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串联的第一及第二隔离弹簧装置的隔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79347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包括串联的第一及第二隔离弹簧装置的隔离器的制作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5年3月20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2/135,800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结合入本文。

本公开涉及隔离器,并且特别地涉及使用在车辆中的发动机曲轴上或马达发电机单元(mgu)的轴上的隔离器,其中,发动机51能够由mgu通过带起动或助推(例如,配备有带式交流发电机起动(bas)驱动系统的发动机)。



背景技术:

隔离器是安装在发动机曲轴上和辅助传动轴上以减少从曲轴传递至由曲轴驱动的带的扭转振动的已知装置。尽管传统的隔离器在许多车辆应用中是有用的,但是一些隔离器在下述应用中没有理想地起作用:在所述应用中,带例如有时作为带式辅助起动(bas)驱动系统的一部分用于将扭矩传递至曲轴,其中,电动马达用于驱动带以便为了起动发动机51的目的而驱动曲轴。

有利的是提供一种构造成在具有bas驱动系统等的车辆中使用的隔离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隔离器,该隔离器用于隔离由发动机经由循环传动构件所驱动的装置。该隔离器包括:轴转接器,该轴转接器能够与所述装置的轴连接且限定了隔离器轴线;旋转传动构件,该旋转传动构件能够与循环传动构件接合;第一隔离弹簧装置,该第一隔离弹簧装置包括第一扭转弹簧且定位成在轴转接器与中间传动构件之间传递扭矩;以及第二隔离弹簧装置,该第二隔离弹簧装置定位成在中间构件与旋转传动构件之间传递扭矩。

在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隔离器,该隔离器用于隔离由发动机经由循环传动构件所驱动的装置。该隔离器包括:轴转接器,该轴转接器能够与所述装置的轴连接且限定了隔离器轴线;旋转传动构件,该旋转传动构件能够与循环传动构件接合;第一隔离弹簧装置,该第一隔离弹簧装置定位成在轴转接器与中间传动构件之间传递扭矩;以及第二隔离弹簧装置,该第二隔离弹簧装置定位成在中间构件与旋转传动构件之间传递扭矩。中间构件和轴转接器各自具有弹簧旁通表面。弹簧旁通表面定位成彼此接合以便在扭矩从轴转接器传递至中间构件期间的相对旋转期间提供中间构件与轴转接器之间的持续的传动连接,由此绕过第一隔离弹簧装置。

在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隔离器,该隔离器用于隔离由发动机经由循环传动构件所驱动的装置。该隔离器包括:轴转接器,该轴转接器能够与所述装置的轴连接且限定了隔离器轴线;旋转传动构件,该旋转传动构件能够与循环传动构件接合;第一隔离弹簧装置,该第一隔离弹簧装置定位成在轴转接器与中间传动构件之间传递扭矩;以及第二隔离弹簧装置,该第二隔离弹簧装置定位成在中间构件与旋转传动构件之间传递扭矩。在旋转传动构件与轴转接器之间的相对角运动的第一范围内,第一隔离弹簧装置和第二隔离弹簧装置为隔离器提供了第一总弹簧系数,在旋转传动构件与轴转接器之间的相对角运动的第二范围内,第一隔离弹簧装置和第二隔离弹簧装置为隔离器提供了高于第一总弹簧系数的第二总弹簧系数,并且其中,在旋转传动构件与轴转接器之间的相对角运动的第三范围内,第一隔离弹簧装置和第二隔离弹簧装置为隔离器提供了高于第二总弹簧系数的有限的第三总弹簧系数。

附图说明

现将仅参照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对前述方面及其它方面进行描述,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包括位于mgu(马达发电机单元)的轴上的隔离器的车辆中的发动机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示出的隔离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中示出的隔离器的立体剖视图;

图4是图1中示出的隔离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5a和图5b是图1中示出的隔离器的立体剖视图,其中示出了穿过隔离器的扭矩路径;

图6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隔离器的扭矩/位移关系的曲线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的隔离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7中示出的隔离器的立体剖视图;

图9是图7中示出的隔离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10a和图10b是图7中示出的隔离器的立体剖视图,其中示出了穿过隔离器的扭矩路径;

