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口红中束芯自动加重铁点胶组装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77310发布日期:2020-05-19 20:54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口红中束芯自动加重铁点胶组装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口红管生产工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口红中束芯自动加重铁点胶组装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化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化妆品的形态也多种多样,例如粉状,液体状、糊状等。为了方便化妆品的使用,人们一般将不同的化妆品制作成不同的形状并装在合适的容器中。其中粉条状的化妆品,如口红、唇膏、遮瑕膏、皮肤美白棒和防晒霜棒等一般装在管体中,一般将此类管体称为口红管。

市面上常见的口红管一般包括盖体、中束芯和底座,其中,中束芯包括中束、珠子和中套。将装配好的中束芯套入底座内,再与盖体配合即成口红管成品。使用时,打开盖体,旋转中束,将装有膏体的珠子旋出,使用方便。口红管通常体积较小,重量较轻,很难给使用者带来较好的手感,目前市场上传统的口红管,通过在口红底座中内置加重铁块来增加口红管重量以提升口红管手感,但现有的口红管组装设备不仅结构复杂,且生产工艺自动化水平较低,影响其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口红中束芯自动加重铁点胶组装工艺。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口红中束芯自动加重铁点胶组装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中束自动上料:设置用于输送中束的传送装置,所述传送装置的顶部设有若干个紧密贴合的用于安放中束的模座,沿着所述传送装置的传送方向依次设有用于向中束点胶的点胶装置、用于将加重铁向中束内部输送的上料装置、用于进行压合工序的压合装置、用于将珠子装配至中束内的第一装配装置和用于将中套装配至中束上的第二装配装置,所述传送装置包括呈竖直设置的传送支架和设置在传动支架上的传送带,所述第一装配装置包括呈水平设置且用于输送珠子的第一输送机构和将第一输送机构上的珠子装配至中束上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传送装置的侧壁上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用于支撑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二装配装置包括呈水平设置且用于输送中套的第二输送机构和将第二输送机构上的中套装配至中束上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传送装置远离第一驱动机构的侧壁上设有用于支撑第二驱动机构的第二支撑架,该第二支撑架与传送装置固定连接,所述传送装置的输出端设有与其衔接配合的下料装置,所述模座上设有若干个等间距分布的安放槽,每个所述安放槽的内径与中束的底部外径相同;

首先,将若干个中束呈竖直一一安放在模座上的安放槽内,传送带完成模座自动传输工序;

步骤2.中束内自动点胶:第一驱动气缸驱动第一安装板在竖直方向移动,与第一安装板固定连接的若干个等间距分布的第一点胶头也能够随之在竖直方向移动,实现第一点胶头向中束内上胶工序;第二驱动电机驱动旋转板间歇式转动,使第一点胶头和第二点胶头相互交替工作;第一驱动电机驱动使搅拌板转动,防止胶盘内的胶水出现凝固现象;

步骤3.加重铁自动上料:利用物料振动盘与输送道的配合,使加重铁在输送道内依次输送,当加重铁移动至落料口处,根据其自由落体落入中束内,完成加重铁的自动上料工序;

步骤4.加重铁压合:压合装置第三驱动气缸驱动压棒在中束的轴线上作往复运动,从而完成加重铁与胶水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步骤5.自动装配珠子:第一推送气缸驱动使与其固定连接的三爪气夹夹持第一输送机构的输出端处的一个珠子,利用第三驱动电机驱动第一连接板间歇式转动,从而使第一推动气缸位于传送带上的一个中束正上方,利用第四驱动电机驱动使珠子在中束内旋转,完成珠子与中束之间的装配工序;

步骤6.中套和中束之间自动螺旋装配:然后,通过第三驱动电机驱动能够使四个第一夹持旋转组件交替工作,第二推动气缸驱动使与其固定连接的气夹夹持第二输送机构的输出端处的一个中套,利用第五驱动电机驱动第二连接板间歇式转动,从而使第二推动气缸位于传送带上的一个中束正上方,利用第六驱动电机驱动使中套沿着中束的轴线转动,完成中套和中束之间的螺旋装配工序;

步骤7.自动下料:最后,通过第五驱动电机驱动能够使四个第二夹持旋转组件交替工作;利用下料道与传送带的输出端衔接配合,完成模座的自动下料工序,实现口红中束芯自动下料。

进一步的,所述点胶装置包括第一承载台、设置在第一承载台的供胶机构和位于供胶机构旁侧的且呈竖直设置的点胶机构,所述供胶机构包括呈圆形的胶盘和位于胶盘的底部且呈竖直朝上的第一驱动电机,该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贯穿胶盘的中心处且突出设置,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搅拌板。

