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237560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采集三维地震数据,从中选择一个炮记录,根据该炮记录的炮点与检波点的坐标计算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从炮记录中选择与炮点最近的排列,在排列上选择一段信噪比最高的初至波同相轴;根据该段初至波的地震道参数生成初至波的视速度;将炮点到检波点的连线投影到一直线上,生成投影时间差;计算炮记录中每个排列的地震道的样点个数Lj;将炮记录中每个地震道的所有样点向时间减少的方向移动Lj个样点;对所有炮记录执行上述步骤,生成第一地震数据;对第一地震数据进行面波衰减,生成第二地震数据;将衰减后的三维地震数据中每个地震道的所有样点向时间增加的方向移动Lj个样点,生成第三地震数据。
【专利说明】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关于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技术,特别是关于一种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的物探地震数据处理技术中,目前使用的面波衰减方法主要有两种:1)采用高通滤波的方法;2)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特征进行面波衰减的方法。
[0003]对于采用高通滤波进行面波衰减的方法,主要由于面波与有效信号之间有较大的频率差异,面波的频率偏低,有效信号频率偏高,衰减面波的同时有效信号与面波频率重叠的部分也会被当成面波衰减,不适合低频勘探。
[0004]对于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特征进行面波衰减,可以通过倾角能量扫描方式确定面波的倾角,这种方法可以在面波与有效信号重叠的频率部分更好地保护有效信号,更适合低频勘探数据处理。
[0005]但是第2)种方法,只能处理局线性分布的面波,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一维地震勘探(勘探早期)、二维地震勘探(勘探中期)、三维地震勘探(目前主要勘探方式)三个阶段。不同的地震勘探,面波的分布也有变化。一维和二维地震勘探,面波在近炮检和远炮检距都是局部线性分布,而三维地震勘探远排列面波分布就成抛物线分布。抛物线分布的面波如果采用线性倾角扫描的方法去识别就比较困难,面波衰减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及装置,以提高三维地震勘探面波衰减的性能。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所述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包括:
[0008]步骤1:采集三维地震数据;
[0009]步骤2:选择所述三维地震数据中的一个炮记录,根据所述炮记录的炮点的坐标与检波点的坐标计算所述炮点到所述检波点的距离;
[0010]步骤3:根据所述距离从所述炮记录中选择一个与所述炮点最近的排列,并在所述排列上选择一段信噪比最高的初至波同相轴;
[0011]步骤4:根据该段初至波的地震道参数生成初至波的视速度V ;
[0012]步骤5:将所述炮点到所述检波点的连线投影到一直线上,该直线在坐标系中经过所述炮点并平行于检波线;
[0013]步骤6:根据所述视速度V、所述炮点、所述检波点及所述检波点在所述直线上的投影点的坐标生成投影时间差T ;
[0014]步骤7:根据三维地震数据采样率及所述投影时间差计算所述炮记录中每个排列的地震道的样点个数Lj,其中,j为地震道序号,j = 1,2,3,4,5……N ;
[0015]步骤8:将所述炮记录中每个地震道的所有样点向时间减少的方向移动Lj个样占.
[0016]步骤9:对所述三维地震数据中所有炮记录执行所述步骤2至步骤8,生成第一地震数据;
[0017]步骤10: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分布特征对所述第一地震数据进行面波衰减,生成第二地震数据;
[0018]步骤11:将所述衰减后的三维地震数据中每个地震道的所有样点都向时间增加的方向移动Lj个样点,生成第三地震数据。
[0019]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4中,根据该段初至波的地震道参数生成初至波的视速度V,包括:
[0020]计算该段初至波最后一个地震道所在的炮检距与第一个地震道所在的炮检距的差,作为初至波的传播距离;
[0021]计算该段初至波最后一个地震道所在的时间与第一个地震道所在的时间的差,作为初至波的传播时间;
[0022]利用所述传播距离除以所述传播时间,生成所述初至波的视速度V。
[0023]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6中,根据所述视速度V、所述炮点、所述检波点及所述检波点在所述直线上的投影点的坐标生成投影时间差T,包括:
[0024]计算炮检距与投影偏移距的差值S ;
[0025]根据所述视速度V及所述差值S计算所述投影时间差T,T = S/V ;
[0026]其中,所述炮检距为所述炮点与检波点之间的距离,所述投影偏移距为所述炮点与所述投影点之间的距离。
[002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把每个地震道的样点个数Lj记录到地震道的道头中。
