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云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0536发布日期:2019-02-15 19:46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持云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持云台。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成像质量需求的提高,直接手持相机拍摄会带来画面抖动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采用手持云台可大大改善画面抖动的问题。利用手持云台拍摄前需要将相机固定连接至手持云台,这种固定连接方式一般为可拆卸式连接。

现有的固定连接方式多为螺纹连接或对相机进行全包式连接。螺纹式连接存在装卸不够便捷的问题。全包式连接的连接机构体积过大,对相机的遮挡严重;并且,当相机需要通过触摸屏操作时,这种连接方式会明显影响通过手持云台使用相机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持云台,用于搭载拍摄设备,包括:手持部;云台主体,一端连接于所述手持部;固定座,包括座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座体上的固定部,所述座体安装于所述云台主体的另一端;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活动连接;锁紧件,设置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活动部的至少一个上,用于使所述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合拢或分离;当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活动部合拢时,可共同将所述拍摄设备固定,当所述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分离后,可将所述拍摄设备拆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活动部均与所述拍摄设备的至少一个部件的形状部分匹配,当二者合拢时,卡紧所述拍摄设备的至少一个部件,以共同将所述拍摄设备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拍摄设备的至少一个部件为镜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活动部均为弧形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连接为转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活动部的另一端和/或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锁紧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部的另一端为卡勾;所述锁紧件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包括:连杆,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转动连接;锁扣,一端与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为倒勾;所述锁扣的倒勾扣住所述活动部的卡勾,所述锁扣压住所述固定部,使所述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合拢并卡紧所述拍摄设备的至少一个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部的另一端为卡勾;所述锁紧件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包括:套环,与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套环勾住所述活动部的卡勾,使所述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合拢并卡紧所述拍摄设备的至少一个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紧件为按扣组件,包括:公扣和母扣,二者的其中之一固定于所述活动部的另一端,另一个固定于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所述公扣扣入母扣,使所述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合拢并卡紧所述拍摄设备的至少一个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的座体位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云台主体的另一端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的座体包括多个面,所述固定部设置于其中一个面上,所述多个面围成一容置空间,用于容纳所述拍摄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面包括:设置有所述固定部的前面;安装于所述云台主体另一端的侧面;垂直于所述前面与所述侧面的顶面和底面;其中,所述前面由所述侧面延伸至所述固定部,所述顶面和底面由所述侧面分别延伸至所述固定部的两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持部包括:手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连接杆,其一端安装于所述手柄的一端,另一端安装有所述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座体的侧面、顶面或底面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设置有电性连接部,用于与所述拍摄设备电性连接,所述拍摄设备通过所述电性连接部连接所述控制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性连接部包括电性接头、电性触点和/或电性插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和/或所述活动部的内侧设有垫圈。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固定部、活动部和锁紧件的配合,仅需对锁紧件和活动部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方便、快速地安装和拆卸相机,相对于现有技术,手持云台结构简单,对相机遮挡小,更易于用户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手持云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手持云台的活动部和锁紧件的爆炸图。

图3的(a)、(b)、(c)为相机固定于手持云台的三个角度的状态图。

图4的(a)、(b)、(c)为相机从手持云台拆卸的三个角度的状态图。。

【符号说明】

1-云台主体;11-支撑部;12-连接杆;121-水平杆;122-第一竖直杆;123-第二竖直杆;

2-固定座;21-座体;22-固定部;211-前面;212-侧面;213-顶面;214-底面;23-电性连接部;

3-活动部;31-卡勾;

4-锁紧件;41-连杆;42-锁扣;421-倒勾;

5-相机;51-镜头;

6-手持部;61-操作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持云台,用于搭载拍摄设备,包括:手持部;云台主体,一端连接于所述手持部;固定座,包括座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座体上的固定部,所述座体安装于所述云台主体的另一端;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活动连接;锁紧件,设置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活动部的至少一个上,用于使所述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合拢或分离;当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活动部合拢时,可共同将所述拍摄设备固定,当所述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分离后,可将所述拍摄设备拆卸。本实用新型的手持云台可以搭载任何类型的拍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相机、摄像机、移动设备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手持云台,用于搭载拍摄设备,以保证拍摄设备的成像质量。本实施例以相机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手持云台包括:

