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59243阅读:6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铁路电力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铁路电力供电系统的电源直接来自电力系统,供电系统通过位于相邻两个配电所之间的贯通线(也即自闭线)为负载供电,三相电能是对称和平衡的,即无负序和零序电量。在实际运行中,贯通线因线路施工或配电所地方电源施工而造成贯通线的原有相序(相位)发生变化的情况很常见,如果对贯通线的分段处的进线端电压和出线端电压不做检测而直接连接的话,则很容易会出现电务行车信号电源不能正常工作,造成行车故障的情况。

因贯通线的相序错误造成对电务信号电源的干扰历年来多次发生,特别是近期铁路大发展及高铁建设以来,贯通线频繁迁改施工,更容易造成相序错误。现铁路局已将贯通线迁改施工中因电缆连接相序错误,造成信号电源不能正常工作,影响行车被定责为D类行车事故的事件,故如何做好贯通线防止相序错误事件的发生,已成为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方法,能够对贯通线分段处两端的相序和极性进行精准的判别,有效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提高了铁路电力供电系统的安全性能;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方法,包括:

步骤S101:采集贯通线分段处的进线端三相电压U1a、U1b、U1c和出线端三相电压U2a、U2b、U2c

步骤S102:判断所述进线端三相电压U1a、U1b、U1c是否满足进线端有压条件且所述出线端三相电压U2a、U2b、U2c是否满足出线端有压条件,如果是,进入步骤S103,否则,进行无压告警;

步骤S103:依据所述进线端三相电压得到进线端正序电压U1、进线端负序电压U2以及进线端零序电压U0;依据所述出线端三相电压得到出线端正序电压UX1、出线端负序电压UX2以及出线端零序电压UX0

步骤S104:判断所述进线端正序电压U1、进线端负序电压U2以及进线端零序电压U0是否满足进线端极性错误判别条件,如果是,则进行进线端极性错误告警,否则,进入步骤S105;

步骤S105:判断所述出线端正序电压UX1、出线端负序电压UX2以及出线端零序电压UX0是否满足出线端极性错误判别条件,如果是,则进行出线端极性错误告警,否则,进入步骤S106;

步骤S106:判断所述进线端正序电压U1、进线端负序电压U2以及进线端零序电压U0是否满足进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条件,如果是,则进行进线端相序错误告警,否则,进入步骤S107;

步骤S107:判断所述出线端正序电压UX1、出线端负序电压UX2以及出线端零序电压UX0是否满足出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条件,如果是,则进行出线端相序错误告警,否则,进入步骤S108;

步骤S108:判断进线端与出线端的待连接的对应相之间的电压差是否满足压差条件且角度差是否满足角差条件,如果是,则根据判断结果给出相应的判定信息,否则,进行连接故障告警。

优选地,步骤S102中的进线端有压条件为:

0.9Un≤Min(U1a、U1b、U1c)≤1.1Un

其中,Un为进线端相电压二次额定值;

所述出线端有压条件为:

0.9UXn≤Min(U2a、U2b、U2c)≤1.1UXn

其中,UXn为出线端相电压二次额定值。

优选地,步骤S104中的进线端极性错误判别条件为:

U1<0.4Un

U2>0.5Un;。

U0>Un

优选地,在步骤S103中,所述进行进线端极性错误告警后,该方法还包括:

步骤S109:当所述进线端三相电压U1a、U1b、U1c满足时,则进行进线端A相极性接错告警;

当所述进线端三相电压U1a、U1b、U1c满足时,则进行进线端B相极性接错告警;

当所述进线端三相电压U1a、U1b、U1c满足时,则进行进线端C相极性接错告警。

优选地,步骤S105中的出线端极性错误判别条件为:

UX1<0.4UXn

UX2>0.5UXn;。

UX0>UXn

优选地,步骤S106中的进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条件为:

U1<0.4Un

U2>0.5Un;。

U0<0.05Un

优选地,步骤S107中的出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条件为:

UX1<0.4UXn

UX2>0.5UXn;。

UX0<0.05UXn

优选地,1A为进线端的三相交流电中的A相,2A、2B以及2C分别为出线端的三相交流电中的A相、B相以及C相,则步骤S107的过程具体为:

