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冻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0137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冻水龙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龙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冻水龙头。



背景技术:

水龙头是水阀的通俗称谓,用来控制水流的大小开关,有节水的功效。水龙头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从老式铸铁工艺发展到电镀旋钮式的,又发展到不锈钢单温单控水龙头、不锈钢双温双控龙头、厨房半自动龙头。

然而现有的水龙头在低温环境下使用时,没有一个很好的防冻效果,水龙头内部容易发现结冰现象,从而导致水龙头在低温环境下不能正常出水,现有的解决办法通常是使用热水进行浇灌,从而融化内部冰块,这种方式过于粗陋,需要消耗大量的热水,造成浪费,且效率低下,为此我们设计一种防冻水龙头,用来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防冻水龙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冻水龙头,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一端设有连接卡扣,所述装置主体的内腔设有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的下端设有出风口,所述装置主体的内腔安装有转换器,所述转换器的外端设有连接端板,所述连接端板通过连接管安装有出水管,且出水管位于装置主体的外侧,所述出水管的外端设有保护套,所述连接端板的一端设有连接卡槽,且连接卡槽的两端均设有卡块,所述连接端板的内腔设有调节装置,所述转换器的内腔设有温度检测仪。

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的内腔设有旋转装置,且旋转装置与连接端板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的内腔设有微型蓄电装置,且装置主体的外端一侧设有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与微型蓄电装置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的内腔设有装置主体的内腔设有控制装置,且装置主体的外端设有控制按钮,所述控制按钮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的一端设有进水连接口,且进水连接口的一端设有连接螺纹,所述连接螺纹的内壁设有密封垫。

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的一端设有保护外壳,且保护外壳的外端设有防滑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通过安装有温度检测仪,实现了水龙头能够对内部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配合内部的温控装置实现了组合式自动温度控制,保证水龙头内部温度的正常化,避免了水龙头内部结冰的情况,同时在外部出水管的外壁设有保护套,可以对水管进行保护的同时二次对温度进行限制,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水龙头的出水效果,该装置通过转换器,实现了水龙头在安装时的对接便利,可以对出水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冻水龙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冻水龙头的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防冻水龙头,包括装置主体6,装置主体6的一端设有连接卡扣4,装置主体6的内腔设有温控装置5,温控装置5的下端设有出风口7,装置主体6的内腔安装有转换器2,转换器2的外端设有连接端板1,连接端板1通过连接管8安装有出水管10,且出水管10位于装置主体6的外侧,出水管10的外端设有保护套9,连接端板1的一端设有连接卡槽12,且连接卡槽12的两端均设有卡块13,连接端板1的内腔设有调节装置11,转换器2的内腔设有温度检测仪3,装置主体6的内腔设有旋转装置,且旋转装置与连接端板1传动连接,装置主体6的内腔设有微型蓄电装置,且装置主体6的外端一侧设有充电接口,充电接口与微型蓄电装置电性连接。装置主体6的内腔设有装置主体6的内腔设有控制装置,且装置主体6的外端设有控制按钮,控制按钮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装置主体6的一端设有进水连接口,且进水连接口的一端设有连接螺纹,连接螺纹的内壁设有密封垫,装置主体6的一端设有保护外壳,且保护外壳的外端设有防滑垫。本实用新型使用简单,安装便捷,方便使用者进行使用,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有一个很好的便利性。

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保证内部的正常温度,便于装置在低温环境下的结冰问题,给使用者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使用环境,同时该装置在使用过程能够有一个很好的操作性,便于使用者进行有效的操作,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便于使用者进行调节,能够自动对装置内部的温度进行调整,具有一个很好的自动性能,使得装置能够有一个很好的低温出水便利,同时也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给使用者带来便利,有效的节约了使用者的时间和精力。

该装置通过外部的控制面板进行控制温控装置的5运行开关,当外界温度过低时,开启开关,温度检测仪3开始对外界温度进行有效的检测,当温度低于零点时,温控装置5开始工作,通过出风口7对内部温度进行调控,在转换器2出水时对温度进行调控,避免水龙头转换器2结冰,水通过出水管10流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