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纯氨槽车应急供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00644发布日期:2019-08-23 22:42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纯氨槽车应急供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纯氨槽车供气系统领域,涉及一种高纯氨槽车应急供气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LED的大力发展,其辅助气体高纯氨的使用量随之大大增加。高纯氨的运输及供气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钢瓶运输及供气逐渐转变为槽车运输及供气。通常在供气现场,槽车为多用一备或多用多备的方式保障持续供气。当正在使用的槽车出现异常状况或液位至低限时,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切换至备用槽车实现持续供气。

高纯氨槽车为压力设备,槽车本身也配有相应的紧急切断装置和紧急熔断装置,以应对紧急情况。高纯氨槽车作为供气装置,槽车内壁上附有加热盘管,盘管内的导热液为乙二醇,槽车外壁设有加热装置,利用加热装置使得乙二醇在加热盘管内持续升温,通过加热盘管转移到槽车内的液氨中,从而加热槽车内液氨,使得液氨持续稳定气化,实现稳定供气。槽车供气周期为三天到两个月,供气过程加热器需要持续运行,那么加热器就存在较高风险。加热器一旦出现故障,将直接影响客户用气,客户会选择切换槽车使用,对故障槽车进行退货或客诉处理,由此对供气及用气双方将产生很大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高纯氨槽车应急供气系统,即使当前供气槽车的加热器出现故障,也可以使用备用槽车的加热器对当前槽车进行加热,使当前供气槽车能继续供气,而不用更换另一辆供气槽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纯氨槽车应急供气系统,包括供气槽车和备用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槽车上设有第一加热器、第一水箱、位于供气槽车内的螺旋状的第一加热盘管出水管和第一加热盘管进水管,所述第一加热器固定在供气槽车外底部,所述第一水箱固定在供气槽车外顶部,第一加热盘管出水管和第一加热盘管进水管均连通第一加热器和第一水箱,第一加热器连接有第一三通进水管和第一三通出水管,第一三通进水管的两个连接端上分别设有第一进水阀门和第一备用进水阀门,具有第一进水阀门的连接端与第一加热盘管进水管连接,第一三通出水管的一个连接端上设有第一出水阀门且该连接端与第一加热盘管出水管上连接,第一三通出水管的另一个连接端上设有第一备用出水阀门;所述备用槽车上设有第二加热器、第二水箱、位于备用槽车内的螺旋状的第二加热盘管出水管和第二加热盘管进水管,所述第二加热器固定在备用槽车外底部,所述第二水箱固定在备用槽车外顶部,第二加热盘管出水管和第二加热盘管进水管均连通第二加热器和第二水箱,第二加热器连接有第二三通进水管和第二三通出水管,第二三通进水管的两个连接端上分别设有第二进水阀门和第二备用进水阀门,具有第二进水阀门的连接端与第二加热盘管进水管连接,第二三通出水管的一个连接端上设有第二出水阀门且该连接端与第二加热盘管出水管上连接,第二三通出水管的另一个连接端上设有第二备用出水阀门;具有第一备用进水阀门的连接端与具有第二备用进水阀门的连接端通过进水管线连通,具有第一备用出水阀门的连接端与具有第二备用出水阀门的连接端通过出水管线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箱上连接有排气管一,排气管一上设有排气阀一。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水箱上连接有排气管二,排气管二上设有排气阀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器包括第一加热箱体、第一加热棒、第一水泵,第一加热棒和第一水泵位于第一加热箱体内,第一水泵与第一加热盘管出水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热器包括第二加热箱体、第二加热棒、第二水泵,第二加热棒和第二水泵位于第二加热箱体内,第二水泵与第二加热盘管出水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出水管线和进水管线两端上均设有排液阀。应急供气操作完成后,先关闭两端的排液阀,再断开连接,这样进水管线和出水管线内的乙二醇液只需要回收就可以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高纯氨槽车应急供气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当遇到背景技术中的紧急状况时,直接切换利用备用槽车的第二加热器给供气槽车进行加热,保证正常供气,在实际操作中,上述切换过程简单、稳定,不影响正常供气。

