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扭差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1126发布日期:2019-04-24 00:30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扭差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差速器,尤其涉及一种分扭差速器。



背景技术:

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后轮承受较多的载荷,前轮承受相对较少的载荷,现有技术中,已能实现自行车前后轮的差速传动,但无法实现前后轮的分扭传动,不能以最佳或合适的分配比例分配输送给前后轮的动力,造成动力输出的不合理,形成不必要的动力损失,同时造成骑行人员体力的浪费,还会造成自行车轮胎等零部件不必要的损伤。因此,需要一种能输出不同扭矩的分扭差速器,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输出不同扭矩的分扭差速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分扭差速器,其包括设置在轴一上的第一太阳轮和设置在轴二上的第二太阳轮,所述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之间啮合设置有一层以上的伞齿轮,所述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分别与所述伞齿轮的不同层或不同高度相啮合;所述伞齿轮设置在行星轴上,所述轴一和所述轴二同轴心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伞齿轮为双层伞齿轮,所述双层伞齿轮包括上层啮合齿和下层啮合齿,所述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分别与所述上层啮合齿和下层啮合齿相啮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轴一和所述轴二为同一中轴,所述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滚动设置在所述中轴上;所述中轴上还滚动设置有左链轮和右链轮,所述左链轮和右链轮分别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固定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扭差速器还设置有行星架,所述行星架的左侧设置有齿盘,所述齿盘和所述行星架转动设置在所述轴一和所述轴二上,所述行星轴固定在所述行星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差速器的外围设置有遮挡装置。

一种分扭差速器,其包括固定设置在中轴上的行星轴,设置在所述行星轴上的一层以上的伞齿轮,滚动设置在车架上的左链轮及滚动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的右链轮,所述左链轮和右链轮与伞齿轮之间分别设置有变扭组件;

所述变扭组件包括滚动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的第一锥齿圈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锥齿圈上的第二锥齿圈,所述第一锥齿圈和第二锥齿圈与所述伞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锥齿圈和所述第二锥齿圈通过拨合组件分别与所述左链轮和所述右链轮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伞齿轮为双层伞齿轮,所述双层伞齿轮包括上层啮合齿和下层啮合齿,所述上层啮合齿和下层啮合齿分别与所述第一锥齿圈和所述第二锥齿圈啮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拨合组件包括由拨叉拨动的拨盘主体,所述拨盘主体一侧设置有第一拨块和第二拨块,另一侧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滑动设置在左、右链轮上的通孔中,所述第一拨块插拔设置在第一卡槽中,所述第二拨块卡设在第二卡槽中,所述第一卡槽设置在所述第二锥齿圈或第一锥齿圈上,所述第二卡槽设置在所述第一锥齿圈或第二锥齿圈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卡槽设置在所述第一锥齿圈上,所述第二卡槽设置在所述第二锥齿圈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差速器的外围设置有遮挡装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分扭差动器,应用到双驱自行车上时,通过中轴输入动力、带动伞齿轮转动,通过太阳轮与伞齿轮的不同层或不同高度相啮合,在驱动力相同的情况下,力臂不同,从而将不同的扭矩输出给左链轮和右链轮,实现将不同的扭矩输送给自行车的前后轮,实现动力在前后轮的合理分配,减少不必要的动力损失,同时避免前后轮动力的不合理分配造成的自行车各个零部件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分扭差速器的设计理念,也可用作四驱汽车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之间的分扭差速器,通过齿盘输入动力,齿盘和行星架带动行星轴上的伞齿轮转动,伞齿轮的不同层或不同高度分别与不同高度的太阳轮啮合,将不同的扭矩传递给轴一和轴二,然后轴一和轴二将不同的扭矩传递给汽车的前轮和后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伞齿轮为单高层伞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单高层伞齿轮设置有轴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伞齿轮为双层伞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双层伞齿轮设置有轴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伞齿轮为多个伞齿轮a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多个伞齿轮a设置有轴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图9中A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另一种实现分扭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轴一、2第一太阳轮、3轴二、4第二太阳轮、5行星轴、6双层伞齿轮、6-1上层啮合齿、6-2下层啮合齿、7中轴、8左链轮、9右链轮、10行星架、11齿盘、12车架、13第二卡槽、14第一锥齿圈、15第一卡槽、16第二锥齿圈、17拨叉、18拨盘主体、19第二拨块、20第一拨块、21连接杆、22单高层伞齿轮、23伞齿轮a、24伞齿轮b、25内齿圈、26单向齿轮、27外齿圈、28单向齿轮轴、29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3、7所示,一种分扭差速器,其包括设置在轴一1上的第一太阳轮2和设置在轴二3上的第二太阳轮4,所述第一太阳轮2和第二太阳轮4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太阳轮2和第二太阳轮4之间啮合设置有单层、双层或两层以上的伞齿轮,所述第一太阳轮2和第二太阳轮4分别与所述伞齿轮的不同层或不同高度相啮合。所述伞齿轮设置在行星轴5上,伞齿轮与行星轴5之间可设置轴承29也可不设置,所述轴一1和所述轴二3同轴心设置。