进一步的,所述点胶机构包括与第一承载台的顶部固定连接的且呈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柱和位于第一支撑柱顶部的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呈竖直朝上设置且其输出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旋转板,所述旋转板的顶部两端分别设有呈竖直朝下设置的第一点胶组件和第二点胶组件,所述第一点胶组件和第二点胶组件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点胶组件包括与旋转板固定连接的第一侧板和与第一侧板的侧壁固定连接的第一驱动气缸,该第一驱动气缸呈竖直朝下设置且其输出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底部设有若干个与自身固定连接的且呈等间距分布的第一安装套,每个所述第一安装套上设有与自身螺纹配合的第一点胶头,所述第一点胶头的顶部设有外螺纹,第一安装套上设有供第一点胶头插接的第一槽体,第一槽体的内壁设有与外螺纹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所述第二点胶组件包括与旋转板固定连接的第二侧板和与第二侧板的侧壁固定连接的第二驱动气缸,该第二驱动气缸呈竖直朝下设置且其输出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底部设有若干个与自身固定连接的且呈等间距分布的第二安装套,每个所述第二安装套上设有与自身螺纹配合的第二点胶头,所述第二点胶头的顶部设有外螺纹,第二安装套上设有供第二点胶头(插接的第二槽体,第二槽体的内壁设有与外螺纹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上料装置包括第二承载台和设置在第二承载台顶部且呈竖直设置的物料振动盘,所述物料振动盘的输出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输送道,所述输送道的前端设有供加重铁落至中束内的落料口,所述输送道的前端设有与加重铁的外壁贴合的弧形板。

进一步的,所述压合装置包括与传送支架顶部固定连接的安装架和设置安装架内且呈竖直朝下的第三驱动气缸,所述安装架的内壁设有固定第三驱动气缸的固定座,所述第三驱动气缸的输出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且呈圆柱形的压棒,该压棒的外径与中束的内径相同,所述安装架的内部还设有用于限位压棒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限位座,该限位座通过螺栓与安装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与第一支撑架顶部固定连接的且呈竖直设置的第二支撑柱和位于第二支撑柱顶部的第三驱动电机,该第三驱动电机的输出端朝上设置且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呈水平设置且第三驱动电机能够驱动第一连接板间歇式转动,所述第一连接板为圆形且沿其轴线设有四个竖直朝下呈圆周分布的第一夹取旋转组件。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第一夹取旋转组件与第一连接板的底部固定连接的且呈竖直朝下设置的第四驱动电机和与第四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的第一推送气缸,所述第一推动气缸的输出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三爪气夹。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与第二支撑架顶部固定连接的且呈竖直设置的第三支撑柱和位于第三支撑柱顶部的第五驱动电机,该第五驱动电机的输出端朝上设置且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呈水平设置且第五驱动电机能够驱动第二连接板间歇式转动,所述第二连接板也为圆形且沿其轴线设有四个竖直朝下呈圆周分布的第二夹取旋转组件。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第二夹取旋转组件与第二连接板的底部固定连接的且呈竖直朝下设置的第六驱动电机和与第六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的第二推送气缸,所述第二推动气缸的输出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气夹。

