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齿轮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高速动车组齿轮箱。
背景技术:
高速动车组齿轮箱驱动装置是保证高速列车持续稳定运行的关键零部件,是列车动力转向架的一部分。齿轮箱一端固定在构架上,另一端安装在车轴上,并通过联轴器与动车组的牵引电机相连接实现动力传动。在齿轮箱在高工况的工作过程中,箱体稳定性差,并且齿轮磨损严重。不仅齿轮之间啮合磨损严重,同时驱动轴与箱体之间的轴承易于磨损,常规的齿轮箱内的润滑油只能对齿轮箱内部的齿轮进行润滑,无法解决轴承润滑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高速动车组齿轮箱。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高速动车组齿轮箱,包括:齿轮箱主体、输入端轴承、输出端轴承;
齿轮箱主体包括上箱体和下箱体,上箱体上设有第一轴承安装位,上箱体和下箱体共同形成第二轴承安装位,齿轮箱内设有围绕第二轴承安装位布置的环形腔室,所述环形腔室竖直设置,所述环形腔室包括上部集油型腔、下部集油型腔,所述上部集油型腔内壁设有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第一导流板与所述上部集油型腔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第二导流板与所述上部集油型腔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
输入端轴承与输出端轴承平行设置,输入端轴承安装在第一轴承安装位上,输入端轴承内设有第一滚道,第一导流通道与第一滚道连通,输出端轴承安装在第二轴承安装位上,输出端轴承内设有第二滚道,第二导流通道与第二滚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下部集油型腔内设有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第一回流通道与输入端轴承的第一滚道连通,且第二回流通道与输出端轴承的第二滚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上部集油型腔内壁设有第三导流板,第三导流板与所述上部集油型腔内壁之间形成第三导流通道,第三导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滚道连通;优选地,第三导流通道与第二导流通道分别位于输出端轴承两侧。
优选地,齿轮箱主体外壁设有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沿输出端轴承径向布置。
优选地,齿轮箱主体外壁设有多个第一加强筋,多个第一加强筋围绕输出端轴承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环形腔室内壁设有第二加强筋,第二加强筋沿输出端轴承径向布置。
优选地,所述环形腔室内壁设有多个第二加强筋,多个第二加强筋围绕输出端轴承均匀分布。
优选地,上箱体与下箱体之间的分箱面倾斜设置。
优选地,在输出端轴承的中轴线所在竖直平面内,齿轮箱主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大;优选地,下箱体底部设有第三加强筋,第三加强筋平行于所述竖直平面布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滚道侧壁上设有第一导油槽和第一导油孔;优选地,第一导油槽具有条形结构,第一导油孔内径向远离第一滚道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和/或,所述第二滚道侧壁上设有第二导油槽和第二导油孔;优选地,第二导油槽具有条形结构,第二导油孔内径向远离第二滚道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出的新型高速动车组齿轮箱,齿轮箱主体内设有环形腔室,所述环形腔室包括上部集油型腔和下部集油型腔,输入端轴承和输出端轴承分别与上部集油型腔和下部集油型腔连通,随着输出端齿轮的旋转,润滑油在环形腔室内流动,从上部流入轴承内,对轴承润滑后返回下部集油型腔,实现润滑油循环流动,一方面能够实现对齿轮和轴承的持续润滑,另一方面,通过润滑油的循环,能够加速散热,提高工作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高速动车组齿轮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高速动车组齿轮箱的齿轮箱主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高速动车组齿轮箱的输入端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高速动车组齿轮箱的输出端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4