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的检测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53214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面板的检测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的检测工具。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显示面板的良率,通常会对显示面板进行电性检测,以判断显示面板中的元件或线路可否正常运作。因此,一种显示面板的检测工具被提出,如图1A所示。显示面板102的检测工具100a、100b、 分别包括探针110、下基座120、上基座130、螺丝140以及弹簧150。探针110透过定位块120a而固设于下基座120上,螺丝140以及弹簧150位于下基座120以及上基座130之间,其中下基座120以及上基座130透过压縮弹簧150而相互靠近。 实际操作中,在利用检测工具100a、100b、...对显示面板102进行检测时,会将用以承载显示面板102的载置台(stage) 104向上移动使显示面板102随之向上,进而使显示面板102上的检测垫(图未示出)与检测工具100a、100b、...的探针110接触。然而,在每一探针110都与显示面板102接触的前提下,当检测工具100a、100b、...的探针110分别与显示面板102之间发生不等距现象时,则会导致不同探针110因与不同检测垫之间的受力不均而发生弯折甚至断裂的情形。也就是说,不同探针110的损耗程度并不同。此外,探针110的弯折或断裂也会损伤显示面板102。为解决上述问题,需透过调松或调紧螺丝140以将检测工具100a、100b、...的探针IIO调整至相同的水平面L上,如图1B所示。如此一来,在利用检测工具100a、100b、...对显示面板102进行检测时,仅需将用以承载显示面板102的载置台104上移一段距离即可使检测工具100a、100b、...都碰触到显示面板102上的检测垫。 但是,在经过上述调整螺丝140的松紧程度之后,不同检测工具100a、 100b、...中
的弹簧150的弹力已不相同。具体来看,检测工具100a的弹簧150的弹力会大于检测工具100b的弹簧150的弹力。而这样的情形仍造成检测工具100a的探针110与检测垫之间的受力不等于检测工具100b的探针110与检测垫之间的受力,进而使显示面板102的受力不均,且检测工具100a、100b、...仍然具有损耗程度不同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检测工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的检测工具在检测状态下由于探针与检测垫之间受力不均使检测工具弯折甚至断裂,或者损坏显示面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显示面板的检测工具,其包括一上基座、一导件、一下基座、一探针、一缓冲件以及一配重件,导件滑设于上基座上,配重件以及缓冲件滑设于导件上,下基座固设于该所述导件上,探针固设于下基座上。其中,探针与显示面板接触,受到显示面板的推动而使下基座以及导件相对于上基座移动,使缓冲件能移动配重件来离开上基座。此外,当配重件与上基座分离时,配重件受到重力的影响以间接透过缓冲件、导件、下基座以使探针施力在显示面板上。
3[0006] 更具体地,导件具有一驱动部,其中缓冲件的一端接触驱动部。 更具体地,导件具有一驱动部,其中缓冲件的两端分别接触配重件以及驱动部。 更具体地,缓冲件包括一弹簧,其中弹簧套设于导件。 更具体地,缓冲件还包括至少一螺母,其中弹簧套设于每一螺母,且每一螺母套设于导件。 更具体地,缓冲件还包括至少一弹性垫圈,其中弹簧套设于每一弹性垫圈,且每一弹性垫圈套设于导件。 更具体地,上基座上设置有一支撑配重件的支撑件。探针受到显示面板的推动而使下基座以及导件相对于上基座的支撑件移动,并使缓冲件能移动配重件来离开支撑件。此外,当配重件与支撑件分离时,配重件受到重力的影响以间接透过缓冲件、导件、下基座以使探针施力在显示面板上。 更具体地,显示面板的检测工具还包括一滑动机构。滑动机构配置于下基座以及上基座之间,以使下基座相对于上基座滑动,其中滑动机构的延伸方向平行导件的延伸方向。 基于上述内容,本实用新型的显示面板的检测工具可使显示面板在检测状态下具有均匀的受力,因而使检测工具发生损耗程度不同的情形获得大幅改善,如此显示面板因检测时受力不均而发生受损的现象便随之降低。

图1A、图1B分别是现有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检测工具在调整之前以及调整之后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A以及图2B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检测工具分别在两种状态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的显示面板及其检测工具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A、图3B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检测工具在两种状态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螺母数量的多寡与缓冲件所承受的力的特征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显示面板的检测工具包括一上基座、一下基座、一导件、一探针、一缓冲件以及一配重件,滑设于上基座上的导件,滑设于导件上的配重件以及缓冲件,固设于导件上的下基座,固设于下基座的探针,使探针施加在显示面板上的力等于配重件的重量,且显示面板均匀地受力。 —般来说,显示面板中可配置检测垫,而检测工具中则可配置探针以透过探针接
