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弹仪用多点检测辅助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4428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回弹仪用多点检测辅助支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辅助用具,特别涉及一种回弹仪用多点检测辅助支架。



背景技术:

根据国家行业标准JGJ/T23-201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规定:对混凝土构件批量进行检测时,应随即抽取构件,抽检数量不宜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30%,且不宜少于10件;对于一般构件,测区数不宜少于10个;且每一测区应读取16个回弹值。同时,该规程还规定:检测回弹值时,回弹仪的轴线应始终垂直于混凝土检测面,并应缓慢施压,且要求16个测点在测区0.04平方米的范围内均匀分布。现在操作回弹仪时,需要操作者依据感觉判断检测点,在一个测区内完成约16个测点的选择与测量。这些测点的分布,直接影响着测量的结果,也就是说,当测点分布均匀度不足时,检测结果会出现较大偏差。

针对上述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202649064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测试用模板,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测试用模板,其表面设有测试孔,且其数量为16的整数倍,每16个测试孔为一个测区,,每个测区面积为0.04平方米。其通过测试孔作为回弹仪的测点选择依据,省去了传统的在测区画格以标识测点位置的步骤,简单易于实现。

但是,在回弹仪的使用中,除了测点位置的选择外,对于测试精度的影响最大的是回弹仪上的弹击杆与构件表面的垂直度,尤其是对于机械式回弹仪而言,其弹击杆在构件表面的垂直度对于测量结果的精度影响十分明显。因此,上述结构想要实现准确测量检验的混凝土的强度,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在每个测点保证回弹仪上的弹击杆与构件表面的垂直度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弹仪用多点检测辅助支架,其通过在每个测点增加对回弹仪的导向,以使操作者可以在多测点的检测过程中准确地将弹击杆垂直压于构件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回弹仪用多点检测辅助支架,包括有:

立柱,有两根且相互平行,水平或者竖直固定于构件表面;

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立柱上并用于将立柱固定构件表面;

支撑部,设置于两根所述立柱之间且与之垂直;

导向部,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且与构件表面的测点一一对应,所述导向部上设置有与回弹仪的外壳滑动配合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的轴线垂直于构件表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两根立柱竖直支撑于测区时,支撑部上的每个导向部对应于测区内水平分布的一排测点,检测时,按照导向部的分布位置就可以保证水平方向的一排测点在测区上均匀分布,此时,将回弹仪安装至导向时,导向孔的方位即限定了回弹仪与构件表面的垂直度,沿导向孔向构件表面压回弹仪时,回弹仪的弹击杆会沿限定方向垂直压至构件表面,那么,回弹仪的测点分布均匀且每个测点上回弹仪均与构件表面垂直,检测精度相较于手动检测来讲大大提高,立柱水平固定时与之原理相同;并且,当测区的铅垂高度较高时,以固定部将立柱和支撑部固定至测区上,再顺次更换回弹仪的安装的导向孔并进行检测,操作者只需要沿导向孔的轴线方向缓慢推动回弹仪,不仅精度得到保证,并且,省去了托举回弹仪的力,对于操作者而言,更加省力。

优选地,导向孔的内壁上沿其轴线方向设置有至少三条滑道,所述滑道内填充有滚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三条滑道内的滚柱滚动于回弹仪的外表面时,不仅可以将回弹仪外表面与导向孔内壁之间的摩擦形式转变为滚动摩擦,防止两者摩擦,更为重要的是,以滚珠替代导向孔的内壁限定回弹仪的滑动方向时,滑动的精度会进一步提高。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与立柱滑动连接,且两者之间还设置有限定支撑部于定点停止的限位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技术规程的规定,一个测区内需要设置16个测点,而一个支撑部上的导向部只限定一排或者一列测点位置,那么,一个测区内疚需要设置四个支撑部,这样会增加辅助支架本身的重量,不利于在高处使用,而将支撑部与立柱之间做成滑动连接的形式,并设置限位件,则可以至设置一个支撑部,在立柱上做一些标记,检测完一排或者一列后,移动支撑部至下一个指定点并以限位件固定,三次移动支撑部就可以完成一个测区的检测,并且辅助支架的重量不会很大、拆装也较为方便。

优选地,所述立柱的上下两端各设置有一横撑,所述横撑与立柱之间围合面积为测区面积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供所述立柱穿过并滑动的通孔,所述支撑部上垂直于通孔的位置处设置有定位孔,所述限位件穿过所述定位块且其端部抵于所述立柱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根立柱与一支撑部组成的结构类似于H型,此时,立柱的可以在通孔内发生歪斜,这就会影响测点的检测精度,而增加横撑后,立柱之间的距离被横撑限定,不仅支撑部的滑动更加顺畅,调整更加容易,并且,只要横撑的限位准确,两根立柱可以保持高度平行,立柱上的透孔的加工精度可以保证的情况下,支撑部可以获得一个精度较高的滑动轨迹,以保证测区内的测点分布均匀性更好。

