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挡超越传动模块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21020发布日期:2020-05-29 14:09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挡超越传动模块及其应用,属于传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的机器通常由原动机、工作机以及传动装置组成。传动装置位于原动机与工作机之间,用于把原动机的动力经变速后传递给工作机。由于实际工况比较复杂,很多传动装置需要设置多个挡位,以使原动机满足工作机的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等各方面的需求。但一般传动装置需借助于复杂的电控系统、液压系统等驱动换挡装置实现多个挡位的切换,这样使得控制系统以及传动装置总体上结构比较复杂、成本较高、可靠性较低。因此,开发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能满足原动机与工作机的各种要求的传动装置日益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多挡超越传动模块以及应用该模块的一种超越离合传动装置、超越离合传动机构、超越离合驱动电机、新型车辆和一种新型机器。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根据输入动力的旋转方向、和/或输入动力的旋转趋势、超越离合装置fc的单向锁止状态、换挡装置gs的离合状态,在第一输入轴1与第一输出轴2之间实现至少两种前进挡传动速比和/或至少一种倒挡传动速比。

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传递动力、运动、载荷、转速或扭矩的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和/或一种用于将机器m的至少两个零件、两个构件、两个部件或两个运动件彼此连接的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和/或一种用于实现所述机器m的至少两个零件、两个构件、两个部件或两个运动件之间动力、运动、载荷、转速或扭矩传递的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和/或一种用于传递动力源dm的动力、运动、载荷、转速或扭矩的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至少包括第一输入轴1、第一输出轴2、超越离合装置fc、传动机构tg、换挡装置gs、和/或超越离合致动装置ad、和/或所述缓冲阻尼装置dp、和/或壳体9。

进一步地,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至少包括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和/或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和/或第三超越离合器fc3、和/或第四超越离合器fc4、和/或第五超越离合器fc5、和/或第六超越离合器fc6、和/或第七超越离合器fc7、和/或第八超越离合器fc8、和/或第一双作用超越离合器dfc1、和/或第二双作用超越离合器dfc2、和/或第三双作用超越离合器dfc3、和/或第四双作用超越离合器dfc4。

进一步地,所述换挡装置gs的种类至少包括同步器sy、和/或狗牙离合器dc、和/或齿轮离合器gc、和/或棘轮离合器rc。

进一步地,所述换挡装置gs至少包括第一换挡装置gs1、和/或第二换挡装置gs2、和/或第三换挡装置gs3、和/或第四换挡装置gs4、和/或第五换挡装置gs5、和/或第六换挡装置gs6、和/或第七换挡装置gs7、和/或第八换挡装置gs8。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至少配置有第一主动半离合zf1以及第一被动半离合bf1。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至少配置有第二主动半离合zf2以及第二被动半离合bf2。所述第三超越离合器fc3至少配置有第三主动半离合zf3以及第三被动半离合bf3。所述第四超越离合器fc4至少配置有第四主动半离合zf4以及第四被动半离合bf4。所述第五超越离合器fc5至少配置有第五主动半离合zf5以及第五被动半离合bf5。所述第六超越离合器fc6至少配置有第六主动半离合zf6以及第六被动半离合bf6。所述第七超越离合器fc7至少配置有第七主动半离合zf7以及第七被动半离合bf7。所述第八超越离合器fc8至少配置有第八主动半离合zf8以及第八被动半离合bf8。所述第一双作用超越离合器dfc1至少配置有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第一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1、第二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2。所述第二双作用超越离合器dfc2至少配置有第二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2、第三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3、第四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4。所述第三双作用超越离合器dfc3至少配置有第三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3、第五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5、第六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6。所述第四双作用超越离合器dfc4至少配置有第四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4、第七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7、第八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8。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tg至少包括第一主动齿轮p1、第一被动齿轮w1、第二主动齿轮p2、第二被动齿轮w2、和/或倒挡主动齿轮p9、和/或倒挡被动齿轮w9、和/或第一齿轮g1、和/或第三传动轴3。和/或

所述传动机构tg至少包括第一主动齿轮p1、第一被动齿轮w1、第二主动齿轮p2、第二被动齿轮w2、和/或倒挡主动齿轮p9、和/或倒挡被动齿轮w9、和/或第一齿轮g1、和/或第二齿轮g2、和/或第三传动轴3、和/或第四传动轴4。和/或

所述传动机构tg至少包括第一主动齿轮p1、第一被动齿轮w1、第二主动齿轮p2、和/或第二被动齿轮w2、和/或倒挡主动齿轮p9、和/或倒挡被动齿轮w9、和/或第一齿轮g1、和/或第二齿轮g2、和/或第三齿轮g3、和/或第四齿轮g4、和/或第五齿轮g5、和/或第六齿轮g6、和/或第三传动轴3、和/或第四传动轴4、和/或第五传动轴5、和/或第六传动轴6。和/或

所述传动机构tg至少包括第一主动齿轮p1、第一被动齿轮w1、第二主动齿轮p2、第二被动齿轮w2、和/或第三主动齿轮p3、和/或第三被动齿轮w3、和/或倒挡主动齿轮p9、和/或倒挡被动齿轮w9、和/或第一齿轮g1、第二齿轮g2、第三齿轮g3、和/或第四齿轮g4、和/或第五齿轮g5、和/或第三传动轴3、第四传动轴4、和/或第五传动轴5。和/或

所述传动机构tg至少包括第一主动齿轮p1、第一被动齿轮w1、第二主动齿轮p2、和/或第二被动齿轮w2、和/或第三主动齿轮p3、和/或第三被动齿轮w3、和/或第四主动齿轮p4、和/或第四被动齿轮w4、和/或倒挡主动齿轮p9、和/或倒挡被动齿轮w9、和/或第一齿轮g1、和/或第二齿轮g2、和/或第三齿轮g3、和/或第四齿轮g4、和/或第五齿轮g5、和/或第六齿轮g6、和/或第三传动轴3、和/或第四传动轴4、和/或第五传动轴5、和/或第六传动轴6。和/或

所述传动机构tg至少包括第一主动齿轮p1、第一被动齿轮w1、第二主动齿轮p2、和/或第二被动齿轮w2、第三主动齿轮p3、第三被动齿轮w3、和/或第四主动齿轮p4、和/或第四被动齿轮w4、和/或第五主动齿轮p5、第五被动齿轮w5、和/或倒挡主动齿轮p9、和/或倒挡被动齿轮w9、和/或第一齿轮g1、和/或第二齿轮g2、和/或第三齿轮g3、和/或第四齿轮g4、和/或第五齿轮g5、和/或第六齿轮g6、和/或第七齿轮g7、和/或第三传动轴3、和/或第四传动轴4、和/或第五传动轴5、和/或第六传动轴6、和/或第七传动轴7。和/或

所述传动机构tg至少包括第一主动齿轮p1、第一被动齿轮w1、第二主动齿轮p2、和/或第二被动齿轮w2、第三主动齿轮p3、第三被动齿轮w3、第四主动齿轮p4、和/或第四被动齿轮w4、和/或第五主动齿轮p5、第五被动齿轮w5、和/或第六主动齿轮p6、和/或第六被动齿轮w6、和/或倒挡主动齿轮p9、和/或倒挡被动齿轮w9、和/或第一齿轮g1、和/或第二齿轮g2、和/或第三齿轮g3、和/或第四齿轮g4、和/或第五齿轮g5、和/或第六齿轮g6、和/或第七齿轮g7、和/或第八齿轮g8、和/或第三传动轴3、和/或第四传动轴4、和/或第五传动轴5、和/或第六传动轴6、和/或第七传动轴7、和/或第八传动轴8。和/或

所述传动机构tg至少包括第一主动齿轮p1、第一被动齿轮w1、第二主动齿轮p2、和/或第二被动齿轮w2、第三主动齿轮p3、第三被动齿轮w3、第四主动齿轮p4、和/或第四被动齿轮w4、和/或第五主动齿轮p5、第五被动齿轮w5、和/或第六主动齿轮p6、和/或第六被动齿轮w6、和/或第七主动齿轮p7、第七被动齿轮w7、和/或倒挡主动齿轮p9、和/或倒挡被动齿轮w9、和/或第一齿轮g1、和/或第二齿轮g2、和/或第三齿轮g3、和/或第四齿轮g4、和/或第五齿轮g5、和/或第六齿轮g6、和/或第七齿轮g7、和/或第八齿轮g8、和/或第三传动轴3、和/或第四传动轴4、和/或第五传动轴5、和/或第六传动轴6、和/或第七传动轴7、和/或第八传动轴8。和/或

