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中漏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8024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中漏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电厂相关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集中漏斗。



背景技术:

DL/T5054-2016《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规范》中要求,放水、放气漏斗的布置位置,应保证不危及设备和人身的安全,避免漏斗反水,操作时能看见工质的流动情况。

目前,《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零件及部件典型设计(2000版)》采用的排水漏斗有5种,一种圆形无盖排水漏斗,一种圆形带盖排水漏斗,两种方形排水漏斗,一种长方形排水漏斗。

使用时,一般中将每一路放气放水管各自连接一个圆形或方形漏斗,或者集中接至一个长方形排水漏斗。

但长方圆形漏斗作为集中漏斗时,只能容纳数根疏水放水管,且敞口面积较大,容易有脏东西落入,且无滤网,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使用不便。若直接在其上方增加盖板,则因为有管插入漏斗中,使得盖板不便于打开;而且该长方圆形漏斗放大尺寸后,对于数十根放气放水管布置时,占用空间过大且不易操作,同时极其不美观。作为另一种弊端,现有的疏水放水管没有经过降速作用而直接进漏斗导致经常发生流体外溅到漏斗以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集中漏斗。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全新的结构,使其便于观察,且占用空间较小。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集中漏斗,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通的导流单元、过滤观察单元和集中出水单元;

所述过滤观察单元包括粗径集水管,粗径集水管的顶部被顶盖封闭;

粗径集水管的下部与变径管连通,变径管内设置有滤网;

其中,所述导流单元与过滤观察单元的侧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顶盖上具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滤网包括一级滤网和二级滤网。

优选的,所述顶盖通过合页铰接于粗径集水管上。

优选的,所述异径管为中空的圆台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导流单元包括竖直设置的疏水放水放气管,疏水放水放气管与倾斜设置的导流降速管的一端连接,导流降速管的另一端与粗径集水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疏水放水放气管与导流降速管连通,导流降速管的管体与导流观察管连接,导流观察管为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疏水放水放气管与导流降速管连通,导流降速管的管体与汇流管连接,汇流管为倾斜设置,且汇流管上设置有观察装置。

优选的,所述疏水放水放气管为多个,每个疏水放水放气管上均安装有一个阀门。

优选的,所述集中出水单元包括细径集水管,细径集水管通过出流管或U型水封与无压放水母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出流管为L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将过滤观察单元作为一级观察机构,将导流单元作为另一级观察机构,实现了在操作阀门时就地观察工质流动。作为更佳的结构,当观察机构为包括了导流单元这个另一极观察机构时,能够在检修时观察滤网堵塞情况。

(2)而且美观整齐,便于集中管理;同时既可以判断有没有管路流水、流动状况如何,也可以从两级观察中判断出具体是哪一根管路的流动状况。

(3)导流降速管的数量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布置,使之在垂直空间内错开,也可以是两侧对称设置,能可避免水流对冲。

本设计可以使得数根、数十根放气放水管采用一个集中漏斗时,可以充分利用厂房空间,方便运行管理、日常操作和检修维护,且兼顾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导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过滤观察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中集中出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中导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2中过滤观察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2中集中出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3中导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3中过滤观察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3中集中出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导流单元1,疏水放水放气管11,阀门12,导流观察管13,导流降速管14,观察装置15,汇流管16;

过滤观察单元2,把手21,顶盖22,合页23,粗径集水管24,变径管25,一级滤网26,二级滤网27;

集中出水单元3,细径集水管31,出流管32,无压放水母管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集中漏斗,其结构如图1-4所示,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通的导流单元1、过滤观察单元2和集中出水单元3;导流单元1与过滤观察单元2的侧部连通。

导流单元1包括多根竖直设置的疏水放水放气管11,每根疏水放水放气管11分别与一根倾斜设置的导流降速管14的一端密闭连接,导流降速管14的另一端均与粗径集水管24的上部连接。疏水放水放气管11上均安装有一个阀门12。导流单元1实现的主要功能是能够观察每一根疏水放水放气管11中的流体流动情况。