优选地,所述导向部为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的滑动架,所述导向孔设置于所滑动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导向孔直接开设与支撑部时,在一排或者一列测点检测时,至少需要拆卸安装回弹仪4次,操作不便,而以滑动架作为回弹仪的支撑部件,一次将回弹仪安装至滑动架上后,每次更换测点,无需拆卸回弹仪,可以直接推动滑动架至下一个测点,这样下来,每个测区甚至每个构件的检测,只需安装一次回弹仪,重复检测精度更高。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沿其延伸方向布置用于给滑动架导向的导向槽。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槽的截面形状呈燕尾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燕尾型导向槽导向精度更高,可以使滑动架的滑动轨迹更加准确。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为外接有真空发生器的吸附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构件为混凝土,其上的构件固定多采用背栓,但是背栓的安装拆卸均不太方便,不符合辅助支架的设置目的,以真空状态的吸附盘作为定位件,不仅可以满足辅助支架的固定需要,并且其重复定位精度高且方便,十分适合于作为辅助支架的固定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以辅助支架作为测区内的测点定位参考,以支撑部上的导向部在每个测点给回弹仪进行导向,这样,在一个测区内,测点分布均匀,并且,在每个测点上,回弹仪压向构件表面的方向被限定在垂直构件表面的方向,则可以在测点均匀分布的基础上获得单一测点检测精度更高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为显示导向孔、滑道以及滚珠结构所做的图1的局部放大视图A;

图3是实施例2中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为显示滑动架结构所做的图3的局部放大视图B;

图5是为显示导向槽截面形状以及限位件的安装方式而做的图3的局部放大视图C。

图中,1、立柱;2、固定部;3、支撑部;30、通孔;31、限位孔;32、导向槽;4、导向部;40、导向孔;41、滑动架;42、滑道;420、滚珠;5、横撑;6、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回弹仪用多点检测辅助支架,如图1中所示,包括有两根立柱1,两者相互平行布置,依据待检测构件表面的测区分布情况,两根立柱1呈水平或者竖直布置,在立柱1的两端设置有限定两者之间间距的两个横撑5,立柱1以及横撑5之间围合的面积为测区面积的整数倍,也就是0.04平方米的整数倍。以下的叙述,均以围合面积为一个测区面积为例进行说明。

在两根立柱1之间还设置有若干与之垂直的支撑部3,其两端各设置有一个通孔30,用于与立柱1的外表面相固定。在支撑部3上设置有四个导向部4,每个导向部4对应于测区内的一个测点位置,回弹仪安装于导向部4上即可以与测点正对。

如图2中所示,导向部4包括有形状和尺寸与回弹仪外圆柱面相适配的导向孔40,导向孔40的轴线垂直于构件表面设置。检测前,将回弹仪沿导向孔40插入,使两者之间建立滑动连接,沿导向孔40朝向测点方向推动回弹仪即可将其上的弹击杆垂直压向构件表面,以获得较高的检测精度。

为了防止导向孔40的加工精度影响回弹仪的滑动精度,在导向孔40内沿其轴线方向加工至少三条滑道42,滑道42内填充有若干滚珠420,当回弹仪插入导向孔40内时,滚珠420滚动支撑于回弹仪的外壁上,这样,不仅可以将孔壁与回弹仪之间的摩擦形式由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并且,滚珠420为标准件,其加工精度相对较高,这样更易于提高回弹仪的滑动精度。

两根立柱1之间共设置四根支撑部3,这样,立柱1与横撑5之间的围合区域内供16个测点,恰好满足测区内测点的检测要求。

在每根立柱1上还设置有两个固定部2,这样,组装好的辅助支架上共四个固定部2,用于将辅助支架固定至构件的表面上。固定部2包括有以吸附盘以及与之内腔相连通的导气管,导气管外接至真空发生装置,在固定时,开启真空发生装置将吸附盘内的气体通过导气管抽出,以通过真空吸附力将辅助支架固定至构件表面。

实施例2

一种回弹仪用多点检测辅助支架,如图3至5中所示,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两根立柱1之间有且仅有一个支撑部3,并且,支撑部3沿立柱1呈滑动设置。立柱1上设置有四个均匀分布的定位点,其可以向立柱1内部凹陷的凹坑,也可以仅仅是一个标识,用于给支撑部3的停止位置进行标记。

支撑部3上表面上设置有截面呈燕尾型的导向槽32,导向槽32上滑动设置有一滑动架41,滑动架41可以沿导向槽32滑动并停止于支撑部3上的任意位置,与立柱1上的定位点相同,在支撑部3上湖综合导向槽32上也设置有定位点,其与实施例1中的导向孔的分布一致,用于标识滑动架41的停止位置。在滑动架41上还设置有朝向导向槽32底部延伸的定位螺钉,用以在定点抵住导向槽32的槽底,限定滑动架41的滑动。

滑动架41上设置有一圆柱形导套,导向孔40设置于圆柱形导套内,其内壁上的滑道42、滚珠420等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在支撑部3的两个端面上限位孔31,其内穿射限位件6,用于限定支撑部3在立柱1上的相对位置,尤其是当立柱1上的定位点为凹坑时,限位件6的端部直接抵如凹坑内,即可可靠保证支撑部3的位置。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