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边省力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83175发布日期:2020-06-12 16:42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轮边省力机械,包括:主省力机构a、主省力机构b、辅助省力机构a、辅助省力机构b、辅助省力机构c,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省力机构a,包括动力输入轴(100)、动力输入同步轮(1)、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辅助齿轮及同步轮(2f)、定齿轮及内齿圈(3)、同步带ⅰ(7)、齿轮架ⅰ(10)、齿轮架ⅱ(10-1)、滑动连接装置架(10-2)、省力输出轴(200)、机壳主体(30)、机壳侧盖(40),其中,所述动力输入轴(100)与机壳侧盖(40)轴承连接,机壳侧盖(40)与机壳主体(30)螺丝紧固;所述齿轮架ⅰ(10)与省力输出轴(200)轴承连接,所述齿轮架ⅱ(10-1)与齿轮架ⅰ(10)采用3-4个支柱固定为一体,所述滑动连接装置架(10-2)与齿轮架ⅱ(10-1)采用2-3个支柱固定为一体,齿轮架ⅱ(10-1)与动力输入轴(100)轴承连接,省力输出轴(200)与另一侧的机壳侧盖(40)轴承连接,机壳侧盖(40)与机壳主体(30)用螺丝固定;所述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定齿轮和内齿圈同轴心固定成一体后附属在动力输出端一侧的机壳侧盖(40)上,定齿轮和内齿圈的分度圆相同;所述动力输入同步轮(1)与动力输入轴(100)过盈配合,所述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齿轮和同步轮同轴心固定为一体后采用轴承与轴连接,其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和滑动连接装置架(10-2)过盈配合,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齿轮与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定齿轮啮合;所述辅助齿轮及同步轮(2f)的齿轮和同步轮同轴心固定为一体后采用轴承与轴连接,其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和滑动连接装置架(10-2)滑动连接,辅助齿轮及同步轮(2f)的齿轮和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齿轮啮合;同步带ⅰ(7)闭环连接动力输入同步轮(1)、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和辅助齿轮及同步轮(2f)的同步轮,构成主省力机构a;

所述主省力机构b,包括动力输入轴(100)、动力输入齿轮(1a)、省力齿轮(2a)、定内齿圈(3a)、齿轮架ⅰ(10)、齿轮架ⅱ(10-1)、省力输出轴(200)、机壳主体(30)、机壳侧盖(40),其中,所述动力输入轴(100)与机壳侧盖(40)轴承连接,机壳侧盖(40)与机壳主体(30)螺丝紧固;所述齿轮架ⅰ(10)与动力输入轴(100)轴承连接,所述齿轮架ⅱ(10-1)与齿轮架ⅰ(10)采用3-4个支柱固定为一体,齿轮架ⅱ(10-1)与所述省力输出轴(200)轴承连接,省力输出轴(200)与另一侧的机壳侧盖(40)轴承连接,机壳侧盖(40)与机壳主体(30)用螺丝固定;所述定内齿圈(3a)附属在机壳主体(30)内壁上的动力输入端一侧,所述动力输入齿轮(1a)与动力输入轴(100)过盈配合,所述省力齿轮(2a)与齿轮架ⅰ(10)用轴及轴承连接,省力齿轮(2a)与动力输入齿轮(1a)和定内齿圈(3a)啮合,成主省力机构b;

所述辅助省力机构a,包括换向齿轮(4)、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同步带ⅱ(7a)、省力输出同步轮(8)、其中,所述换向齿轮(4)与其轴过盈配合,轴的两端分别与齿轮架ⅰ(10)和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换向齿轮(4)和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内齿圈或定内齿圈(3a)啮合;所述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的齿轮和同步轮与其轴间隔过盈配合,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齿轮和同步轮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ⅰ(10)轴承连接,或者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ⅰ(10)轴承连接,齿轮和同步轮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的齿轮与换向齿轮(4)啮合;所述省力输出同步轮(8)与省力输出轴(200)过盈配合,所述同步带ⅱ(7a)闭环连接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的同步轮和省力输出同步轮(8),构成辅助省力机构a;

所述辅助省力机构b,包括换向齿轮(4)、省力输出齿轮(8-1),其中,所述换向齿轮(4)与其轴过盈配合,轴的两端分别与齿轮架ⅰ(10)和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换向齿轮(4)与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内齿圈或定内齿圈(3a)啮合;所述省力输出齿轮(8-1)与省力输出轴(200)过盈配合,省力输出齿轮(8-1)与换向齿轮(4)啮合,构成辅助省力机构b;

