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气瓶燃气供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30888发布日期:2022-01-19 12:47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气瓶燃气供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燃气供气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气瓶燃气供气系统。


背景技术:

2.在使用lng燃气系统的车辆内,常具有双气瓶或更多的气瓶,此时双气瓶叠放配置,现有用户的操作,是通过驾驶员分别手动操作旋转上或下气瓶的出液截止阀、增压阀、以及放空阀,人操作需要接近操作空间,上面三个阀较高,日常直接操作上气瓶出液截止阀、上气瓶增压阀、以及上气瓶放空阀非常不方便。
3.相关技术中,将三个阀的管路分别引出并串联到下气瓶附近,并使三个阀处于常开状态,日常操作直接操作上气瓶出液截止阀、上气瓶增压阀、以及上气瓶放空阀,比较方便。
4.但上述方案中,管路变得复杂,成本增加,同时也增加了管路破损、燃气泄漏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多气瓶燃气供气系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气瓶供气管路复杂,成本较大,具有风险的问题。
6.一种多气瓶燃气供气系统,其包括:
7.至少两个气瓶,;
8.通断阀,其对应连接每个所述气瓶;
9.控制阀,其于所述气瓶与所述通断阀之间设有多个,且所述控制阀均连接有电控部与操作部,且所述电控部与所述操作部均可连通所述气瓶与所述通断阀。
10.通过上述方案,在进行燃气的正常供气时,操作人员可将通断阀与气瓶之间的控制阀调整并持续保持在通气状态,进而操作人员仅需在后续控制中仅控制通断阀的通断即可实现控制气瓶向外界提供燃气,同时控制阀的状态可由电控部进行远程操作,保障在需要调控时可远距离直接操作,且也可在需要时通过操作部进行人工操作,如需要长期关闭供气系统的情况下,可借助操作部控制各控制阀关闭,进而保障控制阀在该过程中稳定处于关闭状态,降低电控部故障而导致控制阀开启的可能,具有较好的安全保障与操作空间。
11.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通断阀之间连接有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被配置为至多可开启任意一个所述通断阀。
12.通过上述方案,操作人员在需要开启其中一个气瓶进行供气时,可通过控制开关将其中一个通断阀开启,实现直接向外界供气,操作简单快捷。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开关可开启任意一个所述通断阀或同时关闭全部所述通断阀。
14.通过上述方案,在无需供气时,控制开关可同时关闭所有通断阀,以实现关闭所有气瓶。
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至少于每个所述气瓶与所述通断阀之间设有三个,分别为出液阀、增压阀以及放空阀。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包括:
17.阀体,其内具有阀腔,所述阀腔两端于所述阀体两端分别形成进液口与出液口;
18.第一阀芯,其活动设于所述阀腔内,以在其移动时可阻断或连通所述阀腔;
19.所述操作部设于所述阀体外壁并与所述第一阀芯连接,以在其运动时可驱动所述第一阀芯移动;
20.所述电控部与所述第一阀芯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阀芯阻断或连通所述阀腔。
21.通过上述方案,第一阀芯于阀体外连接有操作部以及电控部两者,实现本方案所提供的控制阀在正常使用时可通过电控部远程控制阀体的启闭,避免操作人员必须手动操作,同时在特殊情况下,操作人员也可通过操作部控制各控制阀体,以控制阀体的启闭,使其可在更加复杂的情况下仍能顺利进行使用以及具有较高的安全保障。
2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腔内设有第一堵口,所述第一阀芯包括:
23.阀杆,其一端穿设至所述阀腔内,另一端于所述阀腔外连接所述操作部与所述电控部,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阀杆外壁;