4触检测垫的方式来对显示面板进行检测。以下列举几种显示面板的检测工具,但并不限定
以下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2A以及图2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检测工具分别在两种状态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一般为了减少探针210与检测垫(图未示出)之间不必要的接触而损伤检测垫,探针210通常在检测状态下才会与显示面板102中的检测垫接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图2A中探针210未与显示面板102接触的状态为非检测状态,并假设图2B为显示面板102的检测工具200在对显示面板102进行检测时的状态(以下简称检测状态)。此外,本实施例在非检测状态到检测状态的过程中,是假设上基座230固定不动,而下基座220相对于上基座230向上与向下移动。[0024] 请先参照图2A,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2的检测工具200包括探针210、下基座220、上基座230、导件240、缓冲件250以及配重件260。 在本实施例中,探针210以及导件240固设于下基座220。具体应用时,下基座220可进一步设置定位块220a (block),而探针210便可透过配置于此定位块220a上而固设于下基座220。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谓的探针210可以是一个探针或多个探针的通称。为了方便说明本实施例,图式与文字说明主要以一个探针为例,但无意限制探针的实际个数。 在本实施例中,上基座230以及缓冲件250滑设于导件240,其中缓冲件250例如是套设于导件240的弹簧,而导件240进一步具有一驱动部240a,且缓冲件250的一端接触驱动部240a。然而,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缓冲件250的两端在非检测状态下也可分别接触配重件260以及驱动部240a。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缓冲件250具有缓冲的效果,以降低缓冲件250接触配重件260时所产生撞击力,当然,缓冲件250的材质、外形等因素都可能造成不同的缓冲的效果,因而本实施例不在此处多加描述。 较特别地,配重件260可以透过其贯孔240b而套设于导件240。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缓冲件250 (例如弹簧)以及配重件260两者均可滑动地套设于纵向配置的导件240,而这样的设置有助于避免缓冲件250(例如弹簧)以及配重件260朝横向方向倾倒。然而,配重件260的贯孔240b是随着导件240的形态所衍生而来的特殊设计,并非必要设计,一旦导件240的形态改变,则配重件260的形态也可随之改变。简而言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制导件与配重件形态如何。 在本实施例中,下基座220以及上基座230彼此可相互移动。 一般来说,显示面板102的检测工具200可进一步设置滑动机构(图未示出),以使上基座230以及下基座220可透过滑动机构而相对滑动。举例来说,滑动机构可以是一对彼此平行的滑轨槽所构成,其中这两个滑轨槽分别配置在上基座230以及下基座220上。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可相互滑动的上、下基座220、230是呈现上、下配置的关系,因此两滑轨槽主要会以上、下基座220、230作纵向线性滑动的配置方式为原则,而这样的设计还有助于探针210在后续的检测状态(如图2B所示)中能施予一与显示面板102垂直的正向力(normal force),以避免探针210因施力方向不当而发生探针210弯折、断裂或显示面板102受损的情形。[0029] 在本实施例中,探针210适于与显示面板102接触,以在后续的检测状态(如图2B所示)中对显示面板102进行检测。更进一步地说,探针210适于受到显示面板102的推动,使得下基座220以及导件240相对于上基座230移动,进而检测工具200进行检测时缓冲件250能移动配重件260来离开上基座230。接下来,将进一步举例说明配重件260与其他构件之间的关系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精神。 如图2A所示,本实施例在非检测状态下,上基座230承载配重件260,其中上基座230可以进一步设置支撑件230a来支撑配重件260。然而,上基座230也可利用其本身的特殊外型而非利用其额外设置的支撑件230a来达到支撑配重件260的效果。此外,倘若其他实施例中的缓冲件250的两端在非检测状态下也分别接触配重件260以及驱动部240a,则此时上基座230以及缓冲件250两者可共同承载配重件260。简而言之,检测工具200在非检测状态下是利用上基座230来支撑配重件260为原则。 若要利用显示面板102的检测工具200对显示面板102进行检测,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2会朝上方移动以进一步推动用来固设探针210的下基座220,其中在实际操作中可透过用以承载显示面板102的载置台(stage,如图2C的104所示)向上移动的方式使显示面板102随之向上。