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槽内扩式软管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6088发布日期:2018-09-28 18:28阅读:5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流体软管接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沟槽内扩式软管接头。



背景技术:

流体管路是传递流体介质的通道,管路中主要有软管与硬管两种形式将流体输送至其他工作元件中,是整个流体运作系统中很重要的辅助元件之一;管路需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接头来连接成密封通道,供流体通过,形成一个循环系统。

要形成一个循环系统,管道与接头的一端进行组合密封连接,接头的另一端才行与其他接头或者工作元件进行连接;管道与接头的连接方式是流体正常通过的重要形式,必须保证连接地方能够承受所需的压力、良好的通性和密封性。

目前软管与接头的连接方式为扣压式,即用圆形扣压机将套筒向内压缩,从而使软管和芯子在压力的作用下压缩,形成密封并能承受一定的压力,但是这种扣压式连接形式也存在着缺点:

1、套筒被挤压时会变形,套筒的长度会增加,形成延展量,软管在下料切割的时候需要考虑,否则会造成软管总成的长度不准确,与客户要求的长度不符,给装配时造成困难,影响美观性,同时增加生产的难度和工艺的复杂性;

2、芯子在软管的里面,芯尾部的内径要小于软管的内径,流体在流向芯子时,会给芯尾端造成一定的冲击,进而才流进芯子的通道,会造成管路流阻增加;

3、这种接头外套的设计与被使用的软管不需要剥掉外胶(常规软管需要剥外胶),不会产生因剥外胶过长导致的钢丝增强层外漏,钢丝层是高压胶管的增强保护层,起到耐压作用,如果裸露外部会很快锈蚀,导致高压胶管没有抗压能力;

4、在盾构机流体管路系统中,A.B液泡沫管路和泥浆管路中,内扩式接头的设计可以避免泥浆及砂浆在管路的堆积,时间越久会造成软管内孔的通过量越来越小;

比如管路系统的节流。常规流体软管总成的接头为外扣压式接头,扣压后的芯孔直径会小于软管内径5mm~8mm,同时在芯尾部形成台阶会造成泥浆的堆积,时间越久会造成软管内孔的通过量越来越小。

内扩式流体软管总成的接头为内扩式接头,扣压后的芯孔直径≈软管内径,同时在芯尾部没台阶不会造成泥浆的堆积。

从加工工艺的简便性和产品的质量提升方面,需要更好的连接方式将软管与接头良好的连接,提高产品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方便连接、密封性能高、减少软管损伤、使用寿命长的沟槽内扩式软管接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沟槽内扩式软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芯子、套筒和软管,芯子和套筒同轴向设置,芯子自左向右依次为圆筒形的左侧部、圆锥形的中间部和圆筒形的右侧部;中间部左端的外径大于中间部右端的外径,中间部左端的外径等于左侧部的外径,中间部右端的外径等于右侧部的外径;中间部左端的内径大于中间部右端的内径,中间部左端的内径等于左侧部的内径,中间部右端的内径等于右侧部的内径;套筒套在芯子的中间部和右侧部的外部,软管的左端部伸入到套筒内壁与芯子外壁的右侧部之间,套筒的内壁沿轴向方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外环形沟槽,芯子的外壁沿轴向方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内环形沟槽;相邻两个外环形沟槽之间均形成一个外凸棱环,相邻两个内环形沟槽之间均形成一个内凸棱环,外凸棱环、外环形沟槽与软管的外胶压接并形成外防脱密封副,内凸棱环、内环形沟槽与软管的内胶压接并形成内密封副。

所有的外环形沟槽均呈左细右粗的圆锥台结构,内环形沟槽均呈左粗右细的圆锥台结构,内凸棱环和外凸棱环沿轴向方向交错布置。

芯子的左侧部外圆周设有密封环形面和位于密封环形面右侧呈圆环形的定位槽,套筒的左端部固定设置有伸入到定位槽内的定位环。

套筒上开设有若干个内外通透的观察孔,软管的左端部位于最左侧的一个观察孔的左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本实用新型中的芯子、软管和套筒之间紧固并密封连接采用液压式内扩装置,液压式内扩装置包括安装箱,安装箱内设置有液压站和水平向右伸出和收缩的油缸,油缸的活塞杆同轴向向右伸出油缸的缸筒,活塞杆上套设有一个可沿活塞杆滑动的挡板,活塞杆的右端部的外圆周设置有一节外螺纹,外螺纹上螺纹连接有一个内扩模具,内扩模具自左向右依次为圆柱形的导向部、左细右粗呈圆锥形的扩孔部和圆柱形的保压部,扩孔部左端部的外径与导向部的外径相等且稍小于芯子右侧部的内径,芯子右侧部的内径大于活塞杆的外径,扩孔部右端部的外径和保压部的外径小于芯子左侧部的内径。

使用液压式内扩装置进行扩孔密封的过程为:

(1)将芯子由活塞杆的右端套装到活塞杆上;

(2)将内扩模具螺纹连接拧到活塞杆的外螺纹上,挡板向左沿活塞杆滑动到油缸的缸筒左端,拧动内扩模具,导向部伸入到芯子的右侧部内并稍微用力顶压芯子使芯子右端稍微顶压挡板,从而将芯子锁紧;

(3)将套筒预装在芯子上,套筒左端部的定位环卡到芯子外部的定位槽内;

(4)软管的左端部预装在芯子和套筒之间,使软管的左端部位于最左侧的一个观察孔的左侧;

