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降噪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92655发布日期:2019-11-25 21:15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降噪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输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震降噪器。



背景技术:

在流体输送过程中,由于介质经过阀门等元器件,使得介质的流动属性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形成喷口等模型。特别是气体,当介质减压时会膨胀,如果管道的设计没有考虑介质的膨胀空间,会导致流速瞬间上升,此时聚集了很多能量再去释放,会产生很大的噪声。而噪声是有危害的,我们必须要控制。目前市面上的降噪措施有:隔声隔振、阻尼减振、消声器等方法。在流体工业中,需要增加一个元件去达到减震降噪的目的,会使得系统变得庞大。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在现有的元件,如阀门、管道中,在不增加现系统的占用空间的前提下,解决噪声和震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震降噪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减震降噪器,包括减震柱、第一端盖以及第二端盖,所述减震柱大致呈空心柱状并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减震层,每个所述减震层大致呈环台状并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减震片,每个所述减震片大致呈环片状且其至少一个扇形区域具有第一实体部和第二实体部,所述第一实体部呈带状,所述第二实体部呈梳齿状连接于所述第一实体部上,同一所述减震层的相邻两个所述减震片中,其中一者的第一实体部与另一者的第二实体部压紧在一起并交错设置,所述第一端盖呈片状并压紧于所述减震柱的轴向一端和封堵所述减震柱的内侧空间,所述第二端盖呈环片状并压紧于所述减震柱的轴向另一端且其内孔与所述减震柱的内侧空间连通,所述减震柱的内侧空间与所述减震柱的外侧空间之间的流体通过其侧壁进行交互流动并驱动所述第二实体部相对所述第一实体部弹性运动。

优选的,所述第二实体部边缘呈锯齿状。

优选的,所述第一实体部沿所述减震片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二实体部沿所述减震片的径向延伸。

优选的,同一所述减震层的相邻两个所述减震片中,至少一者设有镂空部,所述镂空部呈弧形以将其所在的扇形区域分隔为多个所述第一实体部。

优选的,所述第二实体部向所述第一实体部的径向内侧延伸或向所述第一实体部的径向外侧延伸。

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减震层之间还设有一隔离片,所述隔离片呈环片状并压紧于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减震片上且三者内孔连通。

优选的,每个所述减震层包括两个所述减震片。

优选的,所述减震片材质为316奥氏体不锈钢。

优选的,所述第二实体部的厚度为3-8mm,所述第二实体部的长度为12-20mm,所述第二实体部的宽度为6-9mm。

优选的,所述减震柱、所述第一端盖以及所述第二端盖通过螺栓沿轴向穿设固定在一起。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减震降噪器,减震降噪器安装在阀门或管道中间,不额外占用空间。作为一个过流元件使用。其工作原理为:流体流经阀门和管道的时候,流过本减震降噪器,本减震降噪器有多组减震片叠加而成,每组减震片形成独立的介质流通通道,使得介质可以流经本装置,其中减震片上的梳齿可以上下自由摆动,介质流过时能够突然发生扩张和收缩现象。使得介质的能量得到损失,逐步减少介质压力,降低介质流速,当介质通过外圆周上的排孔流出时,提高了震动的频率,从而降低了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减震降噪器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其中一个减震层的一个减震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其中一个减震层的另一个减震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另一个减震层的一个减震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另一个减震层的另一个减震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隔离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减震降噪器在流体输送管道中的安装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减震降噪器在阀门中的安装示意图。

其中:100、减震降噪器;110、第一端盖;120、第二端盖;130、减震片;131、第一实体部;132、第二实体部;133、镂空部;140、隔离片;150、螺栓;200、流体输送管道;300、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至图9,如其中的图例所示,一种减震降噪器100,包括减震柱、第一端盖110以及第二端盖120,减震柱大致呈空心柱状并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减震层,每个减震层大致呈环台状并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减震片130,每个减震片130大致呈环片状且其至少一个扇形区域具有第一实体部131和第二实体部132,第一实体部131呈带状,第二实体部132呈梳齿状连接于第一实体部131上,同一减震层的相邻两个减震片130中,其中一者的第一实体部131与另一者的第二实体部132压紧在一起并交错设置,第一端盖110呈片状并压紧于减震降柱的轴向一端和封堵减震柱的内侧空间,第二端盖120呈环片状并压紧于减震柱的轴向另一端且其内孔与减震柱的内侧空间连通,减震柱的内侧空间与减震柱的外侧空间之间的流体通过其侧壁进行交互流动并驱动第二实体部132相对第一实体部131弹性运动。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实体部132边缘呈锯齿状。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实体部131沿减震片130的周向延伸,第二实体部132沿减震片130的径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实施方式,同一减震层的相邻两个减震片130中,至少一者设有镂空部133,该镂空部133呈弧形以将其所在的扇形区域分隔为多个第一实体部131。具体的,同一减震层的相邻两个减震片130均设有镂空部133,该镂空部133呈弧形以将其所在的扇形区域分隔为两个第一实体部131。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实体部131向第一实体部131的径向内侧延伸或向第一实体部131的径向外侧延伸。具体的,同一减震层的相邻两个减震片130中,其中一者的第二实体部132向第一实体部131的径向内侧延伸并与另一者的第一实体部131压紧在一起,另一者的第二实体部132向第一实体部131的径向外侧延伸并与其中一者的第一实体部131压紧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实施方式,相邻两个减震层之间还设有一隔离片140,隔离片140呈环片状并压紧于与其相邻的两个减震片130上且三者内孔连通。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实施方式,每个减震层包括两个减震片130。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实施方式,减震片130材质为316奥氏体不锈钢。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实体部132的厚度为3-8mm,第二实体部132的长度为12-20mm,第二实体部132的宽度为6-9mm。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实施方式,减震柱、第一端盖110以及第二端盖120通过螺栓150沿轴向穿设固定在一起。

将减震降噪器100置于流体输送管道200中或阀门300中,起到减震降噪的作用。

对所公开的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