所述传动机构tg至少包括第一齿轮g1、和/或第二齿轮g2、和/或第三齿轮g3、和/或第四齿轮g4、和/或第五齿轮g5、和/或第六齿轮g6、和/或第七齿轮g7、和/或第八齿轮g8、和/或第九齿轮g9、和/或第一主动齿轮p1、和/或倒挡主动齿轮p9、和/或第一被动齿轮w1、和/或倒挡被动齿轮w9、和/或第一行星排pg1、和/或第二行星排pg2、和/或第三行星排pg3、和/或第一主动齿轮p1、和/或倒挡主动齿轮p9、和/或第一被动齿轮w1、和/或倒挡被动齿轮w9、和/或第三传动轴3、和/或第四传动轴4、和/或第五传动轴5、和/或第六传动轴6、和/或第八传动轴8。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行星排pg1至少包括三个基本件:第一基本件e1、第二基本件e2、第三基本件e3。所述第二行星排pg2至少包括三个基本件:第四基本件e4、第五基本件e5、第六基本件e6。所述第三行星排pg3至少包括三个基本件:第七基本件e7、第八基本件e8、第九基本件e9。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传动领域且应用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的超越离合传动装置mft、和/或超越离合传动机构tm、和/或超越离合驱动电机mfe、和/或新型车辆mfv、和/或一种新型机器mf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由于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采用至少一个超越离合装置fc进行动力切换,整体上简化了传动模块,使得传动模块整体结构相对简单;加之采用缓冲阻尼装置dp滤除换挡过程中以及动力传动过程中的过大冲击与载荷,使得传动模块整体可靠性高;并且传动模块辅以所述换挡装置gs进行动力切换,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很容易实现多种动力传递功能。

(2)控制难度低:对于没有超越离合致动装置ad的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超越离合装置fc的锁止与解锁状态由其自行完成,超越离合装置fc本身不需要额外控制,通过动力源的动力大小的设定以及动力方向的切换,便可实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的挡位切换,控制难度较低。对于辅以超越离合致动装置ad的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超越离合致动装置ad只是控制其具有的单向离合功能(在很多情况下,超越离合致动装置ad的操作可以由人工手动完成或手动设定),在某一单向离合功能条件下,超越离合装置fc的锁止与解锁动作由其自行完成,因此总体上对换挡控制的要求较低。

(3)模块化水平高、可扩展性强、用途广泛:由于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的构成元件大部分为标准零件或部件,结构简单,这使得易于制造、组装成一体化传动模块。且该模块与其它传动装置配合使用,可应用于很多传动领域中,用途十分广泛,为目前的传动系统的结构改造以及新功能开发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4)换挡过程时间短且动力不中断:由于采用了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辅以所述换挡装置gs进行动力切换,而超越离合装置fc的锁止与解锁状态是根据其主动部分与其被动部分的相对旋转运动趋势(即超越离合装置fc的主动部分与被动部分各自所受载荷或扭矩的方向,也即加速度方向)瞬间完成的,因此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可在动力不存在中断的情况下依次进行多个挡位的切换。

(5)适合批量化生产、整体制造成本低:由于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的组成元件大部分为一般传动装置中常用零件或部件,制造工艺与装配工艺简单、易于实现;加之,其应用前景十分广泛,这使得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的各零件或部件采用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因此综合降低了整体制造成本。

从以下结合附图对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模式的详细描述中,将很容易清楚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势,以及其它的特征和优势,但是,应当清楚地知道,所有的附图都只是为了描述、而不是对本发明的定义和范围作任何限制。

附图说明

图1~84分别为实施例1~84中的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的结构示意图,图85~90分别为实施例85~90中的超越离合传动装置mft、超越离合传动机构tm以及超越离合驱动电机mfe的结构示意图,图91为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的总体布局图。其中:mf-多挡超越传动模块,dm-动力源,m-机器,ad-超越离合致动装置,dp-缓冲阻尼装置,fc-超越离合装置,gs-换挡装置,tg-传动机构,mft-超越离合传动装置,tm-超越离合传动机构,mfe-超越离合驱动电机,mfv-新型车辆,mfm-新型机器,em-电机,dif-差速器,fc1-第一超越离合器,fc2-第二超越离合器,fc3-第三超越离合器,fc4-第四超越离合器,fc5-第五超越离合器,fc6-第六超越离合器,fc7-第七超越离合器,fc8-第八超越离合器,dfc1-第一双作用超越离合器,dfc2-第二双作用超越离合器,dfc3-第三双作用超越离合器,dfc4-第四双作用超越离合器,gs1-第一换挡装置,gs2-第二换挡装置,gs3-第三换挡装置,gs4-第四换挡装置,gs5-第五换挡装置,gs6-第六换挡装置,gs7-第七换挡装置,gs8-第八换挡装置,sy-同步器,dc-狗牙离合器,gc-齿轮离合器,rc-棘轮离合器,zf1-第一主动半离合,bf1-第一被动半离合,zf2-第二主动半离合,bf2-第二被动半离合,zf3-第三主动半离合,bf3-第三被动半离合,zf4-第四主动半离合,bf4-第四被动半离合,zf5-第五主动半离合,bf5-第五被动半离合,zf6-第六主动半离合,bf6-第六被动半离合,zf7-第七主动半离合,bf7-第七被动半离合,zf8-第八主动半离合,bf8-第八被动半离合,zd1-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bd1-第一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2-第二双作用被动半离合,zd2-第二双作用主动半离合,bd3-第三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4-第四双作用被动半离合,zd3-第三双作用主动半离合,bd5-第五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6-第六双作用被动半离合,zd4-第四双作用主动半离合,bd7-第七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8-第八双作用被动半离合,p1-第一主动齿轮,p2-第二主动齿轮,p3-第三主动齿轮,p4-第四主动齿轮,p5-第五主动齿轮,p6-第六主动齿轮,p7-第七主动齿轮,p9-倒挡主动齿轮,w1-第一被动齿轮,w2-第二被动齿轮,w3-第三被动齿轮,w4-第四被动齿轮,w5-第五被动齿轮,w6-第六被动齿轮,w7-第七被动齿轮,w9-倒挡被动齿轮,g1-第一齿轮,g2-第二齿轮,g3-第三齿轮,g4-第四齿轮,g5-第五齿轮,g6-第六齿轮,g7-第七齿轮,g8-第八齿轮,g9-第九齿轮,g11-第十一齿轮,g12-第十二齿轮,g13-第十三齿轮,g14-第十四齿轮,pg1-第一行星排,pg2-第二行星排,pg3-第三行星排,pg4-第四行星排,e1-第一基本件,e2-第二基本件,e3-第三基本件,e4-第四基本件,e5-第五基本件,e6-第六基本件,e7-第七基本件,e8-第八基本件,e9-第九基本件,s1-第一太阳轮,r1-第一内齿圈,pc1-第一行星架,pp1-第一行星轮,pi1-第一内行星轮,po1-第一外行星轮,pli1-第一左内行星轮,pri1-第一右内行星轮,plo1-第一左外行星轮,pro1-第一右外行星轮,pl1-第一左行星轮,pr1-第一右行星轮,ww1-第一等速比中间机构,v1-第一输出架,sl1-第一左太阳轮,sr1-第一右太阳轮,rl1-第一左内齿圈,rr1-第一右内齿圈,scl1-第一左太阳锥齿轮,scr1-第一右太阳锥齿轮,cp1-第一行星锥齿轮,cpi1-所述第一内行星锥齿轮,cpo1-所述第一外行星锥齿轮,hg1-第一谐波发生器,fg1-第一柔性轮,rg1-第一刚性轮,ir1-第一内滚轮,or1-第一外滚轮,hc1-第一保持架,ba1-第一滚珠,br1-第一滚柱,ri1-第一内滚柱,ro1-第一外滚柱,ws1-第一蜗杆太阳轮,wp1-第一环状行星轮,wpc1-第一环状行星架,wr1-第一环状齿圈,cs1-第一锥太阳轮,cr1-第一锥圈,cp1-第一锥滚子,s2-第二太阳轮,r2-第二内齿圈,pc2-第二行星架,pp2-第二行星轮,pi2-第二内行星轮,po2-第二外行星轮,pli2-第二左内行星轮,pri2-第二右内行星轮,plo2-第二左外行星轮,pro2-第二右外行星轮,pl2-第二左行星轮,pr2-第二右行星轮,ww2-第二等速比中间机构,v2-第二输出架,sl2-第二左太阳轮,sr2-第二右太阳轮,rl2-第二左内齿圈,rr2-第二右内齿圈,scl2-第二左太阳锥齿轮,scr2-第二右太阳锥齿轮,cp2-第二行星锥齿轮,cpi2-所述第二内行星锥齿轮,cpo2-所述第二外行星锥齿轮,hg2-第二谐波发生器,fg2-第二柔性轮,rg2-第二刚性轮,ir2-第二内滚轮,or2-第二外滚轮,hc2-第二保持架,ba2-第二滚珠,br2-第二滚柱,ri2-第二内滚柱,ro2-第二外滚柱,ws2-第二蜗杆太阳轮,wp2-第二环状行星轮,wpc2-第二环状行星架,wr2-第二环状齿圈,cs2-第二锥太阳轮,cr2-第二锥圈,cp2-第二锥滚子,s3-第三太阳轮,r3-第三内齿圈,pc3-第三行星架,pp3-第三行星轮,pi3-第三内行星轮,po3-第三外行星轮,pli3-第三左内行星轮,pri3-第三右内行星轮,plo3-第三左外行星轮,pro3-第三右外行星轮,pl3-第三左行星轮,pr3-第三右行星轮,ww3-第三等速比中间机构,v3-第三输出架,sl3-第三左太阳轮,sr3-第三右太阳轮,rl3-第三左内齿圈,rr3-第三右内齿圈,scl3-第三左太阳锥齿轮,scr3-第三右太阳锥齿轮,cp3-第三行星锥齿轮,cpi3-所述第三内行星锥齿轮,cpo3-所述第三外行星锥齿轮,hg3-第三谐波发生器,fg3-第三柔性轮,rg3-第三刚性轮,ir3-第三内滚轮,or3-第三外滚轮,hc3-第三保持架,ba3-第三滚珠,br3-第三滚柱,ri3-第三内滚柱,ro3-第三外滚柱,ws3-第三蜗杆太阳轮,wp3-第三环状行星轮,wpc3-第三环状行星架,wr3-第三环状齿圈,cs3-第三锥太阳轮,cr3-第三锥圈,cp3-第三锥滚子,s4-第四太阳轮,r4-第四内齿圈,pc4-第四行星架,pp4-第四行星轮,1-第一输入轴,2-第一输出轴,3-第三传动轴,4-第四传动轴,5-第五传动轴,6-第六传动轴,7-第七传动轴,8-第八传动轴,9-壳体,11-第十一传动轴。

