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试验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067703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试验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试验装置,包括试件和冲击物发射装置,所述冲击物发射装置包括空气炮,所述空气炮的前端连接有发射管,所述发射管的后端连接有压缩气体源,所述发射管内设置有冲击物,所述试件设置于发射管的前端,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空气炮作为动力推进装置,相比于现有的橡皮条作为动力源的结构,能够有效达到标准规定的冲击速度、方向和位置,并且空气炮具有足够的动力余量,重复性好,避免了橡胶条老化等缺点。
【专利说明】一种建筑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试验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幕墙门试验装置,特别是一种建筑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建筑的安全性,尤其在沿海和内陆暴风地区,建筑幕墙门窗在暴风过程中,经常受到携带碎物的冲击而破坏。为提供合适的抵抗风暴袭击的建筑门窗产品,评价标准和试验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0003]美国已制定了有关标准,主要有ASTM E1886-05《外窗、幕墙、门和防风雨百叶装置在发射物冲击以及周期性压差下性能的标准检测方法》及ASTM E 1996-08E2《外窗、幕墙、门和防风雨百叶装置在飓风中被风携碎物撞击时的性能标准》,并提出了相应的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
[0004]国内,参考美国标准中的试验装置的结构,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国家标准GB/T 29738-2013《建筑幕墙和门窗抗风携碎物冲击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标准也于2013年9月18日发布。
[0005]由上可见,现有的建筑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试验装置的结构通常采用的是弹性橡皮条的动力方式,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采用橡皮条作为冲击动力源,其动力性不佳,存在冲击速度和动力余量不足的缺陷,另外,采用弹性橡胶容易老化,在使用中会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橡皮条的弹性、耐久性均会变差,不利于精度控制,整体可靠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易于动力性能更好、易于重复使用,冲击速度、方向和位置更加精确的建筑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试验装置。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建筑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试验装置,包括试件和冲击物发射装置,所述冲击物发射装置包括空气炮,所述空气炮的前端连接有发射管,所述发射管的后端连接有压缩气体源,所述发射管内设置有冲击物,所述试件设置于发射管的前端。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空气炮作为动力推进装置,相比于现有的橡皮条作为动力源的结构,能够有效达到标准规定的冲击速度、方向和位置,并且空气炮具有足够的动力余量,重复性好,避免了橡胶条老化等缺点。
[0009]优选的,所述冲击物为木桩,所述木桩填装于发射管内,所述木桩在远离试件的一端固定有圆形底板,所述圆形底板的外径大于木桩的外径。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在木桩的前端设置圆形底板的方式,能够增大木桩与压缩气体的接触面积,使得压缩气体能够有效地推动木桩、推力更大,并辅助木桩在发射管内导向,提升出射精度。
[0010]优选的,所述发射管为钢珠发射管,所述钢珠发射管朝向试件同轴的、呈环形阵列的设置,所述钢珠发射管内填装有钢珠。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分散地喷射出若干钢珠来模拟碎物,有利于对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冲击性能评定。
[0011]优选的,所述发射管与试件之间设置有光电感应测速器。采用这样的结构,有利于监测冲击物的出射速度,进一步提升试验精度。
[0012]优选的,所述空气炮与压缩气体源之间设置有电磁阀。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电磁阀调节空气炮的出射压力,具有精度高、可控性强的有益效果。
[0013]优选的,所述空气炮与压缩气体源之间设置有单向阀。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保证压缩气体单向输入,使得结构整体更加安全。
[0014]优选的,所述试件连接有压力框架,所述压力框架设置于地面,所述压力框架将试件夹持。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将试件稳定地夹持并有利于保持试件的姿态。
[0015]优选的,所述空气炮上设置有压力表。