单侧疏水放水放气管11的数量n可以由0根到20根,在具体设计时,要使相邻的疏水放水放气管11之间的间距适中,既不应间距过大,又不应间距过小。

导流降速管14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根据动量定理,高处落下的疏水或放水,在导流降速管14处将竖直方向的速度减速,甚至当角度为90度时可以减速为0,竖向的作用力由导流降速管14承受,而在具体设计时导流降速管14和疏水放水放气管11可以方便的在其外部设置支架来固定,其固定方式可采用管道支吊架的常规技术,本专利不详细论述;而根据动能定理,水平方向的速度将在出口处得到增长,但出口以后因流动状态由管流变为渠流,故流速得以降低,从而实现导流、降速的作用。

过滤观察单元2包括粗径集水管24,粗径集水管24通过和合页23与顶盖22铰接,顶盖22用于将粗径集水管24的顶部封闭。粗径集水管24的下部与中空圆台形结构的变径管25连通,变径管25内设置有一级滤网26和二级滤网27。处于方便开启的角度考虑,顶盖22上具有把手21。

过滤观察单元2实现的主要功能是能够过滤、观察并方便地取出滤网上方的杂物,

所述集中出水单元3包括顶部与变径管25密闭连接的细径集水管31,细径集水管31下部通过L型结构的出流管32或U型水封与无压放水母管33连通。集水出流单元实现的主要功能是将介质排出至无压放水母管。

现有技术中,导流单元1和过滤观察单元2的功能在以往的技术手段中都是在同一个部件里完成,疏水放气管没有经过降速作用而直接进漏斗导致经常发生流体外溅到漏斗以外。所以以往的技术手段存在着本文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种种弊端。而本方案中,将其分离,方便观察与清理。另一方面,过滤观察单元2可以作为缓冲容器,具有足够大的水容积,可以有效避免漏斗反水,从而保证了厂房地面的清洁。同时,粗径集水管24的下方为变径管25,变径管25的直径从接口处开始向下变小,则在顶盖打开后,通过过滤观察单元的侧面可以看出,从哪根管路里有水流出,就可以判断是哪根管路在流水。通过过滤观察单元的底部看,可以判断有没有管路在流水,以实现动态观察的目的。

使用时,流体从疏水放水放气管11进入,通过控制阀门12的开度,可以控制流体在疏水放水放气管11内的流速,方便观察。流体从导流降速管14后进入粗径集水管24,然后经两级滤网过滤后流出。过滤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可以通过清理滤网解决。因为疏水放水放气管11有多个,所以可以将不同的疏水放水放气管11调整为不同的流速,以便于进一步观察。当然,当阀门12开度为0时,流速也为0,亦可进行观察。

本实施例中,观察均合并在过滤观察单元中完成,主要用在导流观察管13较少的情况,例如导流观察管13的数量n≤20。

实施例2:一种集中漏斗,其结构如图5-8所示,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通的导流单元1、过滤观察单元2和集中出水单元3;导流单元1与过滤观察单元2的侧部连通。

导流单元1包括多根竖直设置的疏水放水放气管11,每根疏水放水放气管11分别与一根倾斜设置的导流降速管14的一端密闭连接,导流降速管14的另一端与汇流管16连接,汇流管16为倾斜设置,上部为敞口结构,使得流体可以在流经汇流管16的过程中方便观察。汇流管16的末端与粗径集水管24的上部连接。疏水放水放气管11上均安装有一个阀门12。导流单元1实现的主要功能是能够观察每一根疏水放水放气管11中的流体流动情况。同时,又因为汇流管16为倾斜设置,其倾斜角度可调,所以汇流管16与竖直面的夹角越大时,汇流管16内的流体流速越慢。打开顶盖后,通过过滤观察单元的底部看,可以判断有没有管路在流水。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无法通过过滤观察单元的侧面来判断水是从哪根管路里有水流出,所以将汇流管16做成了上部敞口的槽形,通过敞口的部分就可以判断是哪根管路在流水,实现方便观察的目的。