图中,水平箭头表示超越离合装置fc的锁止方向。其中,水平向右箭头“→”表示:超越离合装置fc的主动部分相对其被动部分正转时锁止,或超越离合装置fc的主动部分相对其被动部分具有正转运动趋势时锁止,或超越离合装置fc的被动部分相对其主动部分反转时锁止,或超越离合装置fc的被动部分相对其主动部分具有反转运动趋势时锁止。水平向左箭头“←”表示:超越离合装置fc的主动部分相对其被动部分反转时锁止,或超越离合装置fc的主动部分相对其被动部分具有反转运动趋势时锁止,或超越离合装置fc的被动部分相对其主动部分正转时锁止,或超越离合装置fc的被动部分相对其主动部分具有正转运动趋势时锁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实施例之表述。显然,所描述的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技术领域内技术人员易于基于对发明原理作出很多改变,因此本发明并非固定于所显示和描述的细节,而是意图包括在权利要求书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和修改。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仅用于描述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并且不旨在限制。如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等也可以旨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指示。术语“包括”和“具有”是包括性的,并且因此规定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零件、构件、部件和/或组件的存在,但是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零件、构件、部件、组件和/或其组合的存在或增加。本文描述的方法步骤、程序和操作不应该被理解为必须需要以所讨论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来执行所述方法步骤、程序和操作,除非具体识别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的是,可采用另外或替代的步骤。

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可在本文用来描述各种零件、构件、部件、组件、层和/或部分,但是这些零件、构件、部件、组件、层和/或部分不应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可仅用于区分一个零件、构件、部件、组件、层和/或部分。诸如“第一”、“第二”、“第三”的术语和其它数字术语在本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次序或顺序,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

实施例1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输入轴1、第一输出轴2、超越离合装置fc、传动机构tg、换挡装置gs。

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包括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第二超越离合器fc2。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配置有第一主动半离合zf1以及第一被动半离合bf1。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配置有第二主动半离合zf2以及第二被动半离合bf2。

所述换挡装置gs包括第一换挡装置gs1。

所述传动机构tg包括第一主动齿轮p1、第一被动齿轮w1、第二主动齿轮p2、第二被动齿轮w2、倒挡主动齿轮p9、倒挡被动齿轮w9、第一齿轮g1、第三传动轴3。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通过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通过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同轴连接,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同轴连接。

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空套在所述第一输出轴2上,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可绕所述第一输出轴2相对转动。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通过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连接。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

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空套在所述第一输出轴2上,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可绕所述第一输出轴2相对转动。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通过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连接。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直接或间接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共同旋转。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一齿轮g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

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轴线、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轴线以及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轴线相互平行且互相不重合。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布置在左侧,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相对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布置在右侧,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布置在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之间。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的齿数为z1,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的齿数为z2,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的齿数为z3,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的齿数为z4,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的齿数为z5,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的齿数为z6,所述第一齿轮g1的齿数为z7。

表1

注:“+”表示正转,“-”表示反转,“●”表示所述换挡装置gs处于接合状态或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的主动半离合与被动半离合处于锁止状态,“○”表示所述换挡装置gs处于分离状态或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的主动半离合与被动半离合处于解锁状态。

图中,水平箭头表示超越离合装置fc的锁止方向。以图1中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为例,水平向右箭头“→”表示: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正转时锁止,或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正转运动趋势时锁止,或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相对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反转时锁止,或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相对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具有反转运动趋势时锁止。水平向左箭头“←”表示: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反转时锁止,或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反转运动趋势时锁止,或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相对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正转时锁止,或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相对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具有正转运动趋势时锁止。

如图1所述,当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相对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锁止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在正转或反转反向上相对固定;当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相对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解锁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可反向转动或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相对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可正向转动。

如图1所述,当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相对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锁止状态,此时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在正转或反转方向上相对固定;当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相对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解锁状态,此时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可正向转动或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相对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可反向转动。

如图1以及表1所示,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至少可以实现三个前进挡以及一个倒挡功能。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具有两个前进挡位。当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具有一个前进挡位以及一个倒挡挡位。

如图1以及表1所示,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或具有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一前进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锁止状态,并且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解锁状态。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动力依次通过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所述第一齿轮g1、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传递给所述第一输出轴2,且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之间的速比r1=+z4/z1。即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转输出动力。

如图1以及表1所示,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反转输入动力或具有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二前进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解锁状态,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锁止状态。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动力依次通过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传递给所述第一输出轴2,且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之间的速比r1=-z5/z2。即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反转输入动力时,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转输出动力。

如图1以及表1所示,当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一倒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动力依次通过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传递给所述第一输出轴2,且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之间的速比r1=-z6/z3。即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所述第一输出轴2反转输出动力。

如图1以及表1所示,当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反转输入动力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三前进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动力依次通过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传递给所述第一输出轴2,且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之间的速比r1=-z6/z3。即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反转输入动力,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转输出动力。

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与反转输入动力,或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运动趋势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以及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可根据各自主动部分与被动部分的相对旋转运动或相对旋转运动趋势自行进行锁止与解锁,不需要其它的控制与操作便能实现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在两个前进挡位之间的任意切换,且换挡过程基本无动力中断。

当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时所述第一输出轴2反转输出动力,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反转输入动力时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转输出动力。

并且,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对所述第一输出轴2具有正向旋转解锁且反向旋转锁止的功能,即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向旋转自由且反向旋转锁止。

另外,由于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配置了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使得当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中的任一个出现故障时,所述第一输出轴2仍然具有正转输出动力的功能,这样大大增加了整个传动模块的可靠性。

实施例2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2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2中,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一齿轮g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相互啮合;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通过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连接;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当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具有第一前进挡与第二前进挡的功能,且此时所述第一输出轴2反转输出动力;当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具有第三前进挡与倒挡的功能,且当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转输出动力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具有倒挡功能。

实施例3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3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2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3中,所述传动机构tg中增加了第二齿轮g2;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一齿轮g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二齿轮g2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齿轮g1空套在所述第三传动轴3上,所述第二齿轮g2空套在所述第三传动轴3上。

实施例4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4所示。实施例4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4中,所述传动机构tg中增加了第二齿轮g2;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一齿轮g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二齿轮g2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齿轮g1空套在所述第三传动轴3上,所述第二齿轮g2空套在所述第三传动轴3上。

实施例5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5所示。实施例5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5中,所述传动机构tg中去除了所述第一齿轮g1以及所述第三传动轴3;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为内齿轮。

实施例6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6所示。实施例6与实施例2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6中,所述传动机构tg中去除了所述第一齿轮g1以及所述第三传动轴3;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为内齿轮。

实施例7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7所示。实施例7与实施例2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7中,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一齿轮g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为内齿轮。

实施例8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8与表2所示,包括第一输入轴1、第一输出轴2、超越离合装置fc、传动机构tg、换挡装置gs。

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包括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第二超越离合器fc2。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配置有第一主动半离合zf1以及第一被动半离合bf1。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配置有第二主动半离合zf2以及第二被动半离合bf2。

所述换挡装置gs包括第一换挡装置gs1、第二换挡装置gs2。

所述传动机构tg包括第一主动齿轮p1、第一被动齿轮w1、第二主动齿轮p2、第二被动齿轮w2、倒挡被动齿轮w9、第一齿轮g1、第二齿轮g2、第三齿轮g3、第四齿轮g4、第五齿轮g5、第三传动轴3、第四传动轴4、第五传动轴5、第六传动轴6。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通过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通过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同轴连接,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同轴连接。

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空套在所述第三传动轴3上,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可绕所述第三传动轴3相对转动。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通过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连接。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空套在所述第四传动轴4上,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可绕所述第四传动轴4相对转动。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通过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连接。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空套在所述第四传动轴4上,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可绕所述第四传动轴4相对转动。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通过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连接。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共同旋转。