手持部6,可以是手柄,用于给用户手持。在手持部6上可以设置有操作部61,用户通过操作部61实现对手持云台的操控,以及对其上搭载的拍摄设备的操控。

云台主体1,可以是三轴云台,包括:支撑部11和连接杆12。支撑部11的一端安装于手持部6的一端,并可带动云台主体1相对手持部6绕偏航轴(yaw轴)转动。连接杆12的中间部位安装于支撑部11的另一端。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12是由水平杆121、第一竖直杆122和第二竖直杆123形成的“Z”型杆,在图1的视角中,水平杆12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支撑部11的顶端,使连接杆12可相对于支撑部11绕横滚轴(roll轴)转动。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连接杆12也可以是一段弯杆或其他形式。

固定座2,包括:座体21以及设置于座体21上的固定部22。座体21安装于云台主体1的一端且形成一容置空间,用于容纳相机5。在图1的视角中,座体21与第一竖直杆122的顶端转动连接,底座可相对于云台主体1绕俯仰轴(pitch轴)转动。固定部22可一体形成于座体21上,也可以是与座体21分离并安装于座体21的部件。

活动部3,与固定部22活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固定部22和活动部3均为弧形件,二者之间转动连接。在图1的视角中,活动部3的顶端形成有卡勾31,活动部3的底端与固定部22的底端转动连接,使活动部3可向固定部22靠拢或从固定部22分离。

锁紧件4,设置于固定部22上,用于使活动部3与固定部22合拢或分离。同时参见图2所示,锁紧件4包括:连杆41和锁扣42。连杆41的第一端与固定部22的顶端转动连接。锁扣42的第一端形成有倒勾421,锁扣42的第二端与连杆41的第二端转动连接。

如图2所示,支撑部11可以包括两根支撑杆,连接杆12的第二竖直杆123部分位于两根支撑杆中,且支撑部11的顶端与水平杆121和第二竖直杆123的连接处转动连接,从而实现连接杆12相对支撑部11绕横滚轴(roll轴)转动。其中,第二竖直杆123的下半部分可以包括配重部分,从而手持云台无需再另加配重块,实现体积的减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11也可以只为一根支撑杆,同时第二竖直杆123可以包括两根竖直杆,此时支撑部11位于第二竖直杆123的两个竖直杆中,同样可以实现roll轴转动的功能。

本实施例的手持云台,其三轴从手持部6到固定座2的顺序为偏航轴yaw轴、横滚轴roll轴、俯仰轴pitch轴。可以理解的是,手持云台的三轴顺序也可以为其他顺序,并且,手持云台也可以为两轴云台,本实用新型中并不做限制。

本实施例的手持云台,固定部22和活动部3通过固定相机的镜头51将相机5搭载在手持云台上。具体来说,首先将相机镜头51贴在固定部22内侧,再将锁扣的倒勾421扣住活动部的卡勾31,并将锁扣42压住固定部22。在此过程中锁扣42带动活动部3向固定部22合拢,使活动部3内侧也贴住镜头51。由于固定部22和活动部3均为弧形件,即二者与镜头51的形状部分匹配,当活动部3与固定部22合拢后,会将镜头51卡紧从而共同将相机5固定,图3(a)、(b)、(c)显示了相机5固定于手持云台的状态。当需要将相机5拆下时,将锁扣42从固定部22掰起,使锁扣的倒勾421与活动部的卡勾31脱钩,活动部3从固定部22分离,以将相机镜头51松开,从而将相机5取下,图4(a)、(b)、(c)显示了相机5从手持云台拆下的状态。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的手持云台,通过固定部22、活动部3和锁紧件4的配合,仅需对锁紧件和活动部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方便、快速地安装和拆卸相机,相对于现有技术,手持云台操作更加简便和快捷。

以上只是示例性描述,本实施例并不限于此。活动部3与固定部22还可以通过卡紧相机5的其他部件以将相机5固定,这种情况下,活动部3与固定部22应与相机5的该其他部件的形状部分匹配。另外,锁紧件4也可以不设置于固定部22,而是设置于活动部3上。即连杆41的第一端与活动部3的顶端转动连接,锁扣42的第一端形成有倒勾421,第二端与连杆41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固定部22的顶端形成有卡勾31。与锁紧件4设置于固定部22类似,其同样可以实现相机5的固定与拆卸。

