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轴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41972发布日期:2022-09-07 10:58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驱动轴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驱动轴和具有该驱动轴的车辆。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驱动轴主要由固定节、轴杆及移动节组成,并采用护套对固定节及移动节进行密封。固定节主要由内星轮、保持架、钢球、外球笼、护套及卡箍组成,可传递较大的扭力及较大范围的摆动。而移动节主要由三销节、三销轴承、内球笼、护套及卡箍组成,只可传递较小的扭力及较小范围的摆动。而在一些需要超强越野能力的整车上,常规固定节和常规移动节的组合无法满足兼具大摆角和长行程的越野能力需求,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驱动轴,具有更大的摆角范围以及可调的整体长度,满足了越野车兼具大摆角和长行程的越野能力需求。
4.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轴,包括:移动节,所述移动节的第一端与轴管通过球笼组件传动配合,所述移动节的第二端沿轴向可活动地支撑于轴壳内,且所述移动节的第二端与所述轴壳沿周向传动配合;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连接于车内结构,所述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所述移动节,且所述移动节与所述支撑组件活动连接。
5.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轴,通过移动节与固定节之间设置两个球笼结构,以实现传动连接,增大了驱动轴的摆角范围,通过设置支撑组件对移动节进行支撑,且设置移动节伸入轴壳内且可相对轴壳滑动,使得整个驱动轴的长度可以稳定调节,满足了越野车辆大摆角大行程的需求,使得越野车能够更好地完成越野行车。
6.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轴,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弹性支架和外圈,所述弹性支架与所述车内结构相连,所述外圈安装于所述弹性支架,且所述移动节沿轴向可移动地支撑于所述外圈。
7.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轴,所述弹性支架构造为具有圆形腔,所述外圈压装至所述圆形腔内。
8.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轴,所述圆形腔的内周壁设有沿径向凹入且沿轴向延伸的限位凹槽;所述外圈的外周壁设有沿径向凸出且沿轴向延伸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伸至所述限位凹槽内。
9.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轴,所述限位凹槽上形成有敞开端,在所述敞开端设有挡圈槽。
10.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轴,所述限位凹槽沿所述圆形腔的周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且所述限位凸台沿所述外圈的周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多个所述限位凹槽与多个所述限位凸台一一对应。
11.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轴,还包括:滚珠,所述外圈的内周壁设有沿周向延
伸的内球道槽,所述移动节的外周壁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外球道槽,所述外圈套设于所述移动节上,所述滚珠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内球道槽内且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外球道槽内。
12.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轴,所述内球道槽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内球道槽沿所述外圈的轴向间隔开分布;和/或所述外球道槽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外球道槽沿所述移动节的周向间隔开分布。