[0028]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10中,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分布特征对所述第一地震数据进行面波衰减,生成第二地震数据包括: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分布特征,采用倾角能量扫描方式确定面波的位置,对所述第一地震数据进行面波衰减,生成所述第二地震数据。
[002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装置,所述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装置包括:
[0030]数据采集单元,用于采集三维地震数据;
[0031]距离计算单元,用于选择所述三维地震数据中的一个炮记录,根据所述炮记录的炮点的坐标与检波点的坐标计算所述炮点到所述检波点的距离;
[0032]同相轴选择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距离从所述炮记录中选择一个与所述炮点最近的排列,并在所述排列上选择一段信噪比最高的初至波同相轴;
[0033]视速度生成单元,用于根据该段初至波的地震道参数生成初至波的视速度V ;
[0034]投影单元,用于将所述炮点到所述检波点的连线投影到一直线上,该直线在坐标系中经过所述炮点并平行于检波线;
[0035]投影时间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视速度V、所述炮点、所述检波点及所述检波点在所述直线上的投影点的坐标生成投影时间差T ;
[0036]样点计算单元,用于根据三维地震数据采样率及所述投影时间差计算所述炮记录中每个排列的地震道的样点个数Lj,其中,j为地震道序号,j = 1,2, 3,4,5……N;
[0037]样点移动单元,用于将所述炮记录中每个地震道的所有样点向时间减少的方向移动Lj个样点;
[0038]第一数据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三维地震数据中所有炮记录执行炮点与检波点之间距离的计算、同相轴的选择、视速度的生成、投影、投影时间差的生成、炮记录中每个排列的地震道的样点个数的计算及样点移动操作,生成第一地震数据;
[0039]第二数据生成单元,用于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分布特征对所述第一地震数据进行面波衰减,生成第二地震数据;
[0040]第三数据生成单元,用于将所述衰减后的三维地震数据中每个地震道的所有样点都向时间增加的方向移动Lj个样点,生成第三地震数据。
[004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视速度生成单元包括:
[0042]距离计算模块,用于计算该段初至波最后一个地震道所在的炮检距与第一个地震道所在的炮检距的差,作为初至波的传播距离;
[0043]第一时间计算模块,用于计算该段初至波最后一个地震道所在的时间与第一个地震道所在的时间的差,作为初至波的传播时间;
[0044]速度生成模块,用于利用所述传播距离除以所述传播时间,生成所述初至波的视速度V。
[004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投影时间生成单元包括:
[0046]差值计算模块,用于计算炮检距与投影偏移距的差值S ;
[0047]第二时间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视速度V及所述差值S计算所述投影时间差T,T = S/V ;
[0048]其中,所述炮检距为所述炮点与检波点之间的距离,所述投影偏移距为所述炮点与所述投影点之间的距离。
[004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装置还包括:
[0050]记录单元,用于把每个地震道的样点个数Lj记录到地震道的道头中。
[005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数据生成单元具体用于: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分布特征,采用倾角能量扫描方式确定面波的位置,对所述第一地震数据进行面波衰减,生成所述第二地震数据。
[0052]本发明通过投影,把三维炮记录远排列成双曲线分布的面波校正成直线分布,然后进行倾角能量扫描衰减面波,面波衰减后又通过反投影把地震数据校正成面波衰减后的三维地震数据,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适应三维地震勘探远排列上成双曲线分布的面波衰减,提高了三维地震勘探数据信噪比和分辨率,提高了三维地震勘探面波衰减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5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5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流程图;
[0055]图2为图1的S104的具体流程图;
[0056]图3为图1的S106的具体流程图;
[0057]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装置的结构框图;
[0058]图5为图4视速度生成单元404的结构框图;
[0059]图6为图4的投影时间生成单元406的结构框图;
[0060]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装置的结构框图二 ;
[0061]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维炮记录一个远排列原始地震数据示意图;
