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向控制阀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515846发布日期:2018-09-25 18:06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流路系统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向控制阀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流路控制系统中使用单向控制阀较为普遍,一种现有技术的单项控制阀结构如图1所示。单向控制阀包括筒状的阀体1’和接头2’。进口接管4’焊接在阀体1’的一侧;出口接管5’焊接在接头2’的一侧。阀芯座部件3’固定在阀体1’的内腔中,阀芯部件6’采用活塞式结构套设在阀芯座部件3’上,接头2’伸入到阀体1’中焊接固定。

现有技术的单向控制阀结构,由于阀体内部要装入必要的零件,必须先分别将进口接管4’焊接到阀体1’上形成第一组装件;将出口接管5’焊接到接头2’上形成第二组装件。待装入内部零件后(如阀芯座部件3’、阀芯部件6’等),再将第一组装件和第二组装件焊接成单向控制阀。

该产品结构的缺陷在于:在实施第一组装件和第二组装件焊接时,先前第一次焊接的区域(出口接管5’与接头2’之间)会受到二次热影响,存在焊接隐患,焊接质量难以保障。而且,第一组装件和第二组装件在实施第二次焊接前需要分别进行酸洗表面处理以除去焊接氧化物,所以工艺流程冗长复杂,产品可靠性下降。

所以如何改善单向控制阀的结构及制造,简化工艺并提高其可靠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优化产品工艺并提高其可靠性的单向控制阀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公开的单向控制阀,包括通过焊接固接的阀体和接头、与所述阀体焊接固接的进口接管、与所述接头焊接固接的出口接管、设置在所述阀体的内腔中的阀芯座部件,通过弹性部件抵接在所述阀芯座部件上的阀芯部件,所述阀体的内腔中设有阀口,所述阀体、所述接头及所述出口接管采用高频焊接方式一次性焊接固接。

本发明给出的单向控制阀,通过改进工艺,采用阀体、接头、出口接管一次性高频焊工艺,一方面可解决二次焊接对焊接区域影响导致焊接质量隐患,同时也免去原工艺中,接头与出口接管火焰钎焊后需要酸洗的工艺,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方案的延伸,如定义所述阀体的所述出口接管侧的外缘端部到所述接头的所述出口接管侧的外缘端部的轴向距离为h,则3mm≤h≤25mm;

进一步,所述阀芯座部件包括阀芯座和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固定在所述阀体与所述接头之间,所述阀体的与所述接头焊接配合的一端具有缩口部,所述接头的与所述阀体焊接配合的一端具有锥面部;

进一步,所述缩口部的端面设有朝向所述接头的倒角;

进一步,所述阀体与所述接头焊接配合的一端具有台阶部,所述缩口部设置在所述台阶部的外圆面上,所述固定座固定在所述台阶部的底部;

进一步,所述缩口部与所述锥面部之间填充焊接材料,所述缩口部与所述锥面部之间的夹角在5°-15°之间;

本发明给出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通过优化零件在焊接区域的尺寸,使一次性高频焊接工艺的质量更加可靠;同时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通过阀体设置缩口部,避免因流体进口压力冲击过大,使阀芯部件向后冲击阀体与接头的焊接区域的焊料使焊接出现松动的问题,消除了质量隐患。

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上述单向控制阀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10:分别制备阀体、接头、进口接管、出口接管;

a20:将所述阀体与所述进口接管焊接形成阀体组件;

a30:将阀芯座部件、阀芯部件、弹性部件装入所述阀体组件的内腔中;

a40:将所述接头、所述出口接管、所述阀体组件组装成单向控制阀的组装件;

a50:将所述组装件放置到高频焊接装置中一次性焊接制成单向控制阀。

本发明给出的单向控制阀的制造方案,通过改进工艺取消阀座与出口接管的钎焊,采用阀体、接头、出口接管一次性高频焊工艺,一方面可解决二次焊接对焊接区域影响导致焊接质量隐患,同时也免去原工艺中,接头与出口接管火焰钎焊后需要酸洗的工艺,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作为上述制造方案的进一步延伸,所述高频焊接装置包括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高频焊接线圈环和第二高频焊接线圈环,所述第一高频焊接线圈环,与所述接头和所述出口接管之间的焊接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高频焊接线圈环,与所述接头和所述阀体之间的焊接位置相对应。

附图说明

图1:一种现有技术中的典型结构的单向控制阀示意图;

图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体结构的单向控制阀示意图;

图3:图2中单向控制阀的局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4:图2中单向控制阀的阀体与接头焊接区域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本发明提供的单向控制阀高频焊接装置的示意图。

图2-5中:

1-阀体;

11-缩口部、12-台阶部;

13-倒角、14-内腔;

2-接头;

21-锥面部;

3-阀芯座部件;