本实施例的固定部22和活动部3应采用硬质材料,例如硬塑料、金属等,优选采用硬塑料,这样可以减轻手持云台的重量和成本。进一步地,固定部22的内侧可以设有垫圈,活动部3的内侧也可以设有垫圈,垫圈采用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当固定部22和活动部3卡紧相机镜头51时,镜头51与垫圈直接接触,垫圈可增大与镜头51之间的摩擦力,可更加牢固地将镜头51固定。另外,垫圈还可避免对镜头51的磨损,起到保护镜头51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座体21形成的容置空间用于容纳相机5,因此座体21的形状应与相机5的形状相匹配。座体21一般包括多个面,由多个面围成容置空间,固定部22设置于其中一个面上。如在图1至图4中,座体21包括:前面211、侧面212以及顶面213与底面214,这些面围成一容置空间。前面211设置有固定部22,侧面212安装于第一竖直杆122的顶端,顶面213与底面214垂直于前面211与侧面212。

本实施例的座体21位于固定部22与第一竖直杆122的顶端之间,即座体的前面211由侧面212延伸至固定部22,座体的顶面213和底面214由侧面212分别延伸至固定部22的顶端和底端。本实施例的座体21的体积小、结构简单。当相机5固定于座体21上,座体21仅覆盖相机5的一小部分,即只有镜头51至贴近底座侧面212的一侧被座体21覆盖,其他部分均暴露于外界,座体21对相机5只有少部分遮挡,提高了使用便捷性。

如图1至图4所示,手持部6内部设置有控制器,表面设置有操作部61,该操作部61例如可以是按钮,也可以是触控操作界面,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固定座座体的侧面212设置有电性连接部23,相机5设置有对应的接口。当相机5固定于座体21时,电性连接部23插入相机5的接口,相机5通过电性连接部23及云台主体1的内部走线与手柄11的控制器电性连接。用户通过操作部61对相机5进行控制,控制器响应于操作部61的动作,向相机5发送控制指令,控制相机5完成拍摄。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相机5可以不通过电性连接部23完成与手持云台的连接,而通过无线通信,例如WiFi、蓝牙、NFC等方式完成与手持云台的通信连接。此时,相机5和手持云台11中均包括无线通信模块,此时用户通过操作部61对相机5进行控制,控制器响应于操作部61的动作,通过无线通信连接向相机5发送控制指令,控制相机5完成拍摄。

电性连接部23不仅可以设置于座体的侧面212,还可以设置于座体的顶面213或底面214。电性连接部23一般采用公头连接器,形式不限,例如可以采用电性接头、电性触点、电性插槽等。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手持云台,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不再赘述,以下仅重点描述其不同于上述实施例的特征。

本实施例活动部3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锁紧件4的结构有所不同。锁紧件包括:套环,套环与固定部22的顶端转动连接。套环可以套住活动部的卡勾31,使活动部3与固定部22合拢并卡紧相机镜头51。

安装相机5时,先将相机镜头51贴在固定部22内侧,活动部3向固定部22合拢,使活动部3内侧也贴住镜头51,再将套环套住活动部的卡勾31,使活动部3与固定部22将镜头51卡紧从而共同将相机5固定。

与上述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的手持云台,通过固定部22、活动部3和套环的配合,仅需对套环和活动部3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方便、快速地安装和拆卸相机5,相对于现有技术,手持云台操作更加简便和快捷。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手持云台,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不再赘述,以下仅重点描述其不同于上述实施例的特征。

本实施例活动部3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锁紧件4的结构有所不同。锁紧件采用按扣组件,包括:公扣和母扣,二者的其中之一固定于活动部3的顶端,另一个固定于固定部22的顶端。

安装相机5时,先将相机镜头51贴在固定部22内侧,活动部3向固定部22合拢,使活动部3内侧也贴住镜头51,再将公扣扣入母扣,使活动部3与固定部22将镜头51卡紧从而共同将相机5固定。

与上述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的手持云台,通过固定部22、活动部3和按扣组件的配合,仅需对按扣组件和活动部3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方便、快速地安装和拆卸相机,相对于现有技术,手持云台操作更加简便和快捷。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有了清楚的认识。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用词,以修饰相应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味着该元件有任何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元件与另一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该些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元件能做出清楚区分。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可能导致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