当进线端与出线端的待连接的对应相分别为1A和2A时,则所述压差条件为:

<mrow> <mrow> <mo>|</mo> <mrow>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1</mn> <mi>a</mi> </mrow> </msub> <mo>-</mo>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2</mn> <mi>a</mi> </mrow> </msub> </mrow> <mo>|</mo> </mrow> <mo>&le;</mo> <mn>10</mn> <mi>V</mi> <mo>;</mo> </mrow>

所述角差条件为:

如果同时满足,则所述判定信息为相相对应正确;

当进线端与出线端的待连接的对应相分别为1A和2A时,则所述压差条件为:

<mrow> <mn>1.9</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le;</mo> <mrow> <mo>|</mo> <mrow>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1</mn> <mi>a</mi> </mrow> </msub> <mo>-</mo>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2</mn> <mi>a</mi> </mrow> </msub> </mrow> <mo>|</mo> </mrow> <mo>&le;</mo> <mn>2.1</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mo> </mrow>

所述角差条件为:

如果同时满足,则所述判定信息为出线端线ABC极性反;

当进线端与出线端的待连接的对应相分别为1A和2B时,则所述压差条件为:

<mrow> <mn>1.5</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le;</mo> <mrow> <mo>|</mo> <mrow>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1</mn> <mi>a</mi> </mrow> </msub> <mo>-</mo>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2</mn> <mi>b</mi> </mrow> </msub> </mrow> <mo>|</mo> </mrow> <mo>&le;</mo> <mn>1.9</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mo> </mrow>

所述角差条件为:

如果同时满足,则所述判定信息为出线端线BCA极性反;

当进线端与出线端的待连接的对应相分别为1A和2B时,则所述压差条件为:

<mrow> <mn>0.9</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le;</mo> <mrow> <mo>|</mo> <mrow>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1</mn> <mi>a</mi> </mrow> </msub> <mo>-</mo>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2</mn> <mi>b</mi> </mrow> </msub> </mrow> <mo>|</mo> </mrow> <mo>&le;</mo> <mn>1.1</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mo> </mrow>

所述角差条件为:

如果同时满足,则所述判定信息为出线端线BCA极性反;

当进线端与出线端的待连接的对应相分别为1A和2C时,则所述压差条件为:

<mrow> <mn>1.5</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le;</mo> <mrow> <mo>|</mo> <mrow>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1</mn> <mi>a</mi> </mrow> </msub> <mo>-</mo>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2</mn> <mi>c</mi> </mrow> </msub> </mrow> <mo>|</mo> </mrow> <mo>&le;</mo> <mn>1.9</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mo> </mrow>

所述角差条件为:

如果同时满足,则所述判定信息为出线端线CAB极性反;

当进线端与出线端的待连接的对应相分别为1A和2C时,则所述压差条件为:

<mrow> <mn>0.9</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le;</mo> <mrow> <mo>|</mo> <mrow>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1</mn> <mi>a</mi> </mrow> </msub> <mo>-</mo>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2</mn> <mi>c</mi> </mrow> </msub> </mrow> <mo>|</mo> </mrow> <mo>&le;</mo> <mn>1.1</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mo> </mrow>

所述角差条件为:

如果同时满足,则所述判定信息为出线端线BCA极性反。

优选地,步骤S101之前还包括:

步骤S109:当连续L个采样间隔得到的进线端正序电压U1均小于30V和/或连续M个采样间隔得到的进线端负序电压U2均大于8V时,则进行进线端电压无压告警,L和M为不小于2的整数;

步骤S110:当连续I个采样间隔得到的出线端正序电压UX1均小于30V和/或连续J个采样间隔得到的出线端负序电压UX2均大于8V时,则进行出线端电压无压告警,I和J为不小于2的整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装置,包括:

电压采集模块,用于采集贯通线分段处的进线三相端电压U1a、U1b、U1c和出线三相端电压U2a、U2b、U2c

电压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进线三相端电压U1a、U1b、U1c是否满足进线端有压条件且所述出线三相端电压U2a、U2b、U2c是否满足出线端有压条件,如果是,则触发电压转换模块,否则,进行无压告警;