进一步的,所述下料装置包括与传送带的输出端衔接配合的下料道,所述下料道呈倾斜设置且自传送带的顶部向传送支架的底部倾斜。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口红中束芯自动加重铁点胶组装工艺,通过将若干个中束呈竖直一一安放在模座上的安放槽内,传送带完成模座自动传输工序;第一驱动气缸驱动第一安装板在竖直方向移动,与第一安装板固定连接的若干个等间距分布的第一点胶头也能够随之在竖直方向移动,故能够实现第一点胶头向中束内上胶工序;第二驱动电机能够驱动旋转板间歇式转动,故能够使第一点胶头和第二点胶头相互交替工作;第一驱动电机能够驱动使搅拌板转动,防止胶盘内的胶水出现凝固现象;利用物料振动盘与输送道的配合,使加重铁在输送道内依次输送,当加重铁移动至落料口处,根据其自由落体落入中束内,完成加重铁的自动上料工序;第三驱动气缸驱动压棒在中束的轴线上作往复运动,从而完成加重铁与胶水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第一推送气缸驱动使与其固定连接的三爪气夹夹持第一输送机构的输出端处的一个珠子,利用第三驱动电机驱动第一连接板间歇式转动,从而使第一推动气缸位于传送带上的一个中束正上方,利用第四驱动电机驱动使珠子在中束内旋转,完成珠子与中束之间的装配工序,且通过第三驱动电机驱动能够使四个第一夹持旋转组件交替工作,第二推动气缸驱动使与其固定连接的气夹夹持第二输送机构的输出端处的一个中套,利用第五驱动电机驱动第二连接板间歇式转动,从而使第二推动气缸位于传送带上的一个中束正上方,利用第六驱动电机驱动使中套沿着中束的轴线转动,完成中套和中束之间的螺旋装配工序,且通过第五驱动电机驱动能够使四个第二夹持旋转组件交替工作;利用下料道与传送带的输出端衔接配合,完成模座的自动下料工序;本发明的工艺设计巧妙,且自动化水平高,从而减少人工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中束芯的立体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点胶装置的立体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本发明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图7中a处的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传送装置1,传送支架1a,传送带1b,模座2,点胶装置3,第一承载台3a,供胶机构3b,胶盘3b1,第一驱动电机3b2,搅拌板3b3,点胶机构3c,第一支撑柱3c1,第二驱动电机3c2,旋转板3c3,第一点胶组件3c4,第一侧板3c4a,第一驱动气缸3c4b,第一安装板3c4c,第一安装套3c4d,第一点胶头3c4e,第二点胶组件3c5,第二侧板3c5a,第二驱动气缸3c5b,第二安装板3c5c,第二安装套3c5d,第二点胶头3c5e,上料装置4,第二承载台4a,物料振动盘4b,输送道4c,落料口4d,弧形板4e,压合装置5,安装架5a,第三驱动气缸5b,固定座5c,压棒5d,限位座5e,第一装配装置6,第一输送机构6a,第一驱动机构6b,第二支撑柱6b1,第一连接板6b2,第一夹取旋转组件6b3,第四驱动电机6b3a,第一推送气缸6b3b,三爪气夹6b3c,第二装配装置7,第二输送机构7a,第二驱动机构7b,第三支撑柱7b1,第二连接板7b2,第二夹取旋转组件7b3,第六驱动电机7b3a,第二推送气缸7b3b,气夹7b3c,第一支撑架8,第二支撑架9,下料装置10,下料道10a,中束11,珠子12,中套13,加重铁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至图9所示的一种口红中束芯自动加重铁点胶组装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中束自动上料:设置用于输送中束11的传送装置1,所述传送装置1的顶部设有若干个紧密贴合的用于安放中束11的模座2,沿着所述传送装置1的传送方向依次设有用于向中束11点胶的点胶装置3、用于将加重铁14向中束11内部输送的上料装置4、用于进行压合工序的压合装置5、用于将珠子12装配至中束11内的第一装配装置6和用于将中套13装配至中束11上的第二装配装置7,所述第一装配装置6包括呈水平设置且用于输送珠子12的第一输送机构6a和将第一输送机构6a上的珠子12装配至中束11上的第一驱动机构6b,所述传送装置1的侧壁上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用于支撑第一驱动机构6b的第一支撑架8,所述第二装配装置7包括呈水平设置且用于输送中套13的第二输送机构7a和将第二输送机构7a上的中套13装配至中束11上的第二驱动机构7b,所述传送装置1远离第一驱动机构6b的侧壁上设有用于支撑第二驱动机构7b的第二支撑架9,该第二支撑架9与传送装置1固定连接,所述传送装置1的输出端设有与其衔接配合的下料装置10;所述模座2上设有若干个等间距分布的安放槽,每个所述安放槽的内径与中束11的底部外径相同,便于将中束11一一安放至安放槽上;

首先,将若干个中束11呈竖直一一安放在模座2上的安放槽内,传送带1b完成模座2自动传输工序;

步骤2.中束内自动点胶:第一驱动气缸3c4b驱动第一安装板3c4c在竖直方向移动,与第一安装板3c4c固定连接的若干个等间距分布的第一点胶头3c4e也能够随之在竖直方向移动,故能够实现第一点胶头3c4e向中束11内上胶工序;第二驱动电机3c2能够驱动旋转板3c3间歇式转动,故能够使第一点胶头3c4e和第二点胶头3c5e相互交替工作;第一驱动电机3b2能够驱动使搅拌板3b3转动,防止胶盘3b1内的胶水出现凝固现象;

步骤3.加重铁自动上料:利用物料振动盘4b与输送道4c的配合,使加重铁14在输送道4c内依次输送,当加重铁14移动至落料口4d处,根据其自由落体落入中束11内,完成加重铁14的自动上料工序;

