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连线、分线用接头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718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气连线、分线用接头器具的制作方法
电气连线、分线用接头器具,一种属于电气领域的安全接线装置,特别适于电业系统室内外布线时的连线、分线用。
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
的现有技术一种是公知的用电气绝缘胶布带把绞接或缠卷的金属芯线接头缠包起来的方法;另一种是采用铜接管或铜接头,套在被连接的线芯上,用压接钳和模具进行冷态压接。这两种方法均须停电作业,并先剥除导线接头部分的绝缘层。停电操作和剥除绝缘层不仅影响线路正常工作,而且费时费事。此外绝缘胶布时间长易老化失效,引起事故。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任务是设计一种接头器具,可在不停电、不剥除导线绝缘层,不使用绝缘胶布带的情况下,迅速安全可靠地施行电气连线和分线作业。
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可实现上述的发明任务。本发明的“电气连线、分线用接头器具”,如附图所示,采用瓷质材料的接头盒〔1、15〕,盒的主导线输道〔6、16〕内镶以开口的金属衬套〔3〕,盒的一侧有两个或多个圆柱形内孔〔7〕,每个内孔分别导入一接线螺钉〔5〕,该接线螺钉通过金属衬套〔3〕的螺孔进入接头盒的主导线输道〔6、16〕内,并借助其尾部的大致沿轴向均布的三条刀刃〔13〕划破、穿透主导线〔4〕的绝缘层,此时接线螺钉〔5〕尾端的平面压紧在主导线〔4〕的金属芯线上,接线螺钉〔5〕的头部在轴线方向开有一圆柱形不透孔〔8〕,分(连)导线〔10〕的端头插入该孔内,紧固螺钉〔9〕由接线螺钉〔5〕头部的径向螺孔拧入,同样也借助于其尾部的大致沿其轴向均布的三条刀刃〔12〕划破、穿透分(连)导线〔10〕的端头绝缘层,并依靠其尾端平面压紧在分(连)导线〔10〕的端头金属芯线上,分(连)导线〔10〕沿导向槽〔11、18〕向外导出。该器具用螺钉通过螺孔〔19、20〕固定在建筑物上。
接头盒〔1、15〕可用瓷质或其它绝缘材料制成。接线螺钉〔5〕紧固螺钉〔9〕的数目决定于它们尾端平面压紧在导线金属芯线上应有的足够压紧力和接触导电面积。
本发明的电气连线、分线用接头器具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在不停电的情况下迅速、安全、可靠地施行电气连线、分线作业。并可省去剥除导线接头处的绝缘层或压接铜接管、铜接头的工序,亦无须在连线、分线接头部位缠包绝缘胶布,省时省料。
本发明有如下附图图1为接头盒〔1〕、金属衬套〔3〕、接线螺钉〔5〕、紧固螺钉〔9〕和主导线〔4〕、分(连)接导线〔10〕等装配在一起的实施侧视图,其中接头盒〔1〕、金属衬套〔3〕、接线螺钉〔5〕紧固螺钉〔9〕为图2的C-C剖面视图。
图2为该接头器具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接头盒〔1〕的另一种实施例结构,前者与后者相比是接头盒〔15 〕高度增加,并相应地在主导线输道〔16〕的入口上方延出了一盖板〔14〕,从而可防止在某些情况下外物触及主导线输道〔16〕内的带电部位。
此外,接头盒〔1〕亦可单独作为室内、外布线时挂导线用器具。此时金属衬套〔3〕不镶入,接线螺钉〔5〕通过孔〔8〕将接头盒〔1〕固定在建筑物上,导线置于主导线输道〔6〕内。补正 85202282文件名称 页 行 补正前 补正后说明书 1 倒3 借助其尾部的 借助其呈截锥形的尾部上的2 3 也借助于其尾部的 也借助于其呈截锥形的尾部上的
权利要求
1.电气连接、分线用接头器具。一种特别适于电业系统室内外布线时的接线装置。本发明的特征是具有一个镶入接头盒〔1、15〕主导线输道〔6、16〕内的开口金属衬套〔3〕,设于接头盒〔1、15〕侧面的至少一个的金属接线螺钉〔5〕,以及接线螺钉〔5〕头部径向设置至少一个的紧固螺钉〔9〕,这两种螺钉〔5、9〕的尾部均呈截锥形,其锥面上有大致沿轴向均布的三条刀刃,刀刃相交于尾端的平面。
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电气连线、分线用接头器具,其特征是,接线螺钉〔5〕的头部沿轴向有一不透孔〔8〕,导入径向紧固螺钉〔9〕的螺孔与该不透孔〔8〕相交。
3.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电气连线、分线用接头器具,其特征是,接头盒〔15〕的主导线输道〔16〕的入口上方设有一盖板〔14〕。
4.如权利要求
1、2、3所述的电气连线、分线用接头器具,其特征是,接头盒〔1、15〕的材质可为瓷质或绝缘材料。
专利摘要
电气连线、分线用接头器具,一种属于电气领域安全接线装置,特别适于电业系统室内外布线时的连线、分线用。该装置包括一个接头盒、一个开口的金属衬套,接线螺钉和紧固螺钉。螺钉的尾部均有三条刀刃,刀刃相交的尾端呈一平面,此种螺钉尾部结构可顺利地划破、穿透导线绝缘层,并接触压紧导线的金属芯线。相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可在不停电、不剥除导线绝缘层、不使用绝缘胶布等情况下,迅速、安全、可靠地施行连线、分线作业。该器具的接头盒亦可单独作为挂导线用器具。
文档编号F16B25/00GK85202282SQ85202282
公开日1986年4月2日 申请日期1985年6月10日
发明者贾东升 申请人:贾东升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