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5233发布日期:2018-12-14 21:52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阀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芯,特别是指一种由底部进水而由侧壁出水,并供连接至一净水装置的创新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阀芯中的流道在未经重新设计的情况下,而贸然于其前端装设净水装置后,当阀芯关闭其流道而相对于净水装置所产生的反压,以及原水持续作用于净水装置的水压,使得净水装置长时间承受双重压力产生漏水现象。而净水装置通常安装在水槽内部隐密处,导致发现漏水时,情况已经变得相当严重,而若是再装设漏水侦测器恐又会造成消费者不必要的开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阀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阀芯,包括:

一壳体,该壳体为一中空的柱状结构体,且其两端分别定义为一开口端以及一穿置端,壳体的周壁上形成有至少一出水孔;

一底座,该底座装设于壳体上并封闭壳体的开口端,底座包括:一轴向形成于底座中央部位的第一进水流道;

至少一轴向形成于底座上并位于第一进水流道外缘的第二进水流道;以及

一轴向形成于底座上并位于第一进水流道外缘的出水流道;

一固定阀片,固定阀片以液密的方式装设于底座上,且无法相对于底座旋转;固定阀片包括:

一轴向形成于固定阀片中央部位的第一进水流道,固定阀片的第一进水流道与底座的第一进水流道互相连通;

至少一轴向形成于固定阀片上的第二进水流道,固定阀片的至少一第二进水流道与底座的至少一第二进水流道互相连通;以及

至少一轴向形成于固定阀片的出水流道,固定阀片上的出水流道与底座的出水流道互相连通;

一活动阀片,活动阀片以液密的方式旋设于固定阀片上,活动阀片包括:

一连通槽,连通槽形成于活动阀片贴合于固定阀片的一面上,连通槽的第一端与固定阀片的第一进水流道互相连通,而连通槽的第二端选择性地与固定阀片上的至少一出水流道互相连通;以及

一凹槽,凹槽形成活动阀片的侧缘,并选择性地与固定阀片上的至少一第二进水流道互相连通;以及

一操控组件,操控组件组设于活动阀片上,并操控活动阀片相对于固定阀片旋转,操控组件包括:

一盘体,盘体组设卡制于活定阀片异于固定阀片的一面上;盘体形成有一进水流道以及一出水流道,盘体的进水流道与出水流道通过壳体的内部空间互相连通,且盘体的进水流道选择性地透过凹槽与固定阀片上的至少一第二进水流道互相连通;以及

一操控杆,操控杆同心装设于盘体上,并延伸贯穿壳体的穿置端。

本实用新型利用其底座、固定阀片、活动阀片以及操控组件盘体中新颖的流道设计与连通方式,达到使用范围广、延长净水装置的使用寿命、避免净化水掺混原水以及多元使用等实用进步性与较佳产业经济(利用)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底座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底座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固定阀片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固定阀片与活动阀片另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移除壳体与操控组件后的俯视图,此时阀芯处于关闭状态。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此时本实用新型处于第一出水状态。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此时本实用新型处于第二出水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5、6所示,本实用新型阀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阀芯包括一壳体10,壳体10为一中空的柱状结构体,且其两端分别定义为一开口端以及一穿置端;一装设于壳体10上并封闭壳体10开口端的底座20;一以液密方式装设于底座20上的固定阀片30,固定阀片30无法相对于底座20旋转;一以液密方式旋设于固定阀片30上的活动阀片40;一操控组件50,操控组件50的第一端组设于活动阀片40上,并操控活动阀片40相对于固定阀片30旋转,而操控组件50的第二端延伸贯穿壳体10的穿置端。

壳体10的侧周壁上形成有至少一出水孔11,且壳体10的内壁上形成有至少二卡孔12,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壳体10的内壁上形成有三等距排列的卡孔12。

底座20包括一轴向形成于其中央部位的第一进水流道21,第一进水流道21供连接至一原水水源;至少一轴向形成于底座20上并位于第一进水流道21外缘的第二进水流道22,至少一第二进水流道22供连接至一净水装置的一相对应的出水口;一轴向形成于底座20上并位于第一进水流道21外缘的出水流道23,出水流道23供连接至净水装置的进水口。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底座20上轴向形成有两第二进水流道22;底座20的出水流道23设置为圆弧状,且其两端分别往底座20上一相对应的第二进水流道22的方向延伸。请进一步参阅图3、4,为本实用新型底座20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于本较佳实施例中,底座20A出水流道23A包括一弧形槽231且弧形槽231底部中段形成有一出水口232,出水口232供连接至净水装置的进水口。

固定阀片30包括一轴向形成于其中央部位的第一进水流道31,固定阀片30的第一进水流道31与底座20的第一进水流道21互相连通;至少一轴向形成于固定阀片30上的第二进水流道32,固定阀片30的至少一第二进水流道32与底座20的至少一第二进水流道22互相连通;至少一轴向形成于固定阀片30的出水流道33,固定阀片30上的出水流道33与底座20的出水流道23互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固定阀片30上轴向形成有两第二进水流道32,固定阀片30上的每一第二进水流道32与底座20上一相对应的第二进水流道22互相连通。固定阀片30上形成有两出水流道33,固定阀片30的每一出水流道33分别与底座20上的出水流道23互相连通。请参阅图5,固定阀片30贴合于活动阀片40的端面以互相正交的X轴60与Y轴70区分为四象限后,固定阀片30的两出水流道33分为别位于第一象限与第二象限,而固定阀片30的两第二进水流道32分别位于第三象限与第四象限,其中位于第一象限的出水流道33在使用上对应于位于第三象限的第二进水流道32,而位于第二象限的出水流道33在使用上对应于位于第四象限的第二进水流道32。固定阀片30中位于第三、四象限的第二进水流道32分别经由底座20中一相对应的第二进水流道22,并分别与一净水装置(图中未示)的一第一出水口与一第二出水口互相连通。