图11是示出了图1中示出的隔离器的扭矩/位移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隔离器10,隔离器10在诸如辅助传动带的循环传动构件52与mgu(马达发电机单元)53的轴53a之间传递动力,循环传动构件52由安装在发动机51的曲轴50a上的曲轴带轮50驱动。隔离器10将mgu53与通常在内燃发动机中发生的循环传动构件52中的扭转振动隔离。为了方便起见,循环传动构件52可以被称为带,然而,也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循环传动构件。隔离器10用于隔离由发动机51经由循环传动构件52驱动的装置,比如mgu53。

隔离器10在任何发动机中都是有用的,而在结合有bas(带式交流发电机起动)系统的发动机中是特别有用的,在结合有bas系统的发动机中,发动机51最初正常起动(例如,使用起动器马达),但停止运转持续短暂的时间段(例如,当车辆处于红灯处时)并然后通过用mgu53驱动带52以及由带52驱动曲轴50a来重新起动。替代性地,在bas事件期间,mgu53可以由交流发电机来替代,使得可以使用单独的马达来驱动带52。bas技术在试图提高车辆的燃料经济性以及减少排放方面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具有与螺旋压缩弹簧串联的扭转弹簧的隔离器

如图2所示,隔离器10包括轴转接器12、旋转传动构件14(为了方便起见,旋转传动构件14可以被称为带轮14,但旋转传动构件14也可以是任何其他合适类型的旋转传动构件)、第一隔离弹簧装置16、第二隔离弹簧装置18和中间构件20。

轴转接器12能够与待隔离的装置的轴(在这种情况下为mgu轴53a)连接。轴转接器12的连接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实现比如通过螺纹连接,由此轴转接器12具有与mgu轴53a上的带螺纹的外表面21b相配合的螺纹孔21a(图3中更清楚地示出)。螺母22或一些其它合适的锁定构件可以插入到螺纹孔21a中且可以抵接mgu轴53a的端部来对mgu轴53a施加轴向力,以便促使螺纹孔21a和带螺纹的外表面21b上的轴向接合力。轴转接器12限定了隔离器轴线a,隔离器轴线a与mgu轴53a的轴线重合。

中间构件20通过中间构件衬套23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至轴转接器12。中间构件20可以由第一中间构件部分20a和第二中间构件20b构成,第一中间构件部分20a和第二中间构件20b经由第一带齿接合表面24a和第二带齿接合表面24b彼此旋转地接合。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中间构件20可以由单件构成。

带轮14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至轴转接器12。在图2至图6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带轮14在一个轴向端部处安装在将带轮14直接地支承在轴转接器12上的带轮轴承26上并且在与第一轴向端部轴向间隔开的第二点处安装在将带轮14支承在中间构件20上的带轮衬套28上,带轮衬套28本身经由如上文所述的中间构件衬套23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轴转接器12上。带轮14包括循环传动构件接合表面29,循环传动构件接合表面29例如可以是具有多个v形槽的用于与多v形槽带52接合的外表面。

带轮14可以由带轮主体14a和盖构件14b构成。在图2至图6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带轮主体14a和盖构件14b一起限定了容置第二隔离弹簧装置18的弹簧壳。可以提供额外的壳构件14c,额外的壳构件14c可以提供几个功能,比如通过在带轮14的其它部分(即,构件14a和构件14b)与弹簧之间提供聚合物层来阻止构成第二隔离弹簧装置18的弹簧与带轮14的其它部分(即,构件14a和构件14b)之间的金属与金属接触,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带轮14的其它部分是金属的。

第一隔离弹簧装置16可以包括扭转弹簧30且定位成在轴转接器12与中间传动构件20之间传递扭矩,如下面进一步所描述的。在所示实施方式中,扭转弹簧30具有第一螺旋端部32、第二螺旋端部34以及位于第一螺旋端部32与第二螺旋端部34之间的多个螺旋线圈36。第一螺旋端部32抵接中间构件20上的第一中间构件弹簧传动表面40。第二螺旋端部34抵接轴转接器12上的轴转接器传动表面38。

在扭矩通过扭转弹簧30传递期间,扭转弹簧30径向向外扩张了一定量。可以提供扭矩限制器套筒,该扭矩限制器套筒用于在扭转弹簧30锁定之前限制扭转弹簧30可以经受的径向扩张量。扭矩限制器套筒由以可旋转的方式将带轮14支承在中间构件20上的衬套28的轴向延伸部来提供。

第二隔离弹簧装置18定位成在中间构件20与旋转传动构件14之间传递扭矩。第二隔离弹簧装置18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螺旋压缩弹簧42并且可以可选地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螺旋压缩弹簧44。