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高速动车组齿轮箱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高速动车组齿轮箱的齿轮箱主体的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高速动车组齿轮箱的输入端轴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高速动车组齿轮箱的输出端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至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高速动车组齿轮箱,包括:齿轮箱主体、输入端轴承2、输出端轴承3;
齿轮箱主体包括上箱体11和下箱体12,上箱体11与下箱体12之间的分箱面倾斜设置,上箱体11上设有第一轴承安装位71,上箱体11和下箱体12共同形成第二轴承安装位72,齿轮箱内设有围绕第二轴承安装位72布置的环形腔室,所述环形腔室竖直设置,所述环形腔室包括上部集油型腔、下部集油型腔,所述上部集油型腔内壁设有第一导流板41和第二导流板42,第一导流板41与所述上部集油型腔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第二导流板42与所述上部集油型腔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所述下部集油型腔内设有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
输入端轴承2与输出端轴承3平行设置,输入端轴承2安装在第一轴承安装位71上,输入端轴承2内设有第一滚道,第一导流通道与第一滚道连通,输出端轴承3安装在第二轴承安装位72上,输出端轴承3内设有第二滚道,第二导流通道与第二滚道连通,第一回流通道与输入端轴承2的第一滚道连通,且第二回流通道与输出端轴承3的第二滚道连通。
本实施例的新型高速动车组齿轮箱的具体工作过程中,通过输入端齿轮与输出端齿轮啮合,输入端齿轮旋转带动输出端齿轮旋转,随着输出端齿轮高速旋转,将润滑油从下部集油型腔底部卷起,在整个环形腔室内循环流动,在上部集油型腔内的第一导流板的导向作用下,润滑油流入输入端轴承的第一滚道内对轴承径向充分润滑,然后通过第一回流通道返回下部集油型腔,实现润滑油的循环过程,同样,在上部集油型腔内的第二导流板的导向作用下,润滑油流入输出端轴承的第二滚道内对轴承径向充分润滑,然后通过第二回流通道返回下部集油型腔,实现润滑油的循环过程。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由于输出端轴承较输入端轴承负载大,因此所述上部集油型腔内壁设有第三导流板43,第三导流板43与所述上部集油型腔内壁之间形成第三导流通道,第三导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滚道连通,第三导流通道与第二导流通道分别位于输出端轴承3两侧;使得工作时从两侧为输出端轴承提供润滑油,保证对轴承主要受力区域的润滑。
在对齿轮箱主体的具体设计中,在输出端轴承3的中轴线所在竖直平面内,齿轮箱主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大,下箱体12底部设有第三加强筋53;在齿轮箱工作时,保证稳定性,不易发生晃动,第三加强筋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齿轮箱主体外壁设有多个第一加强筋51,第一加强筋51沿输出端轴承3径向布置,多个第一加强筋51围绕输出端轴承3均匀分布,并且所述环形腔室内壁设有多个第二加强筋52,第二加强筋52沿输出端轴承3径向布置,多个第二加强筋52围绕输出端轴承3均匀分布;所述齿轮箱主体内外加强筋呈放射性布置,保证了齿轮箱主体的受热变形小,改善刚度、强度,同时提高工作中的散热效果,从而将对轴承的游隙影响降到最低,保证了齿轮箱持续稳定的运行,震动与噪声都较既有齿轮箱小。
在本实施例中,所提出的新型高速动车组齿轮箱,齿轮箱主体内设有环形腔室,所述环形腔室包括上部集油型腔和下部集油型腔,输入端轴承和输出端轴承分别与上部集油型腔和下部集油型腔连通,随着输出端齿轮的旋转,润滑油在环形腔室内流动,从上部流入轴承内,对轴承润滑后返回下部集油型腔,实现润滑油循环流动,一方面能够实现对齿轮和轴承的持续润滑,另一方面,通过润滑油的循环,能够加速散热,提高工作稳定性。
在对输入端轴承和输出端轴承的具体设计中,所述第一滚道侧壁上设有第一导油槽和第一导油孔,第一导油槽具有条形结构,第一导油孔内径向远离第一滚道的方向上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滚道侧壁上设有第二导油槽和第二导油孔,第二导油槽具有条形结构,第二导油孔内径向远离第二滚道的方向上逐渐增大;通过对齿轮箱润滑油路设计,最大限度地集油并顺畅流入到轴承中,在保证轴承得到充分润滑的同时,也通过润滑油带走轴承运行产生的部分热量,降低了轴承运行温度,延长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