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滤阀及其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51429发布日期:2018-12-12 00:04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超滤阀及其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超滤阀及其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人们用水卫生质量的逐步提高,作为水处理的超滤装置已广泛进入城乡居民家庭和工业用水场所。现有技术中的超滤装置,工作时需要通过管路连接安装五至六个水处理阀,并配以高压水泵、储水箱等部件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方能工作,如进行工作、反洗等工位的水处理作业。存在不足,一是所述系统连接结构复杂,体积庞大,工作场地占用面积较大;二是安装维护操作麻烦;三是用户使用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滤阀及其水处理装置,旨在实现连接结构紧凑,体积小;减少工作场地占用面积,以及便于安装维护和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这种超滤阀,包括阀体芯腔的底面上置有端面对合密封相接的上、下阀片,通过控制杆连接的上阀片的端面沉孔相对下阀片端面上间隔设有的各工位水孔可转位地连通或闭合,还包括下阀片的端面水孔各自经阀体内的流道,对应与阀体的原水孔、净水孔、排污水孔、超滤膜水孔和中心管水孔连通;它是在阀体上设有浓缩水孔和储能水孔,其中,浓缩水孔通过阀体内流道与下阀片的端面浓缩水孔相通;储能水孔通过阀体内流道与下阀片的端面储能水孔连通;当进行工作工位时,阀体原水孔的进水经阀体内流道,通过下阀片的端面原水孔沿上阀片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的端面超滤水孔与阀体的超滤膜水孔连通,阀体的中心管水孔通过下阀片的端面中心水孔沿上阀片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的端面净水孔与阀体的净水孔相通;当进行反洗工位时,阀体储能水孔的进水经阀体内流道,通过下阀片的端面储能水孔沿上阀片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的端面中心水孔与阀体的中心管水孔连通,阀体的超滤膜水孔通过下阀片的端面超滤水孔沿上阀片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的端面排污水孔与阀体的排污水孔相通;当进行储能容器进水工位时,阀体原水孔的进水经阀体内流道,通过下阀片的端面原水孔沿上阀片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的端面超滤水孔与阀体的超滤膜水孔连通,阀体的中心管水孔通过下阀片的端面中心水孔沿上阀片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的端面储能水孔与阀体的储能水孔相通。

优选地,当进行逆向冲洗工位时,阀体原水孔的进水经阀体内流道,通过下阀片的端面原水孔沿上阀片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的浓缩水孔与阀体的浓缩水孔连通,阀体的超滤膜水孔通过下阀片的端面超滤水孔沿上阀片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的端面排污水孔与阀体的排污水孔相通。

优选地,当进行正向冲洗工位时,阀体原水孔的进水经阀体内流道,通过下阀片的端面原水孔沿上阀片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的超滤水孔与阀体的超滤膜水孔连通,阀体的浓缩水孔通过下阀片的端面浓缩水孔沿上阀片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的端面排污水孔与阀体的排污水孔相通。

采用上述超滤阀的水处理装置,可以将所述阀体的储能水孔通过水管连接与储能容器相通;阀体下端连有超滤罐,该超滤罐内腔置有内压超滤膜的上端与阀体的超滤膜水孔相对应,阀体的中心管水孔与超滤罐内腔的中心管相接;超滤罐下端设有浓缩水孔与控制水管相连。

优选地,所述控制水管,是在超滤罐下端的浓缩水孔上连有水管与阀体的浓缩水孔相接。

优选地,所述控制水管,是将阀体的浓缩水孔通过封堵连接密封,在超滤罐下端的浓缩水孔上连有电动阀与水管相接。

采用上述超滤阀的水处理装置,还可以在阀体下端连有流道转换器,阀体的超滤膜水孔通过流道转换器的第一水孔与超滤罐内腔上端的中心管连通;阀体的中心管水孔通过流道转换器的第二水孔,与超滤罐内腔置有的外压超滤膜的上端相对应。

本发明通过采取上述结构,在超滤阀的阀体上分别设有浓缩水孔和储能水孔,并使浓缩水孔通过阀体内流道与下阀片的端面浓缩水孔相通,以及储能水孔通过阀体内流道与下阀片的端面储能水孔连通。通过将超滤阀的有关水孔对应与超滤罐和储能容器相接组成水处理装置,可依次进行工作、反洗、逆向冲洗、正向冲洗和储能容器进水等水处理作业。同现有技术相比,超滤阀及其水处理装置连接结构紧凑,体积小,有效减少了工作场地占用面积;安装维护操作方便;明显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超滤阀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a向上阀片2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图1中b-b向下阀片3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图1中c-c向阀体芯腔底面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图1中d-d向阀体内流道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图5中e-e向逆时针旋转90°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图3中下阀片3的视图。

图8为本发明图2中上阀片2的视图。

图9为本发明图8中f-f向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超滤阀及其水处理装置在工作工位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图10中g-g向上、下阀片端面水孔对合连通的放大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超滤阀及其水处理装置在反洗工位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图12中h-h向上、下阀片端面水孔对合连通的放大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超滤阀及其水处理装置第一种实施方式采用内压超滤膜13在逆向冲洗工位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图14的另一位置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发明图14中i-i向上、下阀片端面水孔对合连通的放大剖视图。