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共同旋转。

所述第三齿轮g3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

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五传动轴5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五传动轴5共同旋转。

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六传动轴6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六传动轴6共同旋转。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四齿轮g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相互啮合。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五齿轮g5相互啮合,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三齿轮g3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三齿轮g3相互啮合。

所述第一输出轴2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布置。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布置在左侧,所述第三齿轮g3相对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布置在右侧,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布置在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三齿轮g3之间。

表2

注:“+”表示正转,“-”表示反转,“●”表示所述换挡装置gs处于接合状态或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的主动半离合与被动半离合处于锁止状态,“○”表示所述换挡装置gs处于分离状态或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的主动半离合与被动半离合处于解锁状态。

当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相对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锁止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在正转或反转反向上相对固定;当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相对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解锁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可反向转动或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相对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可正向转动。

当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相对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锁止状态,此时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在正转或反转方向上相对固定;当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相对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解锁状态,此时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可正向转动或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相对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可反向转动。

如图8以及表2所示,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至少可以实现两个前进挡以及一个倒挡功能。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接合状态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具有两个前进挡位。当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处于分离状态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具有一个倒挡挡位。

如图8以及表2所示,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或具有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一前进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锁止状态,并且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解锁状态。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动力依次通过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所述第一齿轮g1、所述第三齿轮g3传递给所述第一输出轴2,且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转输出动力。

如图8以及表2所示,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反转输入动力或具有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二前进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解锁状态,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锁止状态。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动力依次通过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所述第四齿轮g4、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所述第二齿轮g2、所述第三齿轮g3传递给所述第一输出轴2,且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转输出动力。

如图8以及表2所示,当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处于分离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或具有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一倒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动力依次通过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所述第五齿轮g5、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所述第二齿轮g2、所述第三齿轮g3传递给所述第一输出轴2,且所述第一输出轴2反转输出动力。

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接合状态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与反转输入动力,或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运动趋势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以及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可根据各自主动部分与被动部分的相对旋转运动或相对旋转运动趋势自行进行锁止与解锁,不需要其它的控制与操作便能实现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在两个前进挡位之间的任意切换,且换挡过程基本无动力中断。

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输出轴2具有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对所述第一输出轴2具有锁止功能,从而防止所述第一输出轴2反转。

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输出轴2具有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对所述第一输出轴2进行解锁,此时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转时不受限制。

实施例9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9所示。实施例9与实施例8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9中,所述第一输出轴2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布置,且所述第一输入轴1穿过所述第一输出轴2;所述第三齿轮g3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布置在左侧。

实施例10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10所示。实施例10与实施例8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10中,去除了所述第五齿轮g5、所述第六传动轴6、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并增加了第一双作用超越离合器dfc1、超越离合致动装置ad、阻尼装置dp;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四齿轮g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三齿轮g3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双作用超越离合器dfc1配置有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第一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1、第二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2;在默认状态下,当所述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相对所述第一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一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1相对所述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锁止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相对所述第一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1在正转或反转反向上相对固定;当所述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相对所述第一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一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1相对所述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解锁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相对所述第一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1可反向转动或所述第一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1相对所述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可正向转动;在默认状态下,当所述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相对所述第二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二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2相对所述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锁止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相对所述第二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2在正转或反转方向上相对固定;当所述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相对所述第二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2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二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2相对所述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解锁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相对所述第二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2可正向转动或所述第二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2相对所述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可反向转动;在所述超越离合致动装置ad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双作用超越离合器dfc1可使所述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相对所述第一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一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1相对所述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解锁状态;在所述超越离合致动装置ad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双作用超越离合器dfc1可使所述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相对所述第二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二双作用被动半离合bd2相对所述第一双作用主动半离合zd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解锁状态;所述阻尼装置dp用于缓冲所述第一双作用超越离合器dfc1挡位切换时的冲击、所述第一输入轴正转与反转切换时的冲击、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离合过程的冲击、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离合过程的冲击以及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传递动力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冲击、尖峰载荷等。

实施例11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11所示。实施例11与实施例2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11中,增加了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连接,并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共同旋转。

实施例12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12所示。实施例12与实施例2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12中,增加了第二换挡装置gs2;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通过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连接;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传动机构tg中增加了第二齿轮g2以及第四传动轴4;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连接并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共同旋转;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二齿轮g2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

实施例13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13所示。实施例13与实施例1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13中,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共同旋转。

实施例14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14所示。实施例14与实施例10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14中,所述传动机构tg中增加了倒挡主动齿轮p9;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连接并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共同旋转;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四齿轮g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相互啮合。

实施例15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15所示。实施例15与实施例14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15中,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共同旋转。

实施例16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16所示,包括第一输入轴1、第一输出轴2、超越离合装置fc、传动机构tg、换挡装置gs。

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包括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第二超越离合器fc2。

所述换挡装置gs包括第一换挡装置gs1、第二换挡装置gs2。

所述传动机构tg包括第一主动齿轮p1、第一被动齿轮w1、第二主动齿轮p2、倒挡主动齿轮p9、倒挡被动齿轮w9、第一齿轮g1、第二齿轮g2、第三齿轮g3、第四齿轮g4、第五齿轮g5、第三传动轴3、第四传动轴4、第五传动轴5。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

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

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共同旋转。

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共同旋转。

所述第三齿轮g3通过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所述第四齿轮g4通过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同轴连接,所述第三齿轮g3与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同轴连接,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同轴连接。

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五传动轴5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五传动轴5共同旋转。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五齿轮g5相互啮合,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三齿轮g3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四齿轮g4相互啮合。

所述第一输出轴2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布置。

在轴向上,所述第三齿轮g3布置在左侧,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布置在右侧,所述第四齿轮g4、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布置在所述第三齿轮g3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之间。

其余与实施例11类似。

实施例17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17所示,包括第一输入轴1、第一输出轴2、超越离合装置fc、传动机构tg、换挡装置gs。

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包括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第二超越离合器fc2。

所述换挡装置gs包括第一换挡装置gs1、第二换挡装置gs2。

所述传动机构tg包括第一主动齿轮p1、第一被动齿轮w1、第二主动齿轮p2、第二被动齿轮w2、第一齿轮g1、第三传动轴3。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通过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通过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

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

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

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共同旋转。

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与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同轴连接,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与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同轴连接。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一齿轮g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相互啮合。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布置在左侧,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布置在右侧。

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反转输入动力,且当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的接合时,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转输出动力,从而实现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的倒挡功能。

其余与实施例11类似。

实施例18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18所示,包括第一输入轴1、第一输出轴2、超越离合装置fc、传动机构tg、换挡装置gs。

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包括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第二超越离合器fc2。

所述换挡装置gs包括第一换挡装置gs1、第二换挡装置gs2。

所述传动机构tg包括第一主动齿轮p1、第一被动齿轮w1、第二主动齿轮p2、倒挡主动齿轮p9、倒挡被动齿轮w9、第一齿轮g1、第二齿轮g2、第三齿轮g3、第四齿轮g4、第三传动轴3、第四传动轴4、第五传动轴5。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通过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与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同轴连接。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

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

所述第一齿轮g1通过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

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共同旋转。

所述第三齿轮g3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共同旋转。

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同轴连接。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与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同轴连接,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同轴连接。

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五传动轴5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五传动轴5共同旋转。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四齿轮g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三齿轮g3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三齿轮g3相互啮合。

所述第一输出轴2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布置。

在轴向上,所述第三齿轮g3布置在左侧,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布置在右侧,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布置在所述第三齿轮g3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之间。

其余与实施例11类似。

实施例19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19所示。实施例19与实施例18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19中,所述传动机构tg中增加了第二被动齿轮w2;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四齿轮g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相互啮合。

实施例20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20所示。实施例20与实施例16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20中,所述传动机构tg中去除了所述第四齿轮g4;所述第三齿轮g3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共同旋转;所述第三传动轴3通过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一齿轮g1同轴连接;所述第四传动轴4通过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与所述第二齿轮g2同轴连接;所述第三传动轴3与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同轴连接;所述第四传动轴4与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同轴连接,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同轴连接。

实施例21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21所示。实施例21与实施例13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21中,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一齿轮g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通过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与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同轴连接;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

实施例22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22所示。实施例22与实施例13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22中,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一齿轮g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通过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

实施例23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23所示。实施例23与实施例2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23中,所述第一输入轴1通过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24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24所示。实施例24与实施例13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24中,所述传动机构tg中去除了所述第一齿轮g1以及所述第三传动轴3;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为内齿轮。

实施例25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25所示。实施例25与实施例10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25中,增加了第三被动齿轮w3以及第三超越离合器fc3;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通过所述第三超越离合器fc3与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同轴连接;所述第三超越离合器fc3配置有第三主动半离合zf3以及第三被动半离合bf3;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与所述第三主动半离合zf3同轴连接,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与所述第三被动半离合bf3同轴连接。

