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流量球式浮球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6209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流量球式浮球阀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流量球式浮球阀。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使水箱或水塔内的水位始终保持在某一高度,通常采用在水箱或水塔内安装浮球阀的方式来实现。当水箱或水塔内的水位下降时,浮球阀自动打开供水管道为水箱或水塔供水,将水位补充至原来的高度。

中国专利文献CN101915322A公开了一种浮球阀,如图1所示,包括阀体01,连杆02以及浮球03。其中,阀体01具有内腔,以及与内腔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内腔中可转动地安装有有阀芯05,还包括阀杆04,阀杆04穿过阀体01与阀芯05固定连接,并能带动阀芯05在阀体01内部转动。连杆02的一端与浮球03连接,另一端与阀杆04固定连接。

上述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的缺陷在于:浮球03通过连杆02直接带动阀杆04转动,也即,浮球03以阀杆04的轴线为转动轴线转动带动阀杆04转动;当水位下降较少时,浮球03的下降高度也较小,这时连杆02只能带动阀杆04转动很小的角度,相应地阀芯05中部通道的两端分别只有很小一部分与阀体01的进出口连通,此时补水速度很慢;只有当水位下降较多时(大于连杆02的长度),浮球03才能通过连杆02驱动阀芯05中部通道的两端分别与阀体01的进出口完全连通,然而此时水箱或水塔内的水已经很少,补水速度很容易跟不上使用的速度,导致使用不便。也即,现有技术中的浮球阀在水位下降时不能很灵敏地进行补水,导致补水速度慢,容易给使用带来不便。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在水箱或水塔内的水位下降较少时,也能很灵敏地迅速补水,使水箱或水塔内的水始终保持在原位的浮球阀,是现有技术中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浮球阀在水位下降时不能很灵敏地对水箱进行补水,导致补水速度慢,容易给使用带来不便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在水位下降时,能够很灵敏地对水箱进行补水,因而不会给使用带来不便的浮球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流量球式浮球阀,包括:

阀体,具有阀腔,以及与所述阀腔分别连通的进口和出口;

阀芯,包括阀球和阀杆;所述阀球可转动地贴合安装在所述阀腔内部,具有中部通道;所述阀杆穿过设在所述阀体上的通孔后与所述阀球连接,并能够带动所述阀球在所述阀腔内部转动,从而使所述中部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接通或封闭;

浮球,能够跟随水位的升降而升降;

还包括:

第一转动配合件,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阀体上,一端与所述浮球相连,另一端具有第一转动配合部;

第二转动配合件,固定安装在所述阀杆上,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转动配合部匹配啮合的第二转动配合部;

当水位变化时,所述浮球带动所述第一转动配合件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转动配合部转动,所述第一转动配合部通过与所述第二转动配合部配合,带动所述阀杆转动;

所述第一转动配合部转动角度为a时,带动所述第二转动配合部转动角度为b,并且所述角度a小于所述角度b。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角度a为所述角度b的1/5~4/5。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角度a为45°,所述角度b为90°。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阀杆为两个,上下相对地穿过设在所述阀体上的通孔后与所述阀球连接;

每一个所述阀杆上均安装有一个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并且,与每一个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相对,在所述阀体上相应设有一个所述第一转动配合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连杆与两个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通过第三连杆与所述浮球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用于对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的转动进行限位的限位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限位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上,具有第一限位台和与其相对第二限位台;

限位块,固定在所述阀体上,且位于所述限位开口内部;

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转动至所述第一限位台与所述限位块接触时,所述中部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完全接通;