图17为本发明超滤阀及其水处理装置在正向冲洗工位的剖视图。

图18为本发明图17的另一位置的剖视图。

图19为本发明图17中j-j向上、下阀片端面水孔对合连通的放大剖视图。

图20为本发明超滤阀及其水处理装置在储能容器进水工位的剖视图。

图21为本发明图20中k-k向上、下阀片端面水孔对合连通的放大剖视图。

图22为本发明超滤阀及其水处理装置第二种实施方式在正向冲洗工位的剖视图。

图23为本发明图22的另一位置的剖视图。

图24为本发明超滤阀及其水处理装置第三种实施方式,采用外压超滤膜13-1在逆向冲洗工位的剖视图。

图25为本发明图24的另一位置的剖视图。

图26为本发明超滤阀及其水处理装置第四种实施方式,阀体安装流道转换器17在工作工位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详述。应当说明,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不作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具体限定。

实施例一,这种超滤阀(图1-图13所示),包括阀体芯腔的底面上置有端面对合密封相接的上、下阀片2、3,通过控制杆1连接的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相对下阀片3端面上间隔设有的各工位水孔可转位地连通或闭合,还包括下阀片3的端面水孔各自经阀体内的流道,对应与阀体的原水孔7、排污水孔8、净水孔4、超滤膜水孔6和中心管水孔5连通;它是在阀体上设有浓缩水孔9和储能水孔10,其中,浓缩水孔9通过阀体内流道与下阀片3的端面浓缩水孔9-1相通;储能水孔10通过阀体内流道与下阀片3的端面储能水孔10-1连通(图3-图5所示)。

当转动控制杆1带动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相对下阀片3的端面水孔连通,进行工作工位时(图10、图11所示),阀体原水孔7的进水经阀体内流道,通过下阀片3的端面原水孔7-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3的端面超滤水孔6-1与阀体的超滤膜水孔6连通,阀体的中心管水孔5通过下阀片3的端面中心水孔5-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3的端面净水孔4-1与阀体的净水孔4相通。当进行反洗工位时(图12、图13所示),阀体储能水孔10的进水经阀体内流道,通过下阀片3的端面储能水孔10-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3的端面中心水孔5-1与阀体的中心管水孔5连通,阀体的超滤膜水孔6通过下阀片3的端面超滤水孔6-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3的端面排污水孔8-1与阀体的排污水孔8相通。当进行储能容器进水工位时(图20、图21所示),阀体原水孔7的进水经阀体内流道,通过下阀片3的原水孔7-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3的端面超滤水孔6-1与阀体的超滤膜水孔6连通,阀体的中心管水孔5通过下阀片3的端面中心水孔5-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3的端面储能水孔10-1与阀体的储能水孔10相通。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同上述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当进行逆向冲洗工位时(图14-图16所示),阀体原水孔7的进水经阀体内流道,通过下阀片3的端面原水孔7-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3的端面浓缩水孔9-1与阀体的浓缩水孔9连通,阀体的超滤膜水孔6通过下阀片3的端面超滤水孔6-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3的端面排污水孔8-1与阀体的排污水孔8相通。

实施例三,本实施例同上述实施例二不同的是,当进行正向冲洗工位时(图17-图19所示),阀体原水孔7的进水经阀体内流道,通过下阀片3的端面原水孔7-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3的端面超滤水孔6-1与阀体的超滤膜水孔6连通,阀体的浓缩水孔9通过下阀片3的端面浓缩水孔9-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3的端面排污水孔8-1与阀体的排污水孔8相通。

实施例四,采用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任一项所述的超滤阀的水处理装置(图10、图12、图14、图15、图17、图18、图20、图22-图26所示),将所述阀体的储能水孔10通过水管连接与储能容器14相通(图12所示);阀体下端连有超滤罐11,该超滤罐内腔置有内压超滤膜13的上端与阀体的超滤膜水孔6相对应,阀体的中心管水孔5与超滤罐内腔的中心管12相接;超滤罐下端设有浓缩水孔与控制水管相连。所述控制水管,可以是在超滤罐11下端的浓缩水孔9-2上连有水管与阀体的浓缩水孔9相接(图15所示);也可以将阀体的浓缩水孔通过封堵19螺纹连接密封,在超滤罐11下端的浓缩水孔9-2上连有电动阀16与水管相接(图22、图23所示)。

当转动控制杆1带动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相对下阀片3的端面水孔连通,进行工作工位时(图10、图11所示),进入阀体原水孔7的原水经阀体内流道,通过下阀片3的端面原水孔7-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从下阀片3的端面超滤水孔6-1经阀体的超滤膜水孔6,进入超滤罐11内腔的内压超滤膜13中进行超细过滤,超细过滤形成的净化水通过中心管12外圆布满的若干细小微孔进入中心管内腔,并沿中心管内腔从阀体中心管水孔5,经下阀片3的端面中心水孔5-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通过下阀片3的端面净水孔4-1从阀体的净水孔4排出(图10中箭头方向所示)。