24.第一芯体,其设于所述阀杆上并位于所述阀腔内,并可跟随所述阀杆移动至封堵所述第一堵口。
25.通过上述方案,第一阀芯通过阀杆实现在阀腔内移动的同时,通过阀杆上的第一芯体与阀腔的第一堵口进行配合,实现可在封堵第一堵口后对阀体进行启闭,进而有效控制第一阀芯所需要封堵阻断阀腔的截面积,便于第一阀芯可快速稳定的关闭阀体,且电控部与操作部在控制第一阀芯时仅需控制阀杆的移动,使其结构更加简单,利于制造与安装。
2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作部包括:
27.操作手柄,其连接于所述阀杆处于所述阀腔外的端部,以用于带动所述阀杆进行移动;
28.锁定件,其设于阀体外壁,并可与所述阀杆处于所述阀腔内的端部可拆卸式连接,以用于固定所述阀杆,且其至少可与第一芯体封堵所述第一堵口状态下的所述阀杆连接。
29.通过上述方案,操作手柄可人工带动阀杆于阀腔内进行移动,同时锁定件可在于阀杆连接后对其进行位置固定,在其将阀杆固定于第一芯体封堵第一堵口的位置时,即可实现阻断阀腔,关闭控制阀,在解除两者的连接后即可顺利对阀腔进行启闭。实现在需要时可由人工进行控制各控制阀的启闭,也可在需要时,如需要长期关闭供气系统的情况下,可借助锁定件控制阀体关闭,进而保障控制阀在该过程中稳定处于关闭状态,降低故障而导致阀体开启的可能。
3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中,至少所述出液阀内设有第二阀芯,所述第二阀芯活动设于所述第一阀芯一侧的所述阀腔内,其与所述第一阀芯通过弹性件连接;且,
31.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第二阀芯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二阀芯处空间与所述出液口所连通外部空间之间的压差,可驱动所述第二阀芯阻断或连通所述阀腔。
32.通过上述方案,设置于阀腔内的第二阀芯及其上的弹性件,则实现监控阀腔内外的压差,在两者压差较大时,即出液阀所连接的后续管道可能发生燃气泄露时,第二阀芯将
向压力较小的一侧移动并带动弹性件延伸,直至关闭阀门,在阀体内外压差较小时,第二阀芯则可在弹性件弹性复位的作用下移动并开启阀门,有效保障燃气供应处于安全状态。
3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芯于所述阀腔内至少可依次移动至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所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分别被配置为:
34.当所述第一阀芯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其阻断所述阀腔;
35.当所述第一阀芯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阀芯两侧的所述阀腔连通;
36.当所述第一阀芯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二阀芯与所述弹性件始终处于所述阀腔连通的位置区域内。
37.通过上述方案,实现第一阀芯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位置移动时,第二阀芯与弹性件可根据阀体的内外压差顺利实现在压差较大时对阀腔进行阻断关闭,保障本方案所提供阀体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可有效保障安全效果,同时,第一阀芯在移动至第三位置后即可始终避免第二阀芯阻断阀腔,可运用于操作人员排除阀体外部管道泄露可能后强行复位第二阀芯而无需关闭第一阀芯或其他前置阀门,使气体可快速恢复供应。
3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部至少可驱动所述第一阀芯至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操作部可驱动所述第一阀芯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以及所述第三位置。
39.通过上述方案,实现电控部可控制第一阀芯是否阻断阀腔,保障在正常情况下可由电控部远距离控制出液截止阀的启闭,操作部则可控制第一阀芯是否阻断阀腔的同时,对第二阀芯进行强制控制,实现操作人员可在排除故障情况后利用操作部进行安全恢复供气。