13.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轴,所述移动节与所述轴壳之间设有第一护套,所述移动节的第一端的外周壁设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护套的第一端压装至所述第一轴承外,且所述第一护套的第二端套设于所述外圈远离所述轴壳的一端。
14.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轴,所述轴壳与所述外圈之间设有第二护套,所述轴壳的外周壁设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护套的第一端压装至所述第二轴承外,且所述第二护套的第二端套设于所述外圈靠近所述轴壳的一端。
15.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轴,所述轴壳具有沿轴向延伸且在朝向所述移动节的一端敞开的支撑腔,所述移动节的第二端支撑于所述支撑腔内。
16.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轴,所述支撑腔包括内花键腔和避让腔;所述内花键腔位于所述支撑腔的敞开端处,所述避让腔位于所述内花键腔的内部;所述移动节的第二端的外周壁设有外花键段,所述外花键段支撑于所述内花键腔,且所述外花键段的自由端适于伸至所述避让腔内。
17.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轴,所述轴壳远离所述移动节的一端设有传动花键,所述传动花键与减速器传动配合。
18.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轴,所述移动节的第一端设有外星轮,所述外星轮用于与所述轴管通过球笼组件传动配合。
19.本发明又提出了一种车辆。
2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驱动轴。
21.所述车辆和所述驱动轴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2.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3.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4.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轴的结构示意图(移动节部分);
25.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26.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轴的爆炸图(移动节部分);
27.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轴中移动节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轴中轴壳的结构剖视图;
29.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轴中弹性支架的结构剖视图;
30.图7是图6中b-b处的剖视图;
31.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轴中外圈的结构示意图;
32.图9是图8中c-c处的剖视图。
33.附图标记:
34.驱动轴100,
35.移动节1,外球道槽11,第一轴承12,外花键段13,外星轮14,
36.支撑组件2,弹性支架21,限位凹槽211,挡圈槽212,外圈22,限位凸台221,内球道槽222,
37.轴壳3,支撑腔31,内花键腔311,避让腔312,传动花键32,第二轴承33,卡簧槽34,滚珠4,第一护套5,第二护套6,挡圈结构7,橡胶密封圈8。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9.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轴100。
40.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轴100,包括:移动节1和支撑组件2。
41.移动节1的第一端与轴管通过球笼组件传动配合,移动节1的第二端沿轴向可活动地支撑于轴壳3内,且移动节1的第二端与轴壳3沿周向传动配合。其中,如图1所示,移动的左端设置为第一端,且移动节1的右端设置为第二端。
42.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移动节1整体构造为圆柱体结构,移动节1的第一端通过球笼结构与轴管相连,轴管远离移动节1的一端连接有固定节,固定节用于与轮毂连接,使得动力总成的扭矩不间断的传递至车轮处,使得车辆无论在直行或是转向过程中,均可保持稳定运行。
