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整式的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49074发布日期:2019-06-29 01:18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整式的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具体的是涉及一种可调整式的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目前建筑施工混凝土泵管的固定大多是凭经验,采用木方、橡胶垫、钢管脚手架等作为固定泵管支架的材料,搭设随意。由于每个企业对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和安全文明施工要求不同,造成了各种各样的混凝土泵管固定措施,目前传统固定措施存在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及安全隐患,并不具有规范性。为确保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同时保证施工作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为施工作业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采用定型化的混凝土泵管固定施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虽然存在有解决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但该种传统设计结构的泵管固定装置仍然存在着一是结构复杂,安装拆除工作繁琐,结构上的设计较为固定,不能根据实际使用过程中所需要的高度或是与安装面所需要的距离进行调整,二是由于固定结构的各个组成部件之间是分体式的结构,目前施工现场也会存在一些素质低下的人,因此存在着一旦锁紧件或者是紧固件发生松动后就会存在被其他人员将其该部件拿去用于其他的建筑物上,导致整个固定装置失去固定功能,导致安全隐患时有发生。

因此,需研制一种实用性较强以及工作可靠性较高的可调整式的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关键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诸多缺陷与不足,本实用新型对此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可重复利用,安装高度可调,成本低,安全稳固,即能保障建筑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混泥土泵送过程中的稳定性、安全性,达到安全运行的同时又大大提升了现场的文明施工形象,同时还能保证混泥土泵管结构的完整度的同时也杜绝了部分人员将其零部件拿去其它地方进行使用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发明目的是能够实现有效地解决了建筑施工时混凝土泵管固定难的技术难题,达到了施工中对混凝土泵管有效固定的目的,确保了混凝土泵送的安全运行与管理,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与综合效益,保障了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

为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整式的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是通过采用下列的设计结构以及采用下列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整式的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的改进,该装置包括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的一端活动连接可调支撑底座(2),可调支撑底座(2)通过螺栓组件与建筑物连接;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的另一端连接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包括泵管限位件(3)和泵管卡合件(4),泵管卡合件(4)的固定端通过轴与泵管限位件(3)的一端相连接;泵管卡合件(4)的自由端通过固定件(5)与泵管限位件(3)的另一端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改进,所述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整体为钢制的圆柱体构件,在该圆柱体构件的外壁同体设有螺纹段(11),螺纹段(11)为深螺纹或者是浅螺纹;所述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与可调支撑底座(2)之间为内外螺纹旋紧可拆卸式安装。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调支撑底座(2)整体为钢制的T型构件,该T型构件包括安装件(21)和连接件(22),其中,在安装件(21)上设置有连接件(22),连接件(22)整体为内部中空的钢制圆柱体构件,在该圆柱体构件的内部设有内螺纹段(221),内螺纹段(221)与螺纹段(11)相吻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件(21)与所述连接件(22)之间为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安装件(21)整体为钢制的长方体构件,在该长方体构件的两端对称开设有固定孔(211);在连接件(22)的上端任意一侧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孔(222),限位孔(222)内设有紧固件(6),紧固件(6)用于使连接件(22)与安装件(21)牢靠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又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孔(211)为螺栓孔,螺栓孔贯通安装件(21)的正反面;所述限位孔(222)为螺栓孔,螺栓孔贯通连接件(22)一侧外壁的正反面;所述紧固件(6)为六角螺栓或者是平头螺栓。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泵管限位件(3)整体为钢制的倒几字形或者是倒Ω字形结构;该倒几字形或者是倒Ω字形结构的泵管限位件(3)的下端与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固定连接;上端与泵管卡合件(4)连接,泵管卡合件(4)与泵管限位件(3)之间构成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在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上还设置有与之相吻配的防护垫(7),防护垫(7)为两个,两个防护垫(7)构成上下对称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再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连接为焊接连接或者是直接加工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泵管卡合件(4)整体为钢制的几字形或者是Ω字形结构;所述防护垫(7)为橡胶防护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又再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件(5)为磁铁,该磁铁为扁平细长的强力磁铁,该强力磁铁设置于泵管限位件(3)的上端面上或者是设置于泵管卡合件(4)的下端面上,该强力磁铁固定设置于预先开设于泵管限位件(3)或是泵管卡合件(4)上的一固定凹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又再更加进一步改进,在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可调支撑底座(2)、泵管限位件(3)和泵管卡合件(4)以及固定件(5)的外表面均喷涂有油漆或者是防锈层,防锈层包括环氧富锌底漆和氯化橡胶面漆。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还更加进一步改进,在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可调支撑底座(2)、泵管限位件(3)和泵管卡合件(4)的外表面上涂刷有黄色油漆,使其不易生锈腐蚀,延长使用寿命;在固定件(5)的外表面上涂刷有蓝红相搭的油漆;所述防锈层还包括位于环氧富锌底漆和氯化橡胶面漆之间的环氧云铁中间漆。

