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结构减振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90390发布日期:2021-12-31 22:37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结构减振圈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垫圈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结构减振圈。


背景技术:

2.在电机或机械传输应用中,传统减振垫圈多采用橡胶减振,减振效果:在震源和减震圈尺寸形状一定的情况下,随减震圈硬度降低,衰减的幅度增大,效果渐好;但是随着橡胶硬度减小,震源固定强度逐渐减弱,所以减振圈的硬度要与减震效果进行平衡,既要有一定的固定强度,减振效果也要控制在一个相对理想的范围内,固定强度与减振效果存在较大矛盾,通过减震圈减振是一个痛苦的平衡过程,减振效果不是很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对现有技术方案进行完善与改进,提供一种新结构减振圈,以解决固定强度与减振效果存在的矛盾,提升减振效果为目的。为此,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4.一种新结构减振圈,包括减震体和若干个支撑架,所述的支撑架设于减震体中心孔和减震体外周之间,且支撑架环绕减震体中心孔。 通过在减震体上设置环绕式支撑架,使振动波发生多次折射而衰减,能够有效提升减振效果,同时起到支撑作用,提升固定强度,能有效解决固定强度与减振效果存在的矛盾。
5.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支撑架按减震体中心孔为中心从内向外布置多个,外侧的支撑架尺寸大于内侧的支撑架尺寸。通过在内外方向设置多个支撑架,且外侧支撑架大于内侧支撑架,可以更好地使振动波多次折射而衰减,且能有效提升支撑强度。
6.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支撑架按减震体的端向布置多个。可以更好地使振动波多次折射而衰减,且能有效提升支撑强度。
7.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支撑架表贴于减震体的两端面。制造工艺简单,能够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
8.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支撑架深埋于减震体中。制造工艺简单,能够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
9.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减震体由2种以上不同的减震料组成。由多种不同的减震料制造而成,可以有效增加振动波的折射次数,减振效果更好。
10.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减震体在端向的外侧形状由2个相对的圆弧面和2个平行相对的平面组成,所述的支撑架的形状和减震体端向的内侧形状均与减震体端向外侧形状相同。结构形状简单,制造成本相对较低。
11.有益效果:通过在减震体中设置多个支撑架,使振动波发生多次折射而衰减,通过多种减震料组成减震体,可以有效增加振动波的折射次数,减振效果更好,通过支撑架的支撑作用,可有效提升固定强度,有效解决固定强度与减振效果存在的矛盾。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3.图中:1

减震体;2

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14.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15.实例一
16.如图1所示,一种新结构减振圈,包括减震体1和支撑架2,支撑架2表贴于减震体1中心孔和减震体1外周之间两端面处,且支撑架2环绕减震体1中心孔。
17.为了更好地实现振动波的衰减,支撑架2在减震体1两个端面处均布置2个,每个减震体1端面处均按减震体1中心孔为中心从内向外布置,外侧的支撑架2尺寸大于内侧的支撑架2尺寸。通过在内外方向设置2个支撑架2,且外侧支撑架2大于内侧支撑架2,可以更好地使振动波多次折射而衰减,且能有效提升支撑强度。
18.为了增加振动波的折射次数,减震体1由2种不同的减震料制做而成。由2种不同的减震料制造而成,可以有效增加振动波的折射次数,减振效果更好。
19.为了简化结构,减震体1在端向的外侧形状由2个相对的圆弧面和2个平行相对的平面组成,支撑架2的形状和减震体1端向的内侧形状均与减震体1端向外侧形状相同。结构形状简单,制造成本相对较低。
20.通过在减震体1上设置环绕式支撑架2,使振动波发生多次折射而衰减,通过多种减震料组成减震体1,可以有效增加振动波的折射次数,减振效果更好,通过支撑架2的支撑作用,可有效提升固定强度,有效解决固定强度与减振效果存在的矛盾。
21.实例二
22.与以上实例所不同的是,支撑架2深埋于减震体1中。同样能够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和减振效果。
23.以上图1所示的一种新结构减振圈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已经体现出本实用新型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对其进行形状、结构等方面的等同修改,均在本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列。


技术特征:
1.一种新结构减振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体(1)和若干个支撑架(2),所述的支撑架(2)设于减震体(1)中心孔和减震体(1)外周之间,且支撑架(2)环绕减震体(1)中心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结构减振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2)按减震体(1)中心孔为中心从内向外布置多个,外侧的支撑架(2)尺寸大于内侧的支撑架(2)尺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结构减振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2)按减震体(1)的端向布置多个。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结构减振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2)表贴于减震体(1)的两端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结构减振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2)深埋于减震体(1)中。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结构减振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震体(1)在端向的外侧形状由2个相对的圆弧面和2个平行相对的平面组成,所述的支撑架(2)的形状和减震体(1)端向的内侧形状均与减震体(1)端向外侧形状相同。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结构减振圈,涉及减振垫圈领域。在电机或机械传输应用中,传统减振垫圈多采用橡胶减振,既要有一定的固定强度,减振效果也要控制在一个相对理想的范围内,固定强度与减振效果存在较大矛盾,减振效果不是很好。本实用新型包括减震体和若干个支撑架,支撑架设于减震体中心孔和减震体外周之间,支撑架环绕减震体中心孔,支撑架表贴于减震体的两端面或深埋于减震体中。通过在减震体上设置环绕式支撑架,使振动波发生多次折射而衰减,能够有效提升减振效果,同时起到支撑作用,提升固定强度,能有效解决固定强度与减振效果存在的矛盾。效果存在的矛盾。效果存在的矛盾。


技术研发人员:张刚 丁德亮 赵桂丽 李树普 李家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1.29
技术公布日:2021/12/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