40.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4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气瓶燃气供气系统,在进行燃气的正常供气时,操作人员可将通断阀与气瓶之间的控制阀调整并持续保持在通气状态,进而操作人员仅需在后续控制中仅控制通断阀的通断即可实现控制气瓶向外界提供燃气,同时控制阀的状态可由电控部进行远程操作,保障在需要调控时可远距离直接操作,且也可在需要时通过操作部进行人工操作,如需要长期关闭供气系统的情况下,可借助操作部控制各控制阀关闭,进而保障控制阀在该过程中稳定处于关闭状态,降低电控部故障而导致控制阀开启的可能。因此,最终实现可快捷方便控制气瓶进行供气的同时,无需设置设置额外管路,降低管路复杂性,并提高整体系统的操作控制效率。
附图说明
4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
4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出液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5.图3为出液阀中第一阀芯处于第一位置状态下的示意图;
46.图4为出液阀中第一阀芯处于第二位置状态下的示意图(阀体内外压差平衡);
47.图5为出液阀中第一阀芯处于第二位置状态下的示意图(阀体内压力外压差过
大);
48.图6为出液阀中第一阀芯处于第三位置状态下的示意图(阀体内压力外压差过大)。
49.图中:
50.a、气瓶;
51.b、通断阀;
52.c、控制阀;
53.d、控制开关;
54.1、阀体;10、阀腔;11、进液口;12、出液口;13、第一堵口;14、第二堵口;
55.2、第一阀芯;20、阀杆;21、第一芯体;
56.30、操作手柄;31、锁定件;
57.4、电控部;
58.5、第二阀芯;50、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59.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气瓶燃气供气系统,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气瓶供气管路复杂,成本较大,具有风险的问题。
61.参照图1,一种多气瓶燃气供气系统,其包括:
62.至少两个气瓶a,;
63.通断阀b,其对应连接每个所述气瓶a;
64.控制阀c,其于所述气瓶a与所述通断阀b之间设有多个,且所述控制阀c均连接有电控部4与操作部,且所述电控部4与所述操作部均可连通所述气瓶a与所述通断阀b。
65.这样设置,在进行燃气的正常供气时,操作人员可将通断阀b与气瓶a之间的控制阀c调整并持续保持在通气状态,进而操作人员仅需在后续控制中仅控制通断阀b的通断即可实现控制气瓶a向外界提供燃气,同时控制阀c的状态可由电控部4进行远程操作,保障在需要调控时可远距离直接操作,且也可在需要时通过操作部进行人工操作,如需要长期关闭供气系统的情况下,可借助操作部控制各控制阀c关闭,进而保障控制阀c在该过程中稳定处于关闭状态,降低电控部4故障而导致控制阀c开启的可能,具有较好的安全保障与操作空间。
66.参照图1,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通断阀b之间连接有控制开关d,所述控制开关d被配置为至多可开启任意一个所述通断阀b。
67.这样设置,操作人员在需要开启其中一个气瓶a进行供气时,可通过控制开关d将其中一个通断阀b开启,实现直接向外界供气,操作简单快捷。
68.参照图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开关d可开启任意一个所述通断阀b或同时关闭全部所述通断阀b。
69.这样设置,在无需供气时,控制开关d可同时关闭所有通断阀b,以实现关闭所有气瓶a。
70.在本实施例中,所提供多气瓶燃气供气系统内共设有两个气瓶a,两气瓶a之间的通断阀b之间通过三态式控制开关d进行连接,以实现其可打开两个通断阀b中的任意一个或同时关闭两个通断阀b。
71.参照图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c至少于每个所述气瓶a与所述通断阀b之间设有三个,分别为出液阀、增压阀以及放空阀。
72.参照图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c包括:
73.阀体1,其内具有阀腔10,所述阀腔10两端于所述阀体1两端分别形成进液口11与出液口12;
74.第一阀芯2,其活动设于所述阀腔10内,以在其移动时可阻断或连通所述阀腔10;
75.所述操作部设于所述阀体1外壁并与所述第一阀芯2连接,以在其运动时可驱动所述第一阀芯2移动;