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二隔离弹簧装置18包括多个第一弓形螺旋压缩弹簧42(例如,两个弹簧42)并且包括可选的多个第二弓形螺旋压缩弹簧44(例如,两个弹簧44)。第一螺旋压缩弹簧42各自具有第一端面46和第二端面48,其中,第一端面46和第二端面48能够与带轮14上的第一带轮传动表面60和第二带轮传动表面62接合并且能够与中间构件20上的第二中间构件传动表面64和第三中间构件传动表面66接合。

在图5a中,以t1示出了扭矩从带轮14传递至轴转接器12的扭矩路径。可以看出,扭矩从带轮14传递通过第二隔离弹簧装置,进而通过中间构件20,进而通过第一隔离弹簧装置并且进而传递到轴转接器中。更特别地,当扭矩从带轮14传递到轴转接器12中时,扭矩从第一带轮传动表面60传递到第一螺旋压缩弹簧42的第一端部46中并从弹簧42的第二端部48传递到第二中间构件传动表面64中。然后,扭矩从第一中间构件传动表面40传递到扭转弹簧30的第一螺旋端部32中并且从扭转弹簧30的第二螺旋端部34传递到轴转接器12上的轴转接器传动表面38中。

第二弓形螺旋压缩弹簧44各自具有第一端面68和第二端面70,其中,第一端面68和第二端面70能够与带轮14上的第一带轮传动表面60和第二带轮传动表面62接合并且能够与中间构件20上的第二中间构件传动表面64和第三中间构件传动表面66接合。

第二弓形螺旋压缩弹簧44可以嵌套在第一弓形螺旋压缩弹簧42的内部,并且第二弓形螺旋压缩弹簧44的长度可以比第一弓形螺旋压缩弹簧42的长度短。由于存在长度差异,第二弓形螺旋压缩弹簧44在与第一弓形螺旋压缩弹簧42不同的时间开始在带轮14与中间构件20之间被压缩。

在扭矩从带轮14传递至轴转接器12期间,第一隔离弹簧装置16和第二隔离弹簧装置18的组合导致如图6右侧所示的扭矩/位移关系(即曲线图中0度与90度相对位移之间的区域)。在图6中,当带轮14相对于轴转接器12沿第一旋转方向(如由箭头d1表示的在图5a和图5b中示出的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移动时,角运动是正的并且指示发动机51驱动带从而通过隔离器10驱动mgu轴。因而,图6的该部分涉及可以被称为“再生模式”的部分,“再生模式”是发动机51用于对车辆电池(未示出)再充电的模式。相反的模式(即,当mgu53用于驱动带14时)可以被称为“助推模式”。助推模式在下面进一步讨论。

关于再生模式,如由暗虚线100可以看出,在带轮14与轴转接器12之间的相对运动的第一角范围(以102示出)内,第一隔离弹簧装置16和第二隔离弹簧装置18为隔离器10提供第一总弹簧系数。该第一总弹簧系数是扭矩弹簧30和第一弓形螺旋压缩弹簧42串联操作的结果。因此,第一弹簧系数相对较低。扭转弹簧30可以具有角位移约0.53nm/度的情况下的弹簧系数。为了方便起见,角位移的nm/度可以被简单地称为nm/deg。第一螺旋压缩弹簧42可以一起具有约0.4nm/deg的有效弹簧系数。因此,总的第一弹簧系数可以为约0.2nm/deg。

在以104示出的第一选定角位移处,扭转弹簧30抵靠在扭矩限制器套筒28上锁定,从而有效地将轴转接器12和中间构件20锁定在一起。因此,对于带轮14与轴转接器12之间的相对运动的第二角度范围(以106示出)而言,第一隔离弹簧装置16和第二隔离弹簧装置18为隔离器10提供高于第一总弹簧系数的第二总弹簧系数。这是因为,在相对运动的第二角度范围106内,只有第一螺旋压缩弹簧42对提供总弹簧系数有作用;扭转弹簧30被锁定并且角位移尚不足以使第二螺旋压缩弹簧44被压缩。在所示的示例中,在相对运动的第二角度范围106内,总弹簧系数可以为约0.4nm/deg。

