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7462发布日期:2018-06-15 23:43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产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水龙头。



背景技术:

水龙头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生活用品,它是水阀的通俗称谓;水龙头的作用在于控制水流量的大小以及水流的通断,并且还有着节水的功效。

结构简单以及功能单一的水龙头很难满足人们更多的日常生活用水需求。因此,需要对水龙头做出更多的功能性设计。例如在一个结构简单的水龙头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功能性水龙头出水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有去油脂装置的多功能水龙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水龙头,包括座体以及设于座体上的分流阀,所述座体的底部分别设有第一直流通道、第二直流通道以及洒水通道,所述分流阀的上端连接有进水管道,所述分流阀的下端分别设有与第一直流通道相连通的第一出水管道以及与洒水通道相连通的第二出水管道,所述座体上设有装有油脂分解物质的容器,所述容器的顶部设有进水口,所述容器的底部设有与第二直流通道相连通的出水口,所述座体上设有罩住容器的且与容器之间形成环形腔室的环形罩,所述分流阀设有与环形腔室相连通的第三出水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阀包括阀体以及横向设于阀体内的阀芯,所述阀芯可相对阀体转动且设有三个转动工位,转动阀芯可控制第一出水管道、第二出水管道以及第三出水管道的通断。

进一步地,所述阀芯的端部连接有调节手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直流通道布置在阀体下方的中央,所述洒水通道呈环状分布在第一直流通道的周边。

进一步地,所述容器顶部的进水口为若干均匀对称分布的弧形槽。

进一步地,所述容器以及环形罩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座体上。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水龙头,自来水经进水管道流入分流阀后包括三路流通。其一路的自来水可直接流出,水流量大;另一路可经洒水通道流出,达到了分散水且节约用水的效果;第三路可经装有油脂分解物质的容器后再流出,使得自来水与油脂分解物质混合,可快速得到具有分解油脂作用的自来水。并且,在第三出水管断开时,容器内的自来水在重力的作用下经出水口流出,使得容器内油脂分解物质与水分离,增加了油脂分解物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多功能水龙头,包括座体10,座体10的左端上方固定安装有内部放有油脂分解物质的容器40以及罩住容器40的环形罩50,环形罩50与容器40之间形成环形腔室60。座体10的右端上方固定安装有分流阀20,分流阀20包括阀体22以及横向设于阀体22内的阀芯21,阀芯21可相对阀体22转动且设有三个转动工位,阀芯21的右端连接有调节手柄70,便于转动阀体22;座体10右端的底部分别布置有位于阀体22下方的第一直流通道11和洒水通道13,座体10的左端布置有位于容器40下方的第二直流通道12。阀体22的上端连接有进水管道30;阀体22的下端分别设有与第一直流通道11相连通的第一出水管道221以及与洒水通道13相连通的第二出水管道222,阀体22的侧部设有与环形腔室60相连通的第三出水管道223。容器40的顶部设有进水口41,容器40的底部设有与第二直流通道12相连通的出水口42。当第三出水管道223断开时,容器40内的自来水在重力的作用下经出水口42流出,使得容器40内油脂分解物质与水分离,增加了油脂分解物质的使用寿命。

由于阀芯21设有三个转动工位,转动阀芯21可控制第一出水管道221、第二出水管道222以及第三出水管道223的通断,每一个转动工位对应只有一条出水管道打开,可根据需求选择设定阀芯21的转动工位。三个转动工位分别对应三条流通道路,其一路的自来水直接经第一直流通道11流出,水流量大,适用于快速放水的情形;另一路经洒水通道13流出,达到了分散水且节约用水的效果;第三路经装有油脂分解物质的容器40后再流出,使得自来水与油脂分解物质混合,可快速得到具有分解油脂作用的自来水。

作为优选,第一直流通道11布置在阀体22的底部中央,洒水通道13呈环状分布在第一直流通道11的周边,这种布置方式可以达到优化结构空间的效果。

作为优选,容器40顶部的进水口41为若干均匀对称分布的弧形槽,有利于自来水比较均匀的流入至容器40内与油脂分解物质混合,有效增强了去油脂的效果。

作为优选,容器40以及环形罩50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座体10上。便于拆装,当不需要去油脂这一功能模块时,可以将环形罩50以及容器40拧下并存放。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