(5)操作液压站,油缸工作,油缸的活塞杆向左移动逐渐缩短,带动内扩模具从芯子的右端向左移动穿过芯子的左侧部和中间部到右侧部,内扩模具的扩孔部将芯子的右侧部和中间部外扩,芯子的右侧部和中间部沿径向方向压缩软管,套筒内壁的外凸棱环、外环形沟槽与软管的外壁压接并形成外防脱密封副,外环形沟槽穿破软管的外胶使软管钢丝增强层形成波浪状变形起到软管受压的时候防止脱头,芯子外壁的内凸棱环、内环形沟槽与软管的内壁压接并形成内密封副。

本实用新型中的所有的外环形沟槽均呈左细右粗的圆锥台结构,内环形沟槽均呈左粗右细的圆锥台结构,内凸棱环和外凸棱环沿轴向方向交错布置。这种结构的设置可为软管受挤压后填充入外环形沟槽和内环形沟槽内,并且避免内凸棱环和外凸棱环内外对应时会将软管剪切导致软管强度降低。

在扩孔过程中通过套筒上设置的小观察孔观察是否内扩到位,当软管通过观察孔向外溢出时表明内扩到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科学,加工工艺流程简便,操作安全,提高了软管总成产品长度的精确度,减少了预装工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密封性,减少了软管接头崩脱、爆炸的几率,进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液压式内扩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沟槽内扩式软管接头,包括芯子1、套筒2和软管3,芯子1和套筒2同轴向设置,芯子1自左向右依次为圆筒形的左侧部4、圆锥形的中间部5和圆筒形的右侧部6;中间部5左端的外径大于中间部5右端的外径,中间部5左端的外径等于左侧部4的外径,中间部5右端的外径等于右侧部6的外径;中间部5左端的内径大于中间部5右端的内径,中间部5左端的内径等于左侧部4的内径,中间部5右端的内径等于右侧部6的内径;套筒2套在芯子1的中间部5和右侧部6的外部,软管3的左端部伸入到套筒2内壁与芯子1外壁的右侧部6之间,套筒2的内壁沿轴向方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外环形沟槽7,芯子1的外壁沿轴向方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内环形沟槽8;相邻两个外环形沟槽7之间均形成一个外凸棱环9,相邻两个内环形沟槽8之间均形成一个内凸棱环10,外凸棱环9、外环形沟槽7与软管3的外胶压接并形成外防脱密封副,内凸棱环10、内环形沟槽8与软管3的内胶压接并形成内密封副。

所有的外环形沟槽7均呈左细右粗的圆锥台结构,内环形沟槽8均呈左粗右细的圆锥台结构,内凸棱环10和外凸棱环9沿轴向方向交错布置。

芯子1的左侧部外圆周设有密封环形面30和位于密封环形面30右侧呈圆环形的定位槽11,套筒2的左端部固定设置有伸入到定位槽11内的定位环12。

套筒2上开设有内外通透的观察孔13,软管3的左端部位于最左侧的一个观察孔13的左侧。

将本实用新型中的芯子1、软管3和套筒2之间紧固并密封连接采用液压式内扩装置,液压式内扩装置包括安装箱14,安装箱14内设置有液压站和水平向右伸出和收缩的油缸15,油缸15的活塞杆16同轴向向右伸出油缸15的缸筒,活塞杆16上套设有一个可沿活塞杆16滑动的挡板17,活塞杆16的右端部的外圆周设置有一节外螺纹,外螺纹上螺纹连接有一个内扩模具18,内扩模具18自左向右依次为圆柱形的导向部、左细右粗呈圆锥形的扩孔部和圆柱形的保压部,扩孔部左端部的外径与导向部的外径相等且稍小于芯子1右侧部6的内径,芯子1右侧部6的内径大于活塞杆16的外径,扩孔部右端部的外径和保压部的外径小于芯子1的左侧部4的内径。

使用液压式内扩装置进行扩孔密封的过程为:

(1)将芯子1由活塞杆16的右端套装到活塞杆16上;

(2)将内扩模具18螺纹连接拧到活塞杆16的外螺纹上,挡板17向左沿活塞杆滑动到油缸15的缸筒左端,拧动内扩模具18,导向部伸入到芯子1的右侧部6内并稍微用力顶压芯子1使芯子1右端稍微顶压挡板17,从而将芯子1锁紧;

(3)将套筒2预装在芯子1上,套筒2左端部的定位环12卡到芯子1外部的定位槽11内;

(4)软管3的左端部预装在芯子1和套筒2之间,使软管3的左端部位于最左侧的一个观察孔13的左侧;

(5)操作液压站,油缸15工作,油缸15的活塞杆向左移动逐渐缩短,带动内扩模具18从芯子1的右端向左移动穿过芯子1的左侧部4和中间部5到右侧部6,内扩模具18的扩孔部将芯子1的右侧部6和中间部5外扩,芯子1的右侧部6和中间部5沿径向方向压缩软管3,套筒2内壁的外凸棱环9、外环形沟槽7与软管3的外壁压接并形成外防脱密封副,外环形沟槽7穿破软管3的外胶使软管钢丝增强层形成波浪状变形起到软管3受压的时候防止脱头,芯子1外壁的内凸棱环10、内环形沟槽8与软管3的内壁压接并形成内密封副。在扩孔过程中通过套筒2上设置的观察孔13观察是否内扩到位,当软管2受到挤压后通过观察孔13向外溢出时表明内扩到位。

本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材料、结构、方向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