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81039发布日期:2022-02-12 12:20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子设备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的电子设备,例如显示器等,其通常需要通过一支撑装置而立设于桌面上,供用户使用。但是由于每个显示器的重量不同,同一支撑装置通常只能支撑一种重量的显示器,如此就使得用户每更换一台显示器,就需要同时更换对应的支撑装置,较为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包括:
4.支撑结构;
5.用于支撑显示装置的承载组件,所述承载组件能够相对所述支撑结构升降;
6.弹性组件,连接所述支撑结构和所述承载组件,能够向所述承载组件提供不同的支撑力,以支撑不同重量的显示装置;
7.调节组件,能够改变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承载组件的连接状态,以使得所述弹性组件向所述承载组件提供不同的支撑力。
8.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弹性组件包括沿所述承载组件相对所述支撑结构的升降方向设置的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
9.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固定端与所述支撑结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自由端与所述承载组件固定连接;
10.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的固定端与所述支撑结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的自由端通过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承载组件具有连接状态或断开状态;
11.在所述连接状态下,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配合能够向所述承载组件提供第一支撑力;
12.在所述断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弹性组件能够向所述承载组件提供第二支撑力,所述第二支撑力与所述第一支撑力不同。
13.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底座和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立柱;
14.所述承载组件包括:
15.承载件,用于固定显示装置;
16.能够沿所述立柱升降的升降结构,所述升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立柱的升降方向上的滑轨及能够沿所述滑轨在所述升降方向上移动的第一滑动件,所述承载件与所述第一滑动件连接,以使得所述显示装置能够在竖直方向发生位移。
17.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立柱内还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能够在所述调节组件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是与所述升降方向垂直的方向;
18.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一滑动件处于连接状态;
19.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滑动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自由端处于断开状态。
20.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21.第一驱动件,能够在受到操作体的作用力时发生第一方向上的转动,以产生第一驱动力或第二驱动力;
22.第二驱动件,用于在所述第一驱动力或第二驱动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第一连接件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23.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向所述第二驱动件传递来自所述第一驱动件的第一驱动力或第二驱动力。
24.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立柱的顶端,所述第一滑动件靠近所述调节组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连接件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调节组件的作用下能够沿所述第一容纳槽在第一方向移动,以与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的自由端连接或断开连接;且/或,
25.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有一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对应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连接件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至所述第二容纳槽,以使得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一滑动件处于连接状态。
