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置式温控阀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81485发布日期:2022-04-02 08:49阅读:78来源:国知局
后置式温控阀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润滑冷却温控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置式温控阀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2.传统的润滑冷却系统温控阀使用结构采用将温控阀设置在冷却器之前的使用方式,使用时无法对冷却之后的油温做出反馈,如当油温处于温控阀刚开始动作的温度时,可能导致冷却过后的油温骤降,影响轴承的润滑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置式温控阀润滑结构。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置式温控阀润滑结构,包括:冷却器,其中,所述冷却器至少包括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温控阀,所述温控阀设置为实际进油方向与其规定进油方向相反,并将其出油端口连接至所述冷却器的出油口。
6.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后置式温控阀润滑结构,包括冷却器和温控阀。具体地,冷却器用于冷却油介质,并使其从进油口进入,出油口流出。温控阀一方面设置为实际进油方向与其规定进油方向相反,另一方面使其出油端口连接至所述冷却器的出油口,即其进油端口和出油端口颠倒连接至冷却器的出油口。也就是说,温控阀不仅后置连接在冷却器上,且自身的连接形成也颠倒设置,从而保证温控阀的感温元件检测到的温度是冷却过后的油温,温控阀将根据冷却后的油温做出动作,进一步地进行是否补充新的油介质,从而完成油介质温度控制的过程,解决当油温处于温控阀刚开始动作的温度时,可能导致冷却过后的油温骤降,影响轴承润滑的问题,此外,相对于常规的油流方向使其从一进两出,优化为两进一出,既实现了油介质的分流,又实现了油介质的混合。
7.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后置式温控阀润滑结构,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温控阀至少具有:第一进口,形成于所述温控阀且对应所述温控阀的出油端口,并与所述出油口连通,用于接收冷却之后的油介质;第二进口,形成于所述温控阀,用于补充油介质;第一出口,形成于所述温控阀,用于输出经过温控后的油介质。
9.在该技术方案中,温控阀至少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和第一出口。因此便具体形成了温控阀的两进一出的结构,从而使得冷却后的油介质温度符合即直接流出,或冷却后的油介质温度过低,则通过第二进口补充油介质进而混合,使得输出后的油介质温度可控,避免温度骤降的发生。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温控阀出油管,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口。
11.在该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温控阀出油管。温控阀出油管用于保证油介质的流出。具
体地,温控阀出油管可以为金属材质。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温控阀进油管,设置于所述第二进口。
13.在该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温控阀进油管。温控阀进油管用于保证补充油介质的流入。具体地,温控阀进油管可以为金属材质。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冷却出油管,设置于所述第一进口,以连通所述冷却器和温控阀。
15.在该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冷却出油管。冷却出油管用于保证冷却器和温控阀之间的连接。具体地,冷却出油管可以为金属材质。
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温控阀出油管、温控阀进油管和冷却出油管设置有管箍。
17.在该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管箍。管箍用于保证温控阀出油管、温控阀进油管和冷却出油管在其各自连接处的连接性。
1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后置式温控阀润滑结构的示意视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后置式温控阀润滑结构的原理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后置式温控阀润滑结构的温控阀内部流道图。
23.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24.102冷却器,1022进油口,1024出油口,104温控阀,1042第一进口,1044第二进口,1046第一出口,106温控阀出油管,108温控阀进油管,110冷却出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它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7.下面参照图1至图3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后置式温控阀润滑结构。
2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置式温控阀润滑结构。
29.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后置式温控阀润滑结构,一种后置式温控阀104润滑结构,包括:冷却器102,其中,所述冷却器102至少包括有进油口1022和出油口1024;温控阀104,所述温控阀104设置为实际进油方向与其规定进油方向相反,并将其出油端口连接至所述冷却器102的出油口1024。
30.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后置式温控阀104润滑结构,包括冷却器102和温控阀104。具体
地,冷却器102用于冷却油介质,并使其从进油口1022进入,出油口1024流出。温控阀104一方面设置为实际进油方向与其规定进油方向相反,另一方面使其出油端口连接至所述冷却器102的出油口1024,即其进油端口和出油端口颠倒连接至冷却器102的出油口1024。也就是说,温控阀104不仅后置连接在冷却器102上,且自身的连接形成也颠倒设置,从而保证温控阀104的感温元件检测到的温度是冷却过后的油温,温控阀104将根据冷却后的油温做出动作,进一步地进行是否补充新的油介质,从而完成油介质温度控制的过程,解决当油温处于温控阀104刚开始动作的温度时,可能导致冷却过后的油温骤降,影响轴承润滑的问题,此外,因此相对于常规的油流方向,使其从一进两出,优化为两进一出,既实现了油介质的分流,又实现了油介质的混合。
31.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后置式温控阀润滑结构,且在第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温控阀104至少具有:第一进口1042,形成于所述温控阀104且对应所述温控阀104的出油端口,并与所述出油口1024连通,用于接收冷却之后的油介质;第二进口1044,形成于所述温控阀104,用于补充油介质;第一出口1046,形成于所述温控阀104,用于输出经过温控后的油介质。
32.在本实施例中,温控阀104至少具有第一进口1042、第二进口1044和第一出口1046。因此便具体形成了温控阀104的两进一出的结构,从而使得冷却后的油介质温度符合即直接流出,或冷却后的油介质温度过低,则通过第二进口1044补充油介质进而混合,使得输出后的油介质温度可控,避免温度骤降的发生。
33.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后置式温控阀润滑结构,且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温控阀出油管106,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口1046。
34.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温控阀出油管106。温控阀出油管106用于保证油介质的流出。具体地,温控阀出油管106可以为金属材质。
35.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后置式温控阀润滑结构,且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温控阀进油管108,设置于所述第二进口1044。
36.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温控阀进油管108。温控阀进油管108用于保证补充油介质的流入。具体地,温控阀进油管108可以为金属材质。
37.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后置式温控阀润滑结构,且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冷却出油管110,设置于所述第一进口1042,以连通所述冷却器102和温控阀104。
38.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冷却出油管110。冷却出油管110用于保证冷却器102和温控阀104之间的连接。具体地,冷却出油管110可以为金属材质。
39.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后置式温控阀润滑结构,且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温控阀出油管106、温控阀进油管108和冷却出油管110设置有管箍。
40.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管箍。管箍用于保证温控阀出油管106、温控阀进油管108和冷却出油管110在其各自连接处的连接性。
41.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2.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
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