请进一步参阅图6、7,活动阀片40形成有一连通槽41以及一凹槽42。连通槽41形成于活动阀片40贴合于固定阀片30的一面上,连通槽41的第一端与固定阀片30的第一进水流道31互相连通,而连通槽41的第二端选择性地与固定阀片30上的至少一出水流道33互相连通;凹槽42形成活动阀片40的侧缘,并选择性地与固定阀片30上的至少一第二进水流道32互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活动阀片40上的连通槽41径向设置;当活动阀片40相对于固定阀片30往复旋转时,连通槽41的第二端选择性地与固定阀片30上一相对应的出水流道33互相连通,且凹槽42选择性地与固定阀片30上一相对应的第二进水流道32互相连通。

操控组件50包括一盘体51以及一同心装设于盘体51上的操控杆52,其中操控杆52延伸贯穿壳体10的穿置端,且盘体51组设卡制于活动阀片40异于固定阀片30的另一面上。盘体51形成有一进水流道511以及一出水流道512,盘体51的进水流道511与出水流道512通过壳体10的内部空间互相连通,且盘体51的进水流道511选择性地透过凹槽42与固定阀片30上的至少一第二进水流道32互相连通。请进一步参阅图6,操控组件50的盘体51上进一步装设有一卡制件53,卡制件53的自由端部选择性地卡制于一相对应的卡孔12中,藉以暂时相对于壳体10定位操控组件50。

通过上述结构组成设计,兹就本实用新型的使用作动情形说明如下:如图8所示,当本实用新型处于关闭状态时,活动阀片40连通槽41的第二端为固定阀片30所封闭,因此原水只能经由底座20的第一进水流道21与固定阀片30的第一进水流道31进入活动阀片40的连通槽41为止,无法流出本实用新型进入净水装置,当然无法提供净化水。

请参阅如图9,当用户利用操控组件50沿图8中箭头R1的方向相对于固定阀片30旋动活动阀片40后,卡制件53卡制于一相对应侧边的卡孔12中。连通槽41的第二端与固定阀片30位于第一象限的出水流道33互相连通,且凹槽42则与固定阀片30上位于第三象限的第二进水流道32互相连通;而固定阀片30上,位于第二象限的出水流道33以及位于第四象限的第二进水流道32为活动阀片40所封闭。此时原水会经由底座20的第一进水流道21以及固定阀片30上的第一进水流道31进入活动阀片40的连通槽41中;再经由固定阀片30位于第一象限的出水流道33以及底座20/20A的出水流道23/23A进入净水装置中,而过滤后的净化水则透过净水装置的第一出水口,于流经底座20上一相对应的第二进水流道22与固定阀片30位于第三象限的第二进水流道32后,依序透过活动阀片40上凹槽42与盘体51的进水流道511,进入壳体10的内部空间,最后再利用盘体51的出水流道511与壳体10上的出水孔11送出阀芯之外。

请参阅图10,当用户利用操控组件50沿图8中箭头R2的方向相对于固定阀片30旋动活动阀片40后,卡制件53卡制于一相对应侧边的卡孔12中。活动阀片40连通槽41的第二端与固定阀片30位于第二象限的出水流道33互相连通,且凹槽42则与固定阀片30上位于第四象限的第二进水流道32互相连通;而固定阀片30上,位于第一象限的出水流道33以及位于第三象限的第二进水流道32则为活动阀片40所封闭。此时原水会经由底座20的第一进水流道21以及固定阀片30上的第一进水流道31进入活动阀片40的连通槽41中;再经由固定阀片30位于第二象限的出水流道33以及底座20/20A的出水流道23/23A进入净水装置中,而过滤后的净化水则透过净水装置的第二出水口,于流经底座20上一相对应的第二进水流道22与固定阀片30位于第四象限的第二进水流道32后,依序透过活动阀片40上凹槽42与盘体51的进水流道511,进入壳体10的内部空间,最后再利用盘体51的出水流道512与壳体10上的出水孔11送出阀芯之外。

综上所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阀芯,确实具有如下的优点:

1、使用范围广:本实用新型所有的原水的进、出水流道以及净化水的进水流道设置于底座上,且净化水的出水孔侧向设至于壳体上,因此对操控组件的结构设计上限制较少,令操控组件可搭配各种不同的水龙头型式,做不同的结构设计,扩大阀芯的适用范围。

2、延长净水装置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因独创的流道设计,因此组装完毕后就原水的输送管路而言,位于净水装置的前端,且一般阀芯在设计之初,便已经考虑静压测试、液密测试以及水锤测试等问题,因此当本实用新型处于关闭状态时,可阻绝管路中的水压,延长净水装置中水密构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频率。

3、避免净化水掺混原水:本实用新型的将其关闭档位设置于其两出水档位的间,因此当两个出水档位互换时,必然会先回复到关闭档位,可确实避免净化水掺混原水的现象。

4、多元使用: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底座设置有两(净化水)第二进水流道,且底座上的两第二进水流道又分别连接至净水装置的两出水口,因此可于净水装置中装设两滤芯,例如第一出水口所提供的净化水经单一滤芯,而第二出水口所提供的净化水经两滤芯,如此可依使用者的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出水档位,可延长净水装置中滤芯的使用寿命;再者亦可将两滤芯设置为不同净水功能,再利用独立流道分别连接至第一出水口与第二出水口,同样可利用不同的出水档位使用不同净化等级的净化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