孔42a的开口方向与第2插入孔42b的开口方向正交。各第1插入孔42a和各第2插入孔42b在突出部42内相互连通。另外,在突出部42上的一对第1插入孔42a之间以及一对第2插入孔42b之间分别形成有供卡止突起34b卡止的卡止凹部42c。

插座16通过一对形成壁33插入到一对第1插入孔42a或者一对第2插入孔42b中,而与供电部17连接。当一对形成壁33插入到一对第1插入孔42a中时,一对第2插入孔42b被外伸片34闭塞。另外,一对突设部34a嵌入到一对第2插入孔42b中,并且卡止突起34b卡止在卡止凹部42c。由此,一对第2插入孔42b不露出于外部。另外,通过卡止突起34b卡止到卡止凹部42c,从而插座16不能从供电部17拔出。

当一对形成壁33插入到一对第2插入孔42b中时,一对第1插入孔42a被外伸片34闭塞。另外,一对突设部34a嵌入到一对第1插入孔42a中,并且卡止突起34b卡止在卡止凹部42c。由此,一对第1插入孔42a不露出于外部。另外,通过卡止突起34b卡止到卡止凹部42c,插座16不能从供电部17拔出。

如图7所示,在罩41内收纳有基板43。基板43具备:板状的一对端子部44,其从基板43的端面突出;以及一对端子管45,其经由未予图示的布线而与各端子部44电连接。基板43利用罩41上的未予图示的突起部的弹性变形,而被保持在罩41内。各端子部44被收纳于各第1插入孔42a以及各第2插入孔42b中,并且面向各第1插入孔42a以及各第2插入孔42b的双方。

如图2以及图7所示,一对端子销46从电磁部14突出。各端子销46插入到各端子管45中,而与各端子管45电连接。因此,各端子部44经由各端子管45以及各端子销46而与电磁部14电连接。

如图8所示,当一对形成壁33插入到一对第1插入孔42a或者一对第2插入孔42b中时,端子部44被两个狭缝33c引导至一对接触片23的接触部23c之间。因此,两个狭缝33c是将端子部44引导至一对接触片23的接触部23c之间的导向部。然后,端子部44插入到一对接触片23的接触部23c之间。

如图9所示,一对接触片23因插入到一对接触片23的接触部23c之间的端子部44而弹性变形,从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扩张。于是,延设部23a和倾斜部23b的边界部23e与顶端部23d的顶端一起接触到形成壁33的内表面33a,并被支承。如此,通过边界部23e和顶端部23d被形成壁33的内表面33a支承,从而从各接触部23c作用于端子部44的载荷增大,充分维持各接触部23c与端子部44的面接触状态。因此,电力从外部电源18经由布线18a、连接端子21、端子部44、端子管45以及端子销46而稳定地供给到电磁部14。

接着,参照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在各形成壁33中的收纳孔31的内表面33a形成有顶端部侧锥形部33b。顶端部侧锥形部33b分别形成于一对接触片23上的顶端部23d的各顶端能接触的部位。因此,在一对接触片23被端子部44向相互分开的方向扩张,使得顶端部23d接触到顶端部侧锥形部33b时,容易从顶端部侧锥形部33b作用使顶端部23d的顶端向从接触部23c离开的方向移动的力F1。因此,顶端部23d的顶端容易向从接触部23c离开的方向移动。

在各形成壁33分别形成有狭缝33c。各狭缝33c分别设在形成壁33的位于与一对接触片23相互分开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个部位上。因此,在一对接触片23被端子部44向相互分开的方向扩张,使得顶端部23d接触到顶端部侧锥形部33b时,形成壁33的狭缝33c的两侧部位也向一对接触片23相互分开的方向扩张。其结果,顶端部23d的顶端容易向从接触部23c分开的方向移动。

在各形成壁33设有避让锥形部33d。避让锥形部33d分别设于形成壁33的位于一对接触片23相互分开的方向上的两个外表面。因此,在形成壁33的狭缝33c的两侧部位向一对接触片23相互分开的方向扩张时,形成壁33的两个外表面不容易干涉到第1插入孔42a的内表面或者第2插入孔42b的内表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1)在各形成壁33上的收纳孔31的内表面33a形成有顶端部侧锥形部33b。顶端部侧锥形部33b分别形成在一对接触片23的顶端部23d的各顶端能接触的部位。通过边界部23e以及顶端部23d被形成壁33的内表面33a支承,从而使从各接触部23c作用于端子部44的载荷增大,充分地维持各接触部23c与端子部44的面接触状态。另外,在顶端部23d接触到顶端部侧锥形部33b时,顶端部23d的顶端容易向从接触部23c离开的方向移动。另外,在各形成壁33分别形成有狭缝33c。各狭缝33c分别设在形成壁33的位于与一对接触片23相互分开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个部位上。根据该结构,在顶端部23d接触到顶端部侧锥形部33b时,形成壁33上的狭缝33c的两侧部位也向一对接触片23相互分开的方向扩张。其结果,顶端部23d的顶端容易向从接触部23c离开的方向移动。因此,顶端部23d很难钩挂到收纳孔31的内表面33a,顶端部23d的顶端容易向从接触部23c离开的方向移动。其结果,从各接触部23c作用于端子部44的载荷不会变得过大。因此,为了充分地维持端子部44与接触部23c的接触状态、并且将端子部44插入到一对接触片23的接触部23c之间,能容易将一对形成壁33插入到一对第1插入孔42a或者一对第2插入孔42b中。另外,为了将端子部44从一对接触片23的接触部23c之间拔出,也能容易将一对形成壁33从一对第1插入孔42a或者一对第2插入孔42b拔出。