如此一来,可使同样固设于下基座220上的导件240也随之向上移动,进而使滑设于导件240的缓冲件250推动配重件260直到配重件260被推离上基座230的支撑件230a,如图2B所示。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2的检测工具200的状态为检测状态时,配重件260由缓冲件250所承载,并与上基座230分离,以使探针210依序透过下基座220、导件240以及缓冲件250来承载配重件260的重量。 由上述可知,显示面板102的检测工具200在检测状态下,配重件260会与上基座230分离,此时配重件260会受到重力的影响以间接透过缓冲件250、导件240以及下基座220而使探针210施力在显示面板102上,进而使探针210所承受的重量实质上为配重件260的重量。如此一来,无论固设于下基座220的探针210的数量有多少,每根探针210的受力实质上为配重件260的重量,因而每根探针210施予在显示面板102上的受力点(例如检测垫)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受力。 实际操作中,可利用多个检测工具200以对显示面板102进行检测,如图2C所示,其中显示面板102例如配置于载置台104上。由图2C可知,由于同一检测工具200中的每根探针210的受力实质上为配重件260的重量,倘若每一检测工具200中的配重件260具有相同的重量,则所有检测工具200中的每根探针210的受力实质上为配重件260的重量,进而使显示面板102上的受力点(例如检测垫)的所承受的力量实质相同。[0034] 反观现有技术所揭示的内容,检测工具在对显示面板102进行检测时,每一检测工具所施予显示面板102的力量会随着设置其内的弹簧所承受的力量而不尽相同,进而使显示面板102的受力不均。然而,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2的检测工具200可使显示面板102的受力大致等同于配重件260的重量,如此一来,显示面板102利用传统检测工具进行检测时发生受力不均的问题可获得解决。[0035]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要阐述的精神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然而,本实施例的缓冲件350不仅包括弹簧350a,还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螺母350b,如图3A与图3B所示的显示面板102的检测工具300。其中,图3A与图3B分别示出了非检测与检测两种状态下的检测工具300。[0037]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图3A与图3B示出的三个螺母350b仅用以举例说明,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若有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则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构件,在此不重复叙述。 在本实施例中,弹簧350a套设于螺母350b,且螺母350b套设于导件240。在图3A中的非检测状态下,配重件260与其他构件之间的关系可参考图2A的叙述,在此不重复描述。另一方面,在图3B中的检测状态下,探针210依序透过下基座220、导件240以及缓冲件350来承载配重件260的重量,其中配重件260主要由缓冲件350的螺母350b所承载。[0039]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工具300在图3A中的非检测状态下尚不会与显示面板102接触,然而,在显示面板102朝检测工具300移动并接触检测工具300的瞬间,显示面板102与探针210两者均会承受一瞬间撞击力。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缓冲件350由弹簧350a以及螺母350b所构成,因而具有较高的缓冲能力,进而使显示面板102或探针210可受到较低的瞬间撞击力。 此外,螺母350b的数量的不同也会使缓冲件350的缓冲能力随之不同,其中缓冲能力会与非检测状态下(如图3A所示)螺母350b所堆叠的高度以及弹簧350a的高度两者相距的距离d(即弹簧350a的高度中无螺母350b的距离)有关。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针对螺母350b数量的多寡与检测工具300的缓冲能力两者的关系进行模拟,如图4所示的特征曲线图,其中横轴以及纵轴分别表示距离d以及缓冲件所承受的力。[0041] 为方便说明,假设图3A与图3B中每个螺母350b在纵向方向上具有相同的高度,则距离d的大小可用螺母350b的数量来调整。举例来说,图4中的较小距离&例如是2个螺母350b的堆叠高度以及弹簧350a高度的差距,而较大距离d2例如是1个螺母350b的堆叠高度以及弹簧350a高度的差距。 结合上述说明,并请同时参照图3A以及图4,曲线401在距离0 的部分用以表示螺母350b从非检测状态开始朝配重件260移动直到接触配重件260的过程,由曲线401可知,位于配重件260与导件240之间的缓冲件350在这段过程中所承受的力为由0 另一方面,曲线403在距离0 d2的部分用以表示螺母350b从非检测状态开始朝配重件260移动直到接触配重件260的过程,由曲线403可知,位于配重件260与导件240之间的缓冲件350在这段过程中所承受的力为由0 F2。 比较曲线401与曲线403,得知曲线403在距离时所承受的力小于曲线401在距离4时所承受的力巳。