[0062]图9为三维地震数据投影成二维地震数据结果示意图;
[0063]图10为图9数据倾角能量扫描面波衰减结果示意图;
[0064]图11为图10数据进行反投影结果示意图;
[0065]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维地震数据常规倾角能量扫描面波衰减结果示意图;
[0066]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维地震数据投影成二维地震数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68]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该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包括:
[0069]SlOl:采集三维地震数据;
[0070]S102:选择所述三维地震数据中的一个炮记录,根据所述炮记录的炮点的坐标与检波点的坐标计算所述炮点到所述检波点的距离;
[0071]S103:根据所述距离从所述炮记录中选择一个与所述炮点最近的排列,并在所述排列上选择一段信噪比最高的初至波同相轴;
[0072]S104:根据该段初至波的地震道参数生成初至波的视速度V ;
[0073]S105:将所述炮点到所述检波点的连线投影到一直线上,该直线在坐标系中经过所述炮点并平行于检波线;
[0074]S106:根据所述视速度V、所述炮点、所述检波点及所述检波点在所述直线上的投影点的坐标生成投影时间差T ;
[0075]S107:根据三维地震数据采样率及所述投影时间差计算所述炮记录中每个排列的地震道的样点个数Lj ;
[0076]S108:将所述炮记录中每个地震道的所有样点向时间减少的方向移动Lj个样点;
[0077]S109:对所述三维地震数据中所有炮记录执行所述S102至S108,生成第一地震数据;
[0078]SllO: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分布特征对所述第一地震数据进行面波衰减,生成第二地震数据;
[0079]Slll:将所述衰减后的三维地震数据中每个地震道的所有样点都向时间增加的方向移动Lj个样点,生成第三地震数据。
[0080]由图1所示的流程可知,本发明首先通过野外采集三维地震数据,形成三维炮集记录,选择三维地震数据的一个炮记录,计算出的炮点到检波点距离的大小,选择出一个与炮点最近的排列,在这个排列上选择一段信噪比较高(最高)的初至波同相轴,并将选定的初至波同相轴用初至波传播距离除以传播时间的方法计算出初至波的视速度V。然后将炮点到检波点的连线距离投影到经过炮点且平行于的直线上,计算投影偏移距,计算炮检距与投影偏移距的差S,进而计算出时间T = S/V,根据时间T计算每个地震道的应该移动的样点个数Lj。进一步地,把每个地震道的所有样点都向时间减少的方向移动Lj个样点,直到整个工区的所有地震道的样点都移动完成。对样点移动后的三维地震数据,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分布特征,用倾角能量扫描方式确定面波的位置,进行面波衰减,形成面波衰减后的三维地震数据。最后,把面波衰减后的三维地震数据,利用记录的样点数Lj,把每个地震道的所有样点都向时间增加的方向移动L个样点,形成三维地震勘探面波衰减后的三维地震数据。
[0081]本发明通过投影,把三维炮记录远排列成双曲线分布的面波校正成直线分布,然后进行倾角能量扫描衰减面波,面波衰减后又通过反投影把地震数据校正成面波衰减后的三维地震数据,可以在很大程度适应三维地震勘探远排列上成双曲线分布的面波衰减,提高了三维地震勘探数据信噪比和分辨率,提高了三维地震勘探面波衰减性能。
[0082]上述S102中,一般三维地震炮数据的记录包括两个以上的排列,一个排列就是一条检波线,也称为小炮,相当于二维的一个炮记录。
[0083]上述S103中,这段初至波同相轴的检波点距离炮点的距离一般在800米到2000米之间,初至波就是检波点首先接收到的地震波,信噪比是信号与噪声的能量比,800米到2000米为经验值,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84]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在S104中,根据该段初至波的地震道参数生成初至波的视速度V,包括:
[0085]S201:用选定的初至波同相轴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一条斜边;
[0086]S202:计算该段初至波最后一个地震道所在的炮检距与第一个地震道所在的炮检距的差,作为初至波的传播距离;
[0087]S203:计算该段初至波最后一个地震道所在的时间与第一个地震道所在的时间的差,作为初至波的传播时间;
[0088]S204:利用所述传播距离除以所述传播时间,生成所述初至波的视速度V。
[0089]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在S106中,根据所述视速度V、所述炮点、所述检波点及所述检波点在所述直线上的投影点的坐标生成投影时间差T,包括:
[0090]S301:计算炮检距与投影偏移距的差值S ;
[0091]S302:根据所述视速度V及所述差值S计算所述投影时间差T,T = S/V ;
[0092]其中,该炮检距为炮点与检波点之间的距离,投影偏移距为炮点与投影点之间的距离,炮点、检波点以及检波点投影点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炮检距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斜边,也就是偏移距,而投影偏移距其实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时间T实际上相当于地震波从炮点出发传播到真实检波点和传播到检波点投影点的时间差。
