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胶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32848发布日期:2020-06-09 20:16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压胶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胶管。



背景技术:

液压胶管又称为液压油管、液压软管、高压胶管等,主要采用橡胶材质或橡塑材质制造,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主要用于石油基液体、水基液体的输送,需要具有一定承压能力、抗老化能力和柔软度。

申请公布号为cn103697259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钢丝缠绕液压胶管”,该胶管包括内胶层、骨架层和外胶层,其中骨架层有多层、并设置在内胶层与外胶层之间,骨架层的材质为钢丝缠绕骨架材料。上述胶管虽然具有良好的耐油性和耐高温性、稳定的化学性能和结构,但是液压胶管在动态使用场合过程中,由于胶管内的液压作用,内胶层会被液压挤压在最内侧的骨架层上,当胶管受到反复曲挠脉冲的作用后,内胶层与最内侧的骨架层会产生应力集中、并容易导致内胶层损伤,从而造成胶管泄露,这大大降低了胶管使用寿命,增加了胶管的更换和维修成本。

此外,由于钢丝缠绕的结构特点,单层钢丝缠绕骨架层并无形成交叉互锁结构,导致最外层钢丝骨架层容易在胶管成型过程中产生钢丝局部位移、堆叠、松脱的现象,影响增强效果,另外在胶管动态使用过程中,由于最外层钢丝骨架层无互锁结构的限制,最外层钢丝骨架层也容易发生局部钢丝位移、堆叠、松脱的现象,从而不利于胶管的长期使用,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胶管的泄露和爆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压胶管,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内胶层容易破损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胶管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液压胶管包括从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内胶层、增强层结构以及外胶层,所述增强层结构包括多层金属编织层,所述增强层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内胶层和最内侧金属编织层之间的纤维缓冲层,任意相邻两个金属编织层之间均设置有用于粘合相邻两个金属编织层的中胶层。

有益效果: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胶管,在使用过程中,纤维缓冲层能够很好的分散液压对内胶管的作用力,避免了内胶管与金属编制层直接接触时容易造成内胶管挤压破损的问题,减弱了金属编制层对内胶管的反作用力效果,避免了应力集中的问题,延长了胶管的使用寿命,使得胶管的使用更加安全、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纤维缓冲层的厚度介于0.1mm~0.5mm。其有益效果是:使得纤维缓冲层的厚度适中,既能减弱内胶层和金属编织层之间相互作用力,也能避免纤维缓冲层较薄起不到较好的缓冲分散作用、纤维缓冲层较厚会影响胶管使用性能的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纤维缓冲层的编织密度介于5%~30%,编织角度介于54.23°~55.23°,纤维纤度介于500d~1000d,纤维缓冲层中的纤维进行间苯二酚-甲醛-胶乳表面处理。其有益效果是:适中的纤维纤度既能保证对内胶层和金属编织层之间作用力的缓解分散,也能避免在胶管加热硫化时由于纤度较大而容易造成纤维嵌入内胶层过深,从而影响内胶层性能的情况。适中的编织密度,既能保证应力分散作用,也能避免编织密度较大时,容易造成纤维缓冲层覆盖内胶层外表面积较多,降低内胶层和金属编制层之间粘合性能的情况。编织角度接近平衡角54.73°,则能够最大可能地减少胶管受压时纤维的变形量,使得纤维缓冲层经久耐用。表面处理后的纤维,能够使得纤维缓冲层对内胶层和金属编织层之间粘合性能的影响最小化。

