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爆安全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68414发布日期:2019-07-03 03:35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爆安全阀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燃气阀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防爆安全阀。



背景技术:

卡式安全阀也称为旋塞卡式阀门,其主要用于小型燃气灶的进气与出气。

现有的卡式安全阀中一般安装有防暴装置,在阀体内压力过大时用于减小阀体内的压力,使阀体能正常工作,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3627951u的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爆安全阀,包括以下技术特征,其包括阀体、防暴装置、气瓶连接装置、调节装置和阀盖组件,阀体设有进气通道、泄压空、防暴通道、排气孔和排气通道,进气通道两端分别设有气瓶连接装置和调节装置,所述排气孔与进气通道连通,所述阀体顶部设有腔体,泄压孔与腔体和防暴通道连通,阀盖组件设置在腔体顶部等,这种卡式安全阀虽然具有熄火保护功能,当火焰被吹灭后,熄火保护装置能将气源断开,防止气源继续供气,提高了使用时的安全系数,但同时具有以下缺陷,1、防暴结构在阀体中受损的几率较大,经常维修,而这种安全阀的防暴结构较复杂,由于阀体结构本身就很复杂,加上这种复杂的防暴结构,使得防暴结构拆装较麻烦,不便维修;2、这种安全阀的进气端结构同样较复杂,尤其是在进气端安装有燃气瓶与进气端锁紧的锁紧装置,这种装置使得燃气瓶的拆装较麻烦,不便于燃气瓶的更换。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上述调模装置的技术问题,需要设计一种防暴装置和进气端结构简单、易拆装的、便于更换燃气瓶的熄火保护卡式安全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防暴装置和进气端结构简单、易拆装的、便于更换燃气瓶的熄火保护卡式安全阀。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防爆安全阀,包括进气阀体以及与进气阀下端固连的出气阀体,所述进气阀体内具有一开口和一容纳腔,在进气阀体上端设置有将开口封闭的锁气保护盖,在进气阀体下端横向开设有贯穿进气阀体并与容纳腔相通的进气孔,进气孔具有进气端与调节端,在容纳腔内设置有可转动的调节杆且调节杆前端穿过调节端并伸出调节端以外,调节杆后端位于容纳腔内并与进气端相对,在调节杆上设置有内衬套,内衬套上开设有与容纳腔相通的引燃气孔与出气孔,所述出气阀体上设置有出气端与引燃气端且出气端与引燃气端通过出气阀体分别与出气孔和引燃气孔相通,在出气阀体上还设置有能阻断出气孔与出气端相通、引燃气孔与引燃气端相通的自吸式电磁阀,所述进气端设置有与进气端螺纹连接并与容纳腔相通的进气接头,在进气接头与进气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在进气接头的进气口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在进气端内设置有可移动的顶芯,顶芯包括顶帽和顶杆,在顶帽与调节杆后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在进气接头内设置有与进气接头同轴相通的轴套,在轴套与进气接头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所述顶杆位于轴套内,所述顶帽在第一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抵在轴套上并阻断容纳腔与进气接头相通,所述轴套抵在进气接管上,所述进气阀体下端设置有与进气阀体固连并与容纳腔相通的防暴气管,在防暴气管的出气口安装有螺塞,在防暴气管内安装有可移动的活塞,活塞包括塞头与塞杆,所述塞头与防暴气管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所述塞杆贯穿螺塞并伸出螺塞以外,在塞杆上套设有第二复位弹簧且第二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抵在螺塞与塞头上,在进气阀体的侧面还设置有扳机,扳机包括固定部、抵挡部与勾部,所述固定部中部与进气阀体铰接,所述抵挡部与固定部一端垂直固连且抵挡部抵在塞杆上,所述勾部与固定部另一端垂直固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的防暴结构只有包括防暴气管、螺塞、活塞以及活塞与螺塞之间第二复位弹簧,整个防暴结构较简单,易拆装,方便防暴结构的维修,在结构简单的前提下,其能达到与现有防暴结构同样的效果,使用更加方便。

2、本卡式安全阀的进气端结构同样简单,在进气端处安装进气接头,并在接头内设置可移动的顶芯,顶芯与调节杆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在第一复位弹簧的作用下,顶芯将进气端封死,安装燃气瓶时,燃气瓶瓶嘴将顶芯顶开后实现供气,此结构简单,方便燃气瓶拆装以及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顶芯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活塞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扳机的立体图。