实施例26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26所示。实施例26与实施例1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26中,增加了第三主动齿轮p3以及第三被动齿轮w3;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与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相互啮合;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27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27所示。实施例27与实施例12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27中,去除了所述第二齿轮g2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4,并增加了第三主动齿轮p3以及第三被动齿轮w3;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与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相互啮合;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

实施例28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28所示。实施例28与实施例27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28中,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在轴向上布置在右侧。

实施例29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29所示。实施例29与实施例15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29中,增加了第三主动齿轮p3以及第三被动齿轮w3;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与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相互啮合;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共同旋转;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30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30所示。实施例30与实施例16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30中,去除了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并增加了第三主动齿轮p3以及第二被动齿轮w2;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与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相互啮合;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五齿轮g5相互啮合,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相互啮合;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

实施例31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31所示。实施例31与实施例17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31中,增加了第三主动齿轮p3以及第三被动齿轮w3;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与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相互啮合;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

实施例32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32所示。实施例32与实施例18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32中,去除了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并增加了第三主动齿轮p3以及第二被动齿轮w2;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与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相互啮合;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四齿轮g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相互啮合;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

实施例33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33所示。实施例33与实施例20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33中,去除了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并增加了第三主动齿轮p3以及第二被动齿轮w2;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与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相互啮合;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四齿轮g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相互啮合;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

实施例34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34与表3所示,包括第一输入轴1、第一输出轴2、超越离合装置fc、传动机构tg、换挡装置gs。

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包括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第二超越离合器fc2。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配置有第一主动半离合zf1以及第一被动半离合bf1。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配置有第二主动半离合zf2以及第二被动半离合bf2。

所述换挡装置gs包括第一换挡装置gs1、第二换挡装置gs2。

所述传动机构tg包括第一主动齿轮p1、第一被动齿轮w1、第二主动齿轮p2、第二被动齿轮w2、第三被动齿轮w3、第四被动齿轮w4、倒挡主动齿轮p9、倒挡被动齿轮w9、第一齿轮g1、第二齿轮g2、第三齿轮g3、第四齿轮g4、第五齿轮g5、第三传动轴3、第四传动轴4、第五传动轴5、第六传动轴6。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通过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通过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同轴连接,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同轴连接。

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空套在所述第三传动轴3上,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可绕所述第三传动轴3相对转动。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通过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连接。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空套在所述第三传动轴3上,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可绕所述第三传动轴3相对转动。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通过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连接。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空套在所述第四传动轴4上,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可绕所述第四传动轴4相对转动。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通过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连接。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空套在所述第四传动轴4上,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可绕所述第四传动轴4相对转动。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通过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连接。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空套在所述第四传动轴4上,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可绕所述第四传动轴4相对转动。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通过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连接。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共同旋转。

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共同旋转。

所述第三齿轮g3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

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五传动轴5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五传动轴5共同旋转。

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六传动轴6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六传动轴6共同旋转。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四齿轮g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相互啮合。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相互啮合。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五齿轮g5相互啮合,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三齿轮g3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三齿轮g3相互啮合。

所述第一输出轴2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布置。

在轴向上,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布置在左侧,所述第三齿轮g3相对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布置在右侧,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以及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布置在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三齿轮g3之间。

表3

注:“+”表示正转,“-”表示反转,“●”表示所述换挡装置gs处于接合状态或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的主动半离合与被动半离合处于锁止状态,“○”表示所述换挡装置gs处于分离状态或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的主动半离合与被动半离合处于解锁状态。

当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相对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锁止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在正转或反转反向上相对固定;当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相对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解锁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可反向转动或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相对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可正向转动。

当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相对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锁止状态,此时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在正转或反转方向上相对固定;当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相对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解锁状态,此时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可正向转动或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相对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可反向转动。

如图34以及表3所示,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至少可以实现五个前进挡以及一个倒挡功能:

(1)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处于接合状态时,且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一前进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锁止状态,并且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解锁状态,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转输出动力。

(2)当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接合状态时,且所述第一输入轴1反转输入动力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二前进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解锁状态,并且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锁止状态,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转输出动力。

(3)当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接合状态时,且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三前进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锁止状态,并且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解锁状态,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转输出动力。

(4)当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处于接合状态时,且所述第一输入轴1反转输入动力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四前进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解锁状态,并且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锁止状态,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转输出动力。

(5)当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接合状态时,且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五前进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转输出动力。

(6)当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接合状态时,且所述第一输入轴1反转输入动力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一倒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输出轴2反转输出动力。

(7)当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所述第一前进挡状态时,且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接合状态,则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使其正向旋转减速或使其由正向旋转切换至反向旋转,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可由所述第一前进挡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前进挡状态,且挡位切换过程中无动力中断。

(8)当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所述第二前进挡状态时,且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处于分离状态,且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接合状态,则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使其反向旋转减速或使其由反向旋转切换至正向旋转,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可由所述第二前进挡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三前进挡状态,且挡位切换过程中无动力中断。

(9)当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所述第二前进挡状态时,且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处于接合状态,且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分离状态,则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使其反向旋转减速或使其由反向旋转切换至正向旋转,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可由所述第二前进挡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一前进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转输出动力,且挡位切换过程中无动力中断。

(10)当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所述第三前进挡状态时,且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分离状态,且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处于接合状态,则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使其正向旋转减速或使其由正向旋转切换至反向旋转,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可由所述第三前进挡状态切换至所述第四前进挡状态,且挡位切换过程中无动力中断。

(11)当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所述第三前进挡状态时,且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接合状态,且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处于分离状态,则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使其正向旋转减速或使其由正向旋转切换至反向旋转,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可由所述第三前进挡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前进挡状态,且挡位切换过程中无动力中断。

(12)当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所述第四前进挡状态时,且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接合状态,则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使其反向旋转减速或使其由反向旋转切换至正向旋转,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可由所述第四前进挡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三前进挡状态,且挡位切换过程中无动力中断。

(13)当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所述第四前进挡状态时,首先使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分离状态,然后使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处于接合状态,且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使其由反向旋转切换至正向旋转后,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可由所述第四前进挡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五前进挡状态,但此换挡过程中由于没有超越离合器的作用,挡位切换过程中有不可避免的动力中断。

当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在所述第一前进挡、所述第二前进挡、所述第三前进挡、所述第四前进挡之间进行临近挡位切换时,除了控制对应所述换挡装置gs的离合状态,只需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与反转输入动力,或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运动趋势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以及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可根据各自主动部分与被动部分的相对旋转运动或相对旋转运动趋势自行进行锁止与解锁,不需要其它的控制与操作便能实现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在临近挡位之间进行切换,且换挡过程基本无动力中断。

当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所述第一前进挡、所述第二前进挡、所述第三前进挡、所述第四前进挡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对所述第一输出轴2具有反向旋转锁止以及正向旋转解锁功能,从而确保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向旋转自由且反向旋转锁止。

另外,由于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配置了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使得当以上所述任一换挡装置gs或任一超越离合器fc出现故障时,甚至以上所述换挡装置gs与所述超越离合器fc中的任何两个均出现故障时,所述第一输出轴2仍然具有正转输出动力的功能,这样极大增加了整个传动模块的可靠性。

