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垂直连接的碳纤维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24284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垂直连接的碳纤维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材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垂直连接的碳纤维管。



背景技术:

碳纤维管用途广泛,在风筝、航空模型飞机、灯用支架、PC设备转轴、蚀刻机、医疗器械、体育器材等机械设备上都有应用。而应用的情形往往不只是一根碳纤维管,而是互相连接的多根碳纤维管。

CN 203500819 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内槽的碳纤维管,包括碳纤维管和胀套,碳纤维管的一端内壁设有键槽,胀套的一端设有连接部,连接部上设有键条,碳纤维管和连接部采用胶连接;通过键条与键槽的配合,阻止胀套的周向运动,增大碳纤维管和胀套的脱落扭矩,有效防止碳纤维管和胀套的周向打滑。

该文献中,虽然涉及碳纤维管的连接技术,即采用胶连与键连接两种方式完成连接,但是连接的客体碳纤维管与连接部,并且碳纤维管与连接部的连接是以同轴包裹的方式实现的。碳纤维管的实际使用情况,除了该文献记载的情形,还包括其他情况,例如碳纤维管与碳纤维管之间以同轴包裹之外的方式连接,这种情形在该文献中并没有记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连接强度高、工艺简单、成本低的垂直连接的碳纤维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垂直连接的碳纤维管,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碳纤维管、第二碳纤维管以及金属接头,金属接头包括接头主体和螺栓;接头主体位于第一碳纤维管内;螺栓的螺杆从接头主体与第二碳纤维管的接触面伸出;第二碳纤维管的管壁设有与螺栓对应的螺纹,并与接头主体通过螺栓连接;接头主体与第一碳纤维管、第二碳纤维管的接触面采用胶连接。

进一步,接头主体与螺栓的头部之间还包括平垫圈和/或弹簧垫圈。

进一步,第二碳纤维管与接头主体的接触面为平面。

进一步,接头主体的形状与第一碳纤维管的截面形状相同,且与第一碳纤维管内壁相切。

进一步,接头主体包括两根以上的螺栓,且螺栓在接头主体与第二碳纤维管的接触面上对称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垂直连接的碳纤维管,采用机械连接和胶连接两种连接方式,具备机械连接的强度,同时胶连接能够进一步弥补机械连接处的缝隙,保证了连接的牢固性与稳定性,且装配时的工艺简单,无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垂直连接的碳纤维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2—图1中的A-A方向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垂直连接的碳纤维管采用的金属接头的示意图;

图4—图3中的B-B方向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碳纤维管、2第二碳纤维管、3金属接头、4接头主体、5螺栓、6平垫圈、7弹簧垫圈、8胶连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和2,一种垂直连接的碳纤维管,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碳纤维管1、第二碳纤维管2以及金属接头3。

参照图3和4,金属接头3包括接头主体4和螺栓5;接头主体4位于第一碳纤维管1内;螺栓5的螺杆从接头主体4与第二碳纤维管2的接触面伸出;第二碳纤维管2的管壁设有与螺栓5对应的螺纹,并与接头主体4通过螺栓5连接;接头主体4与第一碳纤维管1、第二碳纤维管2的接触面采用胶连接。

第二碳纤维管2与第一碳纤维管1的形状均为方形。

接头主体4的形状为方形,且与第一碳纤维管1内壁相切。

接头主体4包括四根螺栓5,四根螺杆从接头主体4与第二碳纤维管2的接触面伸出,且四根螺栓5在接触面上对称分布。

接头主体4与螺栓5的头部之间还包括平垫圈6和弹簧垫圈7。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安装时,将接头主体4的螺栓5对准第二碳纤维管2管壁上的螺纹,在接头主体4与第二碳纤维管2的接触面上涂上胶水,并拧紧螺栓5;随后在第一碳纤维管1的内壁涂上胶水,并套装在接头主体4外。

金属接头3作为第一碳纤维管1和第二碳纤维管2连接的载体,接头主体4以第一碳纤维管1内壁胶连,形成胶连面8,实现与第一碳纤维管1的固定;接头主体4与第二碳纤维管2的接触面形成胶连面8,同时又以螺栓5连接,以两种固定方式,保证接头主体4与第二碳纤维管2连接的牢固。

平垫圈6和弹簧垫圈7用于分散螺栓5的头部拧紧时对接头主体4的压力,保护接头主体4不被螺栓5的头部擦伤。

第二碳纤维管2与第一碳纤维管1的截面形状均为方形,即第二碳纤维管2与接头主体4的接触面为平面,此时胶连面8面积较大,胶连更加牢固。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将第二碳纤维管2与第一碳纤维管1的形状均设为方形,实际上,只需两者的接触面为平面即可达成此效果,及第一碳纤维管1可以是其他任意形状,第二碳纤维管2除了与第一碳纤维管1接触处为平面,其他部分也可以是任意形状。

接头主体4与第一碳纤维管1的截面形状相同,一方面是实现与第二碳纤维管2胶连面8的面积最大;另一方面是为了与第一碳纤维管1内壁相切,实现与第一碳纤维管1内壁胶连面8的面积最大。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主体4的形状与第一碳纤维管1的截面形状均为方形。

接头主体4与第二碳纤维管2采用多根螺栓5连接,将多根螺栓5对称设置,保证其受力的均匀性连接更牢固。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主体4包括四根螺栓5,且四根螺栓5在接触面上对称分布。

以上技术特征的改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文字描述可以理解并实施,故不再另作附图加以说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