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用于依据所述进线三相端电压得到进线端正序电压U1、进线端负序电压U2以及进线端零序电压U0;依据所述出线三相端电压得到出线端正序电压UX1、出线端负序电压UX2以及出线端零序电压UX0

进线端极性错误判别模块,用于判断所述进线端正序电压U1、进线端负序电压U2以及进线端零序电压U0是否满足进线端极性错误判别条件,如果是,则进行进线端极性错误告警,否则,触发出线端极性错误判别模块;

所述出线端极性错误判别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出线端正序电压UX1、出线端负序电压UX2以及出线端零序电压UX0是否满足出线端极性错误判别条件,如果是,则进行出线端极性错误告警,否则,触发进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模块;

所述进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模块,用于判断所述进线端正序电压U1、进线端负序电压U2以及进线端零序电压U0是否满足进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条件,如果是,则进行进线端相序错误告警,否则,触发出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模块;

所述出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出线端正序电压UX1、出线端负序电压UX2以及出线端零序电压UX0是否满足出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条件,如果是,则进行出线端相序错误告警,否则,触发压差角差判断模块;

所述压差角差判断模块,用于判断进线端与出线端的待连接的对应相之间的电压差是否满足压差条件且角度差是否满足角差条件,如果是,则根据判断结果给出相应的判定信息,否则,进行连接故障告警。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方法及装置,包括首先分别获取进线端和出线端的三相交流电压,并进行有无压判断,如果均满足各自的有压条件,则分别依据进线端电压得到进线端正序电压U1、进线端负序电压U2以及进线端零序电压U0;依据出线端电压得到出线端正序电压UX1、出线端负序电压UX2以及出线端零序电压UX0,然后再分别依据正序电压、负序电压以及零电压判断进线端和出线端的极性,如果进线端和出线端极性正确,则再判断进线端和出线端的相序,如果相序正确再判断两端待连接的对应相序是否正确,如果是,则才能连接,如果不是,则给出相应的判定信息。

可见,本发明提供的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方法及装置,能够对贯通线分段处两端的相序和极性进行精准的判别,有效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提高了铁路电力供电系统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和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方法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进线端极性错误判别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出线端极性错误判别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进线端相序错误判别原理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出线端相序错误判别原理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进线端和出线端待连接相判别原理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进线端和出线端待连接相判别原理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进线端和出线端待连接相判别原理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进线端和出线端待连接相判别原理图;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进线端和出线端待连接相判别原理图;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进线端和出线端待连接相判别原理图;

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方法,能够对贯通线分段处两端的相序和极性进行精准的判别,有效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提高了铁路电力供电系统的安全性能;本发明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装置。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方法的过程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1:采集贯通线分段处的进线端三相电压U1a、U1b、U1c和出线端三相电压U2a、U2b、U2c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进线端三相电压也即母线电压,出线端三相电压也即线路电压。通过对进线端三相电压和出线端三相电压进行极性判别来预防极性接错,造成非同期合闸。

步骤S102:判断进线端三相电压U1a、U1b、U1c是否满足进线端有压条件且出线端三相电压U2a、U2b、U2c是否满足出线端有压条件,如果是,进入步骤S103,否则,进行无压告警;

作为优选地,步骤S102中的进线端有压条件为:

0.9Un≤Min(U1a、U1b、U1c)≤1.1Un

其中,Un为进线端相电压二次额定值;

出线端有压条件为:

0.9UXn≤Min(U2a、U2b、U2c)≤1.1UXn

其中,UXn为出线端相电压二次额定值。

具体地,这里在判断进线端和出线端有压时的下限值的系数为0.9,上限值的系数为1.1,当然,这里的系数还可以取其他数值,能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即可。

步骤S103:依据进线端三相电压得到进线端正序电压U1、进线端负序电压U2以及进线端零序电压U0;依据出线端三相电压得到出线端正序电压UX1、出线端负序电压UX2以及出线端零序电压UX0

具体地,对进线端三相电压进行矢量变换,得到进线端正序电压U1、进线端负序电压U2以及进线端零序电压U0;对出线端三相电压进行矢量变换,得到出线端正序电压UX1、出线端负序电压UX2以及出线端零序电压UX0