单侧疏水放水放气管11的数量n可以由0根到50根,在具体设计时,要使相邻的疏水放水放气管11之间的间距适中,既不应间距过大,又不应间距过小,以保证位于过滤观察单元2远端的疏水放水放气管11流出的介质不会被位于过滤观察单元2远端的阻挡。

导流降速管14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根据动量定理,高处落下的疏水或放水,在导流降速管14处将竖直方向的速度减速,甚至当角度为90度时可以减速为0,竖向的作用力由导流降速管14承受,而在具体设计时导流降速管14和疏水放水放气管11可以方便的在其外部设置支架来固定,其固定方式可采用管道支吊架的常规技术,本专利不详细论述;而根据动能定理,水平方向的速度将在出口处得到增长,但出口以后因流动状态由管流变为渠流,故流速得以降低,从而实现导流、降速的作用。

汇流管16为上部敞口的槽形管道,上方被削平,被削平的宽度以刚刚能插入疏水放水放气管11为宜,以避免导流降速管14被浸没于汇流管16中的积存介质(如水)中。当阀门12打开时,若有流体流出到导流观察管13,则可在阀门12操作的同时,透过槽形管道的槽形缝隙可以就地观察到流体流动情况,进而判断阀门12的开关及开度。导流观察管13与水平面之间要有大于等于0.003的坡度,以利于排净导流观察管13中的存水。

过滤观察单元2包括粗径集水管24,粗径集水管24通过和合页23与顶盖22铰接,顶盖22用于将粗径集水管24的顶部封闭。粗径集水管24的下部与中空圆台形结构的变径管25连通,变径管25内设置有一级滤网26和二级滤网27。处于方便开启的角度考虑,顶盖22上具有把手21。

过滤观察单元2实现的主要功能是能够过滤、观察并方便地取出滤网上方的杂物。

所述集中出水单元3包括顶部与变径管25密闭连接的细径集水管31,细径集水管31下部通过L型结构的出流管32或U型水封与无压放水母管33连通。集水出流单元实现的主要功能是将介质排出至无压放水母管。

现有技术中,导流单元1和过滤观察单元2的功能在以往的技术手段中都是在同一个部件里完成,疏水放气管没有经过降速作用而直接进漏斗导致经常发生流体外溅到漏斗以外,所以以往的技术手段存在着本文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种种弊端。而本方案中,将其分离,方便观察与清理。另一方面,过滤观察单元2可以作为缓冲容器,具有足够大的水容积,可以有效避免漏斗反水,从而保证了厂房地面的清洁。同时,粗径集水管24的下方为变径管25,变径管25的直径从接口处开始向下变小,使得流体在粗径集水管24中得以暂时储存,以实现动态观察的目的。

使用时,流体从疏水放水放气管11进入,通过控制阀门12的开度,可以控制流体在疏水放水放气管11内的流速,方便观察。流体从导流降速管14后进入粗径集水管24,然后经两级滤网过滤后流出。过滤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可以通过清理滤网解决。因为疏水放水放气管11有多个,所以可以将不同的疏水放水放气管11调整为不同的流速,以便于进一步观察。

实施例3:一种集中漏斗,其结构如图9-12所示,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通的导流单元1、过滤观察单元2和集中出水单元3;导流单元1与过滤观察单元2的侧部连通。

导流单元1包括多根竖直设置的疏水放水放气管11,每根疏水放水放气管11分别与一根倾斜设置的导流降速管14的一端密闭连接,导流降速管14的另一端位于汇流管16内。

汇流管16为倾斜设置,汇流管16的末端与粗径集水管24的上部连接。疏水放水放气管11上均安装有一个阀门12。导流单元实现的主要功能是能够观察每一根疏水放水放气管11中的流体流动情况。又因为汇流管16为倾斜设置,其倾斜角度可调,所以汇流管16与竖直面的夹角越大时,汇流管16内的流体流速越慢。打开顶盖后,通过过滤观察单元的底部看,可以判断有没有管路在流水。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无法通过过滤观察单元的侧面来判断水是从哪根管路里有水流出,所以将在汇流管16上又设置了观察装置,通过观察装置就可以判断是哪根管路在流水。实现方便观察的目的。