26.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立柱顶端的操作台,所述第一驱动件为设置于所述操作台上的偏心轮;所述操作台上还设置有一条形孔,所述第二驱动件的第一端穿设于所述条形孔与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能够在所述偏心轮转动时沿所述条形孔相对所述操作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滑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27.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操作台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的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限定所述第一驱动件在所述操作台上的转动,以使得所述第一驱动件仅能够停留在对应的第一极限位置或第二极限位置;且/或,
28.所述第一滑动件靠近所述调节组件的一端还设置有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驱动件对应所述限位部设置有延伸部,在所述第一驱动件处于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第三极限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延伸部抵接,以限定所述第一滑动件在所述升降方向上发生移动。
29.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操作台上的防呆组件,所述防呆组件包括第二限位件、第四连接件和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限位件能够卡设于所述第一驱动件的第一槽位或第二槽位,以使得所述第一驱动件停留在对应的第一极限位置或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四连接件穿设于所述操作台并能够在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一滑动件的作用下垂直于所述操作台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接触或不接触。
30.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如上文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支撑装置。
31.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公开可以获知,本技术实施例具备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设置能够提供不同弹性支撑力的弹性组件,以及用于调节所述弹性组件可施加的弹性支撑力的调
节组件,使得用户能够根据实际装设的显示装置的重量而通过调节组件灵活方便地调节弹性支撑力,使支撑力与显示装置的型号相匹配,如此,用户便可根据需求、喜好选择不同的显示装置,不再受限于支撑装置的支撑力,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同时显著提升了用户对电子设备整体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3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3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8.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9.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的部分结构意图。
40.图8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1.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42.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的受力分析图。
43.附图标记:
44.1-支撑结构;2-承载组件;3-调节组件;4-底座;5-第一弹性组件;6-第二弹性组件;7-立柱;8-承载件;9-第一滑动件;10-第一连接件;11-外壳体;12-第一驱动件;13-第二驱动件;14-第二连接件;15-操作台;16-第一容纳槽;17-第三连接件;18-第一限位件;19-限位部;20-延伸部;21-第二限位件;22-第四连接件;23-第一支撑件;24-第一指示部;25-第二指示部;26-滑轨;27-第一槽位;28-第二槽位;29-第三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
46.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公开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下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想到在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其他修改。
