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水阀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8658发布日期:2018-07-11 02:28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设备的水龙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水阀芯。



背景技术:

现有混水阀阀芯可控制冷热水的比例和出水大小,具体是通过两个大小不一的柱状体使水流形成回流,水流从大柱状体扇形开口流经小柱状体时,通过平面旋转实现混合冷热水以及冷热水比例,通过调节上面柱状体(动阀芯)的水平位置调节出水量大小。

现有混水阀阀芯虽能控制冷热水比例,但控制精度非常差,产生的问题是用户在平面旋转往左一点太冷,往右一点太热,无法实现更精细的冷热水比例控制,也就无法精确控制水温了。

与本申请同日申请的一种混水阀芯,该阀芯解决了现有阀芯控制混合水控制精度差的问题,但其无法实现控制混合水大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水阀芯,既可以提高冷热水混合比例的精度,进而精确控制水温,给用户提供适宜的水温,又可以控制混合水的大小和开闭合。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混水阀芯,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壁安装有直径相同且均为圆柱体结构的定阀芯和动阀体,所述动阀体位于定阀芯的上表面,并与定阀芯可转动连接,该动阀体上安装有控制动阀体旋转的传动杆;

所述定阀芯轴向上开设有出水通道,所述出水通道的外侧沿定阀芯周向间隔开设有进热水和进冷水的两个进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沿定阀芯背离动阀体的一面至贴合动阀体的一面依次由接水孔、进水转化腔及弧形调节孔组成;

所述动阀体在与定阀芯的叠加面开设有回流凹槽,所述回流凹槽与弧形调节孔可随动阀体的旋转而连通,该回流凹槽与出水通道相通;

所述动阀体轴向上贯穿动阀体安装有控制出水通道与回流凹槽连通面积的控制杆。

本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地,冷水和热水各通过一个进水通道进入回流凹槽内混合,再通过与回流凹槽连通的出水通道将混合水排出,在冷热水混合过程中通过旋转动阀体改变回流凹槽与两个弧形调节孔重合面积实现冷热水混合的比例,而通过控制杆改变回流凹槽与出水通道的连通面积而改变出水通道排水量大小。

突出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进水转化腔使进水水流转化成弧形状,有利于降低动阀体每旋转一度或每旋转相同的距离所增加/减少的进水面积,从而大大提高冷热水比例控制的精度,解决用户对混合水温高要求,而通过控制杆改变混合水流的大小,可用户提供适宜的水流大小,有利于节约水源,降低能耗。

进一步限定,所述回流凹槽为扇形结构,所述出水通道为开设在定阀芯中心的圆形孔,所述控制杆穿过回流凹槽可与出水通道开闭合连通。

优选地,所述控制杆为与出水通道相配合的圆形活塞杆,该控制杆的下端为尖端。

优选地,所述控制杆与出水通道通过螺纹开闭合连通。

进一步限定,所述回流凹槽可转动与弧形调节孔沿回流凹槽弧线局部重叠或全部重叠。

优选地,所述回流凹槽为伞形结构,该回流凹槽包括弧形槽和与弧形槽中心连通的直线槽,所述弧形槽与弧形调节孔相匹配设置;

所述定阀芯中心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出水通道为围绕定阀芯中心开设的弧形孔,所述控制杆穿过直线槽与安装孔带阻力滑动连接。

进一步限定,所述控制杆上设置有与直线槽相配合且易通过混合水的镂空部。

优选地,所述动阀体在与定阀芯的叠加面还开设有与出水通道不连通的减阻凹槽。

优选地,所述接水孔和出水通道的出水端均安装有密封胶垫。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混水阀芯出温水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一种混水阀芯出热水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一种混水阀芯出冷水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定阀芯的仰视图;

图5为图1中动阀芯的仰视图;