本实用新型中,单层、双层或双(两)层以上的伞齿轮,可以是一个单高层伞齿轮22(如图1-2所示),可以是一个伞齿轮上设置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啮合齿来实现双层或多层(如图3-4所示),或者是在行星轴5上连续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伞齿轮a23来实现双层或多层(如图5-6所示),从而实现与不同高度的太阳轮啮合,实现在驱动力相同的情况下啮合力臂不同,实现分扭传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在同一个伞齿轮上,沿其轴向设置两层或双(两)层以上的啮合齿(如图3-4所示),不同层的啮合齿分别与不同高度的太阳轮啮合传动来实现分扭传递。

本实施例中,所述伞齿轮为双层伞齿轮6,所述双层伞齿轮6包括上层啮合齿6-1和下层啮合齿6-2,所述第一太阳轮2和第二太阳轮4分别与所述上层啮合齿6-1和下层啮合齿6-2相啮合。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给出了分扭差速器在自行车上的具体应用,所述轴一1和所述轴二3为同一中轴7,所述第一太阳轮2和第二太阳轮4滚动设置在所述中轴7上。所述中轴7上还滚动设置有左链轮8和右链轮9,所述左链轮8和右链轮9分别与所述第一太阳轮2和第二太阳轮4固定设置。

自行车的脚蹬与中轴7连接,通过蹬动脚蹬带动中轴7转动输入动力,中轴7带动行星轴5转动,设置在行星轴5(本实施例中,行星轴为十字轴)上的双层伞齿轮6通过上层啮合齿6-1和下层啮合齿6-2,分别和不同高度的第一太阳轮2和第二太阳轮4啮合,将不同的扭矩输送给左链轮8和右链轮9,从而将不同的动力传递给自行车的前后轮,在实现差速的同时实现扭矩的合理分配。可根据自行车的实际行驶路况、前后轮实际承受分配的载荷或者其他情况,通过选择、调节或更换左右啮合部与不同层啮合齿的啮合来达到前后轮合适的扭矩传递。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本实施例中的分扭差速器用在四驱汽车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之间,可实现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之间的分扭差速传递。

如图8所示,所述分扭差速器还设置有行星架10,所述行星架10的左侧设置有齿盘11,所述齿盘11和所述行星架10转动设置在所述轴一1和所述轴二3上,所述行星轴5固定在所述行星架10上。

通过齿盘11输入动力,齿盘11和行星架10带动行星轴5上的双层伞齿轮6转动,双层伞齿轮6的上层啮合齿6-1和下层啮合齿6-2,分别通过不同高度的第一太阳轮2和第二太阳轮4将不同的扭矩传递给轴一1和轴二3,然后轴一1和轴二3将不同的扭矩传递给汽车的前轮和后轮,实现不同扭矩的输出。

实施例3

如图9-10所示,一种分扭差速器,其包括固定设置在中轴7上的行星轴5,设置在所述行星轴5上的单层、双层或双(两)层以上的伞齿轮,滚动设置在车架12上的左链轮8及滚动设置在所述车架12上的右链轮9,所述左链轮8和右链轮9与伞齿轮之间分别设置有变扭组件。

所述变扭组件包括滚动设置在所述车架12上的第一锥齿圈14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锥齿圈14上的第二锥齿圈16,所述第一锥齿圈14和第二锥齿圈16与所述伞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锥齿圈14和所述第二锥齿圈16通过拨合组件分别与所述左链轮8和所述右链轮9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伞齿轮为双层伞齿轮6,所述双层伞齿轮6包括上层啮合齿6-1和下层啮合齿6-2,所述上层啮合齿6-1和下层啮合齿6-2分别与所述第一锥齿圈14和所述第二锥齿圈16啮合。

如图10所示,所述拨合组件包括由拨叉17拨动的拨盘主体18,所述拨盘主体18一侧设置有第一拨块20和第二拨块19,另一侧设置有连接杆21,所述连接杆21滑动设置在左、右链轮8、9上的通孔中,所述第一拨块20插拔设置在第一卡槽15中,所述第二拨块19卡设在第二卡槽13中,所述第一卡槽15设置在所述第一锥齿圈14或第二锥齿圈16上,所述第二卡槽13设置在所述第一锥齿圈14或第二锥齿圈上16。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槽15设置在所述第一锥齿圈14上,所述第二卡槽13设置在所述第二锥齿圈16上。

