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65380发布日期:2021-08-24 12:12阅读:74来源:国知局
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支架的各个支撑部分一般采用塑胶连接件进行连接,支架使用时需要展开,闲置时需要折叠,因此,塑胶连接件会因支撑部分的反复展开与折叠受到转动摩擦力,在使用过程中一旦操作不当,会导致塑胶连接件变形甚至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支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支架的塑胶连接件因受到转动摩擦力会导致其变形损坏,进而导致支架无法使用的技术问题。

为此,根据第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支架,包括:主支撑板、副支撑板以及第一钢针连接件;

所述第一钢针连接件连接在所述主支撑板与所述副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一钢针连接件与所述主支撑板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钢针连接件与所述副支撑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副支撑板的另一端可相对所述主支撑板的另一端转动展开并保持相对稳定。

在支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还包括连接板、第二钢针连接件以及第三钢针连接件,所述第二钢针连接件与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钢针连接件与所述主支撑板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钢针连接件与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三钢针连接件与所述副支撑板的中部可转动连接。

在支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开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行程槽口,所述第一钢针连接件贯穿固定于所述副支撑板的一端,且所述第一钢针连接件的两端可移动地位于所述行程槽口内;所述主支撑板上设置有若干个沿所述行程槽口的延伸方向排列的档位组件,所述档位组件用于固定所述副支撑板。

在支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档位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主支撑板上的活动开口和位于所述活动开口内的档位板,所述档位板包括弹力部和楔形部,所述弹力部的一端与所述活动开口的内壁面连接,所述弹力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楔形部连接以使所述楔形部悬置于所述活动开口内,所述楔形部具有斜坡面和抵挡面,所述斜坡面的一端低于或齐平所述主支撑板的板面,所述斜坡面的另一端凸出于所述主支撑板的板面,且所述斜坡面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弹力部弯折延伸形成的抵挡面,所述抵挡面与所述弹力部垂直连接,所述副支撑板相对所述主支撑板转动展开时可沿所述斜坡面滑动并抵接于所述抵挡面。

在支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支撑板包括第一主板和自所述第一主板的板面凸起形成的第一围合体,所述第一围合体形成用于收容所述副支撑板的第一收容空间;所述副支撑板包括第二主板和自所述第二主板的板面凸起形成的第二围合体,所述第二围合体形成用于收容所述连接板的第二收容空间。

在支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合体的外壁面与第一主板的周侧面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围合体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二主板的周侧面相接。

在支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形成有第一活动柱,所述主支撑板另一端开设有用于收容所述第一活动柱的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二钢针连接件贯穿固定于所述第一活动柱,且所述第二钢针连接件的两端与所述主支撑板可转动连接;

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二活动柱,所述副支撑板的中部开设有用于收容所述第二活动柱的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三钢针连接件贯穿固定于所述第二活动柱,且所述第三钢针连接件的两端与所述副支撑板可转动连接。

在支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副支撑板开设用于避让所述第一活动柱的第一避让槽,所述主支撑板开设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二活动柱的第二避让槽。

在支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合体的远离所述第一钢针连接件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展开缺口,所述第二围合体的远离所述第一钢针连接件的一端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展开缺口对应的第二展开缺口。

在支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板远离所述第一钢针连接件的一端开设有用于拉动所述副支撑板的拉动缺口。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钢针连接件与副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钢针连接件与主支撑板的一端可转动连接,因此,副支撑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钢针连接件可相对主支撑板的另一端转动,且转动后的副支撑板与主支撑板保持相对稳定,使主支撑板和副支撑板处于展开状态以实现支架功能;基于第一钢针连接件的稳定特性,将其设置在主支撑板与副支撑板之间,以承受主支撑板与副支撑板之间的转动摩擦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支架的塑胶连接件因受到转动摩擦力会导致其变形损坏,进而导致支架无法使用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支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支架的一种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支架的另一种展开状态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支架;10、主支撑板;11、第一主板;111、第一活动槽;112、第二避让槽;113、行程槽口;12、第一围合体;121、第一展开缺口;20、副支撑板;21、第二主板;212、第一避让槽;22、第二围合体;221、第二展开缺口;222、拉动缺口;30、连接板;31、第一活动柱;32、第二活动柱;40、第一钢针连接件;50、第二钢针连接件;60、第三钢针连接件;70、档位组件;71、活动开口;72、档位板;721、楔形部;722、弹力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他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支架100,请参考图1-图4,该支架100包括主支撑板10、副支撑板20以及第一钢针连接件40。

其中,第一钢针连接件40连接在主支撑板10与副支撑板20之间,第一钢针连接件40与主支撑板10的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一钢针连接件40与副支撑板20一端固定连接,副支撑板20的另一端可相对主支撑板10的另一端转动展开并保持相对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钢针连接件40与副支撑板20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钢针连接件40与主支撑板10的一端可转动连接,因此,副支撑板20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钢针连接件40可相对主支撑板10的另一端转动,且转动后的副支撑板20与主支撑板10保持相对稳定,使主支撑板10和副支撑板20处于展开状态以实现支架100功能;基于第一钢针连接件40的稳定特性,将其设置在主支撑板10与副支撑板20之间,以承受主支撑板10与副支撑板20之间的转动摩擦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支架100的塑胶连接件因受到转动摩擦力会导致其变形损坏,进而导致支架100无法使用的技术问题。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2,支架100还包括连接板30、第二钢针连接件50以及第三钢针连接件60,第二钢针连接件50与连接板30的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二钢针连接件50与主支撑板10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三钢针连接件60与连接板3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三钢针连接件60与副支撑板20的中部可转动连接。连接板30通过第二钢针连接件50与主支撑板10连接,通过第三钢针连接件60与副支撑板20连接,从而主支撑板10、副支撑板20以及连接板30可构成三角形结构,提高了支架100的稳定;另一方面,当连接板30相对主支撑板10转动时,第二钢针连接件50相对主支撑板10转动产生摩擦力,当连接板30相对于副支撑板20转动是,第三钢针连接件60相对副支撑板20转动产生摩擦力,基于第二钢针连接件50和第三钢针连接件60本身的稳定特性,因转动而产生的摩擦力不易对第二钢针连接件50和第三钢针连接件60造成损坏,从而提高了支架100的整体稳定性。