47.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对本公开的大致描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48.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技术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49.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技术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权利要求所述的特征并因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50.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
更为显而易见。
51.此后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实例,其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熟知和/或重复的功能和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或多余的细节使得本公开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所公开的具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细节并非意在限定,而是仅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和代表性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质上任意合适的详细结构多样地使用本公开。
52.本说明书可使用词组“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中”或“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均可指代根据本公开的相同或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53.下面,结合附图详细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
54.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包括:
55.支撑结构1;
56.用于支撑显示装置的承载组件2,承载组件2能够相对支撑结构3升降;
57.弹性组件,连接支撑结构1和承载组件2,能够向承载组件2提供不同的支撑力,以支撑不同重量的显示装置;
58.调节组件3,能够改变弹性组件与承载组件2的连接状态,以使得弹性组件向承载组件2提供不同的支撑力。
59.本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可以应用于例如台式电脑中用于支撑显示器,或应用于电视中,以支撑不同尺寸的电视,还可应用于其他具有需要支撑的显示装置的领域中。
60.本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包括支撑结构1,用于提供基础支撑力,承载组件2可滑动地设置在支撑结构1上,能够相对支撑结构1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升降运动,待支撑的显示装置与承载组件2相连,以基于承载组件2获得所需的支撑力,并能够通过承载组件2相对支撑结构1进行升降运动,以调整其高度位置,满足用户不同高度上的使用需求。弹性组件,其与所述承载组件2以及支撑结构1相连。本实施例中的弹性组件在支撑装置的使用过程中能够输出不同的弹性力,以用于为承载组件2提供不同的支撑力,使其能够支撑不同重量的显示装置。调节组件3与弹性组件活动连接,例如调节组件3与弹性组件之间能够相对运动,改变相对位置状态,也可以是通过相对运动改变连接状态等,如基于二者的相对运动实现连接、断开等。本实施例中调节组件3正是通过调节组件3与弹性组件间的相对运动,而实现调整弹性组件输出的弹性力,以达到调节对显示装置的支撑力的效果,实现支撑装置能够支撑不同重量的显示装置。
61.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公开可以获知,本实施例具备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设置能够提供不同弹性支撑力的弹性组件,以及用于调节所述弹性组件可施加的弹性支撑力的调节组件3,使得用户能够根据实际装设的显示装置的重量而通过调节组件3灵活方便地调节弹性支撑力,使支撑力与显示装置的型号相匹配,如此,用户便可根据需求、喜好选择不同的显示装置,不再受限于支撑装置的支撑力,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同时显著提升了用户对电子设备整体的使用体验。
62.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弹性组件包括沿承载组件2相对支撑结构1的升降方向设置的第一弹性组件5和第二弹性组件6,也即是弹性组件包括在竖直方向上设置的第一弹性组件5和第二弹性组件6。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组件5位于第二弹性组件6的下方。其中,
63.第一弹性组件5的固定端与支撑结构1固定连接,第一弹性组件5的自由端与承载
组件2固定连接;
64.第二弹性组件6的固定端与支撑结构1固定连接,第二弹性组件6的自由端通过调节组件3与承载组件2具有连接状态或断开状态;