实施例35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35所示。实施例35与实施例26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35中,增加了第四主动齿轮p4、第四被动齿轮w4、第二齿轮g2、第四传动轴4以及第三换挡装置gs3;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共同旋转;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共同旋转;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与所述第二齿轮g2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相互啮合;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36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36所示。实施例36与实施例28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36中,增加了第四主动齿轮p4、第四被动齿轮w4、第二齿轮g2、第四传动轴4以及第三换挡装置gs3;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共同旋转;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共同旋转;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与所述第二齿轮g2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37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37所示。实施例37与实施例29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37中,增加了第四主动齿轮p4、第四被动齿轮w4以及第三换挡装置gs3;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共同旋转;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四齿轮g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三齿轮g3相互啮合;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与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相互啮合;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38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38所示。实施例38与实施例30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38中,去除了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并增加了第三被动齿轮w3、第四主动齿轮p4、倒挡被动齿轮w9、第六齿轮g6、第六传动轴6以及第三换挡装置gs3;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第六齿轮g6与所述第六传动轴6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六传动轴6共同旋转;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与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相互啮合;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与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六齿轮g6相互啮合,所述第六齿轮g6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五齿轮g5相互啮合,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四齿轮g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39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39所示。实施例39与实施例3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39中,增加了第四主动齿轮p4、第四被动齿轮w4、第二齿轮g2、第四传动轴4以及第三换挡装置gs3;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共同旋转;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与所述第二齿轮g2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40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40所示。实施例40与实施例32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40中,去除了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并增加了第三被动齿轮w3、第四主动齿轮p4、倒挡被动齿轮w9、第五齿轮g5、第六传动轴6以及第三换挡装置gs3;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六传动轴6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六传动轴6共同旋转;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四齿轮g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与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相互啮合;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与所述第五齿轮g5相互啮合,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41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41所示。实施例41与实施例33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41中,去除了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并增加了第三被动齿轮w3、第四主动齿轮p4、倒挡被动齿轮w9、第五齿轮g5、第六传动轴6以及第三换挡装置gs3;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六传动轴6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六传动轴6共同旋转;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四齿轮g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与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相互啮合;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与所述第五齿轮g5相互啮合,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42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42所示。实施例42与实施例34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42中,去除了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并增加了第三主动齿轮p3、第六齿轮g6、第七传动轴7以及第四换挡装置gs4;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共同旋转;所述第六齿轮g6与所述第七传动轴7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七传动轴7共同旋转;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与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相互啮合;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与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相互啮合;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在所述第四换挡装置gs4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43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43所示。实施例43与实施例35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43中,增加了第五主动齿轮p5以及第五被动齿轮w5;所述第五主动齿轮p5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共同旋转;所述第五主动齿轮p5与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相互啮合;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44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44所示。实施例44与实施例36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44中,增加了第五主动齿轮p5、第五被动齿轮w5、第三齿轮g3以及第五传动轴5;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第三齿轮g3与所述第五传动轴5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五传动轴5共同旋转;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三齿轮g3相互啮合,所述第三齿轮g3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五主动齿轮p5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45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45所示。实施例45与实施例37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45中,增加了第五主动齿轮p5、第五被动齿轮w5、第五齿轮g5以及第六传动轴6;所述第五主动齿轮p5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共同旋转;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六传动轴6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六传动轴6共同旋转;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四齿轮g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相互啮合;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与所述第五齿轮g5相互啮合,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三齿轮g3相互啮合;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46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46所示。实施例46与实施例38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46中,增加了第五主动齿轮p5、第五被动齿轮w5、第六齿轮g6、第六传动轴6、第七齿轮g7、第七传动轴7;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第六齿轮g6与所述第六传动轴6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六传动轴6共同旋转;所述第七齿轮g7与所述第七传动轴7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七传动轴7共同旋转;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五齿轮g5相互啮合,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与所述第六齿轮g6相互啮合,所述第六齿轮g6与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七齿轮g7相互啮合,所述第七齿轮g7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四齿轮g4相互啮合;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47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47所示。实施例47与实施例39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47中,增加了第五主动齿轮p5、第五被动齿轮w5以及第四换挡装置gs4;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第五主动齿轮p5与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相互啮合;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在所述第四换挡装置gs4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五主动齿轮p5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48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48所示。实施例48与实施例40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48中,增加了第五主动齿轮p5、第五被动齿轮w5、第六齿轮g6、第七传动轴7;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第六齿轮g6与所述第七传动轴7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七传动轴7共同旋转;所述第五主动齿轮p5与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六齿轮g6相互啮合,所述第六齿轮g6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五主动齿轮p5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49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49所示。实施例49与实施例4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49中,增加了第五主动齿轮p5、第五被动齿轮w5、第六齿轮g6以及第七传动轴7;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第六齿轮g6与所述第七传动轴7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七传动轴7共同旋转;所述第五主动齿轮p5与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六齿轮g6相互啮合,所述第六齿轮g6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五主动齿轮p5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50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50所示。实施例50与实施例42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50中,增加了第四主动齿轮p4、第六被动齿轮w6、第七齿轮g7以及第八传动轴8;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共同旋转;所述第七齿轮g7与所述第八传动轴8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八传动轴8共同旋转;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与所述第五齿轮g5相互啮合,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与所述第六齿轮g6相互啮合,所述第六齿轮g6与所述第六被动齿轮w6相互啮合;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七齿轮g7相互啮合,所述第七齿轮g7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六被动齿轮w6在所述第四换挡装置gs4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51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51所示。实施例51与实施例43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51中,增加了第六主动齿轮p6、第六被动齿轮w6、第三齿轮g3、第五传动轴5以及第四换挡装置gs4;所述第六主动齿轮p6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共同旋转;所述第三齿轮g3与所述第五传动轴5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五传动轴5共同旋转;所述第六主动齿轮p6与所述第三齿轮g3相互啮合,所述第三齿轮g3与所述第六被动齿轮w6相互啮合;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三被动齿轮w3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六被动齿轮w6在所述第四换挡装置gs4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四换挡装置gs4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52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52所示。实施例52与实施例44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52中,增加了第六主动齿轮p6、第六被动齿轮w6、第四齿轮g4、第六传动轴6以及第四换挡装置gs4;所述第六被动齿轮w6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六传动轴6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六传动轴6共同旋转;所述第六主动齿轮p6与所述第三齿轮g3相互啮合,所述第三齿轮g3与所述第六被动齿轮w6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四齿轮g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六主动齿轮p6在所述第四换挡装置gs4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53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53所示。实施例53与实施例45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53中,增加了第六主动齿轮p6、第六被动齿轮w6、第六齿轮g6、第七传动轴7以及第四换挡装置gs4;所述第六主动齿轮p6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共同旋转;所述第六齿轮g6与所述第七传动轴7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七传动轴7共同旋转;所述第六主动齿轮p6与所述第六齿轮g6相互啮合,所述第六齿轮g6与所述第六被动齿轮w6相互啮合;所述第六被动齿轮w6在所述第四换挡装置gs4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四换挡装置gs4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54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54所示。实施例54与实施例46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54中,增加了第六主动齿轮p6以及第四换挡装置gs4;所述第六主动齿轮p6与所述第七齿轮g7相互啮合,所述第七齿轮g7与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六主动齿轮p6在所述第四换挡装置gs4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在所述第四换挡装置gs4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55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55所示。实施例55与实施例47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55中,增加了第六主动齿轮p6、第六被动齿轮w6、第三齿轮g3以及第五传动轴5;所述第六被动齿轮w6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第三齿轮g3与所述第五传动轴5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五传动轴5共同旋转;所述第六主动齿轮p6与所述第三齿轮g3相互啮合,所述第三齿轮g3与所述第六被动齿轮w6相互啮合;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在所述第四换挡装置gs4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超越离合器fc4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六主动齿轮p6在所述第四换挡装置gs4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超越离合器fc4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56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56所示。实施例56与实施例48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56中,增加了第六主动齿轮p6以及第四换挡装置gs4;所述第六主动齿轮p6与所述第六齿轮g6相互啮合,所述第六齿轮g6与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六主动齿轮p6在所述第四换挡装置gs4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在所述第四换挡装置gs4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57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57所示。实施例57与实施例49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57中,增加了第六主动齿轮p6以及第四换挡装置gs4;所述第六主动齿轮p6与所述第六齿轮g6相互啮合,所述第六齿轮g6与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六主动齿轮p6在所述第四换挡装置gs4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在所述第四换挡装置gs4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58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58所示。实施例58与实施例50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58中,增加了第七被动齿轮w7;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与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相互啮合;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五齿轮g5相互啮合,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相互啮合;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相互啮合;所述第四主动齿轮p4与所述第四被动齿轮w4相互啮合;所述第五主动齿轮p5与所述第六齿轮g6相互啮合,所述第六齿轮g6与所述第五被动齿轮w5相互啮合;所述第六主动齿轮p6与所述第七齿轮g7相互啮合,所述第七齿轮g7与所述第六被动齿轮w6相互啮合;所述第五主动齿轮p5与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相互啮合;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四齿轮g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三齿轮g3相互啮合;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四换挡装置gs4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59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59所示。实施例59与实施例5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59中,增加了第七主动齿轮p7以及第七被动齿轮w7;所述第七主动齿轮p7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共同旋转;所述第七主动齿轮p7与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相互啮合;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60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60所示。实施例60与实施例52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60中,去除了所述第四齿轮g4以及所述第六传动轴6,并增加了第七主动齿轮p7以及第七被动齿轮w7;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第七主动齿轮p7与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所述第三主动齿轮p3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在所述第四换挡装置gs4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61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61所示。实施例61与实施例53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61中,增加了第七主动齿轮p7以及第七被动齿轮w7;所述第七主动齿轮p7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共同旋转;所述第七主动齿轮p7与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相互啮合;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62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62所示。实施例62与实施例54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62中,去除了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并增加了第七主动齿轮p7以及第七被动齿轮w7;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第七主动齿轮p7与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相互啮合;所述第七主动齿轮p7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63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63所示。实施例63与实施例55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63中,增加了第七主动齿轮p7以及第七被动齿轮w7;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第七主动齿轮p7与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相互啮合;所述第七主动齿轮p7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64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64所示。实施例64与实施例56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64中,增加了第七主动齿轮p7以及第七被动齿轮w7;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第七主动齿轮p7与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相互啮合;所述第七主动齿轮p7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65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65所示。实施例65与实施例57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65中,增加了第七主动齿轮p7以及第七被动齿轮w7;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所述第七主动齿轮p7与所述第七被动齿轮w7相互啮合;所述第七主动齿轮p7在所述第三换挡装置gs3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66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66所示。实施例66与实施例2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66中,去除了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并增加了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共同旋转;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通过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67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67所示。实施例67与实施例66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67中,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通过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共同旋转。

实施例68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68所示。实施例68与实施例67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68中,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通过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

实施例69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69所示。实施例69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69中,去除了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并增加了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共同旋转;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通过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70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70所示。实施例70与实施例69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70中,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通过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二主动齿轮p2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共同旋转。