在一种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2,支撑板的一端开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行程槽口113,第一钢针连接件40贯穿固定于副支撑板20的一端,且第一钢针连接件40的两端可移动地位于行程槽口113内;主支撑板10上设置有若干个沿行程槽口113的延伸方向排列的档位组件70,档位组件70用于固定副支撑板20。在主支撑板10和副支撑板20的长度已确定后,当第一钢针连接件40在主支撑板10的行程槽口113中运动,副支撑板20也随之相对主支撑板10移动,并固定在档位组件70上。即通过可以改变副支撑板20相对主支撑板10的连接位置,并通过档位组件70固定副支撑板20,可以改变副支撑板20相对主支撑板10的展开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不限定档位组件70的数量,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档位组件70的数量为两组,分别第一档位组件70和第二档位组件70,图3示出了副支撑板20抵接在第一档位组件70的状态示意,图4示出了副支撑板20抵接在第二档位组件70的状态示意。

当副支撑板20相对主支撑板10移动时,连接在主支撑板10和副支撑板20之间的连接板30也随之运动。

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档位组件70包括开设在主支撑板10上的活动开口71和位于活动开口71内的档位板72,档位板72包括弹力部722和楔形部721,弹力部722的一端与活动开口71的内壁面连接,弹力部722的另一端与楔形部721连接以使楔形部721悬置于活动开口71内,楔形部721具有斜坡面和抵挡面,斜坡面的一端低于或齐平主支撑板10的板面,斜坡面的另一端凸出于主支撑板10的板面,且斜坡面的另一端朝向弹力部722弯折延伸形成的抵挡面,抵挡面与弹力部722垂直连接,副支撑板20相对主支撑板10转动展开时可沿斜坡面滑动并抵接于抵挡面。

由于斜坡面的另一端凸出于主支撑板10的板面,当副支撑板20在斜坡面上滑动,档位板72受到副支撑板20的抵压力,并通过弹力部722的弹力连接往远离副支撑板20的一侧移动;当副支撑板20滑过斜坡面,档位板72通过弹力部722复位,使副支撑板20抵接在抵挡面上。

在一种实施例中,主支撑板10包括第一主板11和自第一主板11的板面凸起形成的第一围合体12,第一围合体12形成用于收容副支撑板20的第一收容空间;副支撑板20包括第二主板21和自第二主板21的板面凸起形成的第二围合体22,第二围合体22形成用于收容连接板30的第二收容空间。当连接板30、副支撑板20以及主支撑依次折叠后,连接板30收容于第二围合体22形成的第二收容空间中,收容连接板30的副支撑板20则收容于第一围合体12形成第一收容空间中,以减小支架100处于折叠状态的体积。

优选地,第二围合体22的外壁面与第二主板21的周侧面相接,以减小副支撑板20的体积,同时减小第一收容空间的大小;第一围合体12的外壁面与第一主板11的周侧面间隔设置,因此,通过环绕第一围合体12的板面可以控制固定主支撑板10,再控制副支撑板20的展开与折叠。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连接板30的一端形成有第一活动柱31,主支撑板10另一端开设有用于收容第一活动柱31的第一活动槽111,第二钢针连接件50贯穿固定于第一活动柱31,且第二钢针连接件50的两端与主支撑板10可转动连接;因此,当连接板30相对主支撑板10转动时,第一活动柱31在第一活动槽111中转动,带动第二钢针连接件50的两端相对主支撑板10转动。

连接板30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二活动柱32,副支撑板20的中部开设有用于收容第二活动柱32的第二活动槽,第三钢针连接件60贯穿固定于第二活动柱32,且第三钢针连接件60的两端与副支撑板20可转动连接。因此,当连接板30相对副支撑板20转动时,第二活动柱32在第一活动槽111中转动,带动第三钢针连接件60的两端相对副支撑板20转动。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副支撑板20开设用于避让第一活动柱31的第一避让槽212,主支撑板10开设有用于避让第二活动柱32的第二避让槽112。当连接板30收容于第二收容空间时,第一活动柱31则位于第一避让槽212,防止第一活动柱31与副支撑板20产生干涉;当副支撑板20带动连接板30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时,第二活动柱32则位于第二避让槽112内,防止第二活动柱32与主支撑板10产生干涉。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围合体12的远离第一钢针连接件40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展开缺口121,第二围合体22的远离第一钢针连接件40的一端开设有与第一展开缺口121对应的第二展开缺口221。当支架100处于折叠状态需要展开时,通过第一展开缺口121可以方便拉动主支撑板10,通过第二展开缺口221可以方便拉动副支撑板20。

此外,第二主板21远离第一钢针连接件40的一端开设有用于拉动副支撑板20的拉动缺口222。通过拉动缺口222相对主支撑板10拉动副支撑板20,使副支撑在不同的档位组件70之间切换,从未改变支架100的展开角度。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