在第二选定角位移108处,第二螺旋压缩弹簧44开始在带轮14上的传动表面60与中间构件20的传动表面64之间被压缩。因此,以110示出的带轮14与轴转接器12之间的相对运动的第三角度范围内,第一螺旋压缩弹簧和第二螺旋压缩弹簧并联地操作以为隔离器10提供高于第二总弹簧系数的第三总弹簧系数。在所示示例中,在相对运动的第二角度范围106内,总弹簧系数可以为约1.4nm/deg。一旦螺旋压缩弹簧42或44中的一者或两者开始锁定(即,开始达到最大压缩状态),则隔离器的总弹簧系数由于在隔离器10中将不存在更多的柔量可能实际地增大到无穷大。这示出在图5中的曲线的区域112中。因而,可以看出,隔离器10具有在带轮14与轴转接器12之间的三个相对角位移区域,其中,总弹簧系数是有限的,并且其中,总弹簧系数从一个区域到下一个区域增大。

可选地,轴转接器12和中间构件20分别设置有如图2以72和74示出的弹簧旁通表面,当轴转接器12相对于带轮14沿第一旋转方向d1发生选定量的运动时,弹簧旁通表面能够彼此接合。这在发动机51和循环传动装置在上述助推模式下操作时发生,由此mgu53驱动轴转接器12,轴转接器12又驱动隔离器10的其余部分,从而驱动带52。这可以是为了向发动机51提供额外的动力的目的以驾驶车辆,或者可以用于其它目的比如通过带52(bas)起动发动机51,或者当发动机51暂时关闭时通过带驱动附件(即,怠速-停止附件功能(isaf))。

当轴转接器12由mgu53驱动时,轴转接器传动表面38从第二弹簧端部34拉开,并且/或者第一弹簧端部32由轴转接器12摩擦地拖动并从第一中间构件弹簧传动表面40拉开。在两种情况下,没有明显的扭矩通过扭转弹簧30从轴转接器12传递至中间构件20。在选定量的相对运动下,第一弹簧旁通表面72接合第二弹簧旁通表面74并且轴转接器12随后基本上绕过扭转弹簧30对中间构件20进行直接驱动。中间构件20进而通过第三中间构件传动表面64和弹簧42的第二端部48的接合来传递扭矩。第一螺旋压缩弹簧42的第一端部46进而将扭矩传递到第二带轮传动表面62中,从而驱动带轮14,带轮14进而驱动带52。在图5b中以t2示出了从轴转接器传递至带轮14的扭矩。可以看出,扭矩从轴转接器12传递到中间构件20中,进而传递到第二隔离弹簧装置18中,并且进而传递至带轮14中。因而,扭转弹簧30没有实质地涉及助推模式下的扭矩传递。

图6的左侧示出了在助推模式期间发生的扭矩传递。可以看出,由于扭转弹簧30被绕过,则在助推模式期间仅有两种不同的总弹簧系数。因此,在轴转接器12相对于带轮14沿第一旋转方向d1的第一运动范围114内,第一隔离弹簧装置16和第二隔离弹簧装置18为隔离器10提供了第四总弹簧系数。在角运动的该范围内,第一螺旋压缩弹簧42是用于传递扭矩的仅有的弹簧,并且因此,第四弹簧系数可以与上述第二弹簧系数相同。在以116示出的选定点处,轴转接器12相对于带轮14充分地移动,使得第二螺旋压缩弹簧开始被压缩。在轴转接器12相对于带轮14沿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二运动范围118内,第一隔离弹簧装置16和第二隔离弹簧装置18为隔离器10提供了高于第四总弹簧系数的有限的第五总弹簧系数。在轴转接器12的第二运动范围118内,第一螺旋压缩弹簧42和第二螺旋压缩弹簧44两者均被压缩且并行地操作。因此,第五总弹簧系数可以与上述第三总弹簧系数相同。在第二运动范围118之外,总弹簧系数可以以与图6中的曲线图的区域112所示的弹簧系数类似的方式增加到无穷大。