实施例71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71所示。实施例71与实施例70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71中,所述第二被动齿轮w2在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二换挡装置gs2通过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

实施例72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72所示,包括第一输入轴1、第一输出轴2、超越离合装置fc、传动机构tg、换挡装置gs。

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包括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第二超越离合器fc2。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配置有第一主动半离合zf1以及第一被动半离合bf1。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配置有第二主动半离合zf2以及第二被动半离合bf2。

所述换挡装置gs包括第一换挡装置gs1。

所述传动机构tg包括第一主动齿轮p1、第一被动齿轮w1、倒挡主动齿轮p9、倒挡被动齿轮w9、第一齿轮g1、第二齿轮g2、第三齿轮g3、第四齿轮g4、第五齿轮g5、第九齿轮g9、第三传动轴3、第四传动轴4、第八传动轴8。

所述第一齿轮g1通过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所述第二齿轮g2通过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同轴连接,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同轴连接。

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空套在所述第一输出轴2上,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可绕所述第一输出轴2相对转动。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通过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连接。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空套在所述第一输出轴2上,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可绕所述第一输出轴2相对转动。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通过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连接。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直接或间接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第三齿轮g3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共同旋转。

所述第四齿轮g4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共同旋转。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共同旋转。

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共同旋转。

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共同旋转。

所述第九齿轮g9与所述第八传动轴8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八传动轴8共同旋转。

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五齿轮g5相互啮合,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三齿轮g3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四齿轮g4相互啮合。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九齿轮g9相互啮合,所述第九齿轮g9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

所述第一输出轴2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非同轴布置。

在轴向上,所述第三齿轮g3布置在左侧,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相对所述第三齿轮g3布置在右侧,所述第四齿轮g4、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布置在所述第三齿轮g3与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之间。

表4

注:“+”表示正转,“-”表示反转,“●”表示所述换挡装置gs处于接合状态或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的主动半离合与被动半离合处于锁止状态,“○”表示所述换挡装置gs处于分离状态或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的主动半离合与被动半离合处于解锁状态。

当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相对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锁止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在正转或反转反向上相对固定;当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相对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解锁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可正向转动或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相对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可反向转动。

当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相对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锁止状态,此时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在正转或反转方向上相对固定;当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相对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解锁状态,此时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可反向转动或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相对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可正向转动。

如图72以及表4所示,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至少可以实现两个前进挡以及两个倒挡功能。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具有两个前进挡位。当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具有两个倒挡挡位。

如图72以及表4所示,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反转输入动力或具有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一前进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锁止状态,并且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解锁状态。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动力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齿轮g1、所述第五齿轮g5、所述第三齿轮g3、所述第四传动轴4、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传递给所述第一输出轴2,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反转输入动力,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转输出动力。

如图72以及表4所示,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或具有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二前进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解锁状态,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锁止状态。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动力依次通过所述第二齿轮g2、所述第四齿轮g4、所述第四传动轴4、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传递给所述第一输出轴2,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转输出动力。

如图72以及表4所示,当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反转输入动力或具有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一倒档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锁止状态,并且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解锁状态。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动力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齿轮g1、所述第五齿轮g5、所述第三齿轮g3、所述第四传动轴4、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所述第九齿轮g9、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传递给所述第一输出轴2,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反转输入动力,所述第一输出轴2反转输出动力。

如图72以及表4所示,当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或具有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二倒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解锁状态,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锁止状态。所述第一输入轴1的动力依次通过所述第二齿轮g2、所述第四齿轮g4、所述第四传动轴4、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所述第九齿轮g9、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传递给所述第一输出轴2,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所述第一输出轴2反转输出动力。

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与反转输入动力,或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运动趋势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以及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可根据各自主动部分与被动部分的相对旋转运动或相对旋转运动趋势自行进行锁止与解锁,不需要其它的控制与操作便能实现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在两个前进挡挡位之间的任意切换,且换挡过程基本无动力中断。

当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与反转输入动力,或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运动趋势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以及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可根据各自主动部分与被动部分的相对旋转运动或相对旋转运动趋势自行进行锁止与解锁,不需要其它的控制与操作便能实现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在两个倒档挡位之间的任意切换,且换挡过程基本无动力中断。

并且,当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对所述第一输出轴2具有正向旋转解锁且反向旋转锁止的功能,即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向旋转自由且反向旋转锁止。当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对所述第一输出轴2具有反向旋转解锁且正向旋转锁止的功能,即所述第一输出轴2反向旋转自由且正向旋转锁止。

实施例73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73所示。实施例73与实施例72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73中,所述第一输出轴2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布置。

实施例74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74所示。实施例74与实施例73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74中,去除了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以及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九齿轮g9相互啮合,所述第九齿轮g9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输入轴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75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75所示。实施例75与实施例73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75中,去除了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以及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所述第一输出轴2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非同轴布置,所述第一输出轴2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布置;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共同旋转;所述第四传动轴4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76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76所示,包括第一输入轴1、第一输出轴2、超越离合装置fc、传动机构tg、换挡装置gs、壳体9。

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包括第一超越离合器fc1、第二超越离合器fc2。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配置有第一主动半离合zf1以及第一被动半离合bf1。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配置有第二主动半离合zf2以及第二被动半离合bf2。

所述换挡装置gs包括第一换挡装置gs1。

所述传动机构tg包括第一行星排pg1、第三传动轴3、第四传动轴4。

所述第一行星排pg1至少包括第一基本件e1,第二基本件e2,第三基本件e3。

所述第一行星排pg1是具备第一太阳轮s1、第一内齿圈r1、第一行星架pc1以及第一行星轮pp1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所述第一行星轮pp1保持在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上,所述第一行星轮pp1与所述第一太阳轮s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行星轮pp1与所述第一内齿圈r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行星轮pp1包括至少一个相同齿轮,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以及所述第一内齿圈r1均与所述第一太阳轮s1同轴布置。

所述第一太阳轮s1为所述第一基本件e1,所述第一内齿圈r1为所述第二基本件e2,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为所述第三基本件e3。

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一基本件e1同轴连接。

所述第四传动轴4与所述第二基本件e2同轴连接。

所述第三传动轴3与所述第三基本件e3同轴连接。

所述第一输入轴1通过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连接,所述第三传动轴3通过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与所述壳体9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1与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同轴连接,所述第三传动轴3与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同轴连接。所述第三传动轴3与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同轴连接,所述壳体9与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同轴连接。

所述第一输出轴2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布置。

所述第一输入轴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

所述第四传动轴4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

表5

注:“+”表示正转,“-”表示反转,“●”表示所述换挡装置gs处于接合状态或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的主动半离合与被动半离合处于锁止状态,“○”表示所述换挡装置gs处于分离状态或所述超越离合装置fc的主动半离合与被动半离合处于解锁状态。

当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相对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锁止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在正转或反转反向上相对固定;当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相对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解锁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可正向转动或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相对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可反向转动。

当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相对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锁止状态,此时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在正转或反转方向上相对固定;当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时,或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相对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解锁状态,此时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可反向转动或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相对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可正向转动。

如图76以及表5所示,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至少可以实现三个前进挡以及一个倒挡功能。当所述第四传动轴4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具有两个前进挡位。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具有一个前进挡位以及一个倒挡挡位。

如图76以及表5所示,当所述第四传动轴4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反转输入动力或具有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一前进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反转运动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锁止状态,并且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解锁状态。此时所述第一行星排pg1的各基本构件耦合成为一个整体,所述第四传动轴4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转速一样,所述第一输出轴2反转输出动力。

如图76以及表5所示,当所述第四传动轴4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或具有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二前进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主动半离合zf1相对所述第一被动半离合bf1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二主动半离合zf2相对所述第二被动半离合bf2具有正转运动或正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处于解锁状态,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处于锁止状态。此时所述第一行星架pc1在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的作用下与所述壳体9相对固定,所述第四传动轴4反转输出动力,所述第一输出轴2反转输出动力。

如图76以及表5所示,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反转输入动力或具有反转运动趋势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三前进档状态。此时,所述第一输出轴2反转输出动力。

如图76以及表5所示,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或具有正转运动趋势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处于第一倒挡状态。此时,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转输出动力。

当所述第四传动轴4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输入动力与反转输入动力,或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1正转运动趋势或反转运动趋势,所述第一超越离合器fc1以及所述第二超越离合器fc2可根据各自主动部分与被动部分的相对旋转运动或相对旋转运动趋势自行进行锁止与解锁,不需要其它的控制与操作便能实现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在两个前进挡挡位之间的任意切换,且换挡过程基本无动力中断。

并且,当所述第四传动轴4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处于接合状态时,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对所述第一输出轴2具有正向旋转解锁且反向旋转锁止的功能,即所述第一输出轴2正向旋转自由且反向旋转锁止。

实施例77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77所示。实施例77与实施例76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77中,增加了第一主动齿轮p1、第一被动齿轮w1、倒挡主动齿轮p9以及倒挡被动齿轮w9;所述第一输出轴2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非同轴布置;所述第一主动齿轮p1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共同旋转;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共同旋转;所述第一被动齿轮w1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在所述第一换挡装置gs1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的接合或分离。