当进行反洗工位时(图12、图13所示),由于储能容器14内腔的胶囊15已进入原水外形膨胀,对储能容器14内腔的气体挤压压缩形成压力空气,在所述压力空气的作用下,将胶囊15的进水通过水管经阀体储能水孔10挤压进入阀体内流道,通过下阀片3的端面储能水孔10-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3的端面中心水孔5-1从阀体中心管水孔5进入超滤罐11内腔的中心管12中,通过中心管外圆布满的若干细小微孔进入超滤罐内腔的内压超滤膜13,对内压超滤膜中存积的杂质进行反向冲洗,即反洗。反洗形成的浑浊水通过阀体的超滤膜水孔6,从下阀片3的端面超滤水孔6-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3的端面排污水孔8-1从阀体的排污水孔8排出(图12中箭头方向所示)。

当进行逆向冲洗工位时(图14-图16所示),进入阀体原水孔7的原水经阀体内流道,通过下阀片3的端面原水孔7-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3的端面浓缩水孔9-1通过阀体的浓缩水孔9和水管,从超滤罐11下端的浓缩水孔9-2进入超滤罐内腔的内压超滤膜13中,对内压超滤膜13中存积的杂质进行逆向冲洗,逆向冲洗形成的浑浊水通过阀体的超滤膜水孔6,从下阀片3的端面超滤水孔6-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3的端面排污水孔8-1从阀体的排污水孔8排出(图14、图15中箭头方向所示)。

当进行正向冲洗工位时(图17-图19所示),进入阀体原水孔7的原水经阀体内流道,通过下阀片3的端面原水孔7-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3的端面超滤水孔6-1通过阀体的超滤膜水孔6进入超滤罐11内腔的内压超滤膜13中,对内压超滤膜中存积的杂质进行正向冲洗,正向冲洗形成的浑浊水通过超滤罐11内腔下端的浓缩水孔9-2和水管,进入阀体的浓缩水孔9从下阀片3的端面浓缩水孔9-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3的端面排污水孔8-1从阀体的排污水孔8排出(图17、图18中箭头方向所示)。

当转动控制杆1带动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相对下阀片3的端面水孔连通,进行储能容器进水工位时(图20、图21所示),进入阀体原水孔7的原水经阀体内流道,通过下阀片3的端面原水孔7-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3的端面超滤水孔6-1通过阀体的超滤膜水孔6,进入超滤罐11内腔的内压超滤膜13中,通过中心管12外圆布满的若干细小微孔进入中心管内腔,并沿中心管12内腔经阀体的中心管水孔5,从下阀片的端面中心水孔5-1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从下阀片3的端面储能水孔10-1通过阀体的储能水孔10和水管,向储能容器14内腔的胶囊15中进水,胶囊通过进水使其体积膨胀增大,对储能容器14内腔的气体挤压压缩形成压力空气。当所述压力空气达到设定压力值时,转动控制杆1带动上阀片2转位,关闭下阀片3的端面储能水孔10-1进水,此时胶囊15进水停止(图20中箭头方向所示)。

实施例五(图22、图23所示),本实施例同上述实施例四中的正向冲洗工位不同的是,采用封堵19将阀体的浓缩水孔通过螺纹连接密封。工作中,进入阀体原水孔7的原水经阀体内流道,通过阀体的超滤膜水孔6进入超滤罐11内腔的内压超滤膜13中,对内压超滤膜中存积的杂质进行正向冲洗,正向冲洗形成的浑浊水,通过超滤罐11内腔下端浓缩水孔9-2上连有的电动阀16经水管直接向外排出。

实施例六(图24、图25所示),本实施例同上述实施例四中的逆向冲洗工位不同的是,所采用的超滤膜是外压超滤膜13-1。

实施例七(图26所示),本实施例同上述实施例四中的工作工位不同的是,在阀体下端连有流道转换器17,阀体的超滤膜水孔6通过流道转换器的第一水孔6-2与超滤罐11内腔上端的中心管12连通;阀体的中心管水孔5通过流道转换器17的第二水孔5-2,与超滤罐内腔置有的外压超滤膜13-1的上端相对应。工作中,进入阀体原水孔7的原水经阀体的超滤膜水孔6进入流道转换器17的第一水孔6-2,通过中心管12外圆布满的若干细小微孔进入外压超滤膜13-1中进行超细过滤,超细过滤形成的净化水经外压超滤膜13-1的上端沿流道转换器17的第二水孔5-2,从阀体的中心管水孔5经下阀片3的端面中心水孔沿上阀片2的端面沉孔返流,经下阀片3的端面净水孔从阀体的净水孔4排出(图26中箭头方向所示)。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优选地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显而易见联想到的其它技术特征,还可以替换做出若干种基本相同方式的变型和/或改进,这些变化应当视为等同特征,均属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