[0093]S107具体实施时,利用S107获得的时间T除以三维地震数据采样率si可以计算出T时间内的样点个数L = T/si,同样的方法计算出三维地震勘探炮记录的每个排列地震道的样点个数Lj。
[0094]在一实施例中,还需要将每个地震道的样点个数Lj记录到地震道的道头中。
[0095]通过S107,完成了三维地震勘探其中一个炮记录的所有样点移动。样点移动过程相当于把三维地震数据投影成二维地震数据,这样就把三维炮记录排列地震道上成双曲线分布的面波校正成了直线,有利于通过倾角能量扫描的方法进行面波衰减。
[0096]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SllO中,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分布特征对所述第一地震数据进行面波衰减,生成第二地震数据包括: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分布特征,采用倾角能量扫描方式确定面波的位置,对所述第一地震数据进行面波衰减(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特征进行面波衰减),生成所述第二地震数据。
[0097]Slll中,所有样点都向时间增加的方向移动Lj个样点,就是把投影后形成的二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后又反投影成新的三维地震数据,与投影前的原始三维地震数据相比,新的三维地震数据只是面波被衰减了,其它性质特征与原始数据一致,这样就完成了三维地震数据的面波衰减。
[0098]如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装置,所述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装置包括:数据采集单元401,距离计算单元402,同相轴选择单元403,视速度生成单元404,投影单元405,投影时间生成单元406,样点计算单元407,样点移动单元408,第一数据生成单元409,第二数据生成单元410,第三数据生成单元411。
[0099]数据采集单元401用于采集三维地震数据。
[0100]距离计算单元402用于选择所述三维地震数据中的一个炮记录,根据所述炮记录的炮点的坐标与检波点的坐标计算所述炮点到所述检波点的距离。
[0101]同相轴选择单元403用于根据所述距离从所述炮记录中选择一个与所述炮点最近的排列,并在所述排列上选择一段信噪比最高的初至波同相轴。
[0102]视速度生成单元404用于根据该段初至波的地震道参数生成初至波的视速度V。
[0103]投影单元405用于将所述炮点到所述检波点的连线投影到一直线上,该直线在坐标系中经过所述炮点并平行于检波线。
[0104]投影时间生成单元406用于根据所述视速度V、所述炮点、所述检波点及所述检波点在所述直线上的投影点的坐标生成投影时间差T。
[0105]样点计算单元407用于根据三维地震数据采样率及所述投影时间差计算所述炮记录中每个排列的地震道的样点个数Lj。
[0106]样点移动单元408用于将所述炮记录中每个地震道的所有样点向时间减少的方向移动Lj个样点。
[0107]第一数据生成单元409用于根据所述三维地震数据中所有炮记录执行炮点与检波点之间距离的计算、同相轴的选择、视速度的生成、投影、投影时间差的生成、炮记录中每个排列的地震道的样点个数的计算及样点移动操作,生成第一地震数据。
[0108]第二数据生成单元410用于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分布特征对所述第一地震数据进行面波衰减,生成第二地震数据。
[0109]第三数据生成单元411用于将所述衰减后的三维地震数据中每个地震道的所有样点都向时间增加的方向移动Lj个样点,生成第三地震数据。
[0110]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视速度生成单元404包括:距离计算模块501,第一时间计算模块502及速度生成模块503。
[0111]距离计算模块501用选定的初至波同相轴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一条斜边,计算该段初至波最后一个地震道所在的炮检距与第一个地震道所在的炮检距的差,作为初至波的传播距离。第一时间计算模块501计算该段初至波最后一个地震道所在的时间与第一个地震道所在的时间的差,作为初至波的传播时间。速度生成模块503利用所述传播距离除以所述传播时间,生成所述初至波的视速度V。
[0112]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投影时间生成单元406包括:差值计算模块601及第二时间计算模块602。
[0113]差值计算模块602用于计算炮检距与投影偏移距的差值S ;
[0114]第二时间计算模块603用于根据所述视速度V及所述差值S计算所述投影时间差T,T = S/Vo
[0115]其中,炮检距为炮点与检波点之间的距离,投影偏移距为炮点与投影点之间的距离。
[0116]如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装置还包括:记录单元701,用于把每个地震道的样点个数Lj记录到地震道的道头中。
[0117]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数据生成单元410具体用于: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分布特征,采用倾角能量扫描方式确定面波的位置,对所述第一地震数据进行面波衰减,生成所述第二地震数据。