实施例78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78所示。实施例78与实施例77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78中,增加了第九齿轮g9以及第八传动轴8;所述第九齿轮g9与所述第八传动轴8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八传动轴8共同旋转;所述倒挡主动齿轮p9与所述第九齿轮g9相互啮合,所述第九齿轮g9与所述倒挡被动齿轮w9相互啮合。

实施例79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79所示。实施例79与实施例76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79中,所述第一行星排pg1是具备第一太阳轮s1、第一内齿圈r1、第一行星架pc1、第一内行星轮pi1以及第一外行星轮po1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所述第一内行星轮pi1与所述第一外行星轮po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内行星轮pi1与所述第一外行星轮po1均保持在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上,所述第一内行星轮pi1与所述第一太阳轮s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外行星轮po1与所述第一内齿圈r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内行星轮pi1包括至少一个相同齿轮,所述第一外行星轮po1包括至少一个相同齿轮,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以及所述第一内齿圈r1均与所述第一太阳轮s1同轴布置;所述第一太阳轮s1为所述第一基本件e1;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为所述第二基本件e2;所述第一内齿圈r1为所述第三基本件e3;所述第一基本件e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所述第二基本件e2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连接;所述第三基本件e3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同轴连接。

实施例80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80所示。实施例80与实施例77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80中,所述第一行星排pg1是具备第一太阳轮s1、第一内齿圈r1、第一行星架pc1、第一内行星轮pi1以及第一外行星轮po1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所述第一内行星轮pi1与所述第一外行星轮po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内行星轮pi1与所述第一外行星轮po1均保持在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上,所述第一内行星轮pi1与所述第一太阳轮s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外行星轮po1与所述第一内齿圈r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内行星轮pi1包括至少一个相同齿轮,所述第一外行星轮po1包括至少一个相同齿轮,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以及所述第一内齿圈r1均与所述第一太阳轮s1同轴布置;所述第一太阳轮s1为所述第一基本件e1;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为所述第二基本件e2;所述第一内齿圈r1为所述第三基本件e3;所述第一基本件e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所述第二基本件e2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连接;所述第三基本件e3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同轴连接。

实施例81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81所示。实施例81与实施例78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81中,所述第一行星排pg1是具备第一太阳轮s1、第一内齿圈r1、第一行星架pc1、第一内行星轮pi1以及第一外行星轮po1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所述第一内行星轮pi1与所述第一外行星轮po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内行星轮pi1与所述第一外行星轮po1均保持在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上,所述第一内行星轮pi1与所述第一太阳轮s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外行星轮po1与所述第一内齿圈r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内行星轮pi1包括至少一个相同齿轮,所述第一外行星轮po1包括至少一个相同齿轮,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以及所述第一内齿圈r1均与所述第一太阳轮s1同轴布置;所述第一太阳轮s1为所述第一基本件e1;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为所述第二基本件e2;所述第一内齿圈r1为所述第三基本件e3;所述第一基本件e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所述第二基本件e2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连接;所述第三基本件e3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同轴连接。

实施例82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82所示。实施例82与实施例76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82中,所述第一行星排pg1是具备第一太阳轮s1、第一内齿圈r1、第一行星架pc1、第一左行星轮pl1以及第一右行星轮pr1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所述第一左行星轮pl1与所述第一右行星轮pr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左行星轮pl1与所述第一右行星轮pr1均保持在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上,所述第一左行星轮pl1与所述第一太阳轮s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右行星轮pr1与所述第一内齿圈r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左行星轮pl1包括至少一个相同齿轮,所述第一右行星轮pr1包括至少一个相同齿轮,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以及所述第一内齿圈r1均与所述第一太阳轮s1同轴布置;所述第一太阳轮s1为所述第一基本件e1;所述第一内齿圈r1为所述第二基本件e2;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为所述第三基本件e3;所述第一基本件e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所述第二基本件e2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连接;所述第三基本件e3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同轴连接。

实施例83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83所示。实施例83与实施例77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83中,所述第一行星排pg1是具备第一太阳轮s1、第一内齿圈r1、第一行星架pc1、第一左行星轮pl1以及第一右行星轮pr1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所述第一左行星轮pl1与所述第一右行星轮pr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左行星轮pl1与所述第一右行星轮pr1均保持在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上,所述第一左行星轮pl1与所述第一太阳轮s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右行星轮pr1与所述第一内齿圈r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左行星轮pl1包括至少一个相同齿轮,所述第一右行星轮pr1包括至少一个相同齿轮,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以及所述第一内齿圈r1均与所述第一太阳轮s1同轴布置;所述第一太阳轮s1为所述第一基本件e1;所述第一内齿圈r1为所述第二基本件e2;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为所述第三基本件e3;所述第一基本件e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所述第二基本件e2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连接;所述第三基本件e3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同轴连接。

实施例84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如图84所示。实施例84与实施例78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84中,所述第一行星排pg1是具备第一太阳轮s1、第一内齿圈r1、第一行星架pc1、第一左行星轮pl1以及第一右行星轮pr1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所述第一左行星轮pl1与所述第一右行星轮pr1同轴连接,所述第一左行星轮pl1与所述第一右行星轮pr1均保持在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上,所述第一左行星轮pl1与所述第一太阳轮s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右行星轮pr1与所述第一内齿圈r1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左行星轮pl1包括至少一个相同齿轮,所述第一右行星轮pr1包括至少一个相同齿轮,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以及所述第一内齿圈r1均与所述第一太阳轮s1同轴布置;所述第一太阳轮s1为所述第一基本件e1;所述第一内齿圈r1为所述第二基本件e2;所述第一行星架pc1为所述第三基本件e3;所述第一基本件e1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所述第二基本件e2与所述第四传动轴4同轴连接;所述第三基本件e3与所述第三传动轴3同轴连接。

实施例85

超越离合传动装置mft,如图85所示,包括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第十一齿轮g11、第十二齿轮g12、第十三齿轮g13、第十四齿轮g14、第十一传动轴11、差速器dif。

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与实施例1类似。

所述第十一齿轮g11与所述第十一传动轴11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十一传动轴11共同旋转。

所述第十三齿轮g13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共同旋转。

所述第十四齿轮g14与所述差速器dif的壳体同轴连接,并与所述差速器dif的壳体共同旋转。

所述第十一传动轴11与所述电机em连接;所述电机em的动力经所述第十一传动轴11传递给所述超越离合传动装置mft。

所述差速器dif用于驱动车辆的左右半轴或前后桥半轴。

所述超越离合传动装置mft通过所述差速器dif输出动力。

实施例86

超越离合传动装置mft,如图86所示。实施例86与实施例85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86中,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与实施例26类似。

实施例87

超越离合传动机构tm,如图87所示,包括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第四行星排pg4、第十一传动轴11、壳体9。

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与实施例41类似。

所述第四行星排pg4是具备第四太阳轮s4、第四内齿圈r4、第四行星架pc4以及第四行星轮pp4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所述第四行星轮pp4保持在所述第四行星架pc4上,所述第四行星轮pp4与所述第四太阳轮s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行星轮pp4与所述第四内齿圈r4相互啮合,所述第四行星轮pp4包括至少一个相同齿轮,所述第四行星架pc4以及所述第四内齿圈r4均与所述第四太阳轮s4同轴布置。

所述第四太阳轮s4与所述第十一传动轴11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十一传动轴11共同旋转。所述第四内齿圈r4与所述壳体9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行星架pc4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共同旋转。

所述第一输出轴2与所述第十一传动轴11同轴布置。

超越离合传动机构tm通过所述第一输出轴2输出动力。

实施例88

超越离合驱动电机mfe,如图88所示,包括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第四行星排pg4、第十一传动轴11、壳体9、电机em。

所述第四行星排pg4与实施例87类似。

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与实施例42类似。

所述电机em通过所述第十一传动轴11与所述第四太阳轮s4同轴连接。所述第四内齿圈r4与所述壳体9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行星架pc4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共同旋转。

所述超越离合驱动电机mfe通过所述第一输出轴2输出动力。

实施例89

超越离合传动装置mft,如图89所示。实施例89与实施例85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89中,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与实施例51类似。

实施例90

超越离合传动装置mft,如图90所示,包括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第四行星排pg4、第十一传动轴11、壳体9、差速器dif。

所述第四行星排pg4与实施例87类似。

所述多挡超越传动模块mf与实施例58类似。

所述电机em通过所述第十一传动轴11与所述第四太阳轮s4同轴连接。所述第四内齿圈r4与所述壳体9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行星架pc4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共同旋转。

所述差速器与左、右半轴或前、后半轴相连。所述左半轴或右半轴或前半轴或后半轴同轴穿过所述第一输入轴1。所述左半轴或右半轴或前半轴或后半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十一传动轴11。

超越离合传动装置mft通过所述差速器dif输出动力。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因此,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在权利要求中,单词“包括”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数据或步骤。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括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