工作原理是:上述设计结构的一种可调整式的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在进行使用之前,需要将其进行安装作为备用。

安装时,根据实际施工过程中的要求或需要,操作人员首先将其可调支撑底座(2)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组件将其牢靠的固定在水平建筑物(9)或者是竖向建筑物(10)上,随后,操作人员将其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的下端插拔式的套设至可调支撑底座(2)内,并通过内外螺纹进行旋紧固定,在该实施操作过程中,可根据混凝土泵管(8)的安装高度或者是安装间距可以通过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在可调支撑底座(2)内的上下内外螺纹旋紧的方式对其进行高低度或者是远近间隔距离的调整,调整至合适的安装位置时,将其进行旋紧固定牢靠即可。

使用时,操作人员只需通过设置于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上端的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来进行固定混凝土泵管(8)即可,固定时,操作人员首先将其泵管卡合件(4)抬起,使其该泵管卡合件(4)的自由端与泵管限位件(3)之间为分离状态,随后,将其预先已经设置好的与泵管限位件(3)形状大小相吻配的防护垫(7)预先放置于泵管限位件(3)上,随即再将混凝土泵管(8)的一侧或者是一端外壁固定在该泵管限位件(3)内,随后操作人员再将另外一个防护垫(7)放置于泵管卡合件(4)上并将其位置调整至合适位置上,最后将其该泵管卡合件(4)的自由端进行盖合即可,盖合的过程中,由于在泵管卡合件(4)上设置有固定件(5),固定件(5)为磁铁,因此,通过该磁铁即可将其泵管卡合件(4)的自由端紧密的吸附设置于泵管限位件(3)上,使其形成一整体,构成完整结构的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从而该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就可完成将混凝土泵管(8)进行稳定、安全可靠地将其进行安装固定。

在上述的整个实施操作过程中,混凝土泵管定型化固定结构的受力影响因素较多,项目部在进行安装施工前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和以往的施工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混凝土泵管(8)在出输送泵位置及弯道位置泵送过程中受力最为集中,安装过程中应重点加固,且缩短布设间距及在弯管两头连续布设,保证施工混凝土泵送过程中的稳定性、安全性,因此,在,混凝土泵管定型化固定结构安装过程中,根据混凝土泵管(8)铺设位置及可调支撑底座(2)的固定孔(211)的位置在水平结构、竖向结构上钻孔,并采用Φ18的膨胀螺栓将其穿过可调支撑底座(2)上开设的固定孔(211)后实现与水平、竖向结构进行牢定连接,在混凝土泵管定型化固定结构上安装泵管时,用该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将混凝土泵管(8)固定在支柱上,混凝土泵管(8)与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之间由于加设防护垫(7)进行固定,因此,最大限度的增大了混凝土泵管(8)与固定结构的握裹力。

最后,在上述的整个安装实施操作过程中,应该进行注意的是,第一,混凝土泵管定型化固定结构在安装前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管线进行优化,少用弯管,缩短路线;第二,安装前必须根据施工方案和设计要求,检查混凝土泵管固定结构的焊接质量和螺栓的数量,符合要求后方可安装使用,第三,安装过程中,对于要求重点加固部位如泵机口、弯管位置,可采取先安装固定在浇筑混凝土墩子双重加固的办法。对于不能浇筑混凝土墩子的竖向结构位置,可调支撑底座(2)处采用膨胀螺栓进行牢靠固定,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之间通过磁铁进行紧密吸附安装,在该实施过程中,由于采用了磁铁进行安装,因此在时间上实现了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传统的采用螺栓组件进行安装时带来的时间成本以及拆除时的时间以及劳动力成本;第四,固定混凝土泵管(8)时,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与泵管间加设防护垫(7),从而实现减少混凝土泵管(8)与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之间的刚性摩擦损坏,又可增大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与混凝土泵管(8)间的握裹力,增加稳固性;第五,混凝土泵管定型化固定结构设置间距不宜过大,应根据现场结构实际情况每层或隔层布设;同时,建筑物与混凝土泵管(8)之间的安装间距或者是安装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第六,在使用过程中还需定期对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及可调支撑底座(2)上的螺栓组件进行检查,看有无松动失效情况。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为确保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的同时也保证施工作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并为项目实现安全文明标准化落实打基础,金马片区回迁安置房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定型化混凝土泵管固定施工技术,将混凝土输送过程中产生的力通过定型化泵管固定结构传递给竖向结构,让竖向结构来承担所有动力,且结构合理,可重复利用,成本低,安全稳固,即能保障建筑施工设备的安全运行,又大大提升了现场的文明施工形象,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有效地解决了建筑施工时混凝土泵管固定难的技术难题,达到了施工中对混凝土泵管有效固定的目的,确保了混凝土泵送的安全运行与管理,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与综合效益,保障了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