图中,100、进气阀体;110、开口、111、锁气保护盖;120、容纳腔;130、进气孔;131、进气端;132、调节端;140、调节杆;141、内衬套;150、进气接头;151、第一密封圈;152、第二密封圈;153、顶芯;153a、顶帽;153b、顶杆;154、第一复位弹簧;155、轴套;156、第三密封圈;160、防暴气管;161、螺塞;162、活塞;162a、塞头;162b、塞杆;163、第四密封圈;164、第二复位弹簧;170、扳机;171、固定部;172、抵挡部;173、勾部;200、出气阀体;210、出气端;220、引燃气端;230、自吸式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防爆安全阀,包括进气阀体100以及与进气阀下端固连的出气阀体200。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阀体100内具有一开口110和一容纳腔120,在进气阀体100上端设置有将开口110封闭的锁气保护盖111,在进气阀体100下端横向开设有贯穿进气阀体100并与容纳腔120相通的进气孔130,进气孔130具有进气端131与调节端132,在容纳腔120内设置有可转动的调节杆140且调节杆140前端穿过调节端132并伸出调节端132以外,调节杆140后端位于容纳腔120内并与进气端131相对,在调节杆140上设置有内衬套141,内衬套141上开设有与容纳腔120相通的引燃气孔与出气孔,所述出气阀体200上设置有出气端210与引燃气端220且出气端210与引燃气端220通过出气阀体200分别与出气孔和引燃气孔相通,在出气阀体200上还设置有能阻断出气孔与出气端210相通、引燃气孔与引燃气端220相通的自吸式电磁阀230,所述进气端131设置有与进气端131螺纹连接并与容纳腔120相通的进气接头150,在进气接头150与进气端131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51,在进气接头150的进气口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152,在进气端131内设置有可移动的顶芯153,如图3所示,顶芯153包括顶帽153a和顶杆154b,在顶帽153a与调节杆140后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155,在进气接头150内设置有与进气接头150同轴相通的轴套156,在轴套156与进气接头150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157,所述顶杆154b位于轴套156内,所述顶帽153a在第一复位弹簧155的作用下抵在轴套156上并阻断容纳腔120与进气接头150相通,所述轴套156抵在进气接管上,所述进气阀体100下端设置有与进气阀体100固连并与容纳腔120相通的防暴气管160,在防暴气管160的出气口处安装有螺塞161,在防暴气管160内安装有可移动的活塞162,如图4所示,活塞162包括塞头162a与塞杆162b,所述塞头162a与防暴气管160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163,所述塞杆162b贯穿螺塞161并伸出螺塞161以外,在塞杆162b上套设有第二复位弹簧164且第二复位弹簧164的两端分别抵在螺塞161与塞头162a上。

本卡式安全阀采用上述结构,其整个防暴结构只有包括防暴气管160、螺塞161、活塞162以及活塞162与螺塞161之间第二复位弹簧164,整个防暴结构较简单,易拆装,方便防暴结构的维修,在结构简单的前提下,其能达到与现有防暴结构同样的效果,使用更加方便,当进气阀体100内气压较大时,防暴结构中的活塞162会在压力下向外移动,同时在瞬间将防暴气管160打开,将进气阀体100内较大的压力通过螺塞161向外排出,压力排出后,在第二复位弹簧164的作用下,活塞162又自动将防暴气管160关闭,以此实现进气阀体100的减压,保证进气阀体100的安全。

在本卡式安全阀具备上述优点的同时,进气阀体100的进气端131结构也同样简单,在进气端131处安装进气接头150,并在接头内设置可移动的顶芯153,顶芯153与调节杆140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155,在第一复位弹簧155的作用下,顶芯153将进气端131封死,安装燃气瓶时,燃气瓶瓶嘴将顶芯153顶开后实现供气,此结构简单,方便燃气瓶拆装以及更换,而且燃气瓶与进气端131连接过紧会使燃气瓶在拆除时的瞬间气压过大,导致气体膨胀,在更换燃气瓶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而本结构在这一点上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进一步的,在进气阀体100的侧面还设置有扳机170,如图5所示,扳机170包括固定部171、抵挡部172与勾部173,所述固定部171中部与进气阀体100铰接,所述抵挡部172与固定部171一端垂直固连且抵挡部172抵在塞杆162b上,所述勾部173与固定部171另一端垂直固连。

通过在进气阀体100上设置扳机170,将活塞162的塞杆162b抵住,当进气阀体100安装在燃气灶内时,扳机170的勾部173可与燃气灶的灶体之间形成较小的间隔,当进气阀体100内压力过大而推动活塞162时,活塞162使扳机170转动且勾部173与燃气灶之间的间隔缩小,在燃气灶的抵挡下,扳机170停止转动,如此能防止活塞162在较大压力下移动过度,导致其与螺塞161撞击并使螺塞161或防暴气管160破损。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