所述辅助省力机构c,包括换向齿轮(4)、传动齿轮ⅰ(6a)、传动齿轮ⅱ(6b)、省力输出内齿圈(9);其中,所述换向齿轮(4)与其轴过盈配合,轴的两端分别与齿轮架ⅰ(10)和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换向齿轮(4)与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内齿圈或定内齿圈(3a)啮合;所述传动齿轮ⅰ(6a)和传动齿轮ⅱ(6b)与其轴间隔过盈配合,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传动齿轮ⅰ(6a)和传动齿轮ⅱ(6b)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ⅰ(10)轴承连接,或者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ⅰ(10)轴承连接,传动齿轮ⅰ(6a)和传动齿轮ⅱ(6b)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传动齿轮ⅰ(6a)与换向齿轮(4)啮合;所述省力输出内齿圈(9)与省力输出轴(200)过盈配合,传动齿轮ⅱ(6b)与省力输出内齿圈(9)啮合,构成辅助省力机构c;

所述主省力机构a与辅助省力机构a组合,构成轮边省力机械aa-2和aa-3;所述主省力机构a与辅助省力机构b组合,构成轮边省力机械ab-2和ab-3;所述主省力机构a与辅助省力机构c组合,构成轮边省力机械ac-2和ac-3;所述主省力机构b与辅助省力机构a组合,构成轮边省力机械ba-2;所述主省力机构b与辅助省力机构c组合,构成轮边省力机械bc-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边省力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轴(100)与机壳侧盖(40)轴承连接,机壳侧盖(40)与机壳主体(30)螺丝紧固;所述齿轮架ⅰ(10)与省力输出轴(200)轴承连接,所述齿轮架ⅱ(10-1)与齿轮架ⅰ(10)采用3-4个支柱固定为一体,所述滑动连接装置架(10-2)与齿轮架ⅱ(10-1)采用2-3个支柱固定为一体,齿轮架ⅱ(10-1)与动力输入轴(100)轴承连接,省力输出轴(200)与另一侧的机壳侧盖(40)轴承连接,机壳侧盖(40)与机壳主体(30)用螺丝固定;所述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定齿轮和内齿圈同轴心固定成一体后附属在动力输出端一侧的机壳侧盖(40)上,定齿轮和内齿圈的分度圆相同;所述动力输入同步轮(1)与动力输入轴(100)过盈配合,所述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齿轮和同步轮同轴心固定为一体后采用轴承与轴连接,其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和滑动连接装置架(10-2)过盈配合,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齿轮与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定齿轮啮合;所述辅助齿轮及同步轮(2f)的齿轮和同步轮同轴心固定为一体后采用轴承与轴连接,其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和滑动连接装置架(10-2)滑动连接,辅助齿轮及同步轮(2f)的齿轮和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齿轮啮合;同步带ⅰ(7)闭环连接动力输入同步轮(1)、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和辅助齿轮及同步轮(2f)的同步轮;构成以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与同步带ⅰ(7)啮合处的绕出部分为动力点,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轴为阻力点,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齿轮与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齿轮啮合点为支点,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为杠杆的阻力在动力和支点中间的第一级省力杠杆机构,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同时构成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轴为动力点、换向齿轮(4)的轴为阻力点,动力输入轴(100)和省力输出轴(200)为支点,齿轮架ⅰ(10)和齿轮架ⅱ(10-1)为杠杆的阻力在动力和支点中间的第二级省力杠杆机构,其中,所述定齿轮及内齿圈(3)与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分度圆直径比为3.2︰1,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2.5倍×2,所述定齿轮与内齿圈(3)与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分度圆直径比为1.5︰1,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3.6倍×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边省力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轴(100)与机壳侧盖(40)轴承连接,机壳侧盖(40)与机壳主体(30)螺丝紧固;所述齿轮架ⅰ(10)与动力输入轴(100)轴承连接,所述齿轮架ⅱ(10-1)与齿轮架ⅰ(10)采用3-4个支柱固定为一体,齿轮架ⅱ(10-1)与所述省力输出轴(200)轴承连接,省力输出轴(200)与另一侧的机壳侧盖(40)轴承连接,机壳侧盖(40)与机壳主体(30)用螺丝固定;所述定内齿圈(3a)附属在机壳主体(30)内壁上的动力输入端一侧;所述动力输入齿轮(1a)与动力输入轴(100)过盈配合,所述省力齿轮(2a)与齿轮架ⅰ(10)用轴及轴承连接,省力齿轮(2a)的齿轮与动力输入齿轮(1a)和定内齿圈(3a)啮合;构成以动力输入齿轮(1a)与省力齿轮(2a)的啮合点为动力点、省力齿轮(2a)的轴为阻力点,省力齿轮(2a)与定内齿圈(3a)的啮合点为支点,省力齿轮(2a)为杠杆的阻力在动力和支点中间的第一级省力杠杆机构,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同时构成以省力齿轮(2a)的轴为动力点、换向齿轮(4)的轴为阻力点,动力输入轴(100)和省力输出轴(200)为支点,齿轮架ⅰ(10)和齿轮架ⅱ(10-1)为杠杆的阻力在动力和支点中间的第二级省力杠杆机构,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2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边省力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齿轮及同步轮(2f)的齿轮和同步轮同轴心固定为一体后采用轴承与轴连接,其轴的一端与辅助齿轮滑动装置ⅰ(2f-1)和辅助齿轮滑动装置ⅱ(2f-2)过盈配合,辅助齿轮滑动装置ⅰ(2f-1)、辅助齿轮滑动装置ⅱ(2f-2)与齿轮架ⅱ(10-1)和滑动连接装置架(10-2)通过圆弧形滑动连接机构滑动连接,圆弧的圆心在动力输入轴(100)的轴心。

