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集成式换挡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5007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自动变速器集成式换挡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涉及汽车换挡机构,具体地说是一种自动变速器集成式换挡机构。
【背景技术】
[0002]我国早在“八五”期间就将电动汽车列入重点研发攻关项目,“九五”将电动汽车列为重大科技产业工程,“十五”设立“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确立并坚持了“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十一五”又设立“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继续资助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应用和推广。
[0003]目前国内混合动力汽车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整车结构缺乏紧凑性、各总成之间配合不紧密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科技界正在努力使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各关键组成部件向模块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
[0004]汽车动力驱动用电机是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的关键组成部件,由于电机的电磁特性、车载使用条件限制,直接使用电机驱动车辆存在着电能利用效率低、能耗大、加速度小、爬坡度不够等一系列弊病。
[0005]当驱动电机工作在恒输出转矩区域时,耗能按平方倍率递增,对车载电源的续驶里程影响极大;当驱动电机工作在恒功率输出区域时,输出转矩随车速的提高而降低,直接影响车辆的加速度与爬坡性能。
[0006]为使驱动电机经常工作在转速2000r/min左右,转矩50Nm左右的高效工作点附近,就要求车辆的传动减速系统必须具有变速比的功能,使动力总成在汽车起步与低速行驶时,减速比增大,驱动电机工作在2000r/min左右的额定转速点附近,当汽车的车速达到30?60km/h的城市道路经常使用车速时,减速比减小,使驱动电机仍然可以工作在2000r/min左右的额定转速点附近,也即使驱动电机经常工作在高效点附近,有效的保证车辆的加速度、爬坡度、续驶里程与电池能量的利用。
[0007]经查新与调查,目前国内没有生产此类新能源汽车二挡自动变速器的厂商,目前国内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电机驱动动力总成采用的是定速比的减速机构,并不完全符合电机的使用特性。故此,本产品专利:新能源汽车二挡自动变速器的发明与制造成功,填补了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此方面的空白。

【发明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集成式换挡机构,该换挡机构能有效使得电机工作在高效点附近,满足续驶里程与动力性的双重要求,且产品重量轻、体积小、高度集成化。
[0009]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变速器集成式换挡机构,其特征是:包括安装壳体,第一轴承设置于安装壳体右端,并在安装壳体表面设置右侧轴承端盖封盖第一轴承,在安装壳体左侧轴承安装座内设置角接触轴承,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一端支承于角接触轴承上,另一端支承于第一轴承上,电机转子套设于所述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上、靠近安装壳体左侧位置,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上还套装有换挡转接件,安装壳体内腔中对应于所述换挡转接件处设置有电磁铁,换挡转接件前端固定有端盖,端盖后部设置有波形垫,换挡转接件上还连接有换挡拨叉,所述换挡拨叉从安装壳体中伸出,并在换挡拨叉上连接有运动轴,所述运动轴与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外端设置有磁铁,在安装壳体上对应于所述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外端位置处设置有电机罩,在所述安装壳体侧部设置有控制器,上盖板罩设于所述安装壳体上。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轴承外端与右侧轴承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二 O型圈。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机罩与安装壳体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 O型圈。
[001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电机的转子轴与换挡的传动轴合二为一,两端各使用一个角接触轴承,消除传动轴的径向力,实现了一体化。换挡拨叉采用波形垫弹性装置,既满足了换挡的功能,又缩短了传动系统的长度。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5]图1中,包括电机罩1、轴承安装座2、安装壳体3、电机转子4、控制器5、上盖板6、右侧轴承端盖7、磁铁8、角接触轴承9、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10、第一轴承11、换挡转接件12、换挡拨叉13、波形垫14、端盖15、运动轴16、第一 O型圈17、第二 O型圈18、电磁铁19等。
[001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自动变速器集成式换挡机构,包括安装壳体3,第一轴承11设置于安装壳体3右端,并在安装壳体3表面设置右侧轴承端盖7封盖第一轴承11,在安装壳体3左侧轴承安装座2内设置角接触轴承9,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10 —端支承于角接触轴承9上,另一端支承于第一轴承11上,电机转子4套设于所述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10上、靠近安装壳体3左侧位置,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10上还套装有换挡转接件12,安装壳体3内腔中对应于所述换挡转接件12处设置有电磁铁19,换挡转接件12前端固定有端盖15,端盖15后部设置有波形垫14,换挡转接件12上还连接有换挡拨叉13,所述换挡拨叉13从安装壳体3中伸出,并在换挡拨叉13上连接有运动轴16,所述运动轴16与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10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10外端设置有磁铁8,在安装壳体3上对应于所述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10外端位置处设置有电机罩7,在所述安装壳体3侧部设置有控制器5,上盖板6罩设于所述安装壳体3上。
[0017]所述第一轴承11外端与右侧轴承端盖7之间设置有第二 O型圈18。
[0018]所述电机罩7与安装壳体3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 O型圈17。两端轴承均采用O型圈密封,同时上盖板6也采用密封条密封,使得整个安装壳体3完全密封。电机走线直接从壳体内部接入,走线更方便快捷,壳体更美观。
[0019]本实用新型产品采用机械传动集成布置模式,即通过将电机的转子轴与换挡的传动轴合二为一,换挡拨叉采用波形垫弹性装置,使整个壳体高度集成。
【主权项】
1.一种自动变速器集成式换挡机构,其特征是:包括安装壳体(3 ),第一轴承(11)设置于安装壳体(3 )右端,并在安装壳体(3 )表面设置右侧轴承端盖(7 )封盖第一轴承(11),在安装壳体(3)左侧轴承安装座(2)内设置角接触轴承(9),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10) —端支承于角接触轴承(9)上,另一端支承于第一轴承(11)上,电机转子(4)套设于所述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10)上、靠近安装壳体(3)左侧位置,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10)上还套装有换挡转接件(12),安装壳体(3)内腔中对应于所述换挡转接件(12)处设置有电磁铁(19),换挡转接件(12)前端固定有端盖(15),端盖(15)后部设置有波形垫(14),换挡转接件(12)上还连接有换挡拨叉(13),所述换挡拨叉(13)从安装壳体(3)中伸出,并在换挡拨叉(13)上连接有运动轴(16),所述运动轴(16)与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10)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10)外端设置有磁铁(8),在安装壳体(3)上对应于所述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10)外端位置处设置有电机罩(7),在所述安装壳体(3)侧部设置有控制器(5),上盖板(6)罩设于所述安装壳体(3)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集成式换挡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轴承(11)外端与右侧轴承端盖(7)之间设置有第二 O型圈(18)。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集成式换挡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电机罩(7)与安装壳体(3 )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 O型圈(17 )。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涉及汽车换挡机构,具体地说是一种自动变速器集成式换挡机构,包括安装壳体,第一轴承设置于安装壳体右端,并在安装壳体表面设置右侧轴承端盖封盖第一轴承,在安装壳体左侧轴承安装座内设置角接触轴承,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一端支承于角接触轴承上,另一端支承于第一轴承上,电机转子套设于所述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上、靠近安装壳体左侧位置,电机转子换挡传动轴上还套装有换挡转接件,安装壳体内腔中对应于所述换挡转接件处设置有电磁铁,换挡转接件前端固定有端盖,端盖后部设置有波形垫,换挡转接件上还连接有换挡拨叉。该换挡机构能有效使得电机工作在高效点附近,满足续驶里程与动力性的双重要求。
【IPC分类】F16H61-32, F16H63-04, F16H59-02, H02K5-16
【公开号】CN204358077
【申请号】CN201420699076
【发明人】朱灵瑜, 安玉森
【申请人】无锡金田元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27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