如图10所示,第二拨块19右侧的截面高度大于其左侧,第二卡槽13的形状与其相适配,第一拨块20右侧的截面高度小于其左侧,第一卡槽15的形状与其相适配。卡块高度大的一侧和高度小的一侧的连接处,可以是斜面、垂直面,也可以是齿面或其他不规则的形状(卡槽形状与卡块相适配),主要是为了方便与卡槽接触,方便卡槽带动卡块给卡块施加作用力,从而实现卡槽带动卡块转动(即齿圈通过卡槽和卡块将力传递给链轮)。本实施例中采用斜面。第一卡槽15和第二卡槽13可以是在相应的锥齿圈上开设相应的凹槽,也可以是在相应的锥齿圈表面设置相应的槽孔,本实施例中采用后者,在相应的锥齿圈表面设置相应的槽孔。所述槽孔采用圆槽孔,圆槽孔的孔的形状为梯形,相应的第一卡槽15和第二卡槽13的圆槽孔的大孔端和小孔端相互颠倒,相应的第一拨块20和第二拨块19为与圆槽孔相适配的梯形卡块。

通过拨叉17的拨动,实现左右两侧力臂的改变,从而在驱动力相同的情况下,实现左右两侧的输出扭矩的不同。如图10所示,以右侧拨叉17拨动为例说明扭矩变化情况。当拨叉17向右移动时,推动第一拨块20和第二拨块19右移, 第一拨块20与第一卡槽15(梯形圆槽孔)内壁接触, 而此时的第二拨块19与第二卡槽13(与第一卡槽反向的梯形圆槽孔)内壁不接触,此时,双层伞齿轮6同时带动第一锥齿圈14和第二锥齿圈16转动,但只通过第一锥齿圈14上的第一卡槽15的内壁带动第一拨块20转动,将力传递给第一拨块20,进而传递给右链轮9。当拨叉17向左移动时,推动第一拨块20和第二拨块19左移, 第二拨块19与第二卡槽13内壁接触, 而此时的第一拨块20与第一卡槽15内壁不接触,此时,双层伞齿轮6同时带动第一锥齿圈14和第二锥齿圈16转动,但只通过第二锥齿圈16上的第二卡槽13的内壁带动第二拨块19转动,将力传递给第二拨块19,进而传递给右链轮9。当两侧的拨叉17都向内或都向外拨动时,两侧的输出扭矩相同。当左侧和右侧的拨叉17都向右侧拨时,左侧输出的扭矩大于右侧输出的扭矩;同理,当左侧和右侧的拨叉17都向左侧拨时,右侧输出的扭矩大于左侧输出的扭矩。

所述差速器的外围设置有遮挡装置,遮挡装置使差速器与外界隔离,隔离灰尘、人与差速器的零部件接触等,保障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也使差速器运行时更安全。遮挡装置可以是挡板,也可以是罩壳。

本实用新型除上述实现分扭的实用新型构思外,图11给出了另一种实现分扭差速的构思,一种分扭差速器,其包括固定设置在中轴7上的行星轴5,设置在行星轴5上的伞齿轮b24,滚动设置在车架12上的第一太阳轮2、第二太阳轮4及滚动设置在车架12上的左链轮8和右链轮9,第一太阳轮2和第二太阳轮4与伞齿轮b24相啮合,第一太阳轮2和左链轮8之间、第二太阳轮4和右链轮9之间分别设置变扭组件。

变扭组件包括滚动设置在中轴7上的内齿圈25、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向齿轮26和外齿圈27,内齿圈25与链轮固定,单向齿轮26设置在内齿圈25和外齿圈27之间,分别与内齿圈25和外齿圈27啮合,单向齿轮26设置在单向齿轮轴28上,单向齿轮轴28固定设置在太阳轮上。外齿圈25上设置有抱闸圈或棘轮圈或碟刹片等制动件,在外力作用下可使外齿圈25停止转动。本构思中设置有抱闸圈。动力通过中轴7输入,中轴7带动行星轴5和伞齿轮b24转动,伞齿轮b24带动第一太阳轮2个第二太阳轮4转动,第一太阳轮2和第二太阳轮4通过单向齿轮26带动内、外齿圈转动,将动力传递给左、右链轮。

以图11中左侧的外齿圈27不制动,右侧的的外齿圈27制动或不制动为例说明分扭过程。当右侧的外齿圈27制动时,单向齿轮轴28带动单向齿轮26转动,由于此时驱动力在单向齿轮轴28上,着力点在单向齿轮轴28的轴线上,而阻力在内齿圈25上,着力点在单向齿轮28外表面上,力臂有所不同,所以要求驱动力大于阻力,但整个分扭差速器差速不差扭的使两侧的驱动力始终相同,因此,此时左侧输出扭矩大,右侧输出扭矩小。如果右侧外齿圈27不制动,整个分扭差速器可看做一个整体,此时驱动力等于阻力,左右两侧的输出扭矩相等,也就是说,当左右两侧的外齿圈27都制动或都不制动时,左右两侧输出的扭矩相同,但都制动时两侧的链轮转速变快;当一侧制动另一侧不制动时,制动一侧的处扭矩小于不制动一侧的输出扭矩,以此达到调节扭矩的功效。本构思可用在双驱自行车上,也可用在机动车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