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21396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孔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用于闭塞设置于机体部件的贯通孔的孔塞,通过在伸入部的外周面具有从凸缘部垂下从而在与机体部件之间形成空隙的加强筋,能够使可熔融部件熔融并流入上述空隙内,提高孔塞的密封性。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已知有在作为汽车的车身面板的板状部件与孔塞的凸缘部之间,介入可熔融部件来进行密封的孔塞(参照专利文献I的第2页第4栏(右侧)8?26行以及图4?
6) ο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07-14692

【发明内容】

[000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但是,在上述的以往的孔塞中,由于可熔融部件与孔塞的伸入部贴紧,因此存在没有可熔融部件熔融而流动的间隙的问题。
[0008]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的现有技术所具有的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能够使可熔融部件熔融并流入空隙内,提高孔塞的密封性。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0]本发明是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而完成的,本发明以如下的点为特征。
[0011]第一,用于闭塞设置于机体部件的贯通孔的孔塞。
[0012]第二,孔塞包括如下的结构。
[0013](I)凸缘部
[0014](2)伸入部
[0015]伸入部从凸缘部垂设并伸入贯通孔。
[0016](3)可熔融部件
[0017]可熔融部件装配于伸入部,并介于凸缘部与机体部件之间。
[0018]第三,在伸入部的外周面具有如下的结构。
[0019]⑷卡合部
[0020]卡合部用于与机体部件卡合。
[0021](5)加强筋
[0022]加强筋从凸缘部垂下,而在与机体部件之间形成空隙。
[0023]本发明优选以如下方式构成。
[0024]在伸入部的底面上,在与卡合部对应的周面设置有薄壁部。根据该方式,通过在与卡合部对应的周面上设置薄壁部,能够容易地使卡合部变形,能够提高孔塞的安装作业性。
[0025]本发明优选以如下方式构成。
[0026]在底面的中央部设置有从底面朝向凸缘部的方向突出的按压凸部。根据该方式,通过在底面的中央部设置按压凸部,能够提高孔塞的安装作业性。
[0027]本发明优选以如下方式构成。
[0028]将加强筋与卡合部在伸入部的外周面上交替地配置。根据该方式,通过将加强筋与卡合部在伸入部的外周面上交替地配置,能够使加强筋与卡合部的任务分担明确化,从而确保卡合部的变形性。
[0029]发明的效果
[0030]本发明以如上方式构成,所以通过在伸入部的外周面具有从凸缘部垂下从而在与机体部件之间形成空隙的加强筋,能够使可熔融部件熔融并流入上述空隙内,提高孔塞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构成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孔塞的塞主体与可熔融部件的侧视图以及机体部件的侧视图。
[0032]图2是构成孔塞的塞主体与可熔融部件的立体图以及机体部件的立体图。
[0033]图3是孔塞以及机体部件的侧视图。
[0034]图4是塞主体的立体图。
[0035]图5是塞主体的侧视图。
[0036]图6是塞主体的俯视图。
[0037]图7是塞主体的仰视图。
[0038]图8是沿图6的A — A线的剖视图。
[0039]图9是沿图6的B— B线的剖视图。
[0040]图10是图7的C部放大图。
[0041]图11是图7 ? D部放大图。
[0042]图12是可熔融部件的立体图。
[0043]图13是可熔融部件的侧视图。
[0044]图14是可熔融部件的俯视图。
[0045]图15是沿图13的E — E线的剖视图。
[0046]图16是图14的F部放大图。
[0047]图17是从上方观察孔塞的立体图。
[0048]图18是从下方观察孔塞的立体图。
[0049]图19是孔塞的侧视图。
[0050]图20是孔塞的俯视图。
[0051]图21是孔塞的仰视图。
[0052]图22是机体部件的侧视图。
[0053]图23是孔塞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0054]图24是机体部件的加强筋与可熔融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0055]图25是孔塞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0056]图26是沿图25的F — F线的剖视图。
[0057]图27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图是机体部件的加强筋与可熔融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述。
[0059]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60](孔塞10的构造)
[0061]图中,10表示孔塞,如图1?3以及图23所示,嵌入于设置在机体部件20的贯通孔21,用于闭塞该贯通孔21。
[0062]如图1?3以及图22所示,贯通孔21形成为贯通机体部件20正反面的圆形。
[0063]此外,虽然贯通孔21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圆形,但并不限定于此,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形成例如椭圆形、长圆形。
[0064]如图1以及图2所示,孔塞10粗略划分具备以下的配件。
[0065]此外,对以下的(I)以及⑵在后面叙述。
[0066](I)塞主体 30
[0067](2)可熔融部件40
[0068]此外,孔塞10的配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⑴以及(2)。
[0069](塞主体30)
[0070]如图1?11以及图23所示,塞主体30装配于机体部件20的贯通孔21,用于与后述的可熔融部件40协同地闭塞该贯通孔21。
[0071]塞主体30由具有适当的弹性和刚性的例如热可塑性弹性体(TPE) —体地成形。此夕卜,塞主体30虽然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由TPE成形,但并不限定于此。
[0072]如图4?11所示,塞主体30粗略划分具备以下各部。
[0073]此外,对以下的(I)以及⑵在后面叙述。
[0074](I)凸缘部 50
[0075](2)伸入部 60
[0076]此外,塞主体30的各部并不限定于上述的(I)以及(2)。
[0077](可熔融部件40)
[0078]如图1?3、图12?21以及图23所示,可熔融部件40装配于伸入部60,并介于凸缘部50与机体部件20之间。
[0079]可熔融部件40由具有热软化性的热软化性树脂例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EVA) 一体地成形。此外,可熔融部件40虽由EVA成形但并不限定于此。
[0080]如图12?16所示,可熔融部件40以较薄的板状在俯视下形成为环状或圆圈状,并在中央设置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圆形的中心孔41。
[0081]如图18所示,中心孔41的内径设定为比塞主体30的后述的伸入部60的外径小一圈。另外,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可熔融部件40的外径设定为比塞主体30的后述的凸缘部50的外径大一圈。
[0082]另外,如图12、图13、图17以及图20所示,在可熔融部件40设置有从外周凸出的翼片42。翼片42在可熔融部件40的直径方向上形成一对,从凸缘部50的外周较大地凸出。
[0083](凸缘部50)
[0084]如图4?11以及图23所示,凸缘部50形成为大致吸盘状,并隔着可熔融部件40弹性地抵接于机体部件20的表面。
[0085]如图4?9所示,凸缘部50从伸入部60的后述的圆筒形的外周壁61的上端部朝向机体部件20的表面向斜下方倾斜地延伸。
[0086](伸入部60)
[0087]如图4?11以及图23所示,伸入部60从凸缘部50垂设,并伸入机体部件20的贯通孔210
[0088]如图4?11所示,伸入部60具备以下的各部。
[0089]此外,对以下的(I)?(6)在后面叙述。
[0090](I)外周壁 61
[0091](2)底壁 62
[0092](3)按压凸部63
[0093](4)卡合部 64
[0094](5)加强筋 65
[0095](6)薄壁部 66
[0096]此外,伸入部60的各部并不限定于上述的⑴?(6)。
[0097](外周壁61)
[0098]如图5以及图7?9所示,外周壁61形成为圆筒形,其上端部与凸缘部50连接。
[0099]如图23所示,外周壁61的外径形成为与机体部件20的贯通孔21的内径大致相等。
[0100]另外,如图5以及图8所示,外周壁6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