65.在连接状态下,第一弹性组件5和第二弹性组件6配合能够向承载组件2提供第一支撑力;
66.在断开状态下,第一弹性组件5能够向承载组件2提供第二支撑力,第二支撑力与第一支撑力不同。
67.也就是,第一弹性组件5的两端始终分别与支撑结构1和承载组件2相连,当承载组件2进行升降运动时,会带动第一弹性组件5产生拉伸,生成用于抵消承载组件2所连的显示装置的至少部分重量的弹性力,即支撑力,显示装置在基于支撑装置进行支撑时,第一弹性组件5始终为显示装置提供支撑力。而第二弹性组件6并不是始终为显示装置提供支撑力,当第二弹性组件6未与承载组件2相连时,仅由第一弹性组件5为显示装置提供支撑力,此时的支撑力为第二支撑力,在该支撑环境下,显示装置的重量不宜过大,可适配例如22寸、24寸等大小的显示装置,或重量在2.5~3.5kg范围内的显示装置。而当第二弹性组件6与承载组件2相连(包括直接或间接连接)时,如一端与支撑结构1相连,另一端通过调节组件3和承载组件2相连时,承载组件2的升降运动会同时拉伸第二弹性组件6和第一弹性组件5,此时两个弹性组件便会一同被拉伸,分别生成弹性力,该弹性力之和即为第一支撑力,该第一支撑力与第二支撑力不同,如第一支撑力大于第二支撑力,在该支撑环境下,支撑装置可支撑26寸,28寸大小的显示装置,或3.5~5.5kg重量范围内的显示装置,也即可支撑更大,更重的显示装置。当然,上述关系是理论上的关系,表征在第一弹性组件5独立提供支撑力时,支撑装置可适配第一重量范围内的显示装置,而在第一弹性组件5和第二弹性组件6一同提供支撑力时,支撑装置可适配第二重量范围内的显示装置,该第二重量范围大于第一重量范围。但是在用户对支撑装置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支撑力与第二支撑力间的关系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相同,还可以是第一支撑力小于第二支撑力,具体是根据用户实际通过支撑装置装设的显示装置的重量而定。
68.进一步地,继续结合图2和图3所示,第一弹性组件5与第二弹性组件6均包括定力弹簧,两个定力弹簧可外形尺寸相同,也可以不同,而且,两个定力弹簧可提供的弹性力的范围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二弹性组件6中的定力弹簧所能提供的弹性力范围值小于第一弹性组件5中的定力弹簧的弹性力范围值。应用时,两个定力弹簧的具体选取可以根据支撑装置实际所要支撑的显示装置的重量范围确定。
69.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支撑结构1包括底座4和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底座4上的立柱7;
70.承载组件包括:
71.承载件8,用于固定显示装置;
72.能够沿立柱7升降的升降结构,升降结构包括设置于立柱7的升降方向上的滑轨26及能够沿滑轨26在升降方向上移动的第一滑动件9,承载件8与第一滑动件9连接,以使得显示装置能够在竖直方向发生位移。
73.具体地,继续结合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支撑结构1包括底座4,以及设置在底座4上的至少一根立柱7,本实施例中包括两根相对设置的立柱7,而且支撑结构1还包
括套设在立柱7外以包围,容置弹性组件、调节组件、以及至少部分承载组件的外壳体11,该外壳体11可以包括一层外壳,也可以包括两层或多层外壳,具体不限,只要能够确保支撑装置整体刚度即可。上述的弹性组件具体可以与外壳体11相连,例如第一弹性组件5与第二弹性组件6的固定端具有连接孔,其可通过螺栓与外壳体11固定连接,以实现与支撑结构1的固定相连。承载组件2包括承载件及与承载件相连的升降结构,升降结构位于外壳体11内,承载件部分位于外壳体11内,并与升降结构相连,另一部分伸出外壳体11,并与显示装置相连,承载件能够基于升降结构沿立柱7进行升降运动,外壳体11上对应承载件的滑动轨迹处开设有长孔或长槽,以为承载件的滑动提供空间。该升降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两根立柱7相对一侧上的滑轨26,以及限位于滑轨26上,并能够沿滑轨26上下移动的第一滑动件9,承载件具体与第一滑动件9相连,进而带动显示装置沿滑轨26上下运动,供用户调整显示装置的使用高度。
74.本实施例中的滑轨26呈矩形凹槽状,槽中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条状轨道,第一滑动件9具有与滑轨26结构匹配的结构,当然实际应用时,滑轨26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可选地,为了更好地限制显示装置的使用高度,本实施例中的滑轨26与第一滑动件9间配合设有卡槽和弹性凸起,具体可以是在滑轨26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上沿滑轨26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卡槽,在第一滑动件9对应滑轨26侧壁的位置上对应设置弹性凸起,该弹性凸起的数量少于卡槽的数量,当第一滑动件9沿滑轨26滑动至某位置处时,该弹性凸起和对应的卡槽间的配合可进一步辅助限位第一滑动件9,进而辅助限位显示装置。