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转动至所述第二限位台与所述限位块接触时,所述中部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完全封闭。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转动配合件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阀体上设有第二安装孔,安装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后与所述第二安装孔螺接,从而将所述第一转动配合件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阀体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阀杆上具有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孔套设在所述安装部上后,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不能相对于所述阀杆转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阀杆伸出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的部分上设有第四安装孔,开口销穿过第四安装孔后将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限位在所述阀杆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出口处设置有堵头,所述堵头与所述阀球中部通道在同一直线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流量球式浮球阀,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大流量球式浮球阀,包括阀体,阀杆,阀球,第一转动配合件,第二转动配合件和浮球。阀杆穿过设在阀体上的通孔后与阀球连接,并能够带动所述阀球在阀腔内部转动。当水位变化时,浮球带动所第一转动配合件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转动配合部转动,第一转动配合部通过与第二转动配合部配合,带动阀杆转动。第一转动配合部转动角度为a时,带动第二转动配合部转动角度为b,由于角度a小于角度b,所以当浮球向下移动较小距离时,也即当浮球带动第一转动配合部转动较小角度时,也能带动第二转动配合部转动较大角度,使中部通道的两端有较大面积与阀体的进出口连通,实现迅速补水,使水箱内的水迅速恢复至原位,不容易影响人们使用。本实用新型浮球阀当水位下降较少时,能迅速补水,补水更加灵敏;当水位满时,阀球3完全关闭,能够承受较大的进水压力,不会转动,从而使阀球密封效果很好,不会漏水。

2.本实用新型的大流量球式浮球阀,阀杆有两个,上下相对地穿过设在所述阀体上的通孔后与所述阀球连接,每一个阀杆上均安装有一个第二转动配合件,并且,与每一个第二转动配合件相对,在阀体上相应设有一个第一转动配合件。两组转动配合件能够更稳定地通过阀杆带动阀球转动,另外,如果其中一组转动配合件出现故障(非卡死时),另外一组转动配合件还是能带动阀杆转动,短时间内不会影响人们使用。

3.本实用新型的大流量球式浮球阀,包括限位开口,设置在第二转动配合件上,具有第一限位台和与其相对第二限位台;限位块,固定在阀体上,且位于所述限位开口内部;第二转动配合件转动至第一限位台与限位块接触时,所述中部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完全接通,进水速度最快;第二转动配合件转动至所述第二限位台与所述限位块接触时,所述中部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完全封闭。限位块和限位开口的配合,使得当浮球跟随水位下降时,最多只能带动第二转动配合件的第一限位台与限位块接触,使阀球上中部通道的两端分别与阀体的进出口完全连通;当浮球跟随水位上升时,最多只能带动第二转动配合件的第二限位台与限位块接触,使阀球上中部通道的两端分别与阀体的进出口封闭。

4.本实用新型的浮球阀,还包括水流换向件,所述水流换向件安装在所述出口处,用于改变从所述出口排出的水流的流向,防止水流直接冲击浮球;设置水流换向件的作用在于,避免水流直接冲击浮球对浮球的正常上下运动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或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浮球阀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浮球阀的侧视图。

图3是图2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浮球阀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浮球阀的左视图。

图7是第二转动配合件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01-阀体,02-连杆,03-浮球,04-阀杆,05-阀芯;1-阀体,2-阀芯,3-阀球,31-中部通道,5-阀杆,6-第二转动配合件,61-第二转动配合部,62-限位开口,63-第一限位台,64-第二限位台,7-第一转动配合件,71-第一转动配合部,72-第一安装孔,73-第四安装孔,8-第一连杆,81-第二连杆,82-第三连杆,10-浮球,100-进口,101-出口,11-水流换向件,12-安装螺栓,13-平垫,14-开口销,16-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下述的实施例不是本发明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其他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大流量球式浮球阀,如图2-5所示,包括:

阀体1,具有阀腔,以及与所述阀腔分别连通的进口100和出口101;阀芯2,包括阀球3和阀杆5;所述阀球3可转动地贴合安装在所述阀腔内部,具有中部通道31;所述阀杆5穿过设在所述阀体1上的通孔后与所述阀球3连接,并能够带动所述阀球3在所述阀腔内部转动,从而使所述中部通道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口100和所述出口101接通或封闭;浮球10,能够跟随水位的升降而升降;还包括:第一转动配合件7,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阀体1上,一端与所述浮球10相连,另一端具有第一转动配合部71;第二转动配合件6,固定安装在所述阀杆5上,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转动配合部71匹配啮合的第二转动配合部61。

当水位变化时,所述浮球10带动所述第一转动配合件7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转动配合部71转动,所述第一转动配合部71通过与所述第二转动配合部61配合,带动所述阀杆5转动;所述第一转动配合部71转动角度为a时,带动所述第二转动配合部61转动角度为b,并且所述角度a小于所述角度b。所述角度a为所述角度b的1/5~4/5。

