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复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9491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自动复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位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复位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复位装置大多采用弹性件,弹性件通过恢复自身的形变量来实现自动复位。如,由单根或多根拉簧组成拉力器,在拉力器的两端施力可将拉簧拉开,松开时,拉簧恢复形变自动复位,但是其必须满足两端同时施力。再如,装设于机器上带单个或多个压簧的避震器,受压时,承载物下移至受压位置,而压簧恢复形变时,承载物恢复原来位置,可使承载物往复于受压位置与原来位置之间,实现缓冲。然而,上述装置根据弹性形变自动复位时,形变量大则容易影响拉力或压力与回复力的一致性,形变量小则影响导致复位位移较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复位装置,能够保证施力方向与回复力方向的一致性,同时延长复位位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自动复位装置,包括一端形成有端口的筒体、从端口伸入所述筒体内的连杆,以及设置于所述筒体内的磁性件;

所述磁性件包括安装于所述筒体底端的第一磁体、安装于所述连杆伸入筒体内的一端的第二磁体,以及安装于所述筒体内壁且远离筒体底端的第三磁体;所述第二磁体根据连杆的伸缩位置往复于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之间,且所述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相互排斥,所述第二磁体与第三磁体相互吸引,或所述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相互吸引,所述第二磁体与第三磁体相互排斥。

优选地,所述第三磁体呈圆环状,且第三磁体凸设于筒体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第三磁体呈圆环状,且第三磁体部分嵌设于筒体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磁体及第二磁体均呈相对设置的圆饼状。

优选地,所述连杆远离所述第二磁体的一端安装有施力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磁体及第三磁体还分别设有铁块和电极,以在接电时形成电磁体。

优选地,所述连杆伸入筒体内的一端固定有椎体,所述第二磁体位于椎体内,且第二磁体与椎体底部预留有隔离间距。

优选地,所述筒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套筒及第二套筒,且第一套筒的筒径小于第二套筒的筒径。

优选地,所述自动复位装置还包括位于筒体内的弹性球,所述弹性球固定于第一磁体或第二磁体上。

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筒体、连杆及磁性件,该磁性件包括设置于筒体内的第一磁体及第三磁体,以及设置于连杆端部的第二磁体;该第二磁体可与第一磁体相排斥,且与第三磁体相吸引,以在连杆上施加推力时,通过斥力和吸引力自动复位;或第二磁体可与第一磁体相吸引,且与第三磁体相排斥,以在连杆上施加拉力时,通过斥力和吸引力自动复位,能够保持回复力与施力方向的一致性,并且具有较优的复位位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复位装置受压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自动复位装置自动复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复位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附图标号说明:

1、磁性件:11、第一磁体;12、第二磁体;13、第三磁体;14、弹性球;

2、连杆:21、施力部;22、椎体;

3、筒体:31、第一套筒;311、第一腔体;32、第二套筒;321、第二腔体;33、第三套筒。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复位装置,特别适合于回复力与施力方向一致性的装置,并且具有较优的复位位移,可适应于羽毛球训练器、毽子训练器等健身器材,当然,本方案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自动复位的机构或装置等。

请参照图1及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自动复位装置,包括一端形成有端口的筒体3、从端口伸入所述筒体3内的连杆2,以及设置于所述筒体内的磁性件1;

所述磁性件1包括安装于所述筒体3底端的第一磁体11、安装于所述连杆2伸入筒体3内的一端的第二磁体12,以及安装于所述筒体3内壁且远离筒体3底端的第三磁体13;所述第二磁体12根据连杆2的伸缩位置往复于第一磁体11与第二磁体12之间,且所述第一磁体11与第二磁体12相互排斥,所述第二磁体12与第三磁体13相互吸引,或所述第一磁体11与第二磁体12相互吸引,所述第二磁体12与第三磁体13相互排斥。

本实施例中的自动复位装置,筒体3筒径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的要求来设计,当筒体3筒径较小时,相应的连杆2也较细,此时,与连杆2相连的第二磁体12分别与第一磁体11及第三磁体13的体积减小,磁力较小,因而,本装置的复位位移较短;当筒体3筒径较大时,相应的连杆2直径也越大,此时,与连杆2相连的第二磁体12分别与第一磁体11及第三磁体13的体积增大,磁力较大,因而,本装置的复位位移较长。应当指出的是,筒体3可以根据实际的要求分成可拆卸连接的两段或者两段以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磁体11可以与第二磁体12相互排斥,正常情况下,第二磁体12可以靠近第三磁体13设置,连杆2受到向筒体3内方向的推力时,第二磁体12先与第三磁体13分离,然后第二磁体12根据推力的方向继续移动至靠近第一磁体11,并且最终依靠第二磁体12与第一磁体11之间的斥力抵消推力,停止施加推力时,该斥力为回复力,第二磁体12通过回复力进行复位,最终通过第二磁体12与第三磁体13吸引力,完成自动复位。