步骤S104:判断进线端正序电压U1、进线端负序电压U2以及进线端零序电压U0是否满足进线端极性错误判别条件,如果是,则进行进线端极性错误告警,否则,进入步骤S105;

作为优选地,步骤S104中的进线端极性错误判别条件为:

U1<0.4Un

U2>0.5Un;。

U0>Un

具体地,这里的进线端正序电压U1的判别系数为0.4,进线端负序电压U2的判别系数为0.5,零序电压的判别系数为1,当然,这三个判别系数为本申请给出的经验值,还可以是其他数值,本发明在此不做特别的限定。

作为优选地,在步骤S103中,进行进线端极性错误告警后,该方法还包括:

步骤S109:当进线端三相电压U1a、U1b、U1c满足时,则进行进线端A相极性接错告警;

当进线端三相电压U1a、U1b、U1c满足时,则进行进线端B相极性接错告警;

当进线端三相电压U1a、U1b、U1c满足时,则进行进线端C相极性接错告警。

具体地,在判断得到进线端极性错误时,可以根据上述判别条件来准确判断出具体接线相,以方便用户检查。上述判别关系式中的上下限数值只是本发明给出的经验值,还可以是其他数值,能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即可。

具体地,请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进线端极性错误判别原理图,图中的母线极性判别投入指的是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装置进行极性判别时的开始触发键(下述同理)。图中的Φ为角度,其中,其他同理。图中的8s意思为延迟8秒进行后续动作,其他同理。

步骤S105:判断出线端正序电压UX1、出线端负序电压UX2以及出线端零序电压UX0是否满足出线端极性错误判别条件,如果是,则进行出线端极性错误告警,否则,进入步骤S106;

作为优选地,步骤S105中的出线端极性错误判别条件为:

UX1<0.4UXn

UX2>0.5UXn;。

UX0>UXn

具体地,这里的出线端正序电压UX1的判别系数为0.4,进线端负序电压UX2的判别系数为0.5,零序电压的判别系数为1,当然,这三个判别系数为本申请给出的经验值,还可以是其他数值,本发明在此不做特别的限定。

另外,如果判断得到出线端极性错误时,还可以判断出具体接线相,判别方法和上述进线端判别方法相同,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请参照图3,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出线端极性错误判别原理图,图中的Φ为角度,其中,其他同理。

步骤S106:判断进线端正序电压U1、进线端负序电压U2以及进线端零序电压U0是否满足进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条件,如果是,则进行进线端相序错误告警,否则,进入步骤S107;

具体地,在判断得到进线端和出线端的极性都正确时,再分别判断进线端和出线端的相序是否正确。

作为优选地,步骤S106中的进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条件为:

U1<0.4Un

U2>0.5Un;。

U0<0.05Un

具体地,这里的进线端正序电压U1的判别系数为0.4,进线端负序电压U2的判别系数为0.5,零序电压的判别系数为0.05,当然,这三个判别系数为本申请给出的经验值,还可以是其他数值,本发明在此不做特别的限定。

具体地,请参照图4,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进线端相序错误判别原理图。

步骤S107:判断出线端正序电压UX1、出线端负序电压UX2以及出线端零序电压UX0是否满足出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条件,如果是,则进行出线端相序错误告警,否则,进入步骤S108;

作为优选地,步骤S107中的出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条件为:

UX1<0.4UXn

UX2>0.5UXn;。

UX0<0.05UXn

具体地,这里的出线端正序电压UX1的判别系数为0.4,进线端负序电压UX2的判别系数为0.5,零序电压的判别系数为0.05,当然,这三个判别系数为本申请给出的经验值,还可以是其他数值,本发明在此不做特别的限定。

具体地,请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出线端相序错误判别原理图。

步骤S108:判断进线端与出线端的待连接的对应相之间的电压差是否满足压差条件且角度差是否满足角差条件,如果是,则根据判断结果给出相应的判定信息,否则,进行连接故障告警。

具体地,当判断得到进线端和出线端的相序正确时,还需要站在系统的角度看进线端的相序和出线端的相序是否对应。通过步骤S108可以解决当两段都处于顺序接线情况下,相序或极性不对应问题。