43.需要说明的是,固定节的一端设有朝向轴管敞开的外星轮14,外星轮14内安装有保持架、钢球和内星轮,其中,内星轮用于与轴管远离移动节1的一端相连,内星轮的外表面有多条凹槽,以形成内滚道,外星轮14敞开腔的内表面对应设有多条凹槽,以形成外滚道,内滚道与外滚道正对设置以形成滚道,多个钢球分别装在对应的滚道内,通过保持架对钢球进行限制,在轴杆驱动固定节转动时,使得多个钢球始终保持在一个平面内,使得多个钢球能够同时作用,承载能力强,结构紧凑,拆装方便,且使得固定节与轴管之间具有较大的摆角范围。
44.进一步的,可以在轴管朝向移动节1的一端处设有外星轮14,并在移动节1的第一端连接有内星轮,或是在轴管朝向移动节1的一端处连接有内星轮,并在移动节1的第一端设有外星轮14,在两者之间设置钢珠和支撑架,以使得两者通过球笼结构实现传动连接,使得轴杆与移动节1之间能够具有较大摆角范围。由此,固定节与移动节1通过两个球笼结构实现传动相连,且使得固定节与移动节1之间能够具有较大摆角范围,实现车辆驱动的大摆角功能。具体的,最大摆角可以达到45
°‑
50
°

45.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移动节1的第二端伸入到轴壳3内,移动节1可相对于轴壳3沿轴向移动,且在移动节1的移动过程中,移动节1的第二端始终与轴壳3相连,保证轴壳3始终可以绕周向带动移动节1转动。需要说明的是,轴壳3用于与减速器相连,在动力总成的扭矩传递至减速器,且经过减速器减速后,扭矩传递至轴壳3处,通过设置轴壳3与移动节1沿周向传动配合,使得扭矩可以传递至移动节1处,并依次通过轴杆和固定节以传递至轮
毂处,从而带动车辆正常运转。
46.支撑组件2连接于车内结构,且支撑组件2用于支撑移动节1,移动节1与支撑组件2活动连接,如移动节2沿轴向可活动地支撑于支撑组件2。需要说明的是,支撑组件2和车内结构处均设有螺纹孔,支撑组件2可与车内结构通过贯穿螺纹孔的连接件进行连接,以使支撑组件2可拆卸地固定在车内结构处,通过设置螺纹结构,利于实现支撑组件2的便捷安装,降低了驱动轴100整体的加工难度。其中,车内结构可以设置为主减速器或是变速器结构。
47.其中,支撑组件2沿周向支撑在移动节1的外周壁,通过将支撑组件2的一侧安装在车内结构,以实现车内结构对移动节1的支撑,当车辆转弯或是越障导致车轮的行程加长时,使得移动节1可相对支撑组件2沿轴向平稳滑动,以带动移动节1远离轴杆的一端在轴壳3内平稳活动,从而改变驱动轴100的整体长度,以满足车辆在运动过程中所需的行程长度,保证了车辆的稳定运行,满足了越野车的大行程需求。
48.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轴100,通过移动节1与固定节之间设置两个球笼结构,以实现传动连接,增大了驱动轴100的摆角范围,通过设置支撑组件2对移动节1进行支撑,且设置移动节1伸入轴壳3内且可相对轴壳3滑动,使得整个驱动轴100的长度可以稳定调节,满足了越野车辆大摆角大行程的需求,使得越野车能够更好地完成越野行车。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支撑组件2包括弹性支架21和外圈22,弹性支架21与车内结构相连,外圈22安装于弹性支架21,且移动节1沿轴向可移动地支撑于外圈22。
50.其中,如图6所示,弹性支架21的构造有底座,底座的两端分别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螺纹孔,且在车内结构的侧面处设有对应螺纹孔的多个开孔,底座可以贴合在车内结构的侧面处,使得多个开孔与多个螺纹孔一一对应,多个连接件可以分别贯穿螺纹孔伸入开孔内,从而将支撑件可拆卸地固定在车内结构处。同时,如图8所示,外圈22构造为两端敞开的套筒结构,外圈22安装在弹性支架21远离车内结构的一侧,移动节1伸入外圈22的腔体内,使得外圈22可以沿周向对移动节1进行限位,使得车内结构能够对移动节1进行支撑,从而保证扭矩传递过程的稳定性,且移动节1可以沿轴向相对外圈22移动,以实现驱动轴100的长度调节。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支架21构造为具有圆形腔,外圈22压装至圆形腔内。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弹性支架21远离车内结构的一侧设有环状结构,环状结构设置在两个螺纹孔的中间区域,且与两个螺纹孔间隔设置,环状结构具有圆形腔,外圈22可以压装至环状结构的圆形腔内,从而固定在弹性支架21处。
52.其中圆形腔的内周壁设有沿径向凹入且沿轴向延伸的限位凹槽211,外圈22的外周壁设有沿径向凸出且沿轴向延伸的限位凸台221,限位凸台221伸至限位凹槽211内。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限位凹槽211设置在圆形腔的内周壁处,限位凹槽211构造为具有沿径向从外到内逐渐缩小的梯形横截面,且限位凹槽211沿环状结构的轴向延伸设置,同时,如图8所示,限位凸台221设置在外圈22的外周壁处,限位凸台221同样构造为具有沿径向从外到内逐渐缩小的梯形横截面,且限位凸台221沿移动节1的轴向设置。其中,限位凸台221与限位凸台221的横截面尺寸相同或接近,且限位凸台221与限位凹槽211沿轴向的延伸长度设置为相等,以使得限位凸台221可以伸入限位凹槽211内,并与限位凹槽211压装配合。