31-阀芯座、32-固定板;

4-进口接管;

5-出口接管;

6-阀芯部件;

61-阀片;

7-回复弹簧;

8-阀口;

9-高频焊接设备;

91-第一高频焊接线圈环;

92-第二高频焊接线圈环;

100-单向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首先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左、右等方位词是以说明书附图为视角,目的便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应理解为是对本发明单向控制阀保护结构的限制。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体结构的单向控制阀示意图,图3为图2中单向控制阀的局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单向控制阀的阀体与接头焊接区域局部放大示意图。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单向控制阀包括通过金属材料加工的筒状阀体1。在阀体1的一端的内壁上还加工有台阶部12。通过金属材料加工的接头2的一端伸入到台阶部12中,在台阶部12的外圆面上通过缩口工艺形成缩口部11,缩口部11压接在接头的锥面部21的底部。

在阀体1的内腔中固定有阀芯座部件3。阀芯座部件3包括柱状结构的阀芯座31,和与阀芯座31固定连接的固定座32,固定座32大致呈盘形或片状结构,在固定座32上还开设有供流体自由通过的流通开孔。固定座32固定在阀体1的台阶部12的底部,接头2抵接固定座32实现定位。

在阀体1的内腔中还一体加工台阶孔作为阀口8,阀芯部件6套设在阀芯座31上,在阀芯部件6与固定座32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7(具体为弹簧),这样可使阀芯部件6的盘状阀片61弹性地抵接阀口8。

进口接管4焊接在阀体1的一端,出口接管5焊接在接头2的一端。

当管路系统中的流体从进口接管4进入进口端后,流体对阀片61施加一定的压力,当该压力大于弹簧7施加给阀片61的相反的作用力时,阀芯部件6向右移动使单向控制阀打开;同样,当进口端中的流体施加给阀片61的压力小于弹簧7施加给阀片61的相反的作用力时,阀芯部件6向左移动使单向控制阀关闭。

在本实施例中,阀体1的缩口部11压接在接头2的锥面部21的底部,管路系统中的流体对阀芯部件6的冲击力会通过阀芯座部件3的固定座32传递到阀体1上,而不会将作用力施加到阀体1与接头2之间的焊接材料(q)上,所以即使流体出现高压的冲击,也不会影响焊接固定的强度,避免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焊接区域松动的质量隐患,使产品更加可靠。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将阀体1、接头2及出口接管5一次性高频焊接工艺固定,图5为本发明给出的单向控制阀高频焊接装置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5对单向控制阀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工序10:分别制备阀体1、接头2、进口接管4、出口接管5;

工序20:将阀体1与进口接管4焊接形成阀体组件;

工序30:将阀芯座部件3、阀芯部件6、弹性部件7装入阀体组件内腔中,弹性部件7弹设在阀芯部件6与固定座32之间,并使固定座32设置在阀体1的台阶部12的底部;

工序40:将接头2放置到阀体1的台阶部12中并抵接固定座32上,对阀体1的台阶部12进行向内缩口,形成缩口部11压接在接头2的锥面部21的底部。将出口接管5与接头2配合,使阀体1、接头2及出口接管5组装成单向控制阀组装件;

工序50:在组装件的相应位置放置焊料,再放到高频焊接装置9中。焊接设备9上轴向间隔设置有第一高频焊接线圈环91和第二高频焊接线圈环92。第一高频焊接线圈环91的位置,与接头2/出口接管5的焊接区域放置的焊料相对应;第二高频焊接线圈环92的位置,与接头2/阀体1焊接区域放置的焊料相对应,通过对焊接线圈环通入高频电流,使焊料熔化完成单向控制阀的组装。

以上通过一次性焊接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钎焊后二次焊接的不良影响,也减少了一次火焰钎焊后的一道酸洗工艺,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由于需要在不同位置同时实施高频焊接,为使保证两个区域的焊接都能达到工艺要求,焊接参数要有一致性。所以针对产品结构的特点,两组焊接线圈环的位置设置很重要,反映到产品结构上,体现在两个焊接区域的相对位置。所以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如定义阀体1的出口接管5侧的外缘端部到接头2的出口接管5侧的外缘端部的轴向距离为h,则3mm≤h≤25mm。如h值过小,焊接线圈环设计较为困难,焊接参数调整困难;如h值过大,则会影响两个焊接区域之间的受热。

为能同时达到两个焊接区域的质量要求,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可对焊接直径相对较大的阀体1/接头2的焊接间隙进行优化,具体为阀体1的配合部有缩口部11,接头2的配合部具有锥面部21,这样阀体1与接头2的配合位置成斜面以便于流体渗透。优选的方案,缩口部11与所述锥面部21之间的夹角b在5°-15°之间。而阀体1开设倒角13可以便于焊料流动。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单向控制阀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