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光纤偏振变化的方法与光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15495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监测光纤偏振变化的方法与光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纤偏振变化监测方法及光路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光纤技术的发展,光纤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其不仅作为传输介质广泛地应用于光通信,而且在传感技术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多、越重要的作用,特别在近年来,更有蓬勃发展的趋势。在理想的光纤中,光纤横截面的形状及折射率分布是均勻的,偏振模式是简并的, 沿着光纤传输光,其偏振态不会发生改变,然而在实际中,由于纤芯不可能做成完美的圆, 同时,施加在光纤上的各向异性应力在弹光效应的作用下,光纤自身存在着双折射,使得在光纤中传输的光的偏振特性发生变化,特别地,光纤易受到环境温度、自身状态的变化的影响,输出光的偏振态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光纤的这种在实际应用的不完美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光纤优势的发挥,但是,光纤的偏振特性却在一些领域中得到应用,一个典型的应用即为,在光纤周界中,监测传感光纤的偏振变化,来判断外界是否有侵扰行为的发生,其探测原理是利用当外界扰动引起光纤状态发生变化,导致光纤偏振特性发生变化,导致经传感光纤传输的光的偏振发生变化,通过检测输出光的偏振变化即可探测到光纤是否被扰动。专利US 7,693,359 B2 即是一种基于检测光纤偏振变化的光纤入侵探测技术。对光纤偏振的检测,通常是采用偏振器或偏振分束器等器件获得一个偏振分量, 对其进行观察。

图1为专利US 7,693,359 B2中提及的一种方案,偏振光源1从被监测光纤2 (传感光纤)的一端注入,被监测光纤2的另一端输出的光注入到偏振器3,偏振器3输出的光用接收器4进行检测。在这个方案中,通过偏振器3的作用,获得了随偏振变化而变化的光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便易行,且成本较低的监测光纤偏振变化的方法与光路系统。本发明提出的监测光纤偏振变化的方法,利用光纤自身固有偏振的特性,构建光纤干涉光路,通过对干涉光强的检测来监测被监测光纤偏振的变化。本发明适用于引起光纤偏振变化的物理量的监测。本发明方法的具体步骤为首先,采用完全偏振或部分偏振光源,利用光纤耦合器构造干涉光路;然后,将被监测光纤连接在干涉光路的光输入路径上;最后,检测干涉光强,从干涉光强的变化获得被监测光纤的偏振变化。本发明利用光纤耦合器构成监测光纤偏振变化的光路系统。具体光路如图2所示,包括被监测光纤6,光源7,偏振检测组件8 ;偏振检测组件8由光纤耦合器5构成,5al、 5a2、...、5aN、5bl、5b2 为光纤耦合器 5 的端口,5al、5a2、...、5aN 为同向端口(共 N 个),5b 1和恥2为同向端口 ;7a为光源7的端口。被监测光纤6接在光源7的传输路径上,光源7输出的光经被监测光纤6传输后,经端口 5al输入到偏振检测组件8中,偏振检测组件8中的光纤耦合器5的端口 5bl与恥2相连接,构成干涉光路,从端口如2、…、5aN可得到干涉光强,用于偏振检测。被监测光纤6接入光源传输路径的方法可如图3所示,即将被监测光纤6直接串接在光源7 (端口 7a)与端口 fe之间。图4则为又一种被监测光纤6的接入方式。即通过光纤耦合器9和反射装置10(如带尾纤的反射镜)接入;设9al、9a2Jbl为光纤耦合器9的端口,9al、9a2为同向端口,9bl为另一方向端口 ;光源7的端口与耦合器的端口 9al相连; 被监测光纤6的一端与端口 9bl相连,另一端与一反射装置10相连;端口 9a2与端口 5al 相连,光的传输路径为
7a — 9al — 9b 1 —被监测光纤6 —反射装置10 —被监测光纤6 — 9bl — 9a2 — 5al0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分析如下。设从端口 5al处输入的光为E。二 [Εχ, Ey ]Γ,“Τ”表示转置;由于光纤实际应
用的光纤可以看作具有一定双折射的器件,可设从端口 5bl到恥2间的传输矩阵为琼斯矩阵J,忽略这段光纤的传输损耗,不影响偏振分析结果,J可表示为
其中,Ji, Ji为J的元素,“*”表示共轭。则从端口 5aM (M=l,2,…)输出的光为
以下两路光的干涉
5al — 5bl — 5b2 — 5aM,5al — 5b2 — 5bl — 5aM (M =1,2,…)
输出矢量为
Erm = (lcJe〒M/2 -ι- IcJj ζ~ιφη'2 ) E0 (M=1,2,…)⑵
其中,Iir , t沉分别为从光输入端口 5al经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从端口 5aM (Μ
=1,2,…)的传输系数,为实数,4t为耦合器引入的干涉相位差。则,相应的输出光强
为Fk I -PYI ^ ^Ek-Ey