53.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先将外圈22放置在圆形腔的一端处,将限位凸台221的端部与限位凹槽211的端部正对,沿轴向将外圈22推入圆形腔中,使得限位凸台221沿限位凹槽
211滑动,从而将外圈22安装至圆形腔内。
54.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外圈22与弹性支架21配合限位,使得外圈22无法相对弹性支架21转动,且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凹槽211上形成敞开端,敞开端设有挡圈槽212,挡圈槽212内可安装挡圈结构7,以使挡圈结构7能够对限位凸台221起到沿轴向限位的作用,在外圈22受到沿轴向的冲击力时,挡圈结构7可以对限位凸台221进行限位,以保证外圈22无法脱出弹性支架21,提高了移动节1的稳定性。
55.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凹槽211为沿圆形腔的周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且限位凸台221为沿外圈22的周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多个限位凹槽211与多个限位凸台221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限位凹槽211取为多个,多个限位凹槽211绕周向均匀分布在圆形腔的内周壁处,如图9所示,限位凸台221取为与限位凹槽211对应的多个,多个限位凸台221绕周向均匀分布在外圈22的外周壁处。
56.通过上述设置,当外圈22安装至弹性支架21的圆形腔后,多个限位凸台221和多个限位凹槽211绕周向一一配合,使得弹性支架21与外圈22保持固定,当移动节1沿轴向移动时,挡圈结构7能够在外圈22和弹性支架21之间起到轴向限位作用,以保证外圈22与弹性支架21的配合结构整体保持稳定;以及在移动节1转动时,弹性支架21与外圈22通过多个限位凸台221和限位凹槽211限位配合,以使弹性支架21和外圈22在周向上以及轴向上均保持相对固定。
57.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轴100,还包括:滚珠4,外圈22的内周壁设有沿周向延伸的内球道槽222,移动节1的外周壁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外球道槽11,外圈22套设于移动节1,滚珠4的一部分位于内球道槽222内且另一部分位于外球道槽11内。
58.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移动节1外周壁的中部区域处设有绕周向布置且沿径向向外凸起的凸出段,即凸出段的外径大于其两端其他部分处的外径,通过设置凸出段,以提高移动节1的结构强度,且在凸出段的外周壁设有向内凹陷的外球道槽11,外球道槽11沿轴向延伸布置,且外球道槽11朝向右侧敞开。如图8所示,外圈22的内周壁处设有沿径向外凹陷的内球道槽222,内球道槽222绕外圈22的周向延伸布置,以形成环状凹槽。
59.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图2所示,当外圈22套设在移动节1的凸出段,内球道槽222与外球道槽11构成容纳空间,滚珠4安装至容纳空间,从而使得外圈22可转动且可移动地支撑在移动节1的外周壁处。
60.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外圈22的内周壁与凸出段的外周壁间隔开,当移动节1绕周向转动以传递扭矩时,移动节1带动滚珠4在内球道槽222内滚动,以实现移动节1与外圈22的相对转动,使得外圈22与弹性支架21保持稳定,而当移动节1沿轴向移动时,内球道槽222的侧壁对滚珠4进行限位,使得滚珠4保持不动,滚珠4可以沿外球道槽11与移动节1发生相对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外圈22始终支撑在移动节1上,使得移动节1在任一位置处均可转动,保证了车辆运行过程的稳定性。
61.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的设计需要,外球道槽11沿轴向的长度可以根据驱动轴100的行程进行灵活调节,以满足不同行程的布置需要。
62.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球道槽222为多个,且多个内球道槽222沿外圈22的轴向间隔开分布,和/或外球道槽11为多个,且多个外球道槽11沿移动节1的周向间隔开分布。
63.也就是说,可以将外球道槽11取为多个,并将内球道槽222取为一个,或者将外球
道槽11取为多个,并将内球道槽222取为多个,如图4所示,可以将外球道槽11取为六个,六个外球道槽11绕周向均匀分布在移动节1的凸出段的外周壁处,通过设置多个外球道槽11,并在每个外球道槽11中设置对应的滚珠4,使得外圈22可以从多个方向支撑移动节1,以使得支撑组件2的承载能力强,结构紧凑。
