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天然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模拟泄漏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52032发布日期:2019-05-15 21:31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天然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模拟泄漏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泄漏监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天然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模拟泄漏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天然气输送管道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由于输送介质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管道发生泄漏时不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更可能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管道的泄漏监测系统是保障管道输送安全的重要措施。

天然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通常是基于压力波、声波原理,通过泄漏位置产生的泄漏信号判断管道是否发生泄漏并定位泄漏点。泄漏监测系统在安装调试过程中需要进行模拟测试,使用过程中为保证其有效性也应进行周期性测试。目前,对于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的模拟测试没有统一、规范的方法和装置,对泄漏监测系统灵敏度的评价也没有可靠的依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天然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模拟泄漏测试装置,以达到在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的调试优化、使用中进行有效性检查及性能评价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天然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模拟泄漏测试装置,该装置与管道仪表口相连,依次包括用以控制装置开关的闸阀、用以读取介质流速的质量流量计、用以控制装置内介质流速的球阀和模拟泄漏孔,所述管道仪表口、闸阀、质量流量计、球阀和模拟泄漏孔之间通过管道相连。

上述方案中,所述模拟泄漏孔的孔径为1mm、2mm、3mm或5mm。

上述方案中,所述模拟泄漏孔通过快速接头连接在装置的末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天然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模拟泄漏测试装置通过控制球阀开度或泄漏孔径大小可调节管道模拟泄漏量,利用管输量百分比、泄漏孔径两套参数类型对泄漏监测系统的检测灵敏度、定位精度等进行测试评价,在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的调试优化、使用中的有效性检查及性能评价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天然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模拟泄漏测试装置示意图。

图中,1、管道仪表口;2、闸阀;3、质量流量计;4、球阀;5、模拟泄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天然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模拟泄漏测试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与管道仪表口1相连,管道中天然气介质依次经过闸阀2、质量流量计3、球阀4,并通过模拟泄漏孔5排出。

装置结构为:最前端与管道仪表接口1相连,后端依次是闸阀2、质量流量计3和球阀4。闸阀2用以控制装置开关,质量流量计3用以读取介质流速,球阀4可通过调节开度控制装置内介质流速。装置末端通过快速接头可连接1mm、2mm、3mm、5mm等不同尺寸的模拟泄漏孔5。

实验方法为:

(1)关闭闸阀、将球阀旋至全开,装置末端连接5mm孔径的模拟泄漏孔,打开质量流量计,打开闸阀,读取质量流量计读数,观察中控室内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是否报警及波形变化情况。依次更换3mm、2mm、1mm模拟泄漏孔,按照上述操作重复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可考核泄漏监测系统报警阈值和管道泄漏速率(以泄漏孔径表示)的关系,并形成泄漏孔径和泄漏速率的数据关系。

(2)关闭闸阀、球阀,装置末端连接5mm孔径的模拟泄漏孔,打开质量流量计、打开闸阀,缓缓开启球阀,读取质量流量计读数,计算管道泄漏速率与管道输量的关系,通过控制球阀开度调节管道泄漏速率分别为管输量的0.5%、1%、2%、3%,观察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是否报警及波形变化情况。通过试验结果可考核泄漏监测系统报警阈值和管道泄漏速率(以管输量%表示)的关系。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然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模拟泄漏测试装置,该装置与管道仪表口相连,依次包括用以控制装置开关的闸阀、用以读取介质流速的质量流量计、用以控制装置内介质流速的球阀和模拟泄漏孔,所述管道仪表口、闸阀、质量流量计、球阀和模拟泄漏孔之间通过管道相连,本发明所公开的模拟泄漏测试装置通过控制球阀开度或泄漏孔径大小可调节管道模拟泄漏量,利用管输量百分比、泄漏孔径两套参数类型对泄漏监测系统的检测灵敏度、定位精度等进行测试评价,在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的调试优化、使用中的有效性检查及性能评价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孙健;胡绪尧;李智平;杨静怡;马明;姜鸣;张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17.11.08
技术公布日:2019.05.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