单侧疏水放水放气管11的数量n可以由0根到50根,在具体设计时,要使相邻的疏水放水放气管11之间的间距适中,既不应间距过大,又不应间距过小,以保证位于过滤观察单元2远端的疏水放水放气管11流出的介质不会被位于过滤观察单元2远端的阻挡。

导流降速管14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根据动量定理,高处落下的疏水或放水,在导流降速管14处将竖直方向的速度减速,甚至当角度为90度时可以减速为0,竖向的作用力由导流降速管14承受,而在具体设计时导流降速管14和疏水放水放气管11可以方便的在其外部设置支架来固定,其固定方式可采用管道支吊架的常规技术,本专利不详细论述;而根据动能定理,水平方向的速度将在出口处得到增长,但出口以后因流动状态由管流变为渠流,故流速得以降低,从而实现导流、降速的作用。

汇流管16为封闭管道,疏水放水放气管11在汇流管16开孔焊接固定。当阀门12打开时,若有流体流出到汇流管16,则可在阀门2操作的同时,透过观察装置15可以就地观察到流体流动情况,进而判断阀门12的开关及开度。观察装置15由汇流管16上开的观察孔、合页和封闭该孔用的薄钢板组成,薄钢板可以通过合页实现翻转,需要观察时可打开,不需要观察时可关闭,防止平时有杂物、灰尘、雨水(例如室外使用时)等落入汇流管16。汇流管16与水平面之间要有大于等于0.003的坡度,以利于排净汇流管16中的存水。

过滤观察单元2包括粗径集水管24,粗径集水管24通过和合页23与顶盖22铰接,顶盖22用于将粗径集水管24的顶部封闭。粗径集水管24的下部与中空圆台形结构的变径管25连通,变径管25内设置有一级滤网26和二级滤网27。处于方便开启的角度考虑,顶盖22上具有把手21。

过滤观察单元2实现的主要功能是能够过滤、观察并方便地取出滤网上方的杂物,

所述集中出水单元3包括顶部与变径管25密闭连接的细径集水管31,细径集水管31下部通过L型结构的出流管32或U型水封与无压放水母管33连通。集水出流单元实现的主要功能是将介质排出至无压放水母管。

现有技术中,导流单元1和过滤观察单元2的功能在以往的技术手段中都是在同一个部件里完成,疏水放气管没有经过降速作用而直接进漏斗导致经常发生流体外溅到漏斗以外,所以以往的技术手段存在着本文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种种弊端。而本方案中,将其分离,方便观察与清理,若直接在其上方增加盖板,则因为有管插入漏斗中,使得盖板不便于打开。

本方案是把导流降速管从过滤观察单元的侧面接入,而不是像背景技术中所说的疏水放气管从漏斗上方的盖板上插入。依靠从侧面接入的结构特征,使降速功能成为了可能。从侧面接入漏斗,对于实施例1而言,当需要连接的疏水放气管数量足够多时,会对过滤观察单元的高度要求越来越高,检修维护会不方便;而实施例2和3的侧面插入采用了汇流母管,可以对过滤观察单元的高度上要求不高,人员可以方便的打开漏斗顶盖的把手。

另一方面,过滤观察单元2可以作为缓冲容器,具有足够大的水容积,可以有效避免漏斗反水,从而保证了厂房地面的清洁。同时,粗径集水管24的下方为变径管25,变径管25的直径从接口处开始向下变小,使得流体在粗径集水管24中得以暂时储存,以实现动态观察的目的。

使用时,流体从疏水放水放气管11进入,通过控制阀门12的开度,可以控制流体在疏水放水放气管11内的流速,方便观察。流体从导流降速管14后进入粗径集水管24,然后经两级滤网过滤后流出。过滤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可以通过清理滤网解决。因为疏水放水放气管11有多个,所以可以将不同的疏水放水放气管11调整为不同的流速,以便于进一步观察。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未予以详细说明和局部放大呈现的部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