(2)在各形成壁33设有避让锥形部33d。避让锥形部33d分别设在形成壁33的位于一对接触片23相互分开的方向上的两个外表面。根据该结构,在形成壁33上的夹着狭缝33c的两侧部位向一对接触片23相互分开的方向扩张时,形成壁33的两个外表面很难干涉到第1插入孔42a的内表面或者一对第2插入孔42b的内表面。其结果,能容易将一对形成壁33插入到一对第1插入孔42a或者一对第2插入孔42b中。此外,也能容易将一对形成壁33从一对第1插入孔42a或者一对第2插入孔42b拔出。因此,端子部44的插拔操作变得更容易。

(3)端子部44被两个狭缝33c引导至一对接触片23的接触部23c之间。因此,两个狭缝33c是将端子部44引导至一对接触片23的接触部23c之间的导向部。根据该结构,能容易将端子部44插入到一对接触片23的接触部23c之间。因此,端子部44的插拔操作变得更容易。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变更。

如图10所示,也可以在各形成壁33中的收纳孔31的内表面33a设置边界部侧锥形部33e。边界部侧锥形部33e设在一对接触片23的边界部23e能分别接触的部位。各边界部侧锥形部33e分别以随着接近基部22而相互分开的方式倾斜。根据该结构,在一对接触片23被端子部44向相互分开的方向扩张,边界部23e接触到边界部侧锥形部33e时,边界部23e容易向从接触部23c分开的方向移动。因此,边界部23e很难钩挂于收纳孔31的内表面33a,边界部23e容易向从接触部23c离开的方向移动。因此,从各接触部23c作用于端子部44的载荷不会变得过大。因此,为了将端子部44插入到一对接触片23的接触部23c之间,能容易将一对形成壁33插入到一对第1插入孔42a或者一对第2插入孔42b。另外,为了将端子部44从一对接触片23的接触部23c之间拔出,也能容易将一对形成壁33从一对第1插入孔42a或者一对第2插入孔42b拔出。

图11以及图12所示,壳体30也可以具有能与位于与一对接触片23相互分开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端子部44的部位44e抵接的抵接部33g。在这种情况下,外伸片34附近的狭缝33c具有宽度大于端子部44的厚度的宽幅狭缝部331c和宽度小于端子部44的厚度的窄幅狭缝部332c。窄幅狭缝部332c与宽幅狭缝部331c连续,并且比宽幅狭缝部331c接近外伸片34。抵接部33g是位于宽幅狭缝部331c和窄幅狭缝部332c之间的台阶部。

如图12所示,例如,当一对形成壁33插入到一对第2插入孔42b中时,端子部44被外伸片34相反侧的狭缝33c和外伸片34附近的狭缝33c的宽幅狭缝部331c引导至一对接触片23的接触部23c之间。此时,通过端子部44的部位44e与抵接部33g抵接,壳体30不向与一对接触片23相互分开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倾斜。其结果,能容易将一对形成壁33插入到一对第2插入孔42b中。

在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抵接部33g也可以抵接在端子部44的位于与一对接触片23相互分开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部位。

在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位于与外伸片34相反的一侧的狭缝33c也可以具有宽度大于端子部44的厚度的宽幅狭缝部331c和宽度小于端子部44的厚度的窄幅狭缝部332c。在这种情况下,将一对形成壁33限定为不插入到一对第1插入孔42a,而是插入到一对第2插入孔42b。

两个狭缝33c是将端子部44引导至一对接触片23的接触部23c之间的导向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分别设置狭缝33c和导向部。

各狭缝33c只要分别设在形成壁33的位于与一对接触片23相互分开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个部位即可。

两个狭缝33c也可以不将端子部44引导至一对接触片23的接触部23c之间。也就是说,将端子部44引导至一对接触片23的接触部23c之间的导向部也可以省略。

也可以从各形成壁33的位于一对接触片23相互分开的方向上的两个外表面省略避让锥形部33d。也就是说,各形成壁33的两个外表面也可以相互平行。

端子部44也可以是圆柱状。在这种情况下,各接触部23c与端子部44线接触。

一对接触片23的延设部23a以随着从基部22离开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延伸,也可以向随着从基部22离开而相互分开的方向延伸。

一对接触片23的接触部23c可以以随着从倾斜部23b离开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延伸,也可以向随着从倾斜部23b离开而相互分开的方向延伸。

狭缝33c也可以不从形成壁33上的收纳孔31的开口延伸到基部22附近。狭缝33c只要从形成壁33上的收纳孔31的开口延伸到至少超过顶端部23d的顶端能与形成壁33的内表面33a接触的部位即可。

供电装置15只要具有顶端部侧锥形部33b和狭缝33c中的至少一方即可。也就是说,供电装置15可以具备顶端部侧锥形部33b,而不具备狭缝33c。另外,供电装置15也可以具备狭缝33c,而不具备顶端部侧锥形部33b。

也可以从供电装置15删除第1插入孔42a以及第2插入孔42b中的某一个。

例如设置从外部电源18延伸的三个布线18a,也可以将三个连接端子21设在插座16。在这种情况下,三个收纳孔31设于壳体30。总之,布线18a、连接端子21以及收纳孔31的数量不做限定。

电磁阀是基于由先导流体产生的先导压力而使主阀芯移动的先导式电磁阀10。代替于此,电磁阀也可以是基于电磁部14的驱动而驱动主阀芯的电磁阀。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