在进线端和出线端的相序都正确也即都处于顺序的情况下,可能的接线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表1进线端和出线端的相序对应表

则:作为优选地,1A为进线端的三相交流电中的A相,2A、2B以及2C分别为出线端的三相交流电中的A相、B相以及C相,则步骤S107的过程具体为:

当进线端与出线端的待连接的对应相分别为1A和2A时(对应接线方式一),则压差条件为:

<mrow> <mrow> <mo>|</mo> <mrow>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1</mn> <mi>a</mi> </mrow> </msub> <mo>-</mo>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2</mn> <mi>a</mi> </mrow> </msub> </mrow> <mo>|</mo> </mrow> <mo>&le;</mo> <mn>10</mn> <mi>V</mi> <mo>;</mo> </mrow>

角差条件为:

如果同时满足,则判定信息为相相对应正确;

具体地,请参照图6,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进线端和出线端待连接相判别原理图。

当进线端与出线端的待连接的对应相分别为1A和2A(对应接线方式二)时,则压差条件为:

<mrow> <mn>1.9</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le;</mo> <mrow> <mo>|</mo> <mrow>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1</mn> <mi>a</mi> </mrow> </msub> <mo>-</mo>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2</mn> <mi>a</mi> </mrow> </msub> </mrow> <mo>|</mo> </mrow> <mo>&le;</mo> <mn>2.1</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mo> </mrow>

角差条件为:

如果同时满足,则判定信息为出线端线ABC极性反;

具体地,请参照图7,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进线端和出线端待连接相判别原理图。

当进线端与出线端的待连接的对应相分别为1A和2B(对应接线方式三)时,则压差条件为:

<mrow> <mn>1.5</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le;</mo> <mrow> <mo>|</mo> <mrow>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1</mn> <mi>a</mi> </mrow> </msub> <mo>-</mo>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2</mn> <mi>b</mi> </mrow> </msub> </mrow> <mo>|</mo> </mrow> <mo>&le;</mo> <mn>1.9</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mo> </mrow>

角差条件为:

如果同时满足,则判定信息为出线端线BCA极性反;

具体地,请参照图8,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进线端和出线端待连接相判别原理图。

当进线端与出线端的待连接的对应相分别为1A和2B(对应接线方式四)时,则压差条件为:

<mrow> <mn>0.9</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le;</mo> <mrow> <mo>|</mo> <mrow>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1</mn> <mi>a</mi> </mrow> </msub> <mo>-</mo>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2</mn> <mi>b</mi> </mrow> </msub> </mrow> <mo>|</mo> </mrow> <mo>&le;</mo> <mn>1.1</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mo> </mrow>

角差条件为:

如果同时满足,则判定信息为出线端线BCA极性反;

具体地,请参照图9,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进线端和出线端待连接相判别原理图。

当进线端与出线端的待连接的对应相分别为1A和2C(对应接线方式五)时,则压差条件为:

<mrow> <mn>1.5</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le;</mo> <mrow> <mo>|</mo> <mrow>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1</mn> <mi>a</mi> </mrow> </msub> <mo>-</mo>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2</mn> <mi>c</mi> </mrow> </msub> </mrow> <mo>|</mo> </mrow> <mo>&le;</mo> <mn>1.9</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mo> </mrow>

角差条件为:

如果同时满足,则判定信息为出线端线CAB极性反;

具体地,请参照图10,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进线端和出线端待连接相判别原理图。

当进线端与出线端的待连接的对应相分别为1A和2C(对应接线方式六)时,则压差条件为:

<mrow> <mn>0.9</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le;</mo> <mrow> <mo>|</mo> <mrow>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1</mn> <mi>a</mi> </mrow> </msub> <mo>-</mo> <msub> <mover> <mi>U</mi> <mo>&CenterDot;</mo> </mover> <mrow> <mn>2</mn> <mi>c</mi> </mrow> </msub> </mrow> <mo>|</mo> </mrow> <mo>&le;</mo> <mn>1.1</mn> <msub> <mi>U</mi> <mi>n</mi> </msub> <mo>;</mo> </mrow>