75.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立柱7内还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0,第一连接件10能够在调节组件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其中,第一方向是与升降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即是水平方向,包括在水平面上进行的活动的方向,上述地连接件能够在调节组件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即为在水平面上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76.在第一连接件1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弹性组件6的自由端和第一滑动件9处于连接状态;
77.在第一连接件10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滑动件9与第二弹性件的自由端处于断开状态。
78.具体地,第一滑动件9的具体外形结构不限,如可以是立方体状,也可以是长条形的结构体等。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滑动件9背离显示装置的一侧下方具有第一凹部,用于形成包围、容置第一弹性组件5的区域,即第一弹性组件5位于该第一凹部内,且自由端与该第一凹部相连,固定端与外壳体11的对应部分固定连接。第一滑动件9位于同一侧的上方具有第二凹部,以为第一弹性组件5腾让安装空间,同时避免第一弹性组件5阻碍第一滑动件9进行升降运动。当第一滑动件9上升至目标位置处时,第二凹部恰好与第二弹性组件6位置对应。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弹性组件6的固定端同样与外壳体11的对应部分固定连接,自由端连有一连接结构件,当第一连接件10基于调节组件驱动至第一位置时,该连接结构件与第一滑动件9处于连接状态,例如可以是基于该第一连接件10实现的连接等。而当第一连接件10基于调节区间驱动至第二位置时,该连接结构件与第一滑动件9处于断开状态,例如可以是第一连接件10与连接结构件或第一滑动件9分离,也可以是同时与第一滑动件9、连接结构件分离等,具体不定。本实施例中的上述目标位置,具体可以是能够实现第一滑动件9与第二
弹性组件6相连的位置,也即,当第一滑动件9未滑动至该位置时,其与第二弹性组件6无法实现连接。
79.进一步地,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调节组件包括在立柱7的顶端沿第一方向设置的操作台15,也即该操作台15水平设置,第一滑动件9、弹性组件、第一连接件10均位于操作台15下方,还包括设置在操作台15上的:
80.第一驱动件12,能够在受到操作体的作用力时发生第一方向上的转动,以产生第一驱动力或第二驱动力;
81.第二驱动件13,用于在第一驱动力或第二驱动力的作用下驱动第一连接件10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82.第二连接件14,连接第一驱动件12和第二驱动件13,用于向第二驱动件13传递来自第一驱动件12的第一驱动力或第二驱动力。
83.如第一驱动件12装设在操作台15上,并能够在用户的驱动下相对操作台15转动,也即沿第一方向转动,包括逆时针转动,顺时针转动,以分别产生第一驱动力或第二驱动力。第二驱动件13,其为第一驱动件12的从动件,即第一驱动件12为主动件,第二驱动件13为从动件。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件13与第一连接件10活动连接,即二者能够相连,也能够分离,当相连时,第二驱动件13能够驱动第一连接件10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移动至第二位置。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件14一端位于操作台15上方,另一端穿过操作台15而伸向操作台15下方,以能够与第一连接件10相连。第二连接件14,其本质上为一传动件,该第二连接件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驱动件12和第二驱动件13相连,以将第一驱动件12产生的第一驱动力或第二驱动力传递至第二驱动件13上,进而驱动第二驱动件13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如在第一方向上做直线运动,以驱动第一连接件10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84.具体地,如图5、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件12为设置于操作台15上的偏心轮,该偏心轮上设有伸出外壳体11的拨块,以供用户操作以驱动偏心轮转动。第二连接件14为一连杆,其一端与偏心轮相连,另一端与第二驱动件13的第二端相连。操作台15上还沿第一方向设置有一条形孔,第二驱动件13的第一端穿过条形孔伸至操作台15下方与第一连接件10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件13的第一端具有一插槽,第一连接件10具有插接部,用于和插槽对应插接。该第一连接件10具体可以是一纵截面为t型的连接销,如丁字型的连接销,连接销的头部形成插接部,用于和插槽对应插接,连接销的尾端朝向第二弹性组件6,用于和第二弹性组件6相连。
85.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滑动件9靠近调节组件的一端,也就是第一滑动件9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容纳槽16,该第一容纳槽16为沿第一方向开设的直线型槽体,具体可以是沿由上述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确定的轨迹开设的直线型槽体,该槽体朝向操作平台的一侧以及朝向第二弹性组件6的一侧分别呈敞口状,且相互连通。其中,该槽体朝向操作平台的敞口侧的具体尺寸不限,只要能够允许第二驱动件13的第一端伸入槽体内,并能够沿槽体的长度方向顺利移动即可。如敞口侧为窄条状时,第二驱动件13的第一端则可为平板状,且该平板状的第一端的厚度方向与该敞口侧的宽度方向适配,以使该平板状的第一端能够顺着该敞口侧伸入第一容纳槽16内。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件10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一容纳槽16内,第一容纳槽16朝向第二弹性组件6一侧的敞口侧的尺寸需至少满足能够允许第一连接件10滑入滑出的条件。该第一连接件10在第二驱动件13的作用下能够