同时,该固定装置设置为内外螺纹旋紧安装的结构,有效的实现泵管在进行安装过程中高度距离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调整,满足适用于混凝土泵管的水平、竖直及一定坡度的安装,有效的控制该装置与建筑物表面直接的合理安装距离,且安装拆卸快速方便,解决传统需要采用多个螺栓组件进行安装所带来的时间成本,也杜绝了部分人员将其零部件拿去其它地方进行使用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之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之二;

其中,图中标号:1—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1—螺纹段;

2—可调支撑底座,21—安装件,211—固定孔,22—连接件,221—内螺纹段,222—限位孔;

3—泵管限位件;

4—泵管卡合件;

5—固定件;

6—紧固件;

7—防护垫;

8—混凝土泵管;

9—水平建筑物;

10—竖向建筑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造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更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说明书附图1至说明书附图4所示的一种可调整式的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该装置包括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的一端活动连接可调支撑底座2,可调支撑底座2通过螺栓组件与建筑物连接;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的另一端连接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包括泵管限位件3和泵管卡合件4,泵管卡合件4的固定端通过轴与泵管限位件3的一端相连接;泵管卡合件4的自由端通过固定件5与泵管限位件3的另一端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建筑物包括水平建筑物9竖向建筑物10。

进一步的,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整体为钢制的圆柱体构件,在该圆柱体构件的外壁同体设有螺纹段11,螺纹段11为深螺纹或者是浅螺纹;所述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与可调支撑底座2之间为内外螺纹旋紧可拆卸式安装。

进一步的,可调支撑底座2整体为钢制的T型构件,该T型构件包括安装件21和连接件22,其中,在安装件21上设置有连接件22,连接件22整体为内部中空的钢制圆柱体构件,在该圆柱体构件的内部设有内螺纹段221,内螺纹段221与螺纹段11相吻配。

具体的,安装件21与连接件22之间为固定连接,其中,安装件21整体为钢制的长方体构件,在该长方体构件的两端对称开设有固定孔211;在连接件22的上端任意一侧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孔222,限位孔222内设有紧固件6,紧固件6用于使连接件22与安装件21牢靠连接。

具体的,固定孔211为螺栓孔,螺栓孔贯通安装件21的正反面;限位孔222为螺栓孔,螺栓孔贯通连接件22一侧外壁的正反面;紧固件6为六角螺栓或者是平头螺栓。

进一步的,泵管限位件3整体为钢制的倒几字形或者是倒Ω字形结构;该倒几字形或者是倒Ω字形结构的泵管限位件3的下端与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固定连接;上端与泵管卡合件4连接,泵管卡合件4与泵管限位件3之间构成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在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上还设置有与之相吻配的防护垫7,防护垫7为两个,两个防护垫7构成上下对称结构。

具体的,固定连接为焊接连接或者是直接加工为一体成型结构;泵管卡合件4整体为钢制的几字形或者是Ω字形结构;防护垫7为橡胶防护垫。

进一步的,固定件5为磁铁,该磁铁为扁平细长的强力磁铁,该强力磁铁设置于泵管限位件3的上端面上或者是设置于泵管卡合件4的下端面上,该强力磁铁固定设置于预先开设于泵管限位件3或是泵管卡合件4上的一固定凹槽内。

进一步的,在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可调支撑底座2、泵管限位件3和泵管卡合件4以及固定件5的外表面均喷涂有油漆或者是防锈层,防锈层包括环氧富锌底漆和氯化橡胶面漆。

具体的,在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可调支撑底座2、泵管限位件3和泵管卡合件4的外表面上涂刷有黄色油漆,使其不易生锈腐蚀,延长使用寿命;在固定件5的外表面上涂刷有蓝红相搭的油漆;所述防锈层还包括位于环氧富锌底漆和氯化橡胶面漆之间的环氧云铁中间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是:

上述设计结构的一种可调整式的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在进行使用之前,需要将其进行安装作为备用。

安装时,根据实际施工过程中的要求或需要,操作人员首先将其可调支撑底座2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组件将其牢靠的固定在水平建筑物9或者是竖向建筑物10上,随后,操作人员将其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的下端插拔式的套设至可调支撑底座2内,并通过内外螺纹进行旋紧固定,在该实施操作过程中,可根据混凝土泵管8的安装高度或者是安装间距可以通过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在可调支撑底座2内的上下内外螺纹旋紧的方式对其进行高低度或者是远近间隔距离的调整,调整至合适的安装位置时,将其进行旋紧固定牢靠即可。

使用时,操作人员只需通过设置于混凝土泵管支撑件1上端的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来进行固定混凝土泵管8即可,固定时,操作人员首先将其泵管卡合件4抬起,使其该泵管卡合件4的自由端与泵管限位件3之间为分离状态,随后,将其预先已经设置好的与泵管限位件3形状大小相吻配的防护垫7预先放置于泵管限位件3上,随即再将混凝土泵管8的一侧或者是一端外壁固定在该泵管限位件3内,随后操作人员再将另外一个防护垫7放置于泵管卡合件4上并将其位置调整至合适位置上,最后将其该泵管卡合件4的自由端进行盖合即可,盖合的过程中,由于在泵管卡合件4上设置有固定件5,固定件5为磁铁,因此,通过该磁铁即可将其泵管卡合件4的自由端紧密的吸附设置于泵管限位件3上,使其形成一整体,构成完整结构的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从而该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就可完成将混凝土泵管8进行稳定、安全可靠地将其进行安装固定。

在上述的整个实施操作过程中,混凝土泵管定型化固定结构的受力影响因素较多,项目部在进行安装施工前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和以往的施工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混凝土泵管8在出输送泵位置及弯道位置泵送过程中受力最为集中,安装过程中应重点加固,且缩短布设间距及在弯管两头连续布设,保证施工混凝土泵送过程中的稳定性、安全性,因此,在,混凝土泵管定型化固定结构安装过程中,根据混凝土泵管8铺设位置及可调支撑底座2的固定孔211的位置在水平结构、竖向结构上钻孔,并采用Φ18的膨胀螺栓将其穿过可调支撑底座2上开设的固定孔211后实现与水平、竖向结构进行牢定连接,在混凝土泵管定型化固定结构上安装泵管时,用该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将混凝土泵管8固定在支柱上,混凝土泵管8与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之间由于加设防护垫7进行固定,因此,最大限度的增大了混凝土泵管8与固定结构的握裹力。

最后,在上述的整个安装实施操作过程中,应该进行注意的是,第一,混凝土泵管定型化固定结构在安装前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管线进行优化,少用弯管,缩短路线;第二,安装前必须根据施工方案和设计要求,检查混凝土泵管固定结构的焊接质量和螺栓的数量,符合要求后方可安装使用,第三,安装过程中,对于要求重点加固部位如泵机口、弯管位置,可采取先安装固定在浇筑混凝土墩子双重加固的办法。对于不能浇筑混凝土墩子的竖向结构位置,可调支撑底座2处采用膨胀螺栓进行牢靠固定,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之间通过磁铁进行紧密吸附安装,在该实施过程中,由于采用了磁铁进行安装,因此在时间上实现了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传统的采用螺栓组件进行安装时带来的时间成本以及拆除时的时间以及劳动力成本;第四,固定混凝土泵管8时,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与泵管间加设防护垫7,从而实现减少混凝土泵管8与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之间的刚性摩擦损坏,又可增大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与混凝土泵管8间的握裹力,增加稳固性;第五,混凝土泵管定型化固定结构设置间距不宜过大,应根据现场结构实际情况每层或隔层布设;同时,建筑物与混凝土泵管8之间的安装间距或者是安装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第六,在使用过程中还需定期对混凝土泵管固定装置及可调支撑底座2上的螺栓组件进行检查,看有无松动失效情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具有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建筑施工时混凝土泵管固定难的技术难题,达到了施工中对混凝土泵管有效固定的目的,确保了混凝土泵送的安全运行与管理,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与综合效益,保障了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该混凝土泵管定型化固定方法牢固可靠,经济适用,灵活方便,尤其在高层、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效果更加凸显,且可在多个工程中周转使用,便于广泛推广应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