64.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可以外球道槽11取为两个,两个外球道槽11沿外圈22的周向间隔分布,每个内球道槽222内均对应外球道槽11设有两个钢珠,两个钢珠沿移动节1的轴线间隔分布在同一外球道槽11内,从而构造出类双列轴承的结构。
65.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移动节1的外侧沿轴向间隔设置两组滚珠4,每组滚阻取为多个,多个滚珠4绕移动节1的周向均匀支撑在移动节1的外周壁处,提升产品可靠性能,在弹性支架21的共同作用下,有效削减了滑动和转动过程中的振动及整机的振动等,提升产品nvh性能。
6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轴100,移动节1和轴壳3之间设有还包括:第一护套5,移动节1的第一端的外周壁设有第一轴承12,第一护套5的第一端压装至第一轴承12外,且第一护套5的第二端套设于外圈22远离轴壳3的一端。其中,如图3所示,第一护套5的左端设置为第一端,且第一护套5的右端设置为第二端。
6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护套5构造为具有金属骨架,且第一护套5具有为多段可折叠结构的弹性壳,通过将弹性壳硫化固定在金属骨架上,以构造出第一护套5。其中,第一端的金属骨架上绕周向设有多个定位折弯结构,当第一护套5套设在第一轴承12时,多个定位结构用于在折弯后对第一轴承12的轴向进行限制,且第一护套5朝向第一轴承12的一端还设有橡胶密封圈8和抱紧簧结构槽,以提升第一轴承12侧密封结构的可靠性能。
68.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移动轴的第一端处设有定位段,第一轴承12的内圈可以套设在定位段处,且与定位段过盈配合,从而将第一轴承12安装在移动节1处,第一护套5的第一端沿径向套设在第一轴承12的外圈处,通过定位折弯结构实现第一轴承12与第一护套5的紧固相连,将抱紧簧安装至抱紧簧结构槽,提高了第一护套5第一端的密封性。同时,第一护套5的第二端套设在外圈22远离轴壳3的一端处,通过卡箍对第一护套5的第二端进行夹紧,以将第一护套5的第二端固定在外圈22处,提高了第一护套5的安装稳定性。由此,使得外圈22与第一护套5相对静止,避免在移动节1转动过程中第一护套5产生摩擦异响。
69.其中,通过将弹性壳构造为具有多段可折叠结构,当移动节1相对外圈22滑动,导致外圈22与第一轴承12的距离发生变化时,第一护套5的长度可以随之发生改变,以保证第一护套5能够始终连接在第一轴承12与外圈22上。
70.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轴100,轴壳3和外圈22之间设有第二护套6,轴壳3的外周壁设有第二轴承33,第二护套6的第一端压装至第二轴承33外,且第二护套6的第二端套设于外圈22靠近轴壳3的一端。其中,如图3所示,第二护套6的左端设置为第二端,且第二护套6的右端设置为第一端。
71.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护套6构造为具有金属骨架,且第二护套6具有为多段可折叠结构的弹性壳,通过将弹性壳硫化固定在金属骨架上,以构造出第二护套6。其中,第一端的金属骨架绕周向设有多个定位折弯结构,当第二护套6套设在轴承时,多个定位结构用于在折弯后对轴承的轴向进行限制。
72.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轴壳3靠近移动节1的一端处设有阶梯结构,第二轴承33的
内圈可以套设在阶梯结构处,且与阶梯结构过盈配合,从而将第二轴承33安装在轴壳3处,第二护套6的第一端沿套设在第二轴承33的外圈处,通过定位折弯结构实现第二轴承33与第二护套6的紧固相连。同时,第二护套6的第二端套设在外圈22远离靠近的一端处,通过卡箍对第二护套6的第二端进行夹紧,以将第二护套6的第二端固定在外圈22处,提高了第二护套6的安装稳定性。由此,使得外圈22与第二护套6相对静止,避免在移动节1转动过程中第二护套6产生摩擦异响。
73.其中,通过将弹性壳构造为具有多段可折叠结构,当移动节1相对外圈22滑动,导致外圈22与第二轴承33的距离发生变化时,第二护套6的长度可以随之发生改变,以保证第二护套6能够始终连接在第二轴承33与外圈22上。
74.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一护套5和第二护套6,并在第一护套5和第二护套6内充入润滑油,以从外圈22的两侧对外圈22进行密封,避免了外圈22与移动节1匹配处的润滑油泄露,使得外圈22与移动节1能够充分润滑,减小了外圈22与移动节1相对滑动时的阻力,同时避免外界的杂质和水分进入外圈22中,保证了移动节1滑移过程的稳定性,提高了驱动轴100的使用寿命。