沿第一容纳槽16移动,使其朝向第二弹性组件6的一端,如上述的连接销的尾端伸出或伸入第一容纳槽16,以与第二弹性组件6的自由端连接或断开连接。
86.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弹性组件6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有一第三连接件17,也即上述的连接结构件。该第三连接件17对应第一连接件10设置有第二容纳槽,第一连接件10,即连接销的尾端,能够沿第一方向伸出第一容纳槽16而移动至第二容纳槽中,以使得第二弹性组件6和第一滑动件9处于连接状态。实际应用时,可以在将第二容纳槽开设为插孔状,用户通过拨块向偏心轮施加驱动力,使其或沿顺时针转动,或沿逆时针转动,以产生第一驱动力或第二驱动力。第二连接件14获得第一驱动力或第二驱动力后,将其依次传递至第二驱动件13的第一端、第二端,以带动第二端沿操作台15上的条形孔移动,也即,沿第一方向进行直线移动,以使第二端能够带动第一连接件10在第一方向上直线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使第一连接件10或伸入第二容纳槽,或伸出第二容纳槽,实现与第二弹性组件6的连接与断开,也即实现第一滑动件9与第二弹性组件6的连接或断开。
87.可选地,为了避免第一连接件10伸入第二容纳槽的部分过多,而完全脱离第一容纳槽16,无法实现第一滑动件9与第二弹性组件6间的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件10朝向第二弹性组件6的一端设有弹簧,或第二容纳槽的槽底设有弹簧,以基于弹力阻止第一连接件10的过分插入。
88.结合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调节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操作台15并与第一驱动件12连接的第一限位件18,第一限位件18用于限定第一驱动件12在操作台15上的转动,以使得第一驱动件12仅能够停留在对应的第一极限位置或第二极限位置,该第一极限位置与第二极限位置分别第一连接件10与第二弹性组件6相连的位置,和第一连接件10脱离第二弹性组件6且移动复位至初始位置时的位置。例如第一限位件18为一弹性件,其两端分别与第一驱动件12和第二连接件14相连,以使得当第一驱动件12转动时,会拉伸该弹性件,使得该弹性件基于弹性力会辅助拉动第二连接件14向弹性件的收缩方向移动,进而使第二驱动件13快速沿条形孔滑动,倘若条形孔的任意某两个位置,假设为两端位置,分别对应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一驱动件12的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时,则当第二驱动件13的第二端移动至条形孔的任意一端时,弹性件均能够至少近似恢复原状。所以本实施例利用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的方向及回弹特性,可使得第一驱动件12仅能够在正常驱动下,停留在第一极限位置或第二极限位置。
89.可选地,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滑动件9靠近调节组件的一端还设置有一限位部19,其具体可以是沿升降方向设置的一柱状体,且其朝向调节组件的一侧设有卡槽。第一驱动件12对应限位部19设置有延伸部20,例如第一驱动件12的外缘向外延伸形成至少一段弧形凸棱(凸台)。在第一驱动件12处于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第三极限位置的情况下,限位部19与延伸部20抵接,也即是,上述的凸棱随第一驱动件12而转动滑入卡槽内时,该凸棱可以与卡槽相互抵接,以限制第一滑动件9在升降方向上的位置,防止其发生升降方向上的移动。如用户在驱动第一驱动件12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间的区域内转动时,该凸棱均有一处位于卡槽内,以防止用户因误操作,或上述地弹性件损坏而导致第一驱动件12停留在第一,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第三极限位置处时,由于第一滑动件9与第二弹性组件6还未稳定连接,使得第一滑动件9下降,为显示装置带来的安全隐患。
90.进一步地,继续结合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调节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操作台15上的