[0016]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空气炮作为动力推进装置,相比于现有的橡皮条作为动力源的结构,能够有效达到标准规定的冲击速度、方向和位置,并且空气炮具有足够的动力余量,重复性好,避免了橡胶条老化等缺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2中钢珠发射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标记:压缩气体源一I ;单向阀一2 ;电磁阀一3 ;空气炮一4 ;压力表一5 ;圆形底板一6 ;发射管一 7 ;木桩一 8 ;光电感应测速器一 9 ;支撑架一 10 ;试件一 11 ;压力框架一12 ;钢珠发射管一 13。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00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3]实施例1
[002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建筑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试验装置,包括试件11和冲击物发射装置,冲击物发射装置包括空气炮4,空气炮4的前端连接有发射管7,发射管7的后端连接有压缩气体源1,发射管7内设置有冲击物,试件11设置于发射管7的前端。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空气炮4作为动力推进装置,相比于现有的橡皮条作为动力源的结构,能够有效达到标准规定的冲击速度、方向和位置,并且空气炮4具有足够的动力余量,重复性好,避免了橡胶条老化等缺点。
[0025]本实施例中,待发射的冲击物为柱状的木桩8,木桩8填装于发射管7内,木桩8在远离试件11的一端固定有圆形底板6,圆形底板6的外径大于木桩8的外径。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在木桩8的前端设置圆形底板6的方式,能够增大木桩8与压缩气体的接触面积,使得压缩气体能够有效地推动木桩8、推力更大,并辅助木桩8在发射管7内导向,提升出射精度,发射管7沿设置于空气炮4的上方、并沿水平方向朝试件11延伸,空气炮4靠近试件11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支撑架10,支撑架10的下端设置于地面,支撑架10的上端与发射管7连接,有利于对长度较大的、木桩8型试件11进行推进,并且通过设置支撑架10的方式解决了发射管7悬臂一端结构不稳定的问题,整体结构更加安全、可靠。
[0026]本实施例中,发射管7与试件11之间设置有光电感应测速器9。采用这样的结构,有利于监测冲击物的出射速度,进一步提升试验精度。
[0027]在空气炮4与压缩气体源I之间设置有电磁阀3,通过电磁阀3调节空气炮4的出射压力,具有精度高、可控性强的有益效果。在空气炮4与压缩气体源I之间设置有单向阀2,能够有效保证压缩气体单向输入,使得结构整体更加安全,空气炮4上设置有压力表5。
[0028]本实施例中,试件11连接有压力框架12,压力框架12设置于地面,压力框架12将试件11夹持,具体的,压力框架12呈箱体状,在朝向发射管7的一侧设置有开口,试件11通过该开口与压力框架12卡式连接,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将试件11稳定地夹持并有利于保持试件11的姿态。
[0029]实施例2
[0030]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发射管7为钢珠发射管13,钢珠发射管13朝向试件11同轴的、呈环形阵列的设置,钢珠发射管13内填装有钢珠,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分散地喷射出若干钢珠来模拟碎物,有利于对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冲击性能评定。
[0031]其余结构请参阅实施例1。
[00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建筑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试验装置,包括试件和冲击物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物发射装置包括空气炮,所述空气炮的前端连接有发射管,所述发射管的后端连接有压缩气体源,所述发射管内设置有冲击物,所述试件设置于发射管的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管沿设置于空气炮的上方、并沿水平方向朝试件延伸,所述空气炮靠近试件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下端设置于地面,所述支撑架的上端与发射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物为木桩,所述木桩填装于发射管内,所述木桩在远离试件的一端固定有圆形底板,所述圆形底板的外径大于木桩的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管为钢珠发射管,所述钢珠发射管朝向试件同轴的、呈环形阵列的设置,所述钢珠发射管内填装有钢珠。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建筑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管与试件之间设置有光电感应测速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建筑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炮与压缩气体源之间设置有电磁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炮与压缩气体源之间设置有单向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试件连接有压力框架,所述压力框架设置于地面,所述压力框架将试件夹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建筑幕墙门窗抗风携碎物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炮上设置有压力表。
【文档编号】G01N3/307GK204101390SQ201420485597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7日
【发明者】王洪涛, 万成龙, 刘会涛, 刘超英 申请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