本实施例中,第一磁体11可以与第二磁体12相互吸引,正常情况下,第二磁体12可以为靠近第一磁体11设置,连杆2受到向筒体3外方向的拉力时,第二磁体12先与第一磁体11分离,然后第二磁体12根据拉力的方向继续移动至靠近第三磁体13,并且最终依靠第二磁体12与第三磁体13之间的斥力抵消拉力,停止施加拉力时,该斥力为回复力,第二磁体12通过回复力进行复位,最终通过第二磁体12与第一磁体11吸引力,完成自动复位。

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筒体3、连杆2及磁性件1,该磁性件1包括设置于筒体3内的第一磁体11及第三磁体13,以及设置于连杆2端部的第二磁体12;该第二磁体12可与第一磁体11相排斥,且与第三磁体13相吸引,以在连杆2上施加推力时,通过斥力和吸引力自动复位;或第二磁体12可与第一磁体11相吸引,且与第三磁体13相排斥,以在连杆2上施加拉力时,通过斥力和吸引力自动复位,能够保持回复力与施力方向的一致性,并且具有较优的复位位移。

请参照图1和图2,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磁体13呈圆环状,且第三磁体13凸设于筒体3内壁上。由于第三磁体13凸出设置,使得在第二磁体12移动的过程中,第三磁体13可抵接第二磁体12,对第二磁体12进行限位。

在一并列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磁体13呈圆环状,且第三磁体13部分嵌设于筒体3内壁上。第三磁体13部分嵌设设置后,有利于提高第三磁体13固定的稳定性,使得在第二磁体12移动的过程中,第三磁体13可抵接第二磁体12,对第二磁体12进行限位。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体11及第二磁体12均呈相对设置的圆饼状。在筒体3的筒径一定的情况下,呈圆饼状的第一磁体11及第二磁体12磁性越强。

请参照图1和图2,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杆2远离所述第二磁体12的一端安装有施力部21。通过该施力部21可以对连杆2施加推力或拉力,该施力部21在需要施加推力时,具体可以为支撑板等结构,而在需要施加拉力时,具体可以为拉手等结构。

为了提高第一磁体11及第三磁体13的磁力,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体11及第三磁体13还分别设有铁块和电极,以在接电时形成电磁体。本实施例中,第一磁体11及第三磁体13的结构可以根据具体的电磁体的设计要求来设计,第一磁体11及第三磁体13可以形成极性相反电磁体,如此,可以提高第二磁体12与电磁体的磁场力。当然,第二磁体12也可以采用电磁铁的结构,来增加磁力。

请参照图1和图2,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杆2伸入筒体3内的一端固定有椎体22,所述第二磁体12位于椎体22内,且第二磁体12与椎体22底部预留有隔离间距。该隔离间距可根据实际的要求来设定。优选地,该隔离间距为5cm,确保中间第二磁体12与第一磁体11保证5MM完全隔断接触,与第三磁块13保持20MM,完全隔断接触,但足够吸力定位,低于10MM,磁力过大,连杆2再次活动就不灵活。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筒体3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套筒31及第二套筒32,且第一套筒31的筒径小于第二套筒32的筒径。第一套筒31内形成有第一腔体311,第一腔体311与连杆2间隙设置,以使施力方向与筒体3的中轴线平行。当然,还可以在第一套筒31的端口设置可伸入连杆2的盖体,以使施力方向与连杆2的运动方向一致。第二套筒32内形成第二腔体321,第二腔体321与第二磁体12间隙设置,以使第二磁体12在第二套筒32的第二腔体321中往复运动。当然,本实施例,还可以根据实际的要求将套筒设置成可拆卸连接的多段,如还包括第三套筒33,以方便装配第一磁体11、第二磁体12的装配。经试验证明该回复力推动连杆2的行程可达到20-30cm。

请参照图3,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自动复位装置还包括位于筒体3内的弹性球14,所述弹性球14固定于第一磁体11或第二磁体12上。为了满足较大的回复行程,还可以采用弹性球14来提供回复力,此时,经试验证明该回复力推动连杆2的行程可达到50cm左右。需要注意的,采用弹性球14需要相应的增加筒体3的内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