防呆组件,防呆组件包括第二限位件21、第四连接件22和第一支撑件23,第二限位件21能够卡设于第一驱动件12的第一槽位或第二槽位,以使得第一驱动件12停留在对应的第一极限位置或第二极限位置。该第二限位件21近似呈长杆状,其一端弯折形成锁止部,第一驱动件12的边缘处设有第一槽位27和第二槽位28,该锁止部能够在第一驱动件12位于第一极限位置或第二极限位置时,卡入第一槽位27或第二槽位28中,实现对第一驱动件12的锁止,避免其移动。第一支撑件23为一支撑杆,其一端与第二限位件21固定连接,另一端位于操作平台上对应开设的通孔中,该通孔与第一支撑件23间具有一定摩擦力,以用于为第一支撑件23提供一定的辅助支撑力,使其能够支撑第二限位件21,同时又允许第二限位件21、第一支撑件23相对通孔沿竖直方向移动。第四连接件22穿设于操作台15上,其具体可以为以杆体,第四连接件22的顶端与设置在操作台上的第三限位件29通过弹簧沿升降方向连接,下端为自由端,该第三限位件29主要用于限制第四连接件22在升降方向上的位置。当第一驱动件12转动至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时,第四连接件22基于弹簧的弹力作用而停留在使锁止部限位在对应的槽位中的位置,使第一驱动件12处于锁止状态。而当第一滑动件9上升至上述地目标位置时,第一滑动件9顶推第四连接件22上移,压缩弹簧,同时使锁止部脱离对应的槽位,进而解锁第一驱动件12,使用户此时可驱动其移动。而当第一滑动件9完成与第二弹性组件6的连接或断开,并下降时,不再顶推第四弹性件,此时第四弹性件基于弹簧的弹性力被推动下降,进而使锁止部继续落入对应的槽位内,完成第一驱动件12的锁止。
91.可选地,为了避免用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安全调整支撑力,本实施例中在支撑装置的外壳体11上还开设有可视区域,具体可为一镂空区域,并在第二限位件21的另一端朝向镂空区域的一侧设有第一指示部24和第二指示部25,具体可以是通过不同颜色进行标注的图案等。当第二限位件21位于上述任一槽位内时,由于第二限位件21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不变,故均是由第一指示部24与镂空区域对应,以指示当前第一驱动件12处于锁止状态。而当第二限位件21被第一滑动件9顶推,以脱离所在槽位时,第二限位件21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发生了上移,此时部位于第一指示部24上方的第二指示部25与镂空区域对应,以指示当前驱动件处于解锁状态。用户可通过通孔查看标识部进而确定当前第一驱动件12是否处于解锁状态。
92.进一步地,基于上述的多个实施例可知,本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的支撑力具有两个档位以供调节,支撑装置具体可以承受的重力范围包括但不限于2.5~5.5kg。以此规格为例,当进行支撑装置的制备时,可以采用以下算法确定各个弹性组件的弹簧系数、材料的摩擦系数等:
93.结合图9和图10所示,lift force(f3)=internal friction force+fh*2+cs1+cs2

w;
94.lift force(f4)=internal friction force+fh*2

cs1-cs2+w;
95.其中,cs:弹簧系数constant spring;w:显示装置重量monitor weight;fh:结构摩擦力inside slider fiction。
96.以显示装置尺寸为22英寸,2.8kg,24英寸,3.6kg,27英寸,5.3kg为例,为使摩擦力更小,两档均分重量范围,中间值为4kg。即小档位支持重量范围为2.5~4.0kg,取中间值3.25kg为标准,即第二弹性组件6力值为3.25+0.7(升降结构+vesa组件)=3.95kg。同样为摩擦力更小,建议升降初始规格1.7
±
0.5kgf,,即初始定义为1.2~2.2kg。当挂2.5kg或
4.0kg的显示装置时,为保证不自动升降或下滑,且能够使摩擦力达到最小值1.2kg,需增加0.75kg摩擦力,此时挂2.5kg的显示装置时,下压力最大值为2.2kg+(3.25-2.5)+0.75kg,摩擦力=3.7kg;考虑制造公差等其他因素,预计升降规格需达到1.2~4.0kgf。位于大档位,同理以4.0~5.5中间值4.75计算,第一弹性组件5的力值为4.75-3.25=1.5kg。真对上述三个不同尺寸,重量的显示装置,其力值具体计算式如下:
97.22寸下压力=1.7+0.75+3.25-2.8=2.9kg.f
98.22寸上拉力=1.7+0.75+2.8-3.25=2.0kg.f
99.24寸下压力=1.7+0.75+3.25-3.6=2.1kg.f
100.24寸上拉力=1.7+0.75+3.6-3.25=2.8kgf
101.27寸下压力=1.7+0.75+3.25+1.5-5.3=1.9kg.f
102.27寸上拉力=1.7+0.75+5.3-3.25-1.5=3kg.f
103.故针对上述三款显示装置的规格范围为1.9
±
0.5~3.0
±
0.5kgf,即:1.4~3.5kgf,cs1=1.5kgf,cs2=3.25kgf。friction=internal friction force+fh*2=0.75kg。
104.进一步地,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同时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显示装置以及与显示装置相连,用于支撑显示装置的如上文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支撑装置。基于该支撑装置,用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及喜好选择不同大小,不同重量的显示装置,无需再匹配购买相应的支撑装置,仅本实施例一种支撑装置就可以实现对多种不同重量的显示装置的稳定支撑,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便利,同时显著提升了用户对电子设备整体的使用体验。
105.以上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技术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