[0118]本发明通过投影,把三维炮记录远排列成双曲线分布的面波校正成直线分布,然后进行倾角能量扫描衰减面波,面波衰减后又通过反投影把地震数据校正成面波衰减后的三维地震数据,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适应三维地震勘探远排列上成双曲线分布的面波衰减,提高了三维地震勘探数据信噪比和分辨率,提高了三维地震勘探面波衰减性能。
[0119]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详细说明。
[0120]本发明提供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通过野外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形成地震数据中的三维炮集记录,在炮记录上选择一个离炮点最近的一个排列,然后在这个离炮点最近的排列上选择一段信噪比较高(可以选最高)的初至波,计算出初至波的视速度V。通过炮点画一条平行于检波线的直线,如图13中过炮点的虚线。根据炮点坐标(x0, y0),检波点坐标(xl,yl),以及检波线的斜率,可以求得检波点的投影坐标(x2,y2),如图13所示。
[0121]在图13的直角三角坐标中,可以求得炮检距的距离为:
[0122]51 = ^/(.v0-.vl)2 +(_v0-Vl)2
[0123]求得炮点到投影点的距离为:
[0124]52 = ^(xO - x\)2 +(y0- y\)2
[0125]计算炮检距与投影偏移距的差S = sl_s2,用这个差S除以V可以计算出一个时间差T = S/V。根据获得的时间差T,用T除以地震数据采样率Si可以计算出样点个数差Lj = T/si,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得每个地震道的样点个数差Lj。其中,j为地震道序号,j =
I,2,3,4,5......No
[0126]把每个地震道的所有样点都向时间减少的方向移动Lj个样点,主要目的是把三维炮记录远排列地震道上成双曲线分布的面波校正成直线,有利于三维地震数据用倾角能量扫描法进行面波衰减。
[0127]图8和图9的对比结果充分证明了本发明的这种投影方式和校正方法的正确性。图8呈成双曲线分布的面波经过投影校正在图9中变成了直线分布。根据图9面波的线性分布特征,用倾角能量扫描方式进行面波衰减,面波衰减后形成的地震数据图10,对比图9和图10可以发现,图9中成线性分布的面波在图10中已经被衰减。对图10的地震数据,利用计算出的每个地震道的样点数Lj,把图10中每个地震道的所有样点都向时间增加的方向移动Lj个样点,形成三维地震勘探面波衰减后新的三维地震数据,如图11所示。这个过程其实是把图10的地震数据反投影成图11的地震数据,与图8的地震数据相比,图11中的面波被衰减了,其它地震数据性质特征与图8 —致。
[0128]本发明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比常规倾角能量扫描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能更测底地衰减面波,尤其是三维地震勘探远排列成抛物线分布的面波衰减,对比图11和图12可以发现,图12中三维地震数据常规倾角能量扫描面波衰减结果还有部分成抛物线分布的面波存在,而本发明图11的面波衰减就很测底,基本上看不到成抛物线分布的残留面波存在。
[0129]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运用于实际地震数据单炮记录的过程,图8三维炮记录一个远排列原始地震数据:图9为图8三维地震数据投影成二维地震数据结果显示。对图8单炮记录通过计算初至波视速度V = 3000米/秒,从图8中可以看到程面波成双曲线分布,且能量相对较强。将图8的地震数据用速度V = 3000米/秒,以及炮检距和投影偏移距进行样点计算和投影校正,形成图10的地震数据,在图10中进行倾角能量扫描面波衰减,然后用每个地震道记录下的Lj进行反投影校正。形成图11面波衰减后的三维地震数据,图11与图12三维地震数据常规倾角能量扫描面波衰减结果相比,面波衰减更彻底。
[0130]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0131]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0132]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0133]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0134]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包括: 步骤1:采集三维地震数据; 步骤2:选择所述三维地震数据中的一个炮记录,根据所述炮记录的炮点的坐标与检波点的坐标计算所述炮点到所述检波点的距离; 步骤3:根据所述距离从所述炮记录中选择一个与所述炮点最近的排列,并在所述排列上选择一段信噪比最高的初至波同相轴; 步骤4:根据该段初至波的地震道参数生成初至波的视速度V ; 步骤5:将所述炮点到所述检波点的连线投影到一直线上,该直线在坐标系中经过所述炮点并平行于检波线; 步骤6:根据所述视速度V、所述炮点、所述检波点及所述检波点在所述直线上的投影点的坐标生成投影时间差T ; 步骤7:根据三维地震数据采样率及所述投影时间差计算所述炮记录中每个排列的地震道的样点个数Lj,其中,j为地震道序号,j = 1,2, 3,4,5……N; 步骤8:将所述炮记录中每个地震道的所有样点向时间减少的方向移动Lj个样点; 步骤9:对所述三维地震数据中所有炮记录执行所述步骤2至步骤8,生成第一地震数据; 步骤10: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分布特征对所述第一地震数据进行面波衰减,生成第二地震数据; 步骤11:将所述衰减后的三维地震数据中每个地震道的所有样点都向时间增加的方向移动Lj个样点,生成第三地震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4中,根据该段初至波的地震道参数生成初至波的视速度V,包括: 计算该段初至波最后一个地震道所在的炮检距与第一个地震道所在的炮检距的差,作为初至波的传播距离; 计算该段初至波最后一个地震道所在的时间与第一个地震道所在的时间的差,作为初至波的传播时间; 利用所述传播距离除以所述传播时间,生成所述初至波的视速度V。