本实施例的大流量球式浮球阀,由于角度a小于角度b,所以当浮球10向下移动较小距离时,也即当浮球10带动第一转动配合部71转动较小角度时,也能带动第二转动配合部61转动较大角度,进而带动阀芯2转动较大角度,使中部通道31的两端能够有较大面积与阀体1的进出口连通,实现迅速补水,使水箱内的水迅速恢复至原位,不容易影响人们使用。本实施例的浮球阀当水位下降较少时,能迅速补水,补水更加灵敏。

本实施例中所述角度a为45°,所述角度b为90°。当水满时,所述第一转动配合部71转动角度为0°,第一转动配合部71带动第二转动配合部61转动0°,阀杆5带动阀球3转动0°,所述中部通道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口100和所述出口101完全封闭;当水位逐渐下降至最低水位时,所述浮球10带动所述第一转动配合部71转动角度为45°,从而带动作所述第二转动配合部61转动90°,所述阀杆5带动阀球3转动90°,从而使所述中部通道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口100和所述出口101完全接通,此时进水量最大。为变形设计方案,本实施例中的角度a可以为角度b的1/5~4/5,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

当水位满时,阀球3完全关闭,能够承受较大的进水压力,不会转动,从而使阀球密封效果很好,不会漏水。

本实施例所述的浮球10为配重浮球,当水位由高变低时,配重浮球在自身的重量作用下更容易带动第一转动配合件7转动。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大流量球式浮球阀,所述阀杆5为两个,上下相对地穿过设在所述阀体1上的通孔后与所述阀球3连接;每一个所述阀杆5上均安装有一个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6,并且,与每一个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6相对,在所述阀体1上相应设有一个所述第一转动配合件7。两组转动配合件能够更稳定地通过阀杆5带动阀球3转动,另外,如果其中一组转动配合件出现故障(非卡死时),另外一组转动配合件还是能带动阀杆5转动,短时间内不会影响人们使用。

如图2、4和6所示,还包括第一连杆8,所述第一连杆8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连杆81与两个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6连接,所述第一连杆8的中部通过第三连杆82与所述浮球10连接。

如图2-3所示,还包括用于对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6的转动进行限位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开口62,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6上,具有第一限位台63和与其相对第二限位台64;限位块16,固定在所述阀体1上,且位于所述限位开口62内部;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6转动至所述第一限位台63与所述限位块16接触时,所述中部通道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口100和所述出口101完全接通;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6转动至所述第二限位台64与所述限位块16接触时,所述中部通道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口100和所述出口101完全封闭。

本实施中限位结构的设计,使得当浮球10跟随水位下降时,最多只能带动第二转动配合件6的第一限位台63与限位块16接触,使阀球3上中部通道31的两端分别与阀体1的进出口完全连通,并保持连通状态;当浮球10跟随水位上升时,最多只能带动第二转动配合件6的第二限位台64与限位块16接触,使阀球3上中部通道31的两端分别与阀体1的进出口封闭,并保持封闭状态。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转动配合件7上设有第一安装孔72,所述阀体1上设有第二安装孔,安装螺栓12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72后与所述第二安装孔螺接,从而将所述第一转动配合件7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阀体1上。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6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阀杆5上具有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孔套设在所述安装部上后,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6不能相对于所述阀杆5转动。

如图2-5所示,所述阀杆5伸出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6的部分上设有第四安装孔73,开口销14穿过第四安装孔73后和平垫13一起将所述第二转动配合件6限位在所述阀杆5上。本实施例中,水流换向件11为一块与所述出口101相对、且与所述出口101相距一定距离的挡板。

本实施例的大流量球式浮球阀,还包括水流换向件11,所述水流换向件11安装在所述出口处101,用于改变从所述出口101排出的水流的流向,防止水流直接冲击浮球10;设置水流换向件11的作用在于,避免水流直接冲击浮球10对浮球10的正常上下运动造成影响。本实施例中,水流换向件11为一块与所述出口101相对、且与所述出口101相距一定距离的挡板。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