5.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边省力机械,其特征在于:在辅助省力机构a中,所述换向齿轮(4)与其轴过盈配合,轴的两端分别与齿轮架ⅰ(10)和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换向齿轮(4)与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内齿圈或定内齿圈(3a)啮合;所述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的齿轮和同步轮与其轴间隔过盈配合,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齿轮和同步轮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ⅰ(10)轴承连接,或者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ⅰ(10)轴承连接,齿轮和同步轮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的齿轮与换向齿轮(4)啮合;所述省力输出同步轮(8)与省力输出轴(200)过盈配合,所述同步带ⅱ(7a)闭环连接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的同步轮和省力输出同步轮(8);所述换向齿轮(4)和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内齿圈或定内齿圈(3a)的摩擦力点为0°,换向齿轮(4)和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的齿轮的啮合点在换向齿轮(4)的顺时针128°—145°之间选择,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被同步带ⅱ(7a)包角的1/2处为0°,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和换向齿轮(4)的啮合点在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的逆时针110°—128°之间选择。

6.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边省力机械,其特征在于:在辅助省力机构b中,所述换向齿轮(4)与其轴过盈配合,轴的两端分别与齿轮架ⅰ(10)和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换向齿轮(4)与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齿圈或定内齿圈(3a)啮合,所述省力输出齿轮(8-1)与省力输出轴(200)过盈配合,省力输出齿轮(8-1)与换向齿轮(4)啮合;所述换向齿轮(4)的摩擦力点与阻力点的角度为180°,换向齿轮(4)改变了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齿圈对省力输出齿轮(8-1)不打滑摩擦力的角度和方向。

7.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边省力机械,其特征在于:在辅助省力机构c中,所述传动齿轮ⅰ(6a)和传动齿轮ⅱ(6b)与其轴间隔过盈配合,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传动齿轮ⅰ(6a)和传动齿轮ⅱ(6b)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ⅰ(10)轴承连接,或者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ⅰ(10)轴承连接,传动齿轮ⅰ(6a)和传动齿轮ⅱ(6b)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传动齿轮ⅰ(6a)与换向齿轮(4)啮合;所述省力输出内齿圈(9)与省力输出轴(200)过盈配合,传动齿轮ⅱ(6b)与省力输出内齿圈(9)啮合;所述换向齿轮(4)和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齿圈或定内齿圈(3a)的摩擦力点为0°,换向齿轮(4)和传动齿轮ⅰ(6a)的啮合点在换向齿轮(4)的顺时针147°—163°之间选择,传动齿轮ⅱ(6b)和省力输出内齿圈(9)的啮合点为0°,传动齿轮ⅱ(6b)和换向齿轮(4)的啮合点在传动齿轮ⅱ(6b)的逆时针112°—128°之间选择。

8.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轮边省力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齿轮及内齿圈(3)和动力输入同步轮(1)的分度圆直径比在4.5︰1—9︰1之间选择。

9.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边省力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齿轮和同步轮同轴心连接为一体后采用轴承与轴连接,其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和滑动连接装置架(10-2)过盈配合,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齿轮和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定齿轮啮合;所述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支点在其与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定齿轮啮合处,动力点在其支点为0°的180°处,定齿轮及内齿圈(3)和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分度圆直径比在4.5︰1:—1︰1之间选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边省力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轴(100)和省力输出轴(200)与定齿轮及内齿圈(3)或定内齿圈(3a)同轴心,共轴线;动力输入轴(100)和省力输出轴(200)的旋转方向相同。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轮边省力机械,包括动力输入齿轮、动力输入轴、省力齿轮、辅助齿轮、辅助齿轮滑动连接装置、定齿轮及内齿圈、换向齿轮、传动齿轮、链条、省力输出齿轮、省力输出轴、齿轮架Ⅰ、齿轮架Ⅱ、机壳等,构成由主省力机构A、主省力机构B、辅助省力机构A、辅助省力机构B和辅助省力机构C组合形成轮边省力机械AA‑2和AA‑3,轮边省力机械AB‑2和AB‑3,轮边省力机械AC‑2和AC‑3,轮边省力机械BA‑2,轮边省力机械BC‑2机型总成。轮边省力机械属于节能减排机械领域,是一种动力输入轴和输出轴同轴心共轴线的旋转运行机构,具有显著的省力节能效果,可用于发电厂、车辆舰船和起吊等动力机械领域。

技术研发人员:任贵云;任绍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任贵云
技术研发日:2020.04.03
技术公布日:2020.06.12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