76.所述电控部4与所述第一阀芯2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阀芯2阻断或连通所述阀腔10。
77.这样设置,第一阀芯2于阀体1外连接有操作部以及电控部4两者,实现本方案所提供的控制阀c在正常使用时可通过电控部4远程控制阀c体的启闭,避免操作人员必须手动操作,同时在特殊情况下,操作人员也可通过操作部控制各控制阀c体,以控制阀c体的启闭,使其可在更加复杂的情况下仍能顺利进行使用以及具有较高的安全保障。
78.参照图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腔10内设有第一堵口13,所述第一阀芯2包括:
79.阀杆20,其一端穿设至所述阀腔10内,另一端于所述阀腔10外连接所述操作部与所述电控部4,所述弹性件50连接于所述阀杆20外壁;
80.第一芯体21,其设于所述阀杆20上并位于所述阀腔10内,并可跟随所述阀杆20移动至封堵所述第一堵口13。
81.其中,阀杆20沿轴向滑动穿设于阀体1上,且其滑动轴向与第一堵口13处于同一轴向,进而阀杆20可带动其上的第一芯体21靠近或远离第一堵口13。第一堵口13的面积则小于第一芯体21在第一堵口13轴向上的截面积,实现第一芯体21可在接触抵紧第一堵后对其进行封堵。
82.且阀杆20在本实施例中呈竖向布设且位于控制阀c的顶部,使其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移至使第一芯体21封堵第一堵口13,进而使其在安装后可在无较大外力的情况下可持续保持阻断阀体1的状态。
83.通过上述方案,第一阀芯2通过阀杆20实现在阀腔10内移动的同时,通过阀杆20上的第一芯体21与阀腔10的第一堵口13进行配合,实现可在封堵第一堵口13后对阀体1进行启闭,进而有效控制第一阀芯2所需要封堵阻断阀腔10的截面积,便于第一阀芯2可快速稳定的关闭阀体1,且电控部4与操作部在控制第一阀芯2时仅需控制阀c杆的移动,使其结构更加简单,利于制造与安装。
84.参照图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作部包括:
85.操作手柄30,其连接于所述阀杆20处于所述阀腔10外的端部,以用于带动所述阀杆20进行移动;
86.锁定件31,其设于阀体1外壁,并可与所述阀杆20处于所述阀腔10内的端部可拆卸式连接,以用于固定所述阀杆20,且其至少可与第一芯体21封堵所述第一堵口13状态下的所述阀杆20连接。
87.这样设置,操作手柄30可人工带动阀杆20于阀腔10内进行移动,同时锁定件31可在于阀杆20连接后对其进行位置固定,在其将阀杆20固定于第一芯体21封堵第一堵口13的位置时,即可实现阻断阀腔10,关闭控制阀c,在解除两者的连接后即可顺利对阀腔10进行启闭。实现在需要时可由人工进行控制各控制阀c的启闭,也可在需要时,如需要长期关闭供气系统的情况下,可借助锁定件31控制阀c体关闭,进而保障控制阀c在该过程中稳定处于关闭状态,降低故障而导致阀体1开启的可能。
88.电控部4则为连接于操作手柄30与阀体1之间的电磁阀件,阀体1上设有金属推动块,以用于同电磁阀件内的电磁填料进行配合,以实现在电磁填料接电后可驱动金属推动块远离,以实现在其接电后可驱动阀杆20上移,进而控制第一芯体21不再阻断阀腔10。
89.参照图2,进一步地,所述锁定件31即为穿设于所述阀体1上的锁定杆,所述锁定杆与所述阀体1螺纹配合,且其一端延伸至所述阀腔10,并可与所述阀杆20端部固螺纹配合连接。
90.其中,锁定杆于阀体1内的端部开设有连接阀杆20的螺纹槽孔,且阀杆20的端部对应该螺纹操控的外螺纹结构。
91.进而,转动锁定杆即可使其处于阀腔10内的端部与阀杆20端部进行螺纹配合,且由于锁定杆自身同阀体1的螺纹配合,使得阀杆20此时将无法随意在轴向上进行移动,保障在锁定杆未与阀杆20脱离时,阀体1可持续稳定的处于关闭状态。
92.参照图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c中,至少所述出液阀内设有第二阀芯5,所述第二阀芯5活动设于所述第一阀芯2一侧的所述阀腔10内,其与所述第一阀芯2通过弹性件50连接;且,
93.所述弹性件50与所述第二阀芯5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二阀芯5处空间与所述出液口12所连通外部空间之间的压差,可驱动所述第二阀芯5阻断或连通所述阀腔10。
94.其中,弹性件50即为连接第一阀芯2与第二阀芯5的压缩弹簧,并于阀腔10内设有第二堵口14,所述第二阀芯5连接于弹性件50远离所述阀杆20的一端,并可在移动至所述第二堵口14时封堵所述第二堵口14。进而在阀体1开启但阀体1内与出液口12所连接的外部管道内压差较大时,内外压差形成的压力将克服压缩弹簧的弹力促使第二阀芯5向第二堵口14处移动进行封堵,使第二阀芯5则可最终移动至阻断阀腔10,关闭阀体1。