进一步地,所述增强层结构包括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一金属编织层、第二金属编织层以及第三金属编织层,第一、二、三金属编织层均由金属丝缠绕而成,所述第一金属编织层和第二金属编织层的金属丝缠绕方向相反,所述第一金属编织层和第三金属编织层的金属丝缠绕方向相同。其有益效果是:第一金属编织层和第二金属编织层的缠绕方向相反,使得的胶管受内压作用时两层金属编制层的受力平衡,胶管不发生扭曲变形。此外,由于第二金属编织层和第一、三金属编织层的缠绕方向相反,任意相邻两个金属编织层之间均会形成交叉互锁作用,从而避免了胶管成型过程中、胶管使用过程中局部金属丝容易发生位移、堆叠、松脱的情况。增强了金属编织层的结构强度和固定效果,进一步提高了胶管使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编织层和第二金属编织层的缠绕角度均介于54.23°~55.23°,编织密度均介于80%~95%,编织层厚度均介于0.20mm~0.60mm,第一金属编织层和第二金属编织层之间的中胶层的厚度介于0.20mm~0.50mm。其有益效果是:缠绕角度接近平衡角54.73°,使得胶管受压时长度、直径变化最小,耐压性能最佳。适中的缠绕密度能够保证金属编织层在内胶层表面的覆盖程度,避免内胶管受压时容易在金属编织层的间隙处被击穿的情况,编织密度正相关的金属丝用量能够保证耐压性能,留有至少5%的间隙能够给予胶管受压时金属编织层的轻微变形。厚度适中的中胶层粘合相邻的金属编织层,能够避免在金属编织层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摩擦破坏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金属编织层的编织角度介于54.23°~55.23°,编织密度介于70%~95%,编织层厚度介于0.40~1.20mm。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丝的表面镀有铜锌合金。其有益效果是:提高了内胶层与金属编织层之间的粘合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丝为钢丝,所述钢丝的直径介于0.20mm~0.60mm,强度介于2450mpa~3350mpa。其有益效果是:钢丝直径与对应强度级别,既保证了单根钢丝的扯断力以及对应的增强效果,也保证了胶管的柔软特性。

进一步地,所述内胶层的材质为丁腈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氯丁橡胶、氢化丁腈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所述内胶层的厚度介于1.0mm~3.0mm。其有益效果是:使得内胶层具备耐液压油、良好物理机械性能、耐高温特性。适中的壁厚提高内胶层的结构强度,保证了胶管总成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外胶层的材质为丁腈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氯丁橡胶、氢化丁腈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所述外胶层的厚度介于1.0mm~2.0mm。其有益效果是:使得外交层具备耐天候性能、良好物理机械性能、耐高温特性。适中的壁厚既不影响总成时的接头装配,也保证一定的耐磨损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胶管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胶管的实施例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内部通孔,2-内胶层,3-纤维缓冲层,4-第一金属编织层,5-第一中胶层,6-第二金属编织层,7-第二中胶层,8-第三金属编织层,9-外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胶管的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液压胶管包括从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内胶层2、增强层结构以及外胶层9,所述增强层结构包括多层金属编织层,所述增强层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内胶层2和最内侧金属编织层之间的纤维缓冲层3,任意相邻两个金属编织层之间均设置有用于粘合相邻两个金属编织层的中胶层。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内胶层2中设置有供燃油等液体流通的内部通孔1,内胶层2的材质为丁腈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氯丁橡胶、氢化丁腈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内胶层2的厚度为1.5mm,在其他实施例中内胶层2的厚度可以为1.0mm~3.0mm中的任意数值,例如1.0mm,1.2mm,2.0mm,3.0mm等。本实施例中外胶层9的材质为丁腈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氯丁橡胶、氢化丁腈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外胶层9的厚度为2.0mm,在其他实施例中外胶层9的厚度可以为1.0mm~2.0mm中的任意数值,例如1.0mm,1.5mm,1.7mm等。

本实施例中内胶层2和外胶层9之间粘合固定有增强层结构,增强层结构包括位于内侧的纤维缓冲层3以及位于纤维缓冲层3外侧的三层金属编织层,为方便区分,以下从内至外依次将对应的金属编织层称为第一金属编织层4、第二金属编织层6以及第三金属编织层8。

本实施例中纤维缓冲层3的厚度为0.3mm,在其他实施例中纤维缓冲层3的厚度可以为0.1mm~0.5mm中的任意数值,例如纤维缓冲层3的厚度可以为0.1mm、0.2mm、0.4mm、0.5mm等。纤维缓冲层3的编织密度为20%,在其他实施例中纤维缓冲层3的密度可以为5%~30%中的任意数值,例如为5%、10%、15%、30%等。纤维缓冲层3的编织角度为54.73°,在其他实施例中纤维缓冲层3的编织角度可以为54.23°~55.23°中任意数值,例如54.23°、54.50°、55°、55.23°等。纤维缓冲层3中的纤维纤度(旦尼尔数)为600d,在其他实施例中纤维纤度可以为500d~1000d中的任意数值,例如500d、700d、800d、900d、1000d等。为了降低纤维缓冲层3对内胶层2和第一层金属编织层粘合性能的影响,本实施例中的纤维缓冲层3中的纤维在加工前进行了间苯二酚-甲醛-胶乳表面处理。