步骤4.加重铁压合:压合装置5的第三驱动气缸5b驱动压棒5d在中束11的轴线上作往复运动,从而完成加重铁14与胶水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步骤5.自动装配珠子:第一推送气缸6b3b驱动使与其固定连接的三爪气夹6b3c夹持第一输送机构6a的输出端处的一个珠子12,利用第三驱动电机驱动第一连接板6b2间歇式转动,从而使第一推动气缸位于传送带1b上的一个中束11正上方,利用第四驱动电机6b3a驱动使珠子12在中束11内旋转,完成珠子12与中束11之间的装配工序;

步骤6.中套和中束之间自动螺旋装配:然后,通过第三驱动电机驱动能够使四个第一夹持旋转组件交替工作,第二推动气缸驱动使与其固定连接的气夹7b3c夹持第二输送机构7a的输出端处的一个中套13,利用第五驱动电机驱动第二连接板7b2间歇式转动,从而使第二推动气缸位于传送带1b上的一个中束11正上方,利用第六驱动电机7b3a驱动使中套13沿着中束11的轴线转动,完成中套13和中束11之间的螺旋装配工序;

步骤7.自动下料:最后,通过第五驱动电机驱动能够使四个第二夹持旋转组件交替工作;利用下料道10a与传送带1b的输出端衔接配合,完成模座2的自动下料工序,实现口红中束芯自动下料。

通过将若干个中束11呈竖直状态一一放置在安放槽内,利用点胶装置3完成中束11的上胶工序,上料装置4完成加重铁14的自动上料工序,压合装置5实现加重铁14和中束11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第一装配装置6和第二装配装置7实现中束11、珠子12和中套13的自动装配工序,下料装置10实现中束11芯的自动下料工序。

所述传送装置1包括呈竖直设置的传送支架1a和设置在传动支架上的传送带1b,所有模座2的底部均与传送带1b的顶部贴合,实现完成模座2沿着传送支架1a的长度方向上自动输送工序。

所述点胶装置3包括第一承载台3a、设置在第一承载台3a的供胶机构3b和位于供胶机构3b旁侧的且呈竖直设置的点胶机构3c,所述供胶机构3b包括呈圆形的胶盘3b1和位于胶盘3b1的底部且呈竖直朝上的第一驱动电机3b2,该第一驱动电机3b2的输出端贯穿胶盘3b1的中心处且突出设置,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b2的输出端上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搅拌板3b3,利用第一驱动电机3b2驱动搅拌板3b3转动,防止胶盘3b1内的胶水出现凝固现象。

所述点胶机构3c包括与第一承载台3a的顶部固定连接的且呈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柱3c1和位于第一支撑柱3c1顶部的第二驱动电机3c2,所述第二驱动电机3c2呈竖直朝上设置且其输出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旋转板3c3,所述旋转板3c3的顶部两端分别设有呈竖直朝下设置的第一点胶组件3c4和第二点胶组件3c5,所述第一点胶组件3c4和第二点胶组件3c5呈对称设置,第二驱动电机3c2能够驱动旋转板3c3间歇式转动,故能够实现第一点胶组件3c4和第二点胶组件3c5两者的交替工作,所述第一点胶组件3c4包括与旋转板3c3固定连接的第一侧板3c4a和与第一侧板3c4a的侧壁固定连接的第一驱动气缸3c4b,该第一驱动气缸3c4b呈竖直朝下设置且其输出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板3c4c,所述第一安装板3c4c的底部设有若干个与自身固定连接的且呈等间距分布的第一安装套3c4d,每个所述第一安装套3c4d上设有与自身螺纹配合的第一点胶头3c4e,第一驱动气缸3c4b能够驱动第一安装板3c4c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故能够使与第一安装套3c4d螺纹连接的第一点胶头3c4e,也能够随之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完成中束11的上胶工序,所述第一点胶头3c4e的顶部设有外螺纹,第一安装套3c4d上设有供第一点胶头3c4e插接的第一槽体,第一槽体的内壁设有与外螺纹螺纹配合的内螺纹,能够实现第一点胶头3c4e和第一安装套3c4d之间的快速拆卸和安装。