角差条件为:

如果同时满足,则判定信息为出线端线BCA极性反。

具体地,请参照图11,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进线端和出线端待连接相判别原理图。

作为优选地,步骤S101之前还包括:

步骤S109:当连续L个采样间隔得到的进线端正序电压U1均小于30V和/或连续M个采样间隔得到的进线端负序电压U2均大于8V时,则进行进线端电压无压告警,L和M为不小于2的整数;

步骤S110:当连续I个采样间隔得到的出线端正序电压UX1均小于30V和/或连续J个采样间隔得到的出线端负序电压UX2均大于8V时,则进行出线端电压无压告警,I和J为不小于2的整数。

作为一种优选地的方式,这里的L、M、I以及J均可以取3,当然,还可以为其他数值,本发明在此不做特别的限定。

具体地:

1)进线端TV(电压互感器)断线判别

当进线端TV断线软压板整定为1,置线路断线开放标志位1。

当连续3个采样间隔判别满足U1<30V,时,起动延时,延时30S,延时中判别条件满足,则保持延时,连续3个采样间隔判别不满足以上条件,即返回,延时到30S时,置为TV断线标志为1。

当连续3个采样间隔判别满足U2>8V,起动延时,延时30S,延时中判别条件满足,则保持延时,连续3个采样间隔判别不满足以上条件,即返回,延时到30S时,置为TV断线标志为1。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任一种情况出现都说明此时进线端有一相或者两相没有电压,则进行进线端电压无压告警。

2)出线端TV断线判别

当“出线端TV断线”软压板整定为1,置线路断线开放标志位1.

当连续3个采样间隔判别满足U21(U21为出线端正序电压)<30V,时,起动延时,延时30S,延时中判别条件满足,则保持延时,连续3个采样间隔判别不满足以上条件,即返回,延时到30S时,置为TV断线标志为1。

当连续3个采样间隔判别满足U22(U22为出线端负序电压)>8V,起动延时,延时30S,延时中判别条件满足,则保持延时,连续3个采样间隔判别不满足以上条件,即返回,延时到30S时,置为TV断线标志为1。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任一种情况出现都说明此时出线端有一相或者两相没有电压,则进行出线端电压无压告警。

另外,在对贯通线分段处的检修完毕确定一切正常后,进行贯通线分段处并网操作:

1)合闸命令包括:触摸屏按键合闸(需要输入操作密码)。

2)检无压允许合闸:如配置检无压合闸投入,接到同期并网命令后,若出线端电压小于无压门槛值,进线端电压大于无压门槛值,直接合闸;若进线端电压小于无压门槛值,出线端电压大于无压门槛值,直接合闸;若出线端电压小于无压门槛值,进线端电压小于无压门槛值,直接合闸;若出线端电压大于无压门槛值,进线端电压大于无压门槛值,进入检同期合闸逻辑。

3)检同期环网合闸:检同期合闸:当检同期投入时,接到同期命令后,当准同期条件满足|U1a-U2a|<△U且|f1a-f2a|<△F(U1a为进线端电压、f1a为进线端频率、U2a为出线端电压、f2a为出线端频率),寻找第一个同期点直接动作出口;当准同期条件不满足,同期时间到报同期失败,并退出同期操作。当满足同频条件(进线端频率和出线端频率相差在±0.05Hz内),且出线端电压和进线端电压均有压(即当线路TV二次值设置为100V时需电压大于90V进行同期,而当线路TV二次值设置为57.7V时需电压大于50V进行同期),当|U1a-U2a|<Uhw且|f1a-f2a|<Фhw时直接动作出口。