95.这样设置,设置于阀腔10内的第二阀芯5及其上的弹性件50,则实现监控阀腔10内外的压差,在两者压差较大时,即出液阀所连接的后续管道可能发生燃气泄露时,第二阀芯5将向压力较小的一侧移动并带动弹性件50延伸,直至关闭阀门,在阀体1内外压差较小时,第二阀芯5则可在弹性件50弹性复位的作用下移动并开启阀门,有效保障燃气供应处于安全状态。
96.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堵口14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阀芯5呈可在移动至所述第二堵口14时封堵所述第二堵口14的球体。在其他实施例中两者则可选择其他可实现第二阀芯5可封堵第二堵口14的形状结构。相对于在其他形时,需要第二堵口14与第二阀芯5以特定角度进行配合封堵,球体的第二阀芯5可在移动至圆形的第二堵口14时即可快捷准
确的对第二渡口进行封堵,提高第二阀芯5在使用时的稳定性与启闭速度。
9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芯2于所述阀腔10内至少可依次移动至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所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分别被配置为:
98.当所述第一阀芯2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其阻断所述阀腔10;
99.当所述第一阀芯2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阀芯2两侧的所述阀腔10连通;
100.当所述第一阀芯2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二阀芯5与所述弹性件50始终处于所述阀腔10连通的位置区域内。
101.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一位置即为阀杆20与第一芯体21封堵第一堵口13时的位置状态;
102.参照图4与图5,第二位置即为第一芯体21脱离第一堵口13后,阀杆20移动至其上所连接的弹性件50仍可在阀腔10内外压差作用下延伸至第二阀芯5可封堵阀腔10的位置区域的其中一位置状态;
103.参照图6,第三位置则为阀杆20在第二位置基础上继续带动弹性件50端部一同移动,直至弹性件50对第二阀芯5所提供的拉力大于阀腔10内外压差作用力后的位置区域中的任意一点,以及弹性件50达到最大伸展限度状态下第二阀芯5仍无法封堵阀腔10的位置区域中的任意一点。
104.这样设置,实现第一阀芯2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位置移动时,第二阀芯5与弹性件50可根据阀体1的内外压差顺利实现在压差较大时对阀腔10进行阻断关闭,保障本方案所提供阀体1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可有效保障安全效果,同时,第一阀芯2在移动至第三位置后即可始终避免第二阀芯5阻断阀腔10,可运用于操作人员排除阀体1外部管道泄露可能后强行复位第二阀芯5而无需关闭第一阀芯2或其他前置阀门,使气体可快速恢复供应。
10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部4至少可驱动所述第一阀芯2至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操作部可驱动所述第一阀芯2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以及所述第三位置。
106.这样设置,实现电控部4可控制第一阀芯2是否阻断阀腔10,保障在正常情况下可由电控部4远距离控制出液截止阀的启闭,操作部则可控制第一阀芯2是否阻断阀腔10的同时,对第二阀芯5进行强制控制,实现操作人员可在排除故障情况后利用操作部进行安全恢复供气。
10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10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
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09.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