所述第二点胶组件3c5包括与旋转板3c3固定连接的第二侧板3c5a和与第二侧板3c5a的侧壁固定连接的第二驱动气缸3c5b,该第二驱动气缸3c5b呈竖直朝下设置且其输出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二安装板3c5c,所述第二安装板3c5c的底部设有若干个与自身固定连接的且呈等间距分布的第二安装套3c5d,每个所述第二安装套3c5d上设有与自身螺纹配合的第二点胶头3c5e,第二驱动气缸3c5b能够驱动第二安装板3c5c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故能够使与第二安装套3c5d螺纹连接的第二点胶头3c5e,也能够随之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完成中束11的上胶工序,所述第二点胶头3c5e的顶部设有外螺纹,第二安装套3c5d上设有供第二点胶头3c5e插接的第二槽体,第二槽体的内壁设有与外螺纹螺纹配合的内螺纹,能够实现第二点胶头3c5e和第二安装套3c5d之间的快速拆卸和安装。

所述上料装置4包括第二承载台4a和设置在第二承载台4a顶部且呈竖直设置的物料振动盘4b,所述物料振动盘4b的输出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输送道4c,所述输送道4c的前端设有供加重铁14落至中束11内的落料口4d,所述输送道4c的前端设有与加重铁14的外壁贴合的弧形板4e,利用物料振动盘4b与输送道4c的配合,使加重铁14在输送道4c内依次输送,当加重铁14移动至落料口4d处,根据其自由落体落入中束11内,完成加重铁14的自动上料工序。

所述压合装置5包括与传送支架1a顶部固定连接的安装架5a和设置安装架5a内且呈竖直朝下的第三驱动气缸5b,所述安装架5a的内壁设有固定第三驱动气缸5b的固定座5c,所述第三驱动气缸5b的输出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且呈圆柱形的压棒5d,该压棒5d的外径与中束11的内径相同,所述安装架5a的内部还设有用于限位压棒5d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限位座5e,该限位座5e通过螺栓与安装架5a固定连接,第三驱动气缸5b驱动压棒5d在中束11的轴线上作往复运动,从而使加重铁14与胶水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6b包括与第一支撑架8顶部固定连接的且呈竖直设置的第二支撑柱6b1和位于第二支撑柱6b1顶部的第三驱动电机,该第三驱动电机的输出端朝上设置且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板6b2,所述第一连接板6b2呈水平设置且第三驱动电机能够驱动第一连接板6b2间歇式转动,所述第一连接板6b2为圆形且沿其轴线设有四个竖直朝下呈圆周分布的第一夹取旋转组件6b3,利用第三驱动电机驱动第一连接板6b2间歇式转动,能够使四个第一夹取旋转组件6b3交替工作。

每个所述第一夹取旋转组件6b3包括与第一连接板6b2的底部固定连接的且呈竖直朝下设置的第四驱动电机6b3a和与第四驱动电机6b3a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的第一推送气缸6b3b,所述第一推动气缸的输出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三爪气夹6b3c,利用第一推动气缸驱动使三爪气夹6b3c完成第一输送机构6a的输出端处的一个珠子12夹持,第三驱动电机驱动使第一推动气缸转动至传送带1b上的一个中束11正上方,第四驱动电机6b3a驱动使珠子12在中束11内旋转,完成其两者之间的自动装配工序。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7b包括与第二支撑架9顶部固定连接的且呈竖直设置的第三支撑柱7b1和位于第三支撑柱7b1顶部的第五驱动电机,该第五驱动电机的输出端朝上设置且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板7b2,所述第二连接板7b2呈水平设置且第五驱动电机能够驱动第二连接板7b2间歇式转动,所述第二连接板7b2也为圆形且沿其轴线设有四个竖直朝下呈圆周分布的第二夹取旋转组件7b3,利用第五驱动电机驱动第二连接板7b2间歇式转动,能够使四个第二夹取旋转组件7b3交替工作。

每个所述第二夹取旋转组件7b3与第二连接板7b2的底部固定连接的且呈竖直朝下设置的第六驱动电机7b3a和与第六驱动电机7b3a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的第二推送气缸7b3b,所述第二推动气缸的输出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气夹7b3c,利用第二推动气缸驱动使气夹7b3c完成第二输送机构7a的输出端处的一个中套13夹持,第三驱动电机驱动使第二推动气缸转动至传送带1b上的一个中束11正上方,第六驱动电机7b3a驱动使中套13在中束11的外壁旋转,完成其两者之间的自动装配工序。

所述下料装置10包括与传送带1b的输出端衔接配合的下料道10a,所述下料道10a呈倾斜设置且自传送带1b的顶部向传送支架1a的底部倾斜,完成模座2在下料道10a内的自动滑落,完成其自动下料工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