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拟仪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7396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模拟仪电路。



背景技术:

研发人员在进行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锂电池、电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测试时,需要测量出电池的恒流,恒压的充电功能,以及电池的放电功能;而目前电池的最大充电电流为5A,最大放电电流为5A,最高电压为20V,使得在测试时有一定的限制,难以快速测量出电池的恒流、恒压充电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的缺点,提供了一种能够模拟电池工作的电池模拟仪电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电池模拟仪电路,包括有比较模块、负载模块、放电模块以及输入/输出接口;所述负载模块、放电模块以及输入/输出接口均与比较模块电性连接;

所述比较模块包括有运放U1以及运放U1的外围电路;所述运放U1为MCP617;所述运放U1的VINA-端与运放U1的VINB+端连接;所述输入/输出接口与运放U1的VINB+端连接;所述运放U1的VOUTA端与放电模块连接;所述运放U1的VOUTB端与负载模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运放U1的外围电路包括有电阻R11、电阻R16、电阻R20、电阻R22、电阻R1、电阻R2、电阻R21、电阻R17、电阻R23、电容C2、电容C1、电容C4、稳压管D8;所述运放U1的VINA-端与电阻R1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1接地;所述电阻R16的一端通过电阻R20接地;所述运放U1的VSS端接地;所述运放U1的VSS端通过电阻R22与运放U1的VINA+端连接;所述电容C2与电阻R22并联;所述运放U1的VINA+端通过电阻R1与运放U1的VINB-端连接;所述运放U1的VDD端与电阻R2连接;所述运放U1的VDD端通过电容C1接地;所述运放U1的VINB-端与电阻R2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4接地;所述稳压管D8与电容C4并联;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7接电源;所述运放U1的VINB+端通过电阻R23接输入/输出接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有电位调节器;所述电位调节器的一端与电阻R16连接;所述电位调节器的另一端与电阻R2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放电模块包括有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9、三极管Q10、三极管Q11、三极管Q12、三极管Q13;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12与输入/输出接口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15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三极管Q3的发射极以及三极管Q9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3接电源;所述三极管Q2集电极与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通过电阻R19与比较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分别通过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与三极管Q10的基极、三极管Q11的基极、三极管Q12的基极、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三极管Q11的集电极、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相互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三极管Q11的发射极、三极管Q12的发射极以及三极管Q13的发射极相互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接电源;所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4与三极管Q1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通过稳压管D4与输入/输出接口连接;所述稳压管D5、稳压管D6以及稳压管D7与稳压管D4并联;所述稳压管D4通过电容C3接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负载模块包括有三极管Q1、三极管Q8、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18与比较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电源;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8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通过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与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5的基极、三极管Q6的基极、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以及三极管Q7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Q7的集电极相互连接;所述三极管Q7通过稳压管D1与输入/输出接口连接;所述稳压管D2、稳压管D3与稳压管D1并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池模拟仪器设置比较模块、负载模块以及放电模块,经过对比内部电压与外部电压后,使得比较模块选通负载模块或放电模块,实现模拟电池充放电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1-比较模块;2-负载模块;3-放电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并不是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局限于此。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电池模拟仪电路,包括有比较模块1、负载模块2、放电模块3以及输入/输出接口;所述负载模块2、放电模块3以及输入/输出接口均与比较模块1电性连接;

所述比较模块1包括有运放U1以及运放U1的外围电路;所述运放U1为MCP617;所述运放U1的VINA-端与运放U1的VINB+端连接;所述输入/输出接口与运放U1的VINB+端连接;所述运放U1的VOUTA端与放电模块3连接;所述运放U1的VOUTB端与负载模块2连接。具体地,输入/输出接口与外部电路连接;比较模块1比较外部电压与内部电压;当内部电压比外部电压高时,电路选通放电模块3,关闭负载模块2,此时电池模拟仪电路开始放电,给外部电路进行充电;当外部电压比内部电压高时,电路选通负载模块2,关闭放电模块3,此时电池模拟仪电路对外来电压进行负载处理,根据外部电压的高低,进行恒流、恒压负载。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电池模拟仪电路,所述运放U1的外围电路包括有电阻R11、电阻R16、电阻R20、电阻R22、电阻R1、电阻R2、电阻R21、电阻R17、电阻R23、电容C2、电容C1、电容C4、稳压管D8;所述运放U1的VINA-端与电阻R1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1接地;所述电阻R16的一端通过电阻R20接地;所述运放U1的VSS端接地;所述运放U1的VSS端通过电阻R22与运放U1的VINA+端连接;所述电容C2与电阻R22并联;所述运放U1的VINA+端通过电阻R1与运放U1的VINB-端连接;所述运放U1的VDD端与电阻R2连接;所述运放U1的VDD端通过电容C1接地;所述运放U1的VINB-端与电阻R2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4接地;所述稳压管D8与电容C4并联;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7接电源;所述运放U1的VINB+端通过电阻R23接输入/输出接口。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电池模拟仪电路,还包括有电位调节器;所述电位调节器的一端与电阻R16连接;所述电位调节器的另一端与电阻R2连接。通过设置电位调节器,能够调节电池模拟仪电路的内部负载,从而改变内部的电压,使得电路能够根据不同电压的外部电路进行判断,从而选通负载模块2或者放电模块3。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电池模拟仪电路,所述放电模块3包括有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9、三极管Q10、三极管Q11、三极管Q12、三极管Q13;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12与输入/输出接口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15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三极管Q3的发射极以及三极管Q9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3接电源;所述三极管Q2集电极与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通过电阻R19与比较模块1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分别通过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与三极管Q10的基极、三极管Q11的基极、三极管Q12的基极、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三极管Q11的集电极、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相互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三极管Q11的发射极、三极管Q12的发射极以及三极管Q13的发射极相互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接电源;所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4与三极管Q1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通过稳压管D4与输入/输出接口连接;所述稳压管D5、稳压管D6以及稳压管D7与稳压管D4并联;所述稳压管D4通过电容C3接地。通过设置放电模块3,能够使得电池模拟仪模拟出电池的放电功能。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电池模拟仪电路,所述负载模块2包括有三极管Q1、三极管Q8、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18与比较模块1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电源;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8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通过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与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5的基极、三极管Q6的基极、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以及三极管Q7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Q7的集电极相互连接;所述三极管Q7通过稳压管D1与输入/输出接口连接;所述稳压管D2、稳压管D3与稳压管D1并联。通过设置放电模块3,能够使得电池模拟仪模拟出电池的充电功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