图6为图1中回流凹槽与弧形调节孔可完全重合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控制杆与动阀芯第一种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提供的控制杆与动阀芯第二种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3提供的回流凹槽与弧形调节孔可局部重合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4提供的动阀芯的优选方案仰视图;

图11为实施例5提供的控制杆与动阀芯第三种连接方式控制出水通道排水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定阀芯的仰视图;

图13为图11中动阀芯的仰视图;

附图中,1、阀体;2、定阀芯;21、出水通道;221、接水孔;222、进水转化腔;223、弧形调节孔;23、安装孔;3、动阀体;31、回流凹槽;311、弧形槽;312、直线槽;32、减阻凹槽;4、传动杆;5、控制杆;51、镂空部;52、半圆形凹陷;53、外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1:参照图1至图7,一种混水阀芯,包括阀体1,所述阀体1内壁安装有直径相同且均为圆柱体结构的定阀芯2和动阀体3,所述动阀体3位于定阀芯2的上表面,并与定阀芯2可转动连接,该动阀体3上安装有控制动阀体3旋转的传动杆4;

具体地,所述动阀体3和定阀芯2采用不锈钢、铜或陶瓷中的任一材质制成,动阀体3与定阀芯2叠加面通过不溶于水的胶体可转动连接。

所述定阀芯2轴向上开设有出水通道21,所述出水通道21的外侧沿定阀芯2周向间隔开设有进热水和进冷水的两个进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沿定阀芯2背离动阀体3的一面至贴合动阀体3的一面依次由接水孔221、进水转化腔222及弧形调节孔223组成;

具体地,两个进水通道中的一个通过阀壳(图中未示出)与热水管连通,为本申请的混水阀芯提供热水,另一个进水通道通过阀壳(图中未示出)与冷水管连通,为本申请的混水阀芯提供冷水,而出水通道21通过阀壳与温水(混合水)管连通,实现冷热水混合后排入温水管,该部分技术为现有技术,本申请不再赘述。

所述动阀体3在与定阀芯2的叠加面开设有回流凹槽31,所述回流凹槽31与弧形调节孔223可随动阀体3的旋转而连通,该回流凹槽31与出水通道21相通;

具体地,热水和冷水经进水通道进入回流凹槽31混合后,再通过出水通道21排出,在混合的过程中通过旋转动阀体3改变回流凹槽31与两个弧形调节孔223重合面积实现冷热水不同的混合比例,进而控制冷热水的混合精度。

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当回流凹槽31只与进热水的弧形调节孔223重合,温水管排出的均为热水;如图3所示,当回流凹槽31只与进冷水的弧形调节孔223重合,温水管排出的均为冷水;如图1所示,当回流凹槽31既与进热水弧形调节孔223局部重合,又与进冷水弧形调节孔223局部重合,温水管排出则为温水。

所述动阀体3轴向上贯穿动阀体3安装有控制出水通道21与回流凹槽31连通面积的控制杆5。

具体地,在实现冷热水高精度混合的条件下,通过控制杆5改变出水通道21的排水量,有助于满足用户不同用水量的需求,进而节约水资源,降低能耗。

为更合理控制混合水流的大小,本实施例提供第一种控制混合水流大小的方案,具体为,所述回流凹槽31为扇形结构,所述出水通道21为开设在定阀芯2中心的圆形孔,所述控制杆5穿过回流凹槽31可与出水通道21开闭合连通。

更具体地,所述控制杆5为与出水通道21相配合的圆形活塞杆,该控制杆5的下端为尖端。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操作的,当需要增大混合水流时,如图1所示,向上提升控制杆5,使出水通道21与回流凹槽31的接触面积增大,进而提高混合水的出水量,反之,向下按压控制杆5,使出水通道21与回流凹槽31的接触面积减少,出水通道21混合水的排水量减少,当控制杆5与出水通道21闭合时,出水通道21被隔断,无出水。