换句话说,在缓冲件350尚未接触配重件260之前,缓冲件350在曲线403所对应的环境下所承受的力较小。也可以说,由于曲线403的斜率小于曲线401的斜率,因此,在曲线403所对应的环境下,缓冲件350尚未接触配重件260之前所承受的力是渐进缓慢地增加,即缓冲能力较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螺母350b接触配重件260之后的检测状态中,弹簧350a会被压縮成的高度与螺母350b所堆叠的高度大致等距,此时缓冲件350所承受的力实质上为配重件260的重量(如图4中的Fw所示)。因此,曲线401在距离时,缓冲件350接触配重件260的瞬间所承受的力会从^提升至Fw ;而曲线403在距离d2时,缓冲件350接触配重件260的瞬间所承受的力会从^提升至Fw。由此可知,在曲线401所对应的环境下,缓冲件350与配重件260之间具有较高的瞬间撞击力,进而使显示面板102与探针210之间的瞬间撞击力较高。 由上述可知,具有1个螺母350b的检测工具300的缓冲能力可比具有2个螺母350b的检测工具300的缓冲能力更强。然而,就实际应用面来看,螺母350b的多少并非意味着检测工具300的优劣,而螺母350b的数量可视产品的特性而作适应性地调整(即调整 螺母350b的堆叠高度以及弹簧350a高度的差距)才是本实施例所要阐述的精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缓冲件350可再进一步包括至 少一弹性垫圈(图未示出),或是直接将螺母350b置换为弹性垫圈,来达到不同的缓冲效 果。简而言之,缓冲件350的组成构件及其数量应视实际产品的需求而定,本实用新型并不 加以限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显示面板的检测工具透过其构件之间的巧妙安排,使得 探针施加在显示面板上的力实质上为配重件的重量,此举不仅能使显示面板均匀地受力, 还能降低显示面板与检测工具的损坏机率。此外,缓冲件的缓冲效果还可做适应性地调整, 因而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工具能应用在各种不同的显示面板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8
权利要求一种显示面板的检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工具包括一上基座;一导件,滑设于所述上基座上;一下基座,固设于所述导件上;一探针,固设于所述下基座上,与显示面板接触;一缓冲件,滑设于所述导件上;以及一配重件,滑设于所述导件上,所述探针受到所述显示面板的推动而使所述下基座以及导件相对于所述上基座移动,所述配重件通过所述缓冲件离开所述上基座,当所述配重件与所述上基座分离时,所述配重件受到重力的影响以间接透过所述缓冲件、导件、下基座以使所述探针施力在所述显示面板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件具有一驱动部,所述缓冲件的一端接触所述驱动部。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件具有一驱动部,所述缓冲件的两端分别接触所述配重件以及所述驱动部。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包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导件。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还包括至少一螺母,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螺母,且所述螺母套设于所述导件。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还包括至少一弹性垫圈,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弹性垫圈,且所述弹性垫圈套设于所述导件。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基座上设置有一支撑所述配重件的支撑件。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工具,所述检测工具还包括一滑动机构,配置于所述下基座以及所述上基座之间,所述下基座通过所述滑动机构相对于所述上基座滑动,所述滑动机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件的延伸方向平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测试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检测工具,其包括一上基座、一下基座、一导件、一探针、一缓冲件以及一配重件,导件滑设于上基座上,配重件以及缓冲件滑设于导件上,下基座固设于该所述导件上,探针固设于下基座。本实用新型的探针与显示面板接触在受到显示面板的推动时而使下基座以及导件相对于上基座移动,使得缓冲件能移动配重件来离开上基座,当配重件与上基座分离时,配重件受到重力的影响以间接透过缓冲件、导件、下基座以使探针施力在显示面板上,使得探针施加在显示面板上的力为配重件的重量,显示面板受力均匀,降低了检测工具与显示面板的损坏几率。
文档编号G01R1/02GK201464595SQ20092013277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1日
发明者李一帆, 杨子明, 林建良 申请人:深圳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