从图3和图4中可以看出,特别地,螺旋压缩弹簧42和螺旋压缩弹簧44绕隔离器轴线a呈弓形且具有以dia2示出的外径,该外径dia2大于第一扭转弹簧30的外径(以dia1示出)。螺旋压缩弹簧42和螺旋压缩弹簧44还与带接合表面29轴向地间隔开,使得可以自由地为螺旋压缩弹簧42和螺旋压缩弹簧44提供期望的大直径。这允许在螺旋压缩弹簧42和螺旋压缩弹簧44没有更多的压缩空间之前螺旋压缩弹簧42和螺旋压缩弹簧44具有期望的弹簧系数以及期望的角行程范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螺旋压缩弹簧42(以及可选地螺旋压缩弹簧44)径向地延伸超过循环传动构件接合表面29。通过提供与扭转弹簧串联的第二隔离弹簧装置18,隔离器10被如下设置:在带接合表面29处尺寸上紧凑并且具有相对较大量的角行程以及相对较低的初始弹簧系数,该初始弹簧系数随着角运动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通过在由带驱动带轮14时包括扭转弹簧30并且通过在由mgu53驱动轴转接器12时绕过扭转弹簧30,可以将再生模式下的初始弹簧系数保持在较低水平以减小从发动机51传递到mgu53中的振动量,但该初始弹簧系数可以在大的运动范围内逐渐增大以确保隔离器10在预期的操作条件范围下不会锁定,同时,助推模式下的弹簧系数最初可以高于再生模式下的初始运动范围内的弹簧系数。因此,目前描述的结构对比现有技术的隔离器实现了许多优点。

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旋压缩弹簧42的有效弹簧系数不同于扭转弹簧30的有效弹簧系数并且第二螺旋压缩弹簧44的有效弹簧系数不同于第一螺旋压缩弹簧42和扭转弹簧30两者的有效弹簧系数,但是弹簧30、弹簧42和弹簧44中的一些可以具有彼此相同的弹簧系数,同时仍然可用于通过与其它弹簧30、弹簧42和弹簧44串联或并联地结合来改变总弹簧系数。

参照图2,隔离器10可以进一步包括额外的部件,所述部件包括柱塞80、止推垫圈82以及压配衬套84,其中,柱塞80阻塞隔离器10中的紧固件进入孔以防止污染物转移到该孔中,压配衬套84安装至轴转接器12以将其它隔离器部件保持在轴转接器12上的适当位置中。

具有与第二扭转弹簧串联的第一扭转弹簧的隔离器

参照图7,图7示出了隔离器200,隔离器200类似于隔离器10但具有包括螺旋扭转弹簧204而不是包括一个或更多个螺旋压缩弹簧的第二隔离弹簧装置202。隔离器200的其它方面可以与隔离器10的方面类似。例如,隔离器200具有第一隔离弹簧装置206,第一隔离弹簧装置206可以包括与扭转弹簧30类似的扭转弹簧208。第一扭转弹簧208可以由定位成防止扭转弹簧208径向扩张的第一外部扭矩限制器套筒210包围。还可以设置第一内部扭矩限制器套筒212以对扭转弹簧208的径向内部表面(在图9中以214示出)进行支承。

隔离器200还包括与轴转接器12类似的轴转接器216、与旋转传动构件14类似的旋转传动构件218(例如,带轮),并且旋转传动构件218上具有循环传动构件接合表面220以与循环传动构件52(图1)接合。隔离器200还包括中间构件222。带轮轴承224将带轮218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轴转接器216上。中间构件衬套226将中间构件222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轴转接器216上。带轮衬套228将第二点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带轮218上,带轮218与带轮轴承224轴向地间隔开。还设置了密封构件230以抑制污染物转移到隔离器200中。

第一扭转弹簧208可以类似于第一扭转弹簧30并且具有与第一中间构件传动表面(未示出但类似于第一螺旋端部40(图2))接合的第一螺旋端部(未示出但类似于第一螺旋端部32(图2)),并且第一扭转弹簧208具有与类似于轴转接器传动表面38(图2)的轴转接器传动表面(未示出)接合的以232示出的第二螺旋端部。

然而,应当注意的是,第一扭转弹簧208的第一线圈和最后一个线圈可以包括锁定特征233a和锁定特征233b(在这种情况下,锁定特征233a和锁定特征233b为分别与轴转接器216和中间构件222上的匹配的平坦表面接合的平坦表面)。因此,扭转弹簧208能够在带轮218驱动轴转接器216时以及在轴转接器216驱动带轮218时的两种情况下传递扭矩。相比之下,第二扭转弹簧204缺少这种锁定特征,并且因此,当带轮218驱动轴转接器216时,通过第二扭转弹簧204发生扭矩传递,但当轴转接器216驱动带轮218时,传动表面从第二扭转弹簧204的螺旋端部拉开并且旁通表面彼此接合以便由中间构件222直接驱动带轮218,由此绕过第二扭转弹簧204。