2.上述切换完成后,供气槽车和备用槽车均可正常使用,使得供气方和使用方利益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高纯氨槽车应急供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供气槽车和备用槽车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供气槽车;11、第一加热器;111、第一加热箱体; 112、第一加热棒;113、第一水泵;12、第一水箱;13、第一加热盘管出水管;14、第一加热盘管进水管;15、第一三通进水管; 151、第一进水阀门;152、第一备用进水阀门;16、第一三通出水管;161、第一出水阀门;162、第一备用出水阀门;17、排气管一;18、排气阀一;2、备用槽车;21、第二加热器;211、第二加热箱体;212、第二加热棒;213、第二水泵;22、第二水箱;23、第二加热盘管出水管;24、第二加热盘管进水管;25、第二三通进水管;251、第二进水阀门;252、第二备用进水阀门;26、第二三通出水管;261、第二出水阀门;262、第二备用出水阀门; 27、排气管二;28、排气阀二;3、进水管线;4、出水管线;5、排液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高纯氨槽车应急供气系统,包括供气槽车 1和备用槽车2,所述供气槽车1上设有第一加热器11、第一水箱12、位于供气槽车1内的螺旋状的第一加热盘管出水管13和第一加热盘管进水管14,所述第一加热器11固定在供气槽车1 外底部,所述第一水箱12固定在供气槽车1外顶部,第一加热盘管出水管13和第一加热盘管进水管14均连通第一加热器11和第一水箱12,第一加热器11连接有第一三通进水管15和第一三通出水管16,第一三通进水管15的两个连接端上分别设有第一进水阀门151和第一备用进水阀门152,具有第一进水阀门151的连接端与第一加热盘管进水管14连接,第一三通出水管16的一个连接端上设有第一出水阀门161且该连接端与第一加热盘管出水管13上连接,第一三通出水管16的另一个连接端上设有第一备用出水阀门162;所述备用槽车2上设有第二加热器21、第二水箱22、位于备用槽车2内的螺旋状的第二加热盘管出水管23 和第二加热盘管进水管24,所述第二加热器21固定在备用槽车2 外底部,所述第二水箱22固定在备用槽车2外顶部,第二加热盘管出水管23和第二加热盘管进水管24均连通第二加热器21和第二水箱22,第二加热器21连接有第二三通进水管25和第二三通出水管26,第二三通进水管25的两个连接端上分别设有第二进水阀门251和第二备用进水阀门252,具有第二进水阀门251的连接端与第二加热盘管进水管24连接,第二三通出水管26的一个连接端上设有第二出水阀门261且该连接端与第二加热盘管出水管23上连接,第二三通出水管26的另一个连接端上设有第二备用出水阀门262;具有第一备用进水阀门152的连接端与具有第二备用进水阀门252的连接端通过进水管线3连通,具有第一备用出水阀门162的连接端与具有第二备用出水阀门262的连接端通过出水管线4连通。

所述第一水箱12上连接有排气管一17,排气管一17上设有排气阀一18,所述第二水箱22上连接有排气管二27,排气管二 27上设有排气阀二28。

所述第一加热器11包括第一加热箱体111、第一加热棒112、第一水泵113,第一加热棒112和第一水泵113位于第一加热箱体111内,第一水泵113与第一加热盘管出水管13连接。

所述第二加热器21包括第二加热箱体211、第二加热棒212、第二水泵213,第二加热棒212和第二水泵213位于第二加热箱体内,第二水泵213与第二加热盘管出水管23连接。

供气槽车1和备用槽车2相邻设置,正常情况下供气槽车1 处于实用状态,备用槽车2处于加热待用状态。此时,第一进水阀门151、第一出水阀门161、第二进水阀门251、第二出水阀门 261处于打开状态,其余阀门处于关闭状态,进水管线3、出水管线4内充满乙二醇。

当供气槽车1的加热器出现故障,无法实现供气时,打开第一备用进水阀门152、第一备用出水阀门162、第二备用进水阀门 252、第二备用出水阀门262,关闭第二进水阀门251和第二出水阀门261,打开排气阀一18进行排气。此时,供气槽车1正常供气。

所述进水管线3和出水管线4两端上均设有排液阀5。应急供气操作完成后,先关闭两端的排液阀5,再断开连接,这样进水管线3和出水管线4内的液只需要回收就可以了。

本实施例中,当供气槽车1正常供气时,备用槽车2位于供气槽车1的侧方,做如下操作:

(1)连接备用槽车2气相阀门至供气管道,管道自动保压吹扫,此时供气管道处于备用状态;

(2)连接进水管线3至第二备用进水阀门252上,连接出水管线4至第二备用出水阀门262上,此时进水管线3与第一备用进水阀门152上,出水管线4与第一备用出水阀门162也是相连通的;

(3)打开备用槽车2的第二备用进水阀门252、第二备用出水阀门262;

(4)接通第二加热器21的电源,第二加热器21开始加热;

(5)打开排气阀二28进行排气,待有乙二醇液排出时停止排气;

(6)关闭备用槽车2上的第二备用进水阀门252、第二备用出水阀门262,此时进水管道3和出水管道4内充满乙二醇,同时槽车2处于加热备用状态。

还有些在用槽车具有两个加热器,那么该在用槽车的两个加热器都故障时,两个加热器可以分别连接不同备用槽车2上的加热器。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