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拟降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5612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拟降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拟降雨装置,属于人工降雨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泥石流、土地荒漠化等问题严重,大力开展水土保持与水资源利用是非常迫切的问题。降雨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基础,然而天然降雨周期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人工模拟降雨克服了周期短等问题,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在现实过程中,现有模拟降雨装置结构复杂,操作繁琐,实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拟降雨装置,包括入水口1、止水阀Ⅰ2、加压泵3、主管道4、流量控制阀5、流量表6、止水阀Ⅱ7、降雨器、支管10、接收平台14、雨水回收器15、支架16;

入水口1与加压泵3连接,入水口1与加压泵3之间设置止水阀Ⅰ2,加压泵3与主管道4连接,主管道4还与支架16连接,支架16用于稳定主管道4,主管道4上依次设置流量控制阀5、流量表6、支管10,支管10上设置止水阀Ⅱ7,支管10底端连接降雨器,降雨器底部设有喷孔17,用于雨水流出,降雨器下方正对接收平台14,用于接收雨水,接收平台14上设有漏孔18,接收平台14与雨水回收器15连接,用于接收接收平台14上的漏孔18漏下来的模拟雨水。

所述降雨器为一个以上。

所述支管与降雨器采用紧固件13连接。

本实用新型设有止水阀、加压泵、流量控制阀和流量表,便于控制降雨的范围,可以根据需要调节降雨强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能模拟降雨条件,并能调节改变降雨强度、降雨范围,根据实际需求,构建不同的物理模型,为各种现实条件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撑。

(2)通过在接受平台设置漏孔,可以回收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3)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性能稳定,精度高,可靠性强,适用于各种物理模型试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降雨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接收平台俯视图;

图中:1-入水口、2-止水阀Ⅰ、3-加压泵、4-主管道、5-流量控制阀、6-流量表、7-止水阀Ⅱ、8-1号降雨器、9-2号降雨器、10-支管、11-3号降雨器、12-4号降雨器、13-连接稳固件、14-接收平台、15-雨水回收器、16-支架、17-喷孔、18-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所述内容。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所述模拟降雨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入水口1、止水阀Ⅰ2、加压泵3、主管道4、流量控制阀5、流量表6、止水阀Ⅱ7、1号降雨器8、2号降雨器9、支管10、3号降雨器11、4号降雨器12、连接紧固件13、接收平台14、雨水回收器15、支架16、喷孔17、漏孔18;

入水口1与加压泵3连接,入水口1与加压泵3之间设置止水阀Ⅰ2,加压泵3还与主管道4连接,主管道4还与支架16连接,支架16用于稳定主管道4,主管道4上依次设置流量控制阀5、流量表6、4根支管10,流量控制阀5和流量表6的作用在于控制和测定水流的流量和压力,4根支管10两两对称设置在主管道4两侧,每根支管10上设置止水阀Ⅱ7,每根支管10底端设置降雨器,分别为1号降雨器8、2号降雨器9、3号降雨器11、4号降雨器12,支管10与降雨器通过连接紧固件13螺栓进行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降雨器底部设有喷孔17,4个降雨器对称设置在主管4上,4个降雨器下方正对接收平台14,如图3所示,接收平台14上设有漏孔18,接收平台14与雨水回收器15连接,用于接收接收平台14上的漏孔18漏下来的模拟雨水,本装置共设有1个止水阀Ⅰ、4个止水阀Ⅱ、1个加压泵、1个流量控制阀和1个流量表,便于控制降雨的范围,可以根据需要调节降雨强度。

使用时,水从入水口1进入,打开止水阀Ⅰ2和加压泵3,打开4个支管10上止水阀Ⅱ7,水经过加压后进入主管道4,流量控制阀5可以控制水的流量,流量表6可以测定水流量,水从4个降雨器的喷孔17落到接收平台14上,然后通过接收平台14上的漏孔18漏下来,进入雨水回收器15,达到回收水的目的。

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流量控制阀5控制水的流量,调节降雨强度,通过控制4个支管10上止水阀Ⅱ7,控制降雨范围。

当改变降雨器的数量时,其使用控制过程相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