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6中,根据所述视速度V、所述炮点、所述检波点及所述检波点在所述直线上的投影点的坐标生成投影时间差T,包括: 计算炮检距与投影偏移距的差值S ; 根据所述视速度V及所述差值S计算所述投影时间差T,T = S/V ; 其中,所述炮检距为所述炮点与检波点之间的距离,所述投影偏移距为所述炮点与所述投影点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把每个地震道的样点个数Lj记录到地震道的道头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0中,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分布特征对所述第一地震数据进行面波衰减,生成第二地震数据包括: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分布特征,采用倾角能量扫描方式确定面波的位置,对所述第一地震数据进行面波衰减,生成所述第二地震数据。
6.一种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装置包括: 数据采集单元,用于采集三维地震数据; 距离计算单元,用于选择所述三维地震数据中的一个炮记录,根据所述炮记录的炮点的坐标与检波点的坐标计算所述炮点到所述检波点的距离; 同相轴选择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距离从所述炮记录中选择一个与所述炮点最近的排列,并在所述排列上选择一段信噪比最高的初至波同相轴; 视速度生成单元,用于根据该段初至波的地震道参数生成初至波的视速度V ; 投影单元,用于将所述炮点到所述检波点的连线投影到一直线上,该直线在坐标系中经过所述炮点并平行于检波线; 投影时间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视速度V、所述炮点、所述检波点及所述检波点在所述直线上的投影点的坐标生成投影时间差T ; 样点计算单元,用于根据三维地震数据采样率及所述投影时间差计算所述炮记录中每个排列的地震道的样点个数Lj,其中,j为地震道序号,j = 1,2,3,4,5……N ; 样点移动单元,用于将所述炮记录中每个地震道的所有样点向时间减少的方向移动Lj个样点; 第一数据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三维地震数据中所有炮记录执行炮点与检波点之间距离的计算、同相轴的选择、视速度的生成、投影、投影时间差的生成、炮记录中每个排列的地震道的样点个数的计算及样点移动操作,生成第一地震数据; 第二数据生成单元,用于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分布特征对所述第一地震数据进行面波衰减,生成第二地震数据; 第三数据生成单元,用于将所述衰减后的三维地震数据中每个地震道的所有样点都向时间增加的方向移动Lj个样点,生成第三地震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视速度生成单元包括: 距离计算模块,用于计算该段初至波最后一个地震道所在的炮检距与第一个地震道所在的炮检距的差,作为初至波的传播距离; 第一时间计算模块,用于计算该段初至波最后一个地震道所在的时间与第一个地震道所在的时间的差,作为初至波的传播时间; 速度生成模块,用于利用所述传播距离除以所述传播时间,生成所述初至波的视速度V。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投影时间生成单元包括: 差值计算模块,用于计算炮检距与投影偏移距的差值S ; 第二时间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视速度V及所述差值S计算所述投影时间差T,T =S/V ; 其中,所述炮检距为所述炮点与检波点之间的距离,所述投影偏移距为所述炮点与所述投影点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装置还包括: 记录单元,用于把每个地震道的样点个数Lj记录到地震道的道头中。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维地震数据面波衰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数据生成单元具体用于:根据面波的局部线性分布特征,采用倾角能量扫描方式确定面波的位置,对所述第一地震数据进行面波衰减,生成所述第二地震数据。
【文档编号】G01V1/36GK104199104SQ201410404334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5日
【发明者】熊定钰, 钱忠平, 陈海云, 赵海珍, 张丽梅, 黄燕 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