75.在一些实施例中,轴壳3具有沿轴向延伸且在朝向移动节1的一端敞开的支撑腔31,移动节1的第二端支撑于支撑腔31内。也就是说,移动节1的第二端可以伸入支撑腔31内,通过将第二端的外周壁支撑在支撑腔31的内周壁处,使得支撑腔31可以对移动节1进行径向限位,使得移动节1在支撑腔31中沿轴向滑动,以实现驱动轴100的行程变化,且在轴壳3转动时,支撑腔31可以带动移动节1随轴壳3转动,使得移动节1与轴壳3的夹角始终处于0
°
角位置,从而保证扭矩传递效率达到最大化。
76.在一些实施例,支撑腔31包括内花键腔311和避让腔312,内花键腔311位于支撑腔31的敞开端处,避让腔312位于内花键腔311的内部,移动节1的第二端的外周壁设有外花键段13,外花键段13支撑于内花键腔311且外花键段13的自由端适于伸至避让腔312内。
77.其中,如图5所示,内花键腔311设置在避让腔312靠近移动节1的一侧,内花键腔311的内周壁设有与外花键段13对应的内花键段,内花键腔311的直径与移动节1的第二端的直径相等,且避让腔312的直径大于移动节1的直径。当移动节1的第二端伸入支撑腔31时,移动节1的外花键段13与内花键腔311的内花键段配合,使得内花键段可以对移动节1进行径向限位,使得轴壳3可以带动移动节1转动,从而实现扭矩的传递。
78.可以理解的是,在滑动过程中,移动节1的外花键段13始终与内花键段配合,保证了车辆运动的稳定性,且移动节1的自由端与避让腔312的内周壁间隔开,减小了移动节1与支撑腔31的接触面积,利于移动节1相对轴壳3滑动,通过花键结构实现移动节1和轴壳3的传动连接,提高了传动强度,满足了大扭矩车型的需求。
79.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加长支撑腔31和移动节1的外花键段13的长度,以满足实现更大行程的需求。在具体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将包含内花键腔311的部分和包含避让腔312的部分分别加工,在加工完成后,通过旋锻或者摩擦焊进行焊接相连,以加工出轴壳3,规避了内花键腔311设置在支撑腔31敞开端的加工问题。
80.在一些实施例中,轴壳3远离移动节1的一端设有传动花键32,传动花键32与减速器传动配合。其中,如图5所示,轴壳3的右端设有柱体结构,柱体结构的轴线与移动节1的轴线重合,柱体结构远离移动节1的一端设有传动花键32,传动花键32与减速器传动配合,动
力总成的扭矩在经过减速器进行变速后输出至轴壳3处,以带动轴壳3转动,从而带动移动节1同步转动,以实现扭矩的传递。
81.需要说明的是,柱体结构的端部位置处还设有卡簧槽34,在轴壳3与总减速器传动配合后,在卡簧槽34内安装卡簧,以进一步加强了轴壳3与总减速器的连接强度,提高了车辆运动过程的可靠性。
82.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节1的第一端设有外星轮14,外星轮14用于与轴管通过球笼组件传动配合。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移动节1的第一端设有朝向轴管敞开的钟形壳,钟形壳设置为外星轮14,轴管朝向移动节1的一端可以伸至钟形壳内,且钟形壳内安装有保持架、钢球和内星轮。其中,内星轮用于与轴管朝向移动节1的一端相连,内星轮与钟形壳敞开腔的内表面对应形成滚道,多个钢球分别装在多个滚道内,通过保持架对钢球进行限制,在轴杆驱动固定节转动时,使得钢球始终保持在一个平面内,使得多个钢球能够同时作用,承载能力强,结构紧凑,拆装方便,且使得移动节1和轴杆之间具有较大的摆角范围。
83.需要说明的是,可以设置移动节1与轴管之间的球笼结构和固定节与轴管之间的球笼结完全相同,使得钢球、保持架和内星轮的尺寸相等,以减少零件的规格数量,从而利于维修安装,降低了加工成本。
84.本发明又提出了一种车辆。
85.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项的驱动轴100。通过移动节1与固定节之间设置两个球笼结构,以实现传动连接,增大了驱动轴100的摆角范围,通过设置支撑组件2对移动节1进行支撑,且设置移动节1伸入轴壳3内且可相对轴壳3滑动,使得整个驱动轴100的长度可以稳定调节,满足了越野车辆大摆角大行程的需求,使得越野车能够更好地完成越野行车,有效提高了车辆的整体性能,从而提高了品牌形象。
8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8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8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8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9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9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9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
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