从式(4)中可以看出,第一项和第二项是常值,第三项与输入到端口 5aM的偏振有关, 当输入偏振发生变化时,引起偏振分量Ex、Ey的幅度和相位发生变化,这一项会发生变化,导致输出光强I发生变化。因此,通过检测干涉光强In可以判断从端口 5aM输入的光的偏振变化。从式(4)中可以看出,当从端口 5ai输入的光的偏振变化,即&、知变化时,若第三项发生变化,必须有
Sin φΙΛ Φ 0 ’ 即 φω φ ηπ (n = 0,±l, -J(5)
因此,必须选择相位差^(η = 0,±1,…J的干涉光强输出端口。一般来说,当取 5al为光输入端口时,从5al输出的干涉光的相位差我为0,因此该端口不易作为监测偏振变化的端口。而对于耦合器5为2*2耦合器的结构,光端口 5a2输出干涉光的相位差为為为冗,因此,也不易作为监测端口。这样,5al和5a2皆不易作为监测端口。虽然在实际使用的器件中,由于2*2耦合器自身的不完美性,使相位差轻微的偏离O (或ι ),使得输入偏振发生变化时,干涉输出会发生轻微的变化,在该发明采用的方法中,耦合器5不易采用2*2 華禹合器。当光源7为完全或部分偏振光,经过光纤传输路径(被监测光纤6)输入到端口 5al,传输路径光纤因光纤状态的变化引起偏振发生变化时,会引起fe入到端口 5al的光的
偏振发生变化,因而会导致光强Im发生变化,因此,通过检测干涉光强I11的变化,可以监测
传输路径上被监测光纤6的偏振是否发生变化。需要注意的是,采用图4所示的被监测光纤6的接入方式中,反射装置10不能为法拉第旋转镜,因为法拉第旋转镜会消除端口 9bl与反射装置10之间的偏振影响,使得从端口 9bl入射,经被监测光纤6至反射装置10,重新进入端口 9bl的光的偏振不受被监测光纤6的偏振影响。在本发明中,特别地,如图5所示,在光进入端口 5al之前,先经过一段保偏光纤11 (Ila为保偏光纤11的一端口,lib为保偏光纤的另一端,与端口 5al相连接),可获得类似线偏振器的效果。相应的被监测光纤6的接入方式分别如图6和图7所示。图6中被监测光纤6与保偏光纤11串接;图7中,耦合器9的端口 9a2与保偏光纤的尾端11相连接。图5工作原理分析如下。假设保偏光纤的长度远大于消偏长度,即可以将两个偏振模式完全分开,使其不具有相干性。设保偏光纤的轴恰与端口 5al处光波的琼斯矢量的坐标轴一致,则有,
Ey . Ey =0(6)
即,又,由于
权利要求
1.一种监测光纤偏振变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采用完全偏振或部分偏振光源, 利用光纤耦合器构造干涉光路;然后,将被监测光纤连接在干涉光路的光输入路径上;最后,检测干涉光强,从干涉光强的变化获得被监测光纤的偏振变化。
2.一种监测光纤偏振变化的光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被监测光纤6,光源7,偏振检测组件8 ;偏振检测组件8由第一光纤耦合器5构成,5al、5a2、…、5aN、5bl、5l32为光纤耦合器5的端口,5al、5a2、…、5aN为同向端口,共N个,5bl和釙2为同向端口 ;7a为光源7 的端口 ;被监测光纤6接在光源7的传输路径上,光源7输出的光经被监测光纤6传输后, 经端口 5al输入到偏振检测组件8中,偏振检测组件8中的第一光纤耦合器5的端口 5bl 与恥2相连接,构成干涉光路,从端口如2、…、5aN可得到干涉光强,用于偏振检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监测光纤偏振变化的光路系统,其特征在于被监测光纤6接入光源传输路径的方式为将被监测光纤6直接串接在光源7的端口 7a与第一光纤耦合器 5的端口 5al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监测光纤偏振变化的光路系统,其特征在于被监测光纤6接入光源传输路径的方式为通过第二光纤耦合器9和反射装置10接入,设9al、9a2、5bl为光纤耦合器9的端口,9al、9a2为同向端口,9bl为另一方向端口 ;光源7的端口与光纤耦合器9的端口 9al相连;被监测光纤6的一端与光纤耦合器9的端口 9bl相连,另一端与一反射装置10相连;光纤耦合器9的端口 9a2与光纤耦合器5的端口 5al相连,光的传输路径为7a — 9al — 9b 1 —被监测光纤6 —反射装置10 —被监测光纤6 — 9bl — 9a2 — 5al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监测光纤偏振变化的光路系统,其特征在于被监测光纤6接入光源传输路径的方式为在光进入端口 5al之前,先经过一段保偏光纤11,设Ila为保偏光纤11的一端口,lib为保偏光纤的另一端,lib然后与端口 5al相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光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纤偏振变化监测方法及光路系统。本发明基于光纤自身固有的偏振特性,采用光纤耦合器构成干涉光路,被监测光纤连接在干涉光路的输入光路径上,通过对干涉光强进行检测,来监测光纤偏振状态的变化。该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等效于线偏振器效果的光纤光路构成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可用于对引起光纤偏振变化物理量的监测,例如,特别适用于采用光纤来感应外界扰动的周界安防等应用中。
文档编号G01J4/04GK102322958SQ201110226648
公开日2012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9日
发明者章骅, 肖倩, 贾波 申请人:复旦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