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编织层4、第二金属编织层6以及第三金属编织层8均采用金属丝螺旋缠绕成型,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金属丝为钢丝,钢丝的直径的为0.4mm,在其他实施例中钢丝的直径可以为0.2mm~0.6mm中的任意数值,例如钢丝的直径可以为0.2mm、0.3mm、0.5mm、0.6mm等。本实施例中钢丝的强度为2500mpa,在其他实施例中钢丝的强度的选取可以为2450mpa~3350mpa中的任意数值,例如钢丝的强度为2450mpa、2600mpa、3000mpa、3300pma、3350mpa等。为了增强各金属编织层的粘合效果,本实施例中在钢丝的表面镀有铜锌合金。

本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金属编织层之间均通过粘合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即第一金属编织层4和第二金属编织层6之间设置有用于粘合固定的第一中胶层5,第二金属编织层6和第三金属编织层8之间设置有用于粘合固定的第二中胶层7。本实施例中第一中胶层5的厚度为0.3mm,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中胶层5的厚度可以为0.20mm~0.50mm中的任意数值,例如为0.2mm、0.25mm、0.4mm、0.5mm等。本实施例中第二中胶层7的厚度与第一中胶层5的厚度相等。

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编织层4和第二金属编织层6的金属丝螺旋缠绕方向相反,第三金属编织层8和第二金属编织层6的金属丝螺旋缠绕方向相反。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设计,使得任意相邻两个金属编织层之间均能够形成交叉互锁结构,避免了各金属编织层轻易发生位移、堆叠、松脱的情况,提升了各金属编织层的固定效果和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编织层4和第二金属编织层6的金属丝的缠绕角度为54.73°,在其他实施例中金属丝的缠绕角度可以为54.23°~55.23°中的任意数值,例如缠绕角度为54.23°、54.10°、55°、55.23°等。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编织层4和第二金属编织层6的编织密度为95%,在其他实施例中编织密度可以为80%~95%中的任意数值,例如为80%、85%、90%、92%等。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编织层4和第二金属编织层6的编织层厚度为0.4mm,在其他实施例中编织层的厚度可以为0.20mm~0.60mm中任意数值,例如为0.2mm、0.3mm、0.5mm、0.6mm等。

本实施例中第三金属编织层8的编织角度为54.73°,在其他实施例中金属丝的缠绕角度可以为54.23°~55.23°中的任意数值,例如缠绕角度为54.23°、54.10°、55°、55.23°等。第三金属编织层8的编织密度为95%,在其他实施例中编织密度可以为70%~95%中的任意数值,例如为70%、75%、80%、85%、90%、92%等。第三金属编织层8的编织层厚度为0.8mm,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金属编织层8的编织层厚度可以为0.40~1.20mm中的任意数值,例如为0.4mm、0.5mm、0.6mm、0.7mm、0.9mm、1.0mm、1.10mm、1.20mm等。

本实施例的液压胶管在使用时,内胶层2在燃油液压的作用下会向外膨胀,此时,增强层结构中的各层金属编织层会限制内胶层2的膨胀,而设置在第一金属编织层4和内胶层2之间的纤维缓冲层3会缓冲分散内胶层2受到的作用力,避免了第一层金属编织网中的金属丝直接作用在内胶层2的外表面上、容易造成内胶层2外表面应力集中的问题,进而避免了内胶层2的破损,增强了液压胶管使用的安全性,延长了内胶层2的使用寿命。此外,由于第一、二、三金属编织层之间具有交叉互锁特性,避免了金属编织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位移、堆叠、松脱的情况,提高了液压胶管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提高了液压胶管使用的安全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增强层结构中的金属编织层可以为两层或三层以上。

以上实施例主要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