4)不检定合闸:当检同期合闸不投入,检无压合闸不投入时,直接操作合闸。

当检同期合闸配置为1,检无压配置为1:先检环网合闸,再检无压合闸,最后检同期合闸。当环网合闸条件满足,直接动作出口;当环网合闸条件不满足,进入检无压合闸。检无压时先检两侧无压,当两侧无压条件满足,直接动作出口;当两侧无压条件不满足,再检进线端无压合闸;当进线端无压条件满足,直接动作出口;当进线端无压条件不满足,再检出线端无压合闸;当出线端无压条件满足,直接动作出口;当出线端无压条件不满足,再检准同期合闸;当准同期条件满足,直接动作出口;当准同期条件不满足,同期时间到报同期失败,并退出同期操作。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止铁路贯通线因为检修导致接线错误发生不对应相和非同期合闸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减少因检修而通过调度倒闸停电的过程,从而减少停机车可能性,实现有计划有目的铁路贯通线分段处“无缝”倒闸操作。该方法可以很好满足铁路贯通线就地分闸操作和并网操作,减少供电操作流程和提高就地检修和就地操作的安全性(以前是就地检修,调度远方倒闸,容易引起倒点时间协调不一致造成事故)。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方法,包括首先分别获取进线端和出线端的三相交流电压,并进行有无压判断,如果均满足各自的有压条件,则分别依据进线端电压得到进线端正序电压U1、进线端负序电压U2以及进线端零序电压U0;依据出线端电压得到出线端正序电压UX1、出线端负序电压UX2以及出线端零序电压UX0,然后再分别依据正序电压、负序电压以及零电压判断进线端和出线端的极性,如果进线端和出线端极性正确,则再判断进线端和出线端的相序,如果相序正确再判断两端待连接的对应相序是否正确,如果是,则才能连接,如果不是,则给出相应的判定信息。

可见,本发明提供的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方法及装置,能够对贯通线分段处两端的相序和极性进行精准的判别,有效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提高了铁路电力供电系统的安全性能。

请参照图12,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

电压采集模块1,用于采集贯通线分段处的进线三相端电压U1a、U1b、U1c和出线三相端电压U2a、U2b、U2c

电压判断模块2,用于判断进线三相端电压U1a、U1b、U1c是否满足进线端有压条件且出线三相端电压U2a、U2b、U2c是否满足出线端有压条件,如果是,则触发电压转换模块3,否则,进行无压告警;

电压转换模块3,用于依据进线三相端电压得到进线端正序电压U1、进线端负序电压U2以及进线端零序电压U0;依据出线三相端电压得到出线端正序电压UX1、出线端负序电压UX2以及出线端零序电压UX0

进线端极性错误判别模块4,用于判断进线端正序电压U1、进线端负序电压U2以及进线端零序电压U0是否满足进线端极性错误判别条件,如果是,则进行进线端极性错误告警,否则,触发出线端极性错误判别模块5;

出线端极性错误判别模块5,用于判断出线端正序电压UX1、出线端负序电压UX2以及出线端零序电压UX0是否满足出线端极性错误判别条件,如果是,则进行出线端极性错误告警,否则,触发进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模块6;

进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模块6,用于判断进线端正序电压U1、进线端负序电压U2以及进线端零序电压U0是否满足进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条件,如果是,则进行进线端相序错误告警,否则,触发出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模块7;

出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模块7,用于判断出线端正序电压UX1、出线端负序电压UX2以及出线端零序电压UX0是否满足出线端相序错误判别条件,如果是,则进行出线端相序错误告警,否则,触发压差角差判断模块8;

压差角差判断模块8,用于判断进线端与出线端的待连接的对应相之间的电压差是否满足压差条件且角度差是否满足角差条件,如果是,则根据判断结果给出相应的判定信息,否则,进行连接故障告警。

对于本发明提供的装置的介绍请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装置,包括首先分别获取进线端和出线端的三相交流电压,并进行有无压判断,如果均满足各自的有压条件,则分别依据进线端电压得到进线端正序电压U1、进线端负序电压U2以及进线端零序电压U0;依据出线端电压得到出线端正序电压UX1、出线端负序电压UX2以及出线端零序电压UX0,然后再分别依据正序电压、负序电压以及零电压判断进线端和出线端的极性,如果进线端和出线端极性正确,则再判断进线端和出线端的相序,如果相序正确再判断两端待连接的对应相序是否正确,如果是,则才能连接,如果不是,则给出相应的判定信息。

可见,本发明提供的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的装置,能够对贯通线分段处两端的相序和极性进行精准的判别,有效防止贯通线相序连接错误,提高了铁路电力供电系统的安全性能。

本说明书中,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