为提高出水通道21的排水量的控制精度,防止进水通道21水压过大时,控制杆5自动向上移动,可在动阀体3安装控制杆5的通孔内轴向上设置若干半圆形凸起,所述控制杆5轴向上开设与半圆形凸起相配合连接的凹陷52,具体可参照图7,以实现出水通道21排水量按照若干个半圆形凸起设定的档位进行调节,同时也提高了控制杆5与出水通道21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杆4至少为两根,且围绕动阀体3轴向中心线均匀设置,以便于提高传动杆4控制动阀芯3的稳定性能,本实施例中传动杆4优选为两根。

下面具体说明冷热水进水方式,如图6所示,所述回流凹槽31可转动与弧形调节孔223完全重叠,通过改变弧形调节孔223的形状与回流凹槽31的重叠面积,实现回流凹槽31温度可控,当弧形调节孔223弧长与腰线比例越大时,其控制的精度越高。

为保证接水孔221、出水通道21与阀壳内的进水端和出水端连接的密闭性,可在接水孔221和出水通道21的出水端安装有密封胶垫。

本技术方案既可以提高冷热水混合比例的精度,进而精确控制水温,给用户提供适宜的水温,又可以控制混合水的大小,提高了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实施例2:如图8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1类似,其不同点在与,所述控制杆5可与出水通道21通过螺纹开闭合连通。具体地,在动阀体3安装控制杆5的通孔内设置内螺纹,所述控制杆5表面设置与内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53,通过旋转控制杆5改变出水通道21与回流凹槽31的接触面积,进而改变出水通道21的出水量。

与实施例1相比,本技术方案出水通道21流量控制的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便于推广使用。

实施例3:如图9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1类似,其不同点在与,所述回流凹槽31可转动与弧形调节孔223沿回流凹槽31弧线局部重叠。

与实施例1相比,实施例3的优点体现在,实施例1中所描述的弧形调节孔223因宽度过窄,且其横截面为弧形,要求打孔设备必须钻头细,强度高,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定阀芯2的生产成本和施工工艺的难度,实施例3在达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控制精度时,增加了弧形调节孔223的宽度,有助于降低对施工钻头的要求,从而降低定阀芯2的施工难度和成本,便于更进一步的推广使用。

实施例4,参照图10,实施例4与实施例1类似,其不同点在与,所述动阀体3在与定阀芯2的叠加面还开设有与出水通道21不连通的减阻凹槽32。

根据实施例1中的描述,动阀体3与定阀芯2通过不溶于水的胶体可转动连接,在转动过程中动阀体3与定阀芯2接触面越大转动阻力就越大,将动阀体3在与定阀芯2的叠加面不影响动阀体3转动且不与出水通道21不连通的部分开设减阻凹槽32,这样有助于降低动阀体3转动阻力,从而保证传动杆4与动阀芯3连接的稳定性。

实施例5,如图11至图13所示,实施例5与实施1类似,其不同点在与,所述回流凹槽31为伞形结构,该回流凹槽31包括弧形槽311和与弧形槽311中心连通的直线槽312,所述弧形槽311与弧形调节孔223相匹配设置;

所述定阀芯2中心开设有安装孔23,所述出水通道21为围绕定阀芯2中心开设的弧形孔,所述控制杆5穿过直线槽312与安装孔23带阻力滑动连接。

所述控制杆5上设置有与直线槽312相配合且易通过混合水的镂空部51。

本实施例中直线槽312的位置随动阀芯3旋转而发生变化,将出水通道21设置成弧形孔,不管动阀芯3如何旋转,直线槽312始终与出水通道21连通,从而保证了混合水出水通道畅通无阻。

与实施例1相比,本技术方案优点在于,解决了混合水流慢开的问题,实现了流畅的水流大小控制,而不是固定的挡位。控制杆5设置镂空部51,这样可让水流顺利通过,控制杆5上下运动控制水流大小和开关,同时也解决了实施例1因为水流冲击力过大可能造成控制杆5无法闭合的问题,即无法实现出水水流的开关和调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