第二扭转弹簧204可以类似于第一扭转弹簧208,并且因而,第二扭转弹簧204可以具有与第二中间构件传动表面(未示出)接合的第一螺旋端部(未示出)以及与带轮上的带轮传动表面(未示出)接合的第二螺旋端部234。

第二扭转弹簧204可以由定位成防止扭转弹簧204径向扩张的第二外部扭矩限制器套筒236包围。也可以设置第二内部扭矩限制器套筒238以对扭转弹簧204的径向内表面(在图9中以240表示)进行支承。

在图10a中示出了通过隔离器200从带轮218至轴转接器216的扭矩路径。可以看出,扭矩从带轮218传递至第二扭转弹簧204的第二端部234,通过第二扭转弹簧204,进而从第二扭转弹簧204的第一端部传递至中间构件222,从中间构件222传递到第一扭转弹簧208中,通过第一扭转弹簧208,并从第一扭转弹簧208传递到轴转接器216中。

在图10b中示出了通过隔离器200从轴转接器216至带轮218的扭矩路径。可以看出,扭矩从轴转接器216传递至第一扭转弹簧208的端部232,通过第一扭转弹簧208,进而从第二扭转弹簧204的另一端部传递至中间构件222,从中间构件222传递到第二扭转弹簧204中,通过第二扭转弹簧204,并且从第二扭转弹簧204传递到带轮218中。图7中以235示出了中间构件222上的旁通表面。该表面235接合带轮218中的内表面(未示出)以与旁通表面相似的方式绕过第二扭转弹簧204。

图11中的曲线图示出了隔离器200的扭矩/位移关系。曲线300表示扭矩/位移曲线。第一隔离弹簧装置202和第二隔离弹簧装置206的组合导致如图11右侧所示的在扭矩从带轮218传递至轴转接器216期间的扭矩/位移关系(即,曲线图中的在0度至90度之间的相对位移区域)。当带轮218相对于轴转接器216沿第一旋转方向(如由箭头d1表示的图10a和图10b中示出的顺时针方向)移动时,角运动是正的并且指示发动机51驱动带52,并且从而通过隔离器10驱动mgu轴53a(即,再生模式)。

可以看出,在带轮218与轴转接器216之间的相对运动的第一范围302内,第一扭转弹簧208和第二扭转弹簧204为隔离器提供了第一总弹簧系数。在以304示出的第一选定的相对角位置处,第二扭转弹簧204抵靠在外部扭矩限制器套筒236上锁定,从而在带轮218与中间构件222之间提供直接的传动关系。然后,在带轮218相对于轴转接器216的相对角运动的第二范围306内,仅第一扭转弹簧弯曲并且因此为隔离器200提供了高于第一总弹簧系数的第二总弹簧系数。

图6的左侧示出了在助推模式期间发生的扭矩传递(由以308示出的曲线的一部分表示)。可以看出,由于扭转弹簧204被绕过,则在助推模式期间仅有一个总弹簧系数。该弹簧系数可以与曲线300的区域306中的弹簧系数相同。

应当注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扭转弹簧204的外径(dia2)大于第一扭转弹簧的外径(dia1)。

在一些实施方式比如图9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扭转弹簧204径向地包围第一扭转弹簧208的至少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扭转弹簧204与循环传动构件接合表面220轴向地间隔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扭转弹簧208具有第一弹簧系数,并且第二扭转弹簧204具有与第一弹簧系数不同的第二弹簧系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间构件222以及轴转接器216或带轮218中的一者各自具有弹簧旁通表面,其中,弹簧旁通表面定位成彼此接合以在扭矩从轴转接器传递至带轮期间的相对旋转期间提供中间构件222与轴转接器216或带轮218中的所述一者之间的持续传动连接,从而绕过所述隔离弹簧装置中的一个隔离弹簧装置。

尽管已经描述了助推模式相对于再生模式具有较少的适用于其的弹簧系数,但在替代性实施方式中,扭转弹簧的布置(即,扭转弹簧的旋向性)可以颠倒并且传动表面根据需要重新定位,使得助推模式相对于由于绕过扭转弹簧而具有较少弹簧系数的再生模式具有额外的总弹簧系数。因而,曲线100和曲线300的右侧将表示助推模式而其左侧将表